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修复下颌骨缺损的内置式弧形牵引器的研制

    作者:陈本兰

    下颌骨节段性缺损一直是颌面骨修复中的一大难题,为此,研制了一种能够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弧形牵引器.手术分别造成2只山羊一侧下颌骨35mm、45mm的节段性缺损,再采用全层骨切开术制备转移盘,后分别安置自行设计的2款内置式弧形牵引器.术后延迟期为7天,牵引速度为每天1mm,牵引频率为每天1次.固定期期间进行X线观察,固定期2周时,一只羊的X线片中可见带有弧度的新骨形成,另一只则未形成新骨.术后2个月处死取材,观察到新骨生长情况与X线片一致,其中新骨长度达35mm.可知此种牵引器在下颌骨重建中达到了一定的效果,但仍有待改进.

  • 山羊颌骨牵引成骨的组织学特点及bFGF的表达

    作者:陈富民;南欣荣;令狐清溪;李慧

    目的 研究山羊牵引成骨的组织学特点和bFGF组织表达特点.方法 建立山羊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后,分别于牵引完成时、牵引后2、4、6、8周处死2只山羊.处死后,分别拍摄标本的CR-X线片,并将牵张区新生骨组织分成三份,分别进行生物力学分析、HE染色、扫描电镜观察及免疫组化实验.结果 CR-X线片显示,牵引完成后,随着固定时间的延长,灰度逐渐增加.生物力学结果显示,新生骨组织的抗压强度随着固定时间的增加而增大.HE组织病理学和扫描电镜表明,牵引完成时牵引间隙充满胶原纤维组织,新生血管丰富, 4周后骨小梁相对成熟,观察到成骨和破骨活动,8周时牵引区骨组织趋于成熟.免疫组化显示:bFGF表达在牵引期强于固定期,牵引8周后仍有较弱的表达.结论 DO早期阶段新生骨组织骨密度,抗压强度增加迅速,6周后趋于平稳.山羊颌骨牵引成骨表现为骨膜内成骨和软骨化成骨.bFGF在牵引期和固定期对新生骨组织具有很重要的调节作用.

  • 大鼠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机理的研究

    作者:祝为桥;王兴

    目的 研究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的机理.方法 42只成年雄性SD大鼠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牵引程式:间歇期5天,牵引速度0.2mm×2次/天,牵引期6天,稳定期4周.分别于间歇期结束(术后第5天)、牵引期结束以及稳定期第1、2、3和4周六个时间点切取标本, X线检查后进行制片,HE染色、层粘连蛋白免疫组化血管标记,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免疫组化染色,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eal-time quantitative reverse transcript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RQ-RT-PCR)检测并分析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间歇期结束即可见毛细血管长入,成骨过程中新生骨前缘可见大量血管标记,同时可见血管管径增大,新生骨髓腔内可见大量血管标记;VEGF在活跃成骨细胞、髓腔衬里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间歇期第5天VEGF表达显著上调,牵引期结束VEGF表达进一步升高,至稳定期第1周和第2周时VEGF表达达到峰值,此后VEGF表达开始下降至稳定期第4周结束时其表达水平已接近对照组.结论 牵引成骨过程中血管生成和骨生成有着密切的伴随关系,血管生成要先于骨生成,这种关系是成骨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通过VEGF的分子水平相互作用的结果 ;稳定期第1和第2周是血管生成的高峰期.

  • 颅外固定牵引成骨技术矫治重度上颌发育不全术后长期稳定性的初步研究

    作者:张凯;伊彪;王兴;李自力;梁成;王晓霞

    目的 探讨对外置式牵引成骨技术矫治重度上颌后缩术后的长期稳定性.方法 对采用外置式牵引器矫治的5例重度上颌发育不足患者拍摄治疗前、稳定期末、术后1年及术后3~6年头颅定位侧位片,分析其X线头影测量结果.结果 SNA角术后一年平均复发率23.7%,术后3~6年平均复发率38.0%.A点水平位移术后一年内平均复发率27.6%,术后3~6年平均复发率39.0%.A点垂直位移在术后1年内或上升或下降,但术后1年到术后3~6年内该变量均为向下增长.结论 ①在外置式牵引器拆除后一年内存在明显复发倾向,一年后复发趋势仍然存在,但明显减弱.②牵引成骨术后上颌骨前部骨质存在不同程度吸收改建.③未成年患者采用外置式牵引成骨术后面中部在垂直方向上存在进一步生长发育的可能.

  • 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及机理的实验研究

    作者:王晓霞;王兴;李自力

    目的观察猴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态过程,探讨其成骨方式及机理.方法恒河猴10只行单侧下颌骨牵引,间歇期5天,牵引速度0.5mm×2次/日,共15天.于牵引后不同时期拍摄X线片,行四环素荧光双标记,将牵引区骨块标本平分,上部骨块制作不脱钙树脂切片,5u切片行甲苯胺蓝染色,20u切片荧光显微镜下测骨组织沉积率;下部骨块制作脱钙石蜡切片,HE染色.结果牵引后早期,牵引区以平行于牵引方向排列的胶原纤维为主,可见纤细骨小梁及大量骨吸收陷窝,X线片上表现为低密度透光区.稳定期新骨逐渐由两端向中间形成,牵引后4周,牵引中心充满平行排列的骨小梁,新骨密度仍低于正常;牵引后6~12周,牵引区粗大的骨小梁呈网状排列,可见成熟哈佛氏系统,新骨表面形成骨皮质,X线片表现接近正常.牵引完成时骨组织沉积率为对照组的4.2倍,在稳定期逐渐减慢,但牵引后12周时仍较对照高40.91%.结论缓慢有规律地牵引下颌骨可明显促进新骨形成速度,延长骨段.牵引后足够时间的稳定期是新骨生成的必要条件.牵引区主要以膜内成骨方式形成新骨,成骨过程为新生与改建并存.

  • 局部牙槽骨缺损自体下颌块状骨onlay植骨重建种植技术

    作者:蒋析;邱立新

    种植体的成功存活需要三维空间中足够的骨组织覆盖,而拔牙的手术创伤、长期的无牙状态、不合适的局部义齿、根尖周感染、其他手术创伤、先天缺牙或者外伤致牙列缺损,都有可能导致牙槽骨的高度或(和)宽度不足,限制了种植体在颌骨中的植入.重建缺损牙槽突的方法主要有自体骨移植、引导性骨组织再生、牵引成骨等.

  • 颅外支架式牵引成骨治疗重度上颌后缩的研究进展

    作者:杨志诚;王兴;伊彪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通过切开骨皮质,仍保留骨膜及软组织附着与血供,施加特定的牵引力,以延长或重建骨组织及软组织的一项外科技术[1].

    关键词: 颅外支架 牵引成骨
  • 镍钛合金牵引器增高羊下颌牙槽嵴的初步探索

    作者:籍丽莉;张芳;程佳;孙耀贵;李卫星

    目的探讨自制镍钛合金牵引器应用于牙槽嵴增高术的可行性及临床意义.方法将自制镍钛牵引器植入山羊牙槽嵴,6周后测量牙槽嵴增高的长度,并与对侧比较.结果镍钛合金牵引后牵引部位牙槽骨比牵引前增高了0.65 cm,镍钛合金两脚间展开0.73 cm.结论山羊的牙槽嵴在镍钛合金牵引力的作用下增高了0.65 cm,这个高度对于口腔颌面外科牙种植术和口腔修复科全口义齿的固位都有重要的意义.同时也证明了简易的镍钛合金牵引器用于牵引成骨技术的可行性与实用性.

  • 携带LacZ的腺病毒载体在牵引骨痂局部转染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的表达

    作者:刘振东;徐诣;张朝跃;苗杰;钟杰林;刘清

    目的:利用小鼠胫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在牵引成骨过程中局部给予携带了LacZ的腺病毒载体后观察其表达情况,以探讨基因治疗促进骨折愈合的可行性.方法:实验于2004-10/2006-01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完成.①实验分组:取雄性8周龄CD-1小鼠20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10只.②实验方法:所有小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骨干横行截骨安置特制延长外固定架,胫骨牵引过程包括5 d静止期,10 d牵引期,牵引速率为0.1 mm/次,2次/d,共0.2 mm/d.牵引期第7天实验组牵引骨痂局部注射5 μL携带了LacZ的腺病毒载体,对照组局部注入等量未含LacZ腺病毒液.③实验评估:注射后第3天麻醉后杀取动物,采集左胫骨标本,分别作组织学检查和组织化学分析.结果:纳入小鼠20只,均进入结果分析.在牵引第10天,牵引骨痂中纤维间区形成,两端的新生骨由骨折两端中心生长延伸.骨髓腔内外可见大量新生骨形成.X-Gal底物染色显示,在实验组新生骨组织内可见大量细胞呈阳性染色;而对照组未发现阳性染色细胞.结论:在牵引成骨过程中,骨痂局部注射携带LacZ的腺病毒,能成功转染局部的成纤维细胞及成骨细胞,并表达LacZ基因,为临床应用基因治疗促进骨牵引延长或骨折愈合提供可行性.

  • 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的作用

    作者:田璐鸣;王稚英

    背景: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诱导未分化的间充质细胞不可逆地分化形成软骨和骨,从而导致新骨的形成.目的:观察在下颌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应用基因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对成骨的影响.方法:选用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随机分为3组,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分别将空白胶原、1.5mg和3.0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固定、牵引0.4 mm/次,2次/d,共计5d,总延长下颌骨4mm.在稳定期第1,3,7,14,28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放射学及组织学检测.结果与结论: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中的新生骨组织较空白胶原对照组中多且成熟,3.0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较1.5 mg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组新骨形成多且成熟.结果表明,重组人骨形态发生蛋白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

  • 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下颌骨牵引成骨中整合素β_1表达的影响

    作者:田璐鸣;王稚英

    背景:骨组织中整合素表达水平可影响细胞功能,调控成骨和骨吸收,但整合索只有被其他因于激活后才能发挥强大的黏附作用,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具有此作用吗?目的:观察不同质量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整合素B_1的表达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分组动物实验,组织学观察,于2006-05/2007-05在辽宁医学院动物实验中心和免疫组化中心完成.材料: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由北京军事医学科学院三所八室提供.方法:选用日本成年大耳白兔45只建立下颌骨牵引模型,造模后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分为3组:空白对照组、1.5,3.0 mg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海绵载体组,15只/组.分别将不含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胶原海绵载体、含1.5,3.0 mg重组人骨形成蛋白胶原复合物植入3组兔下颌骨切开处,固定、牵引0.4 mm/次,2次/d,共计5 d,总延长下颌骨4 mm.主要观察指标:牵引后稳定期第1,3,7,14,28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骨组织中整合素β_1的表达.结果:45只日本大耳白兔均建模成功,进入结果分析.整合素β_1在牵引区表达主要反映在牵引7 d后.在同一时间内,随着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质量的增加,整合素β_1阳性细胞表达率、阳性面积百分比逐渐增多(P<0.05):在同一质量下,随着时间的延长,整合素β_1阳性细胞阳性表达率、阳性面积百分比逐渐上升(P<0.05).结论:局部应用外源性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在牵引成骨中晚期对整合素β_1的表达有促进作用,并且整合素β_1的表达对重组人骨形成蛋白2呈质量依赖性.

  • 牵引成骨关节成形在颞下颌关节强直中的应用:12例报告

    作者:曲卫国;郑延清;马卫东;裘罡;张刘超;李阳;曲哲;王兴

    目的:传统的手术方法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弱点就是高复发率,观察新出现的治疗技术牵引成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的效果.方法:2001-07/2005-09大连市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收治例颞下颌关节强直病例12例,均伴有不同程度的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所有患者采用牵引成骨关节成形术治疗,通过测量开口度及牵开长度观察其疗效,并观察并发症情况及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症状改善情况.结果:12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进入结果分析.①治疗结果:12例患者低牵开长度12 mm,高牵开长度30 mm,平均20 mm.开口度由术前平均7 mm提高到术后平均31 mm,开闭口运动正常.成骨良好,术后3个月X射线片检查及创口内检查均证实骨质形成良好.②并发症:所有患者无明显并发症出现,无感染、神经损伤、牵开器脱落或断裂,未发现复发者.③术后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症状缓解明显,睡眠打鼾症状均有减轻,4例完全消除.结论:牵引成骨术治疗颞下颌关节强直具有手术简单,风险小,治疗效果确实可靠,复发率低等优点,同期还可以治疗颌骨发育不足导致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 不同时期转染基因对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

    作者:胡纯兵;吴国平;刘希;兰永树;何小川;郭力

    背景:前期研究表明,电穿孔介导的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能促进牵引区早期新生血管的形成和新骨形成。
      目的:观察不同时机转染基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中牵引区新骨生成的影响,探索基因导入的佳转染时间,以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
      方法:新西兰大白兔48只,全麻下行双侧下颌骨截骨及牵引器植入后,采用随机区组法分成4组,分别于造模后即刻、牵引开始时、牵引结束时在双侧牵引区注射2μg(0.1 g/L)重组质粒pIRES-hBMP2-hVEGF165,3组均予电穿孔刺激;单纯牵引组单纯牵引不行基因转染。各组于造模后3 d开始以0.8 mm/d、1次/d的速率进行牵引,连续牵引10 d;各组分别于固定期1,2,4,8周处死3只兔子,切取下颌牵引区新生组织行组织学检测和形态计量学分析。
      结果与结论:组织学检查和形态计量学分析发现,牵引期转染组与即刻转染组、固定期转染组、单纯牵引组比较间隙内有更多的新生血管、成骨细胞和间充质细胞等成分,各时点新生骨量与新生骨小梁宽度明显高于后者(P <0.05)。表明在牵引开始时(牵引期)进行基因转染较其他时间转染促进新骨生成作用明显,能够获得佳的促进新骨生成的效果,提示牵引期是下颌骨基因治疗的佳时机。

  • 不同鼠龄大鼠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在牵引成骨局部的表达

    作者:刘振东;高敏伟;张朝跃;苗杰;陶建春;杨擂

    背景: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表达在骨再生和修复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目的:通过对不同鼠龄大鼠在同样条件下牵引成骨的比较,进一步验证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在成骨局部的表达水平与年龄的关系,及其在大鼠胫骨牵引成骨过程中对新骨形成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实验,于2007-01/03在中南大学附属三医院中心实验室完成.材料:健康雄性SD大鼠20只,3月龄和12月龄各10只,分为青年组和老年组.方法:所有大鼠接受左胫骨中上段低能截骨,安置体外延长固定架.第2天起开始每天进行胫骨延长,速率为0.2 mm,2次/d,共14d.第15天,处死大鼠,采集胫骨标本.主要观察指标:以X射线片定量分析新骨密度和新骨面积;以组织学定量分析骨内膜成骨和骨膜成骨:以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分析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青年组大鼠牵引区的新生成骨面积和新生骨密度,以及骨内膜成骨和骨膜成骨百分比均显著高与老年组大鼠(P<0.05或0.01);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及相关基因在老年组大鼠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青年组.结论:老年大鼠骨形成障碍可能与局部生长因子表达降低,从而导致成骨细胞功能低下密切相关.

  • 齿槽裂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马晓荣;祁佐良;曹谊林

    目的 探讨齿槽裂修复治疗的目的、方法以及治疗时机的选择.方法 查阅1950年至2006年有关齿槽裂修复的文献,归纳文献中报道的不同方法,并评价其各自的优缺点.结果 齿槽裂修复的主要目的:关闭口鼻瘘;建立稳定、连续的上颌骨牙弓;为牙齿萌出提供基础;为上唇和鼻底提供稳定支架.主要治疗方法:植骨术;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骨和生长因子应用;引导骨再生技术.患者佳的手术治疗时机是9~11岁时混合牙列期.结论 在9~11岁混合牙列期手术,以髂骨松质骨为移植材料被认为是修复齿槽裂的主要手段.牵引成骨技术、组织工程技术和引导骨再生技术,将是齿槽裂修复的新方向.

  • 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并发症

    作者:金羽青;祁佐良;王炜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已经成为颅面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一项常规手段,这是因为对于一些传统截骨术和骨移植术效果不佳的下颌骨及中面部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DO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1].

  • 口内牵引成骨在颌骨畸形矫治中的并发症

    作者:李宁;刘兵;朱力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是通过特殊牵张装置,使骨骼在受到一定张力的条件下生成新骨,以延长或扩展骨骼,达到矫正骨骼畸形或缺损的外科技术[1]。

  • 基于数字化技术的改良牵引成骨术整复半侧颜面短小畸形及疗效评估

    作者:杨斌;李秉航;丁榆德;倪健;黄庆华

    目的 探讨在数字化技术的支持下,应用结合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术的改良内置式牵引成骨技术,治疗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 术前进行数字化手术模拟,明确下颌神经管与恒牙胚的位置,设计截骨线及牵引器固定位置.术中根据方案,采用改良的截骨术式进行截骨,即刻进行牵引,术后进行快速牵引,直至达到预期的延长效果.术后复查CT,进行面部三维重建和软组织三维扫描,测量健、患侧骨组织及软组织数据,并对手术前后各测量数据进行比较.结果 10例患者术后面部垂直方向的对称性得到较大程度的改善,牙(牙合)平面较术前趋于水平,未发生神经及牙胚损伤等并发症;外观及咬(牙合)功能基本正常,术后患侧下颌升支长度及厚度比术前明显增加,骨组织及软组织对称性改善明显.结论 应用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行牵引成骨的方法,能提高手术安全性,避免损伤神经及牙胚,并且能加快牵引速率,缩短疗程,并发症较少,能够安全有效地矫治半侧颜面短小畸形的颌骨不对称.

  • 牵引成骨重建下颌骨髁突缺损

    作者:沈国芳

    下颌骨髁突缺损及发育不足是临床常见疾病,常造成患者患侧下颌支高度降低、咬合紊乱及面部畸形,严重影响患者身心健康.牵引成骨由于具有无免疫排斥、无供区损伤、精确可控、可改善软组织形态的特点,是一种较为理想的治疗方法.本文旨在结合作者的临床经验及国内外文献,对下颌支牵引成骨髁突重建进行评述,主要就治疗时机、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术后控制及注意要点等进行讨论.

  • 不同剂量rhBMP-2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生成的影响及其OPG表达

    作者:付颖;王稚英

    目的 研究不同浓度rhBMP-2在不同时间对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生成的影响及牵引区新骨中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的表达.方法 在48只成年大耳白兔的一侧下颌骨前部行骨切开术,分别将空白胶原、rhBMP-21.5 mg和rhBMP-2 3 mg胶原复合物植入下颌骨切开处,用牵引器延长一侧下颌骨4mm,稳定期第1、3、7、14天,分别处死各组动物,取牵引区新生骨痂行OPG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下颌牵引延长后牵引间隙均有新骨形成,免疫组化染色OPG主要定位于成骨细胞的胞浆中.在同一时间内,应用rhBMP-2组较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且rhBMP-23 mg剂量组较rhBMP-2 1.5 mg剂量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动物实验表明,rhBMP-2能促进兔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的生成并具有浓度依赖性.

172 条记录 3/9 页 « 1234567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