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回盲部肠管代胃术的应用解剖

    作者:苏海茜;侯宝华;陈学和;向宇燕;何戈;原林

    目的:为回盲部肠管代胃重建消化道术式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具乳胶灌注尸体标本和14具新鲜尸体铸型标本上对回肠末端、右半结肠营养血管的来源、分支点及分布类型、各分支间吻合,极其肠管长度与血管分支的关系进行观测.结果:①可分割型血管分布切取肠段长度根据乳胶灌注标本观察可达13~16 cm,根据铸型标本观察可达10~15 cm;②不可分割型血管分布根据铸型标本观察可利用肠段切取总长度达12~13 cm.结论:无论属于那一类型的血管分布,可切取肠段的长度都能满足再造胃的需要.

  • Meckel憩室嵌顿左侧致穿孔1例

    作者:槐业东;高晓刚;高文波

    患儿女性,2.5岁,因左腹股沟区出现肿物,其母自行复位2次后,出现腹痛6 h,呕吐4次,为胃肠内容物,无排气、排便.查体:神志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04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无杂音,腹部膨隆,无胃肠型,腹肌紧张明显,肠鸣音减弱.腹透示:膈下未见游离气体,肠胀气.入院诊断:肠穿孔?即行剖腹探查,术中开腹后即见中量酱红色混浊液体溢出,探查小肠即见距回盲部60cm处有一指状憩室,位于系膜缘,约长5 cm,距憩室2.5 cm有一0.5 cm穿孔.

  • 异常膜性结构与阑尾异位

    作者:陈明建;廖恒祥;宋基文

    作者在近30年的外科手术中,发现与异常膜性结构有关的阑尾异位多种,现择其较为罕见的4种报道如下。1 肝、胆、右半结肠垂帆样结构致升结肠、盲肠和阑尾异位。  病例1:男,32岁,“转移性右下腹48h”入院,经右下腹直肌切口入腹,上延切口,见一垂帆状膜性结构由肝的脏面下行,与胆囊壁贴合后,布于结肠肝曲-升结肠-盲肠部(图1),并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阑尾在此帆内发炎增粗,尖朝上,离断阑尾与胆囊间的连系时有异常出血。肝曲上缘至升-盲交界点长约12 cm。  作者认为,此垂帆样结构是阻止该区肠管下行到位的原因。因为此结构能将回盲部向前上吊起翻转,可知有一定力度。此类膜性结构在肠旋转固定过程中可发生很多变异,盲肠在异常旋转过程中,可停留在不同部位,阑尾随之[1~4]。右上腹区可有称之为肝结肠韧带的异常膜性结构,此结构由肝右叶下行,连至结肠右曲,其上无血管[1]。本例似为肝结肠韧带,不过本例为垂状帆,且一直布至盲肠,上有血管,并将回盲部吊起向前上方翻转。本例不是所谓盲肠倒置[1]。本例盲肠位于肝下,是垂帆样结构牵扯所致。而“盲肠倒置”时,盲肠位于肝下是因“系膜在第三阶段早期即己固定”所致。而且,本例升-盲段长仅12 cm。看来,本例应是所谓肝结肠韧带与盲肠倒置2种异常的复合型。

  • 盲肠嵌顿于左侧1例

    作者:槐业东;李丽;槐业伟;马凯

    患儿18个月,因发现左腹股沟肿物1年,不能还纳12h于2000年6月20日10时就诊,呕吐2次,为胃内容物,无排气、排便12h。查体:神志清、精神差,脱水貌,双肺呼吸音清,无罗音,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部饱满,无胃肠型,无肌紧张,叩呈现鼓音,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亢进,左腹股沟区见一8 cm×6 cm×8 cm梨形肿块,局部张力大,不能还纳,透光试验(一)。诊断:左腹股沟斜疝并嵌顿。做好术前准备,行急症手术。术中所见:回盲部被嵌顿,盲肠约5 cm,回肠约6 cm,肠管胀气明显,充血,呈暗红色,由内环探查腹腔,见盲肠来自右侧,升结肠有系膜存在。阑尾肿胀、充血,行阑尾切除,观察嵌顿肠管颜色变为红润,将其送回腹腔,高位结扎疝囊并悬吊,逐层缝合伤口。  腹股沟疝内容物多为小肠或大网膜,若右侧为滑动疝,内容物可为盲肠;盲肠嵌顿于左侧者实属罕见。其发生机理为肠袢的盲肠结肠段转位过度,超过270°,致盲肠呈现于盆腔内;盲肠及升结肠都游离在腹腔中,成为活动盲肠。因其活动度增加,可成为腹股沟疝存在者的疝内容之一。本例患者因回盲部不固定,日后若患阑尾炎难以诊治;且阑尾因嵌顿肿胀,充血,日后患阑尾炎几率增加,故术中行阑尾切除。

  • 高频超声诊断回盲部异物所致转移性右下腹痛一例

    作者:蔡少雨;刘雪凌;徐小彭

    病例:患者男,15岁,聋哑人.因转移性右下腹痛,门诊拟急性阑尾炎收入院.患者于15 h前出现上腹部疼痛,呈持续性,在外院拟"胰腺炎"给予保守治疗后症状缓解并出院,15 h后又出现右下腹痛,无畏寒、发热、恶心、呕吐,大小便尚正常.体格检查:体温36.8℃,呼吸16次/min,脉搏84次/min,血压120/70 mmHg,急性病容,皮肤黏膜无苍白、黄染.

  • 膀胱憩室癌误诊1例

    作者:周仕恩;朱海峰;王东江

    病例资料患者男,80岁.尿频、血尿、排尿困难1年余,加重伴尿潴留半天.查体无阳性体征.B超检查:前列腺增生.膀胱充盈,内壁不光滑,内可见点状偏强回声,膀胱右侧壁外侧可见一4.3cm×3.8cm×2.8cm欠均匀强回声,向膀胱内凸入约1.6cm×1.3cm×1.2cm,形态规则,诊断右侧膀胱壁占位可能性大.下消化道钡剂灌肠对比:回盲部、各段结肠未见异常.

  • 回肠淋巴瘤并回肠-盲肠型肠套叠一例

    作者:张学伟;石炜;刘志敏;郑安斌;涂庭义

    1病例报告
      男性患者46岁,因“上腹胀痛不适三月”于2012年2月8日入院。三月前无明显诱因反复出现上腹胀痛,呈持续性,不放射,不伴发热,呕吐,消瘦,黑便,给予对症治疗可减轻,病后精神,食欲,睡眠尚可,大便每日一次,小便正常,一周前在我院消化内科门诊做胃镜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上腹CT示:右半结肠管腔增厚;三天前作结肠镜:回盲部可见一肠腔样物经回盲瓣突入腔内,表面充血,水肿,诊断回肠-盲肠型肠套叠。既往有乙肝小三阳病史。体检:T:36.7℃,P 76次/分:R 18次/分:BP 125/80mmHg全身未触及肿大淋巴结,心肺无异常,腹软,无明显压痛及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肠鸣音如常。入院后行肠套叠复位并小肠部分切除术,术中:见回肠末端套入回盲部,予以手法复位,发现回肠末端距回盲部10cm处有一3×2cm大小质中包块,未侵犯浆膜层(术后解剖肿块沿腔内生长),分别距肿块远近端5cm行小肠部分切除,小肠端端吻合。病检:表浅性非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性)侵及黏膜肌壁浅肌层;免疫组化染色:CD20(+);CD3散(+);PCK|、CD56(-);MIN-1(+);bcl-6(+);CD10散(+);bcl-2(+);ki-67<60%。

  • 结肠镜联合单孔腹腔镜局部切除回盲部巨大间质瘤1例

    作者:刘国伟;张清泉;任炜

    微创外科的目的是大程度地降低外科手术对病人生理和心理的创伤,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我们经脐单孔腹腔镜(Transumbilical single-incision laparoscopic surgery,TUSILS)联合结肠镜局部切除回盲部间质瘤1例.

  • 回肠及回盲部脂肪瘤病二例的临床病理观察并文献复习

    作者:祁秀敏;张熔熔;万佳艺

    目的:探讨肠脂肪瘤病的临床病理学表现、影像学、内镜检查和病理形态特点,以期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1年1月至2015年1月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肠脂肪瘤病患者2例,并以“肠脂肪瘤病”或“脂肪组织增生”为关键词,检索Pubmed、维普网络数据库和万方网络数据库于1980—2015年间所有公开发表的病例报道,剔除重复报道病例,共收集得26例肠脂肪瘤病进行分析。结果2例患者均因腹痛入院,1例术前诊断为结肠癌,另一例为肠套叠。2例患者均行右半结肠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诊断均为肠脂肪瘤病。术后分别随访6月和48月,未见异常。文献报道26例肠脂肪瘤病中,20例临床表现为腹痛,其中3例伴贫血;另有6例临床表现为腹部绞痛及呕吐等急性症状。术前行内窥镜检查的16例患者中,提示恶性肿瘤13例,但行手术切除后病理学检查均诊断为肠脂肪瘤病。结论肠脂肪瘤病的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缺乏特异性,需与恶性肿瘤等疾病鉴别。

  • 成人肠重复畸形致肠套叠一例

    作者:李向民;夏立建;田敏;陈景波;袭祥鹏;崔忠惠;杨明宇

    患者 男性,41岁,因"下腹隐痛2年,突发剧烈绞痛1 d"于2014年4月21日入院.查体:下腹深压痛,其余无异常.实验室检查:粪便常规潜血试验阳性,肿瘤标记物阴性. 外院腹部CT提示:下腹部可见明显扩张U形肠袢,见图1.腹腔内肠系膜脂肪及血管呈"旋涡状"改变,内见肠管样组织及肠系膜血管套入肠腔,见图2. 入院后给予解痉及营养支持治疗,患者症状缓解后,行全消化道钡餐:局部肠腔扩张,管壁毛糙,黏膜紊乱,显示欠佳,远端肠管稍狭窄,钡剂通过尚顺利,未见明显梗阻.为明确腹痛原因,行腹腔镜检查术.进镜探查距回盲部100 cm处见套叠肠管, 肠壁局部增厚,近端肠管连同小肠系膜套入远端肠管, 牵拉套叠肠管复位后, 发现部分套叠肠管为回肠管状重复畸形, 位于肠系膜侧,遂将重复肠管与正常肠管一并切除并作肠吻合.

  • 复发性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一例

    作者:王光尧;陈平;赵伟

    患者女,67岁,曾因“间断性右下腹疼痛1年余”于2012年3月30日入院。入院查体:右腹部隆起,质软,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明显包块,术前腹部CT示右中腹部见软组织影,大小为5.9 cm×5.8 cm,增强扫描肿块明显强化,见图1a;剖腹探查见:肿块位于升结肠回盲部,大小为6 cm ×5 cm,盆腔、腹壁、肝、胃及小肠等未见侵犯,遂行右半结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见梭形瘤细胞呈束状排列,核椭圆形,细胞异型不明显,见图1b。免疫组织化学(免疫组化)染色:梭形细胞 SMA (+++),CD68(++),CK、S-100、CD34、CD117、及Desmin均为(-);诊断为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患者术后恢复良好,于第11天出院。2012年12月23日因“右下腹隐痛不适4天”再次入院。入院查体:右下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肌抵抗,未扪及明显肿块。血常规检查:白细胞计数6.3×109/L,中性粒细胞0.75,红细胞计数3.4×1012/L,血红蛋白94 g/L。生化检查:白蛋白32.4 g/L,尿素氮5.6 mmol/L,肌酐68.3μmol/L,尿酸257μmol/L,碱性磷酸酶172 U/L。肿瘤标记物未见异常。腹部CT示右下腹不规则肿块影,大小8.2 cm×6.5 cm,呈不均匀强化,见图2a。于2012年12月28日在全身麻醉下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块位于回肠末段,大小为8 cm×5 cm,粘连压迫输尿管,活动度差,肠系膜内扪及肿大淋巴结,盆腔和腹壁等未见侵犯,切除肿块见图2b。术中快速冰冻切片示回肠梭形细胞肿瘤,考虑腹腔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复发可能,遂行回肠部分切除术加周围淋巴结清扫术。术后病理示肿块内瘤细胞梭形,灶区异型明显,核分裂可见,呈束状、漩涡状排列;见图2c。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SMA(+)、CD68(+)、Ki67(约60%+),CD117、DOG-1、CKpan、及Desmin均为(-);结合原病史、术后病理及免疫组化,诊断为回肠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肉瘤变。患者术后恢复顺利,于2013年1月4日出院,术后未行化疗和放疗,随访至2013年5月30日,未见复发及转移。

  • 升结肠憩室癌并回盲部肠套叠一例

    作者:岳奇俊;罗先文;赵端仪;王军;郝旭东

    患者男性,60岁,因“间断腹部胀痛不适10年,再发腹痛伴呕吐3d”于2011年1月25日入院.既往多次诊断为肠梗阻,给予对症治疗后可好转.入院后查体:心肺听诊无异常.腹平坦,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下腹部肌紧张,压痛、反跳痛阳性,肠鸣音弱,2~4次/min,偶可闻及高调音.肛诊无异常发现.腹部CT加增强CT扫描:回盲部肠管改变,考虑肠套叠可能,腹内疝待排,见图1.腹部X线立位片:肠梗阻.2011年1月27日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右下腹脓苔附着,有一约5 cm×5 cm×7 cm包块样组织,与周围大网膜等轻度粘连.分离粘连,见末端回肠、盲肠等套叠入升结肠.

  • 一穴肛原癌并回盲部结肠癌一例

    作者:孙学军;韩刚;潘龙文;徐永波

    患者 男性51岁.因大便习惯性改变半年,发现右腹部包块2月于2007年1月4日入院.查体:腹平软,右下腹麦氏点处可触及一5 cm×5cm大小包块、质硬,活动.直肠指诊:胸膝位距肛缘5 cm、8~3点处可触及隆起肿物,质地较硬.病理报告:直肠低分化腺癌,回盲部中分化腺癌.

  • 双阑尾畸形一例

    作者:傅岳武;王树声;杨明;陈志强

    患者女,19岁.转移性右下腹疼痛24h,伴发热,于2001年8月22日入院.体检:体温37.9℃,脉搏86次/分.急性痛苦面容,心肺正常,腹平坦,右下腹有固定压痛及反跳痛,结肠充气试验阳性,闭孔内肌试验及腰大肌试验(±).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132g/L,白细胞20.1×109/L.诊断为急性阑尾炎,遂于硬膜外麻醉下经麦氏切口行阑尾切除术,术中见右侧髂窝处无脓血性分泌物,回盲部游离,其下位可见阑尾长约7cm,直径约1cm,系膜较长,浆膜充血不明显,遂切除阑尾.因术中见阑尾组织炎症反应与临床表现不相符,进一步探查回盲部及末段回肠后,意外发现回盲部内上方还有一阑尾,长约6cm,充血肿胀明显,呈紫黑色,未见穿孔及粪石,根部未见脓苔,周围有少许渗液,系膜短,紧贴回盲部,两阑尾根部相距4cm,逆行切除阑尾,术后检查两标本均有黏膜空腔管道及盲端.病理诊断:双阑尾,其一是急性单纯性阑尾炎,其二是急性坏疽性阑尾炎.

  • 管状重复回肠破裂一例

    作者:尚宏杰

    患者男 , 20岁 , 主诉“突发性腹痛 3 d, 伴发热、腹胀 2 d”入院 . 腹痛呈持续性 , 以脐周为主 . 伴恶心呕吐 , 呕吐物为胃内容物 . 检查 : 精神差 , 急性病容 . 心肺正常 . 腹稍膨隆 , 全腹肌紧张 , 压痛反跳痛(+), 以脐下偏右方为明显 , 移动性浊音(+), 肠鸣音弱 , 未闻及气过水声 . 血常规 : 白细胞 17 8× 109/L, 中性粒细胞 0 90, 淋巴细胞 0 10. 尿常规正常 . 初步诊断 : 急性阑尾炎 . 予急诊手术 . 打开腹腔后见有大量深褐色液体 , 量约 2 000 ml, 阑尾正常 , 于回肠末段有一长约 80 cm、直径为 3 0 cm的管状囊肿与之伴行 , 距回盲部 50 cm处有一 1 0 cm× 2 0 cm的破裂口 , 仍有少量褐色液体流出 , 管状囊肿位于肠系膜夹层内 , 远端距回盲部约 20 cm, 两端逐渐变细而闭锁呈硬条索状 , 整段囊肿与回肠不融合 , 不相通 . 术中行囊肿全段及相应的回肠段切除 , 回肠端端吻合 , 切除回肠约 90 cm. 病理诊断 : 双管型回肠重复 . 术后 10 d痊愈出院 . 随访 1年 , 健康状况良好 .

  • 多排螺旋CT对回盲部良恶性病变的鉴别诊断

    作者:朱江涛;朱建兵;陈光强;张博;蔡武;龚建平

    回盲部病变常以右下腹痛起病,该部位解剖结构特殊,多种类型病变可累及此区域,因而定性诊断一直是难点[1].2008年8月至2011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对36例回盲部病变进行多排螺旋CT检查,终结果均经结肠镜或手术病理证实,本研究分析这组病例资料,以期对腺癌和炎性病变患者CT特征进行比较.

  • 回盲部结肠小憩室穿孔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于树森;刘绍泽

    关键词: 回盲部 结肠 憩室 穿孔
  • 选择尾侧入路

    作者:池畔

    传统开腹手术多采用头侧中间入路。进入21世纪微创外科时代,日本的Fujita等[1]首次于2001年报道了腹腔镜下尾侧中间入路(腹侧)右半结肠癌根治术。2013年,日本的三毛牧夫[2]在他主编的以筋膜解剖和组织胚胎学为基础的手术技巧《腹腔镜下大肠癌手术》一书中,描述了从尾侧回盲部背侧中间入路的腹腔镜右半结肠切除术。2015年,邹瞭南等[3]也总结了类似于三毛牧夫尾侧回盲部背侧中间入路的右半结肠癌手术,取得了良好的手术效果。目前,腹腔镜根治性右半结肠切除术分为头侧(腹侧面,即前面)入路与尾侧(腹侧面和背侧面,即前面或后面)中间入路。哪一入路更易学习掌握行完整结肠系膜切除术(complete mesocolic excision, CME)存在争议。郑波波等[4]与韩亮等[5]总结认为,头侧较尾侧入路手术时间短,出血少,更易操作。但国内外大多数作者认为,尾侧较头侧入路更易找到右腹膜后间隙,并行血管根部淋巴结清扫与高位结扎[2-3,6]。当然,经尾侧的腹侧或背侧入路也有争议。三毛牧夫[2]及邹瞭南等[3]认为,尾侧将回盲部向头侧翻起的背侧中间入路较尾侧在回结肠血管下方(腹侧)中间入路,更易找到正确的右腹膜后间隙,然后将回盲部复位,转向腹侧行血管淋巴清扫和高位结扎更易进行。

  • 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IL-17、occludin和ZO-1的动态改变

    作者:彭云丽;代迎欢;何琴;周旭春

    [目的]观察感染后肠易激综合征小鼠肠组织中IL-17、occludin和ZO-1的动态改变.[方法]40只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感染组(感染后2、4、6、8周组).感染组小鼠用0.2 mL含400~ 500条旋毛虫的生理盐水灌胃.于感染后2、4、6、8周,记录小鼠体质量,检测腹壁撤退反射(AWR),连续8h收集小鼠粪便,计算粪便含水百分数.HE染色观察肠道病理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法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回盲部和结肠中IL-17、occludin和ZO-1的表达.[结果]感染后第2周小鼠肠道出现急性炎症反应,体质量显著降低(P=0.000);至第8周肠道炎症和小鼠体质量基本恢复至正常.结直肠扩张容量为0.35和0.5 mL时,感染组AWR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感染组粪便含水百分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感染后2周组IL-17降低(P<0.05),感染后8周组IL-17增高(P<0.05);感染组occludin和ZO-1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IL-17的动态改变及紧密连接蛋白occludin和ZO-1的减少可能是导致PI-IBS小鼠内脏高敏感性和粪便含水百分数增高的原因之一,参与了PI-IBS的发生.

  • 回盲部B小淋巴细胞淋巴瘤向弥漫大B淋巴瘤和Hodgkin转化1例

    作者:庞仲熙;王卓才;黄小让

    患者,男,42岁.持续性上腹疼痛,进食后加重3个月余,体重减轻15 kg.自服药物(具体不详),效果不佳.近2个月来,症状加重不能入睡.外院CT示肠系膜根部、椎前间隙、大血管旁多发性异常病变.发病前半年因"腰椎间盘突出"在当地医院住院治疗,3个月前在该院行"阑尾切除术".体查:右下腹见长5 cm手术瘢痕,上腹部见触之有微痛、质韧、与周围组织有粘连、活动度差的3 cm ×3 cm多个、有压痛、反跳痛的结节.血液及血清免疫学检查除中性粒细胞稍高外,余无异常.骨髓涂片:骨髓增生活跃,见0.5%幼稚淋巴样细胞.X线:胃肠多积气,部分小肠积气扩张,见大小不等液平面.电子结肠纤维镜:回盲瓣菜花样肿物突入肠腔约2 cm×2 cm,表面溃烂,质硬,易出血,肠管狭窄;活检病理为"弥漫大B淋巴瘤".手术见:回盲部灰粉色8 cm×6 cm包块,肠系膜融合性灰粉色结节约5.5 cm×4 cm×3 cm,行部分回肠+升结肠切除术.

562 条记录 21/29 页 « 12...18192021222324...282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