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下颌牙槽嵴增高术进展

    作者:傅隆生;王兴

    牙齿缺失后由于废用萎缩,血供下降,局部感染及义齿的压力造成大量的牙槽骨广泛吸收致牙槽嵴萎缩,导致义齿修复和种植体植入困难,须通过局部外科手术的方法增大、加高牙槽嵴,重建其解剖外形,方能获得良好的义齿修复效果.牙槽嵴增高术分为相对增高术和绝对增高术,前者是指唇颊沟加深术,后者包括骨移植、生物材料植人、诱导骨组织再生、牵引成骨等.

  • 严重小下颌畸形伴OSAHS应用牵引成骨术的进展

    作者:蒋朝华;卢晓峰;唐友盛

    自1992年McCarthy等首次应用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成功延长下颌骨矫治偏面小下颌畸形及Nagers 综合征以来[1],其在颅颌面先天发育及后天获得性畸形矫治中的应用广泛展开.1994年Moore等首先报道应用DO技术延长下颌骨,治疗Treacher-Collins综合征改善上气道狭窄状况[2].DO技术不仅能有效矫治小下颌畸形,同时可以解除继发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其对上呼吸道阻塞的有效解除及外形的自然恢复等诸方面均优于传统外科的疗效,本文就有关临床问题综述如下.

  • 兔胫骨牵引成骨后新生骨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

    作者:孙国文;李祖兵

    目的通过动物实验观察牵引成骨后新生骨是否可以作为自体骨移植材料修复兔下颌骨缺损,并探讨其成骨过程.方法12只大耳白兔行单侧胫骨牵引,延长14mm后,截取1.2em×0.5em×0.5em大小的新生骨修复左侧下颌骨缺损,对侧为自体髂骨移植做对照.结果早期新生骨移植后成骨现象明显,12周后两者对兔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情况已无明显区别.结论本实验表明,牵引成骨后生成的新生骨可以作为下颌骨缺损的修复材料.

  •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牵引成骨后腭咽部功能变化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唐友盛;王国民;沈国芳;朱敏;张桦;房兵

    目的通过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RED)前后唇腭裂患者静止位和[i]发音位头颅定位侧位片腭咽部结构变化,拟评价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部结构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1999~200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名,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术前后拍摄静止位及[i]位头颅定位片,然后对腭咽部结构功能指标测量分析.结果 (1)RED术后PNS-A、PNS-PPW、NR、ASPHP、RVCR、EASP和MSP具有显著性变化;(2)RVCR的变化与上颌骨前移幅度、PNS-PPW增加幅度和NR增大程度呈正相关.上颌前移幅度还与软硬腭夹角增加呈正相关.结论 (1)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腭咽腔深度增加,对唇腭裂患者腭咽闭合功能仍有一定负面影响,但同时腭咽部软组织有代偿性改变;(2)上颌骨前移幅度与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变化有关;(3)咽后壁瓣的存在对防止和减少RED术后腭咽闭合功能不全产生有积极作用.

  •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牵引成骨后颌骨变化

    作者:李青云;唐友盛;邱蔚六;沈国芳;卢晓峰;朱敏;张桦;房兵

    目的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RED)前后上下颌骨前后向和垂直向位置及牙颌关系变化,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22名,其中男性14名,女性8名,平均年龄为15.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 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下颌骨位置及牙颌关系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 结果 RED前后SNA角、NA与FH夹角、Ptm至S距离、Ptm至A距离、上中切牙至腭平面距离、上颌第一磨牙至腭平面距离、SNB角、面角、颌凸角、下颌平面角、ANB角、Y轴角、NA与AMe比、覆牙合和覆盖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 结论 RED用于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可有效地延长上颌骨长度和高度并使之前移;下颌骨则顺时针旋转,上下颌骨间位置和比例更为协调,下颌骨的生长发育方向更趋于正常.

  • 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牵引成骨后软组织侧貌变化

    作者:李青云;唐友盛;邱蔚六;沈国芳;卢晓峰;朱敏;陈建宇;徐兵

    目的比较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 RED)前后软组织面型及鼻唇部变化,评价RED治疗上颌发育不足效果.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22名,其中男性14名,女性8名,平均年龄为15.3岁.所有患者在改良高位LeFortⅠ型截骨术基础上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测量RED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软组织面型、鼻唇部结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RED术前术后变化.结果 RED前后面凸角、软组织鼻根点至零子午线距离、软组织颏前点至零子午线距离、上唇长度、唇间隙、唇颏比和颏唇沟深度变化具高度显著性差异.鼻唇角RED后增加了7°.上中切牙露出程度无变化.结论 RED治疗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患者,在有效地延长前移上颌骨同时,面中下部软组织得到适应性改变,使面型更为协调,上唇长度得到延长,鼻唇角趋向增大.

  • 正颌外科与颌骨牵引成骨

    作者:王兴

    1正颌外科简要历史回顾自从1848年美国学者Hullihen完成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例牙颌面畸形矫治以来,正颌外科的发展已经经历了超过一个半世纪的岁月.但是在正颌外科发展初期的100年间,仅有零星的有关牙颌面畸形矫治的报告散在于医学文献中.而且重复着偶尔的成功与大量的失败.

  • 前段截骨牵引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

    作者:刘庆成;王敏娇;司家文;王旭东;于洪波

    目的:利用颅外支架外固定牵引技术,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牵引的方式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探讨手术效果并进行术后稳定性的评价.方法:选取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15例,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颅外支架外固定式牵引器进行术后牵引,通过头影测量分析,评价其术后效果及长期稳定性.利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上颌骨前段截骨及颅外支架的固定,术后进行牵引,无明显并发症发生,面型及咬合关系显著改善,牵引成骨后上颌骨凸度、前牙覆盖、上颌骨长度和高度等显著增加(P<0.05),术后无明显复发(P>0.05).而腭咽腔的深度、软腭长度无明显改变,语音功能未受明显影响.结论:上颌骨前段截骨配合颅骨外支架牵引能够显著增加上颌骨长度,同时避免了对腭咽闭合功能的损伤,降低了术后复发的风险,是一种理想的矫治唇腭裂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方法.

  • 3种截骨方式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的应力分布

    作者:姜文辉;王旭东;王冬梅

    目的:研究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SARME)技术中应用3种不同截骨方式的颅面部骨骼应力分布情况.方法:建立牙支持式SARME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根据不同截骨方式,将模型分为3组,即I型-单独的腭中缝截骨术,Ⅱ型-腭中缝+侧方皮质骨切开术,Ⅲ型-腭中缝截骨术+侧方皮质骨切开术+双侧翼颌连接截骨术.在模型上选取11个解剖结构,加载4种不同的扩弓量.比较分析颅面部各个部位骨骼的应力(von-Mises应力)分布情况.结果:SARME手术截骨程度越大,颅面部应力释放越多,大应力值只出现在模型I中:翼板处Ⅱ型手术应力比I型明显增加;Ⅲ型截骨松解翼颌连接后,翼板的应力大大降低,同时面中部多数骨骼的应力也有所下降;Ⅲ型手术后面上部的解剖结构出现明显的应力回升.结论:手术辅助对于减小术后快速扩弓对颅面部产生的应力效果良好;翼板处应力集中,可能会增加颅底骨折的危险;离断翼颌连接后,面上份的应力集中可能是颅面部应力传导途径改变所致.

  • 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修复山羊上颌骨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沈国芳;张晓虎;卢晓峰;房兵

    目的:结合上颌骨的解剖生理特点,探讨采用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修复上颌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11只成年山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9只,按固定期不同分为1、2、3个月组,每组3只;对照组2只.实验组山羊通过手术制作上颌骨前部节段性缺损,缺损长度12~14mm,平均大小12.7mm.同期制作缺损前方传送盘并使之后退,关闭缺损区,安置牵引器,通过牵引将传送盘回复原位.术后7天开始牵引,每天2次,持续15~18d,每次0.4mm,采用大体、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缺损区愈合情况.结果:传送盘牵引复位后,缺损区被新生骨修复,X线、三维CT及组织学检查显示,新骨形成良好,新骨形成方式符合传统牵引成骨的成骨方式.结论:传送盘回复式牵引成骨符合上颌骨的解剖特点,具有一定的临床可行性.

  • 骨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术的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蔡鸣;沈国芳

    外科辅助的上颌骨扩弓术的主要适应证是治疗上颌骨横向发育不足等畸形.扩弓治疗后,上颌骨横向距离扩大,产生的牙弓间隙有利于正畸治疗排齐拥挤的牙列.随之产生的一系列的解剖结构变化,有利于改善诸如咀嚼效率低、鼻通气障碍等口颌功能.骨支持式外科辅助的上颌骨快速扩弓术与传统的牙支持式方法,能够有效避免外力直接作用于基牙导致的牙周损伤、牙根吸收等常见并发症,其复发率较低,疗效稳定.不足之处主要在于手术创伤较大,目前已有多种骨支持式上颌骨扩弓器应用于临床.

  • 正畸-牵引成骨技术联合应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娄新田;房兵

    牵引成骨技术可有效延长和扩展发育不足的上、下颌骨,在正畸治疗中如何利用这一新骨区排齐拥挤的牙列被日益关注.作者就牵引成骨的临床意义和组织学基础,牵引成骨区牙移动的时机、力值及临床意义等方面作一综述.

  • 面中部牵引成骨结合正颌手术治疗Binder综合征

    作者:于洪波;张雷;王旭东;张文斌;沈国芳

    目的:Binder综合征患者有严重的面部凹陷畸形及咬合功能障碍,治疗相对困难且易复发.本研究探讨面中部牵引结合正颌手术在Binder综合征治疗中的价值.方法:4例Binder综合征患者采用改良Le Fort Ⅱ型截骨术,术后利用颅骨外置式牵引器进行旋转牵引,并随时调整矢状向及垂直向的量,矫正患者面形.半年后进行正颌手术,矫正咬合关系,并随访1~2 a.结果: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整个治疗过程,无明显并发症发生.牵引过程中无明显疼痛及不适.头影测量显示,患者面中部骨骼显著前移,凹陷畸形得以矫治.经过正颌-正畸联合治疗,获得了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上颌骨Le Fort Ⅱ型截骨牵引可以矫治鼻上颌骨发育不足,通过正颌手术可以矫正咬合关系,两者结合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Binder综合征的方法.

  • 口内入路个体化三焦点圆弧牵引器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

    作者:蔡鸣;卢晓峰;沈国芳;程惠娟

    目的:根据下颌骨缺损类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通过三焦点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缺损畸形.方法:对患成釉细胞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患者,确定手术切除范围及修复后下颌骨形态,在快速原型模型上设计个体化内置式圆弧形牵引器,应用三焦点转移盘牵引方式,在肿瘤切除同期行牵引成骨手术,牵引前间歇期7d,牵引参数为0.4 rmm/次,2次/d,固定期6个月.拆除牵引器后,二期行牙列修复.结果:牵引器植入后牵引过程顺利,固定6个月后X线片显示新骨形成均良好,但2个转移盘间见纤维愈合,拆除牵引器时需行钛板内固定.牙列修复前,发现下颌骨形态略小、矢状向后缩,再次行双侧下颌支矢状劈开前移下颌骨,到达设计位置并稳定后,行覆盖义齿修复.结论:个体化内置式圆弧牵引器可以有效修复下颌骨大型缺损,避免传统骨移植手术造成的供区创伤,但在前期设计时,需要适当矫枉过正.

  • 唇腭裂患者不同截骨方式下上颌骨外置式牵引成骨的比较

    作者:于洪波;王旭东;房兵;沈国芳

    目的:利用颅外支架外固定式牵引器治疗唇腭裂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分别采用上颌骨前段截骨和整块截骨方式,探讨不同截骨方式的牵引成骨效果.方法: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重度发育不足患者10例,反覆盖均超过10mm.采用传统整块截骨5例,前段分块截骨5例,均利用颅外支架固定式牵引器行术后牵引.通过头影测量分析,比较其矫治效果.利用SPSS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成骨良好,无明显并发症,面形及咬合显著改善.牵引成骨后,SNA角、NA与FH夹角、前牙覆盖、零子午线与Sn距离等显著增加.前段截骨组硬腭长度增加7.50mm,2组间有显著差异(P<0.05).而软腭长度、静止位腭咽腔深度无显著差异.结论:上颌骨前段截骨牵引在增加硬腭和牙弓长度、避免腭咽腔深度增加及腭咽闭合功能恶化方面具有更大优势,是一种较为理想的矫治唇腭裂术后继发上颌骨发育不足的方法.

  • 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牵引成骨重建上颌骨部分缺损的效果评估

    作者:冯贻苗;沈国芳;房兵;毛丽霞;娄新田

    目的:评价正畸技术自制牵引成骨装置及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弹力牵引重建上颌骨部分缺损的疗效.方法:选择5例上颌骨部分缺损病例,均为男性,年龄19~43岁,平均33.2岁.制作特殊的牵引装置.采用微型种植体支抗辅助支持的弹力牵引方式,进行三焦点式牵引成骨.3个月后,在两侧牵引区植入种植体,进行牙列修复.结果:骨缺损区牵引成骨后成骨良好,形成完整的牙槽嵴,可应用种植和托牙技术进行牙列修复,恢复良好的咬合关系.结论:对上颌骨部分骨缺损病例,可应用正畸技术和牵引成骨技术联合治疗,以恢复颌骨复杂的解剖结构,尤其是牙槽嵴,为牙列修复提供必备的条件.

  • 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中的应用

    作者:蔡鸣;沈国芳;卢晓峰

    目的:应用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通过牵引成骨技术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方法:对因肿瘤行下颌骨部分切除的2例患者.术前根据头颅j维模型.设计个体化内置式牵引器,同期(1例)行肿瘤切除与牵引成骨手术,或二期1例行牵引成骨手术,运用转移盘牵引方式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固定期8~9个月,行X线及CT检查.结果:2例患者均成功进行了牵引器植入手术,术后牵引顺利,其中(1例)出现伤口感染,给予抗生素后得到控制,未影响牵引成骨治疗的进行.2例患者新骨形成均良好,转移盘远端骨质连接间隙处在拆除牵引器时需以植骨或钛板固定.结论:个体化设计的内置式下颌骨牵引器,可以根据不同患者颌骨缺损情况,进行一次性复杂牵引成骨,修复下颌骨部分缺损.

  • 功能性颌骨重建61例临床分析

    作者:林野;王兴;毛驰;蔡志刚;李健慧;邱立新;胡秀莲;陈波;邸萍;王莺

    目的:评价采用多种骨瓣进行功能性颌骨重建的临床效果.方法:61例颌骨缺损患者,首先应用多种骨瓣重建颌骨的连续性,然后植入骨结合种植体,利用种植义齿重建患者的咀嚼和发音功能.61例患者中,男39例,女22例,平均年龄48岁(20~61岁).游离髂骨瓣32例,血管化腓骨瓣21例,单纯牵引成骨重建颌骨7例,其他骨瓣1例.共植入种植体247颗.种植固定义齿修复29例,种植体支持的活动义齿修复32例.结果:种植义齿修复完成后平均追踪49个月(6~114个月),种植体脱落6颗.1例患者在修复完成2年后因肿瘤复发死亡(含4颗种植体,不计入存活种植体).至后复查,共237颗种植体仍在行使功能,累计5年存活率为95.95%.结论:应用游离髂骨瓣、血管化腓骨瓣重建颌骨的连续性后,植入骨结合种植体,能够有效地重建患者的咀嚼、发音功能,近期效果满意.

  •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发音方式的变化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王国民;唐友盛;蒋莉萍;朱敏;沈国芳;卢晓峰

    目的:通过对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RED)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的错误发音数量变化、不同发音部位、不同发音方法以及不同类型错误发音发生特点及其变化评价,分析上颌骨RED对患者发音方式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上颌骨RED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前后进行语音测听并分类.治疗前后错误发音的差异性用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42.9%患者错误发音数较RED前增加,19.0%减少,38.1%无变化.从发音部位,舌尖前音错误发音发生率高,其次为舌面音.从发音方法,错误发音多发于塞擦音.错误发音类型以咽喉摩擦/爆破音为主,其次为腭化构音和声门爆破音.上颌骨RED后腭化构音累及音节数减少,但咽喉摩擦/爆破音和声门爆破音反而增加,尤其是咽喉摩擦/爆破音.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会对患者发音方式产生影响,在行语音治疗前需考虑全面.

  •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口鼻腔共鸣的变化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唐友盛;王国民;沈国芳;卢晓峰;蒋莉萍;朱敏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前后过度鼻音、过低鼻音的变化,并结合腭咽部结构功能变化、上颌骨前移幅度等因素,综合分析上颌骨RED对口鼻腔共鸣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RED治疗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语音测听、拍摄静止位及[i]位头颅定位片测量腭咽闭合功能,对检测结果行非参数检验.结果:RED术后患者过度鼻音程度显著加重.RED前61.9%患者存在过度鼻音,RED术后增至90.5%,所有患者均未出现过低鼻音.上颌骨前移幅度对患者术后过度鼻音加重程度有显著影响.患者腭咽闭合冠状收缩不全率(RVCR)和RED前的过度鼻音程度也直接影响术后的过度鼻音程度.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鼻腔共鸣增加,过度鼻音加重.

172 条记录 5/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