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唇腭裂患者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后[i]和[S]声学特性的变化

    作者:李青云;邱蔚六;王国民;唐友盛;蒋莉萍;朱敏;沈国芳;卢晓峰

    目的:通过研究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rigid external distraction,RED)的唇腭裂患者治疗前后元音[i]和擦音[s]的声学特性变化,分析上颌骨牵引成骨术对患者腭咽闭合功能和舌位的影响.方法:1999年至2001年行颅外支架式上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唇腭裂术后上颌发育不足患者21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8例,平均年龄15.05岁.所有患者RED手术前后测量元音[i]、擦音[s]的声学指标.用非参数检验比较治疗前后[i]和[s]声学特性的变化,并绘制[i]的声学舌位图.结果:RED后患者元音[i]基频能量明显加强,擦音[s]的能量明显降低.RED前后元音[i]声学舌位图上舌位无明显变化,RED后擦音[s]强频区向高频区移动.结论:唇腭裂患者经RED前移上颌骨后,腭咽闭合功能恶化,鼻腔共鸣增加,辅音趋向无力,同时发音时舌向前运动增加.

  • 3种手术方式下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位移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姜文辉;李彪;王旭东;王冬梅;孙昊;沈国芳

    目的:研究3种不同截骨方式下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中颅颌面部各解剖部位的位移情况.方法:建立3种不同截骨方式的牙支持式外科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模型上选取21个解剖结构,加载横向7mm扩弓量,比较分析颅面部各个解剖部位在X(矢状向)、Y(水平向)、Z(垂直向)方向的位移分布情况.结果:矢状向:上颌骨各解剖结构都有明显向前位移的趋势,而且随着手术范围的增大,颅颌面部各解剖结构向前移动的趋势越来越明显.水平向正面观,颅颌面复合体呈金字塔样打开,鼻腔底部有明显扩大;(牙合)面观,支抗牙颊尖的位移大,牙的位移大于相应区域牙槽骨的位移,手术范围的增大可以使上颌骨后部有明显的扩展.垂直向观,上颌骨正中区域的腭板有向下移动的趋势,上颌骨的侧方结构如支抗牙和牙槽骨都向上移动.结论:牙支持式扩弓器行横向扩弓时会出现牙的代偿和骨骼的倾斜和旋转.随着手术范围的增大,支抗牙和牙槽骨区域水平向的位移也随之增大.

  • 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位移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姜文辉;王旭东;王冬梅

    目的:研究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中颅面部各解剖部位的位移情况.方法:建立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系统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手术方式采用腭中缝联合侧方皮质骨切开术,模型上选取24个解剖结构,加载横向7mm扩弓量,比较分析颅面部各个解剖部位在矢状向、横向、垂直向的位移分布情况.结果:矢状向观,上颌骨各解剖结构都有明显的向前位移的趋势,而面上部解剖结构都有向后移位的趋势.横向正面观,颅上颌复合体呈金字塔样打开,鼻腔底部明显扩大约4.5mm;殆面观,支抗牙的牙根位移(第一前磨牙为2.92mm,第一磨牙为3.26mm)小于相应区域颊侧牙槽骨的位移(第一前磨牙区3.76mm,第一磨牙区3.93mm),腭板前部比后部扩开更大.垂直向观,上颌骨正中区的腭板有向下位移的趋势,颅面部其余解剖部位都向上移动.结论:骨支持式手术辅助上颌骨快速扩弓时,上颌骨在三维方向上有不同程度的移动、旋转和侧方倾斜,利用这些变化,可以辅助矫正轻度颅颌面畸形.骨支持式扩弓器将扩弓力直接传导到骨骼上,因此可以很好地避免牙支持式扩弓器扩弓时引起的牙及其周围支持组织损伤等严重并发症.

  • 牵引成骨重建缺损山羊下颌骨髁突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辛;沈国芳;张志愿;杨小平;廖贵清;曾融生

    目的:通过建立山羊牵引成骨延长下颌支重建下颌支高度动物模型,对山羊下颌支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组织及组织形态学进行观察,为牵引成骨术在下颌支缺损区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4组,每组3只.实验用山羊在下颌切迹下方截骨,切除一侧髁突及其颈部,左右随机.再于下颌支后缘形成转移盘.牵引延长下颌支,于牵引结束后2、4、8、12周分别进行大体、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学观察,并用Axioplan2 imaging显微图像分析系统进行处理.结果采用SPSS12.0软件包进行t检验.结果:从牵引结束后4周始.通过牵引成骨形成的新髁突已经具备与正常山羊髁突相似的外形;组织学及组织形态学结果显示.牵引区新骨随时间推移,钙化程度增加.至牵引结束后6周时,牵引区新骨矿化率为(1.35±0.57)μm/d,已经接近正常山羊下颌支矿化率(0.95±0.13)μm/d(P>0.05).结论:以山羊作为下颌支及髁突缺损牵引成骨重建动物模型具有较好的重复性,与临床情况具有相似性.牵引结束后6周,可以考虑拆除牵引器,以利新骨在生理状态下进行功能改建.

  • 牵引成骨结合组织工程化软骨重建山羊髁突缺损的实验研究

    作者:杨辛;沈国芳;张志愿

    目的:利用牵引成骨结合组织工程化软骨重建山羊髁突缺损.方法:12只山羊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在下颌切迹下方作截骨线,切除一侧髁突及其颈部,左右随机.再于下颌支后缘形成转移盘,在转移盘的远中植入软骨细胞支架复合物.对照组在转移盘的远中仅植入支架.分别于牵引结束4、8、12周大体及组织学观察山羊髁突的形成情况.结果:牵引结束后4周,实验组山羊髁突已具备良好的外形,髁突表面覆盖软骨组织;对照组山羊新形成之髁突外形虽与正常髁突相似但表面无软骨层.12周时,实验组山羊髁突外形与正常髁突相似,表面仍有软骨层覆盖;而对照组山羊新形成的髁突外形虽与正常髁突相似,但表面仍无软骨层覆盖.结论:利用牵引成骨结合组织工程化软骨的方法不仅可以从外形上重建山羊髁突,而且在解剖结构上与正常髁突相似,为髁突正常功能的行使提供了良好的解剖学基础.

  • 虚拟技术在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治疗中的应用

    作者:王敏娇;陈天天;司家文;王旭东;沈国芳;于洪波

    目的:探讨虚拟技术在第一、二鳃弓综合征牵引成骨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8例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患者,应用虚拟技术进行下颌支牵引成骨的设计模拟,三维打印牙支持式导板指导术中截骨线、牵引器放置.牵引器拆除后进行面部对称性及手术精确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虚拟设计、数字化导板的三维打印、手术操作.对比术前设计与术后CT三维重建,显示术后颌骨形态与术前设计基本一致,误差小于2 mm,患者的面部不对称畸形得到显著改变.结论:虚拟技术可应用于第一、二鳃弓综合征治疗,通过模拟截骨,设计牵引器放置位置以及牵引方向,预测术后下颌骨形态,提高了手术精确性,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牵引成骨术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稳定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黎光伟;沈国芳;蔡鸣

    牵引成骨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在口腔颌面外科的应用越来越广,为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DO按牵引类型主要分为内置式牵引(intraor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IDO)和外置式牵引(extraoral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EDO)2种,在大距离前徙上颌骨时,唇腭裂牵引成骨术后的长期稳定性和复发的报道还很少.本文就牵引成骨治疗唇腭裂继发颌骨畸形术后的长期稳定性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转化生长因子表达

    作者:陈勇;季振威;唐恩溢;胡勤刚;周正炎

    目的 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实验动物模型,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TGF-β1表达及意义.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30只,随机选取6只动物作空白对照组,24只动物右侧下颌骨植入外置式颌骨牵引器.经7 d延迟期后,按1 mm/d速率延长下颌骨7 d,固定期8周.在延迟期第7天,牵引期第2、4、7天,固定期第1、3、6、8周分别处死3只动物,采用免疫组化、RT-PCR方法,检测TGF-β表达变化.结果 TGF-β1表达贯穿下颌骨牵引成骨全过程,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不同时相多种组织细胞参与表达TGF-β1.TGF-β1 mRNA及其蛋白表达在牵引早期达到高峰,此后逐渐减弱.结论 TGF-β1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血运重建及新骨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TGF-β1可能与传导机械牵引力刺激的细胞信号传导有关,从而启动血运重建和新骨生成机制.

  • 牵引成骨过程中细胞因子及细胞外基质蛋白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勇;周正炎;季振威

    牵引成骨包括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胶原纤维形成,血管再生和基质钙化等组织学过程,在此过程中,多种细胞因子和细胞外基质蛋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ating growth factor-β,TGF-β)、骨形成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ic growth factors,FGFs)、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细胞外基质蛋白(extracellular matrix proteins,ECMs),它们能够影响骨细胞的增殖、分化,促进血管内皮细胞的分裂、增殖,并合成细胞外基质,终促进骨生成.

  • 应用口内型牵引成骨器矫治小下颌畸形疗效的初步评价

    作者:高益鸣;邱蔚六;唐友盛;沈国芳

    目的通过应用口内型牵引器行牵引成骨延长下颌骨,矫治小下颌及偏颌畸形,对牵引成骨技术在颌骨畸形矫治中的应用价值和技术手段进行初步的评价.方法 8例小下颌患者接受了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治疗.安置牵引器后第5 ~6天开始牵引,6例牵引速度为0.8mm/d,2例为1mm/d;牵引到位后固定71~139天拆除牵引器.结果大牵引幅度24.4mm,小幅度8.5mm.所有病例在拆除牵引器时均能看到完全成熟的新骨.长随访期为10个月,无复发倾向.小下颌畸形、颜面不对称畸形均得到了明显的改善.牵引过程中,1例出现颊部软组织感染,1例下唇麻木.未出现牵引器松脱、未成骨及骨过早联合等情况.结论牵引成骨技术因其手术较小、操作简单,可以避免植骨且并发症少 ,应用于颌骨发育不良的矫正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但该技术并不能完全作为单一的矫治手段进行颌面畸形的外科治疗.此外,正确的牵引方向的控制尚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不同牵引速率的牙周膜牵引成骨快速牙移动动物模型的建立

    作者:黄丽;王妤;杨正;黄跃;徐小梅;杨四维

    目的 建立固定牵引频率与不同牵引速率组合的牙周膜牵引成骨快速牙移动的动物实验模型,探讨在牵引频率一定情况下的适牵引速率.方法 将6只犬的下颌左右两侧随机分组,按每天牵引速率分为0.2、0.6、1.0mm/d三组.拔除下颌第一前磨牙后行凿骨减阻,用自制牵引装置进行牵引,固定牵引频率1次/天,每组分别以不同的牵引速率(0.2、0.6、1.0mm/d)进行牵引,牵引l周后维持3 d.测量每组支抗牙、移动牙移动距离;取材行光镜观察.结果 在固定牵引频率为1次/天的条件下,1.0 mm/d组移动牙移动距离大,0.6 mm/d组次之,0.2 mm/d组小.组织学结果显示:0.6 mm/d组、0.2mm/d组牙周膜改建活跃,1.0 mm/d组牙周纤维断裂,牙周组织水肿.结论 牙周膜牵引成骨可以加快牙齿移动速度,且随着牵引速率的增大,牙齿移动速度也相应加快,但存在一定限度.

  •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运重建方式初步探讨

    作者:陈勇;徐明耀;叶炳飞

    目的 通过建立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实验动物模型,观察其动态过程,初步探讨血运重建方式及机制.方法 选用新西兰白兔30只,6只动物做空白对照组;24只动物行右侧下颌骨植入外置式颌骨牵引器.经7 d延迟期后,按1 mm/d速率延长下颌骨7 d,然后固定8周.在延迟期第7天,牵引期第2、4、7天,固定期第1、3、6、8周时分别处死3只动物,用X线片、苏木精-伊红染色、免疫组化方法检测血管和新骨生成情况,以及微血管密度变化规律.结果 实验组22只兔成功进行下颌骨牵引延长,牵引区血管生成方式以芽生和血管上皮岛为主.在牵引期第2天,骨断端微血管密度为28.2±7.0,明显高于其他各组(P<0.01),在固定期下降明显,固定第8周时,微血管密度为4.3±1.3,与正常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在牵引初期牵引骨断端有强烈的微血管反应,血运重建先于新骨重建;固定期微血管密度降低,血管成熟,血运重建随新骨生成改建完成而结束.

  • 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强直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作者:李国威;邓天阁;薛洋;刘平;胡开进

    目的 揭示翼外肌在创伤性颞下颌关节(temporomandibular joint,TMJ)强直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本研究纳入6个月大的雄性绵羊8只,双侧髁突均通过手术建立复合创伤继发TMJ强直动物模型,即手术造成双侧髁突矢状骨折、关节盘移位及关节窝损伤.此外,左侧切除部分翼外肌作为实验组,右侧保留翼外肌作为对照组.术后12周,通过用大体观察、螺旋CT扫描、Micro?CT扫描、组织学观察等方法对TMJ样本进行评估与分析.结果 肉眼观察可见:对照组发生了TMJ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仅是纤维强直.螺旋CT和Micro?CT结果显示: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关节面粗糙、有新骨形成并突入到关节腔内,且关节腔内有钙化的骨痂形成;对照组髁突的大内外径和前后径均明显大于实验组(P<0.05);Micro?CT扫描结果还显示:对照组新生骨小梁的方向与翼外肌牵拉方向一致,而实验组无此特征.组织学结果也印证了对照组关节内发生了纤维-骨性强直,而实验组仅为纤维强直.结论 在髁突矢状骨折的愈合过程中,翼外肌发挥了类牵张成骨的作用,从而参与创伤性TMJ强直的发生.

  • 镍钛记忆合金在口腔颌面部牵引成骨技术中的应用

    作者:籍丽莉;李卫星

    牵引成骨技术近年来开始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缺损的修复和颅面畸形的矫治.现有的牵引装置多数外置,既影响美观又容易感染,而且价格昂贵,很多学者开始探索一种更轻的、内置的和自动化的牵引装置.镍钛记忆合金丝以其优良而独特的生物机械学特性成为自动牵引器的首选材料.该文介绍了镍钛合金丝应用于口腔颌面部组织缺损和颌面部畸形治疗的初步研究.

    关键词: 牵引成骨 镍钛合金
  • 下颌牙槽嵴增高术进展

    作者:俞焕苗;黄剑奇

    牙槽嵴萎缩所造成的义齿修复和种植体植入困难,需通过牙槽嵴相对和(或)绝对增高术来改善.

  • 牙在牵引成骨区内移动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作者:徐贤寅;王林

    目的 建立牙在下颌牵引成骨区内移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比较在不同时间点上移动牙时牵引成骨区内应力的分布情况.方法 利用多层螺旋CT扫描获得下颌骨及牙列的原始数据,采用CAD软件,建立三维有限元模型.在不同的骨愈合时期,模拟移动牙齿,利用Abqus软件对此模型进行三维有限元应力分析.结果 建立了能模拟牙齿在下颌牵引成骨区内移动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在各个骨愈合的时期,成骨区对牙移动产生的应力反应没有显著差异,但在早期,牙齿将发生较大的倾斜.结论 在牵引成骨完成后,早期移动牙齿时宜使用轻力.

  • 变速牵引成骨对兔下牙槽神经的影响

    作者:李刚;宋晓萌;高兴亚;宋晓陵;张萍;吴煜农

    目的研究变速牵引兔下颌骨15 mm对下牙槽神经的影响.方法 5只新西兰白兔单侧下颌骨截开.延迟5 d,以每天1.5 mm,每天2次牵引9 mm,然后继续以每天1 mm,每天2次牵引6 mm,完成牵引后固定15周,分别行肉眼及组织学观察和电生理学检查. 结果下颌骨延长15mm,新骨生成良好.下牙槽神经牵长21.99%, 牵引结束时神经变性明显,感觉神经动作电位波幅下降为术前的9.70%,潜伏期较术前有所延长,随后出现恢复趋势,到固定15周时,波幅恢复到术前的33.85%,潜伏期基本恢复正常.结论下颌骨变速牵引15 mm后,下牙槽神经受到明显的影响,到15周时,下牙槽神经的功能有恢复的趋势,但恢复尚不完全.

  • 口腔医学中骨组织工程相关研究的重点与方向

    作者:赵士芳;朱赴东;何福明

    在口腔医学中,骨组织工程学研究的重点目前主要集中在牵引成骨、骨组织工程以及口腔种植体等几个方面,临床应用前景十分广阔.然而,临床上面临的难题和未知因素还很多,要解决这些难题任重而道远.

  • 不同剂量rhBMP-2对DO和新骨表达eNOS的影响

    作者:马岩;王稚英;李新伟

    目的 探讨不同剂量基因重组人骨形成蛋白(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骨生成及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OS)表达的影响.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每组15只,建立动物模型,通过组织学观察和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新骨形成及其表达的eNOS.结果 同一时间点新骨随rhBMP-2的增多而变成熟.eNOS的峰值rhBMP-2组较空白组前提;在同一时间点eNOS随rhBMP-2的增多而表达增强,在28 d时各组表达的eNOS无明显差异.结论 rhBMP-2在成骨早期以剂量依赖方式促进兔下颌牵引区eNOS的表达和新骨形成.

  • 一氧化氮合酶在兔下颌骨不同牵张速率下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孙溪饶;张志纯

    目的 通过观察不同牵张速率对牵引成骨的影响,探讨一氧化氮合酶在牵引成骨中的作用及提高牵引成骨效率的方法.方法 日本大耳白兔18只随机分为三组,行单侧下颌体骨皮质切开术后以三种不同牵张速率(A组:0.5 mm/d,B组:1 mm/d,C组:2 mm/d) 垂直增高兔牙槽嵴6 mm.牵张完成后第1天、2周、4周各处死2只兔子,处死后的游离下颌骨行X线、组织学、免疫组化观察.结果 X线及组织学显示,0.5 mm/d和1 mm/d牵引兔下颌骨的成骨质量要好于2 mm/d;免疫组化观察,牵引后的兔下颌骨中,内皮细胞型和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有明显表达,而神经元型基本不表达;一氧化氮合酶的表达随受力时间长短有改变.结论 一氧化氮合酶对牵引成骨起了一定的调节作用,内皮细胞型一氧化氮合酶在不同的牵张速率下有不同的表达,且1 mm/d可能是适宜的速率.

172 条记录 6/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