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龄老人下肢动脉栓塞的护理1例

    作者:石淑珍;赵小朗;邢春光

    1 临床资料患者,男,86岁.2007年7月3日入厕时突然不能自行站起,伴大汗,自觉右下肢无力、麻木、禁锢感.夜间出现右下肢疼痛、拒触碰,未就诊.于10日来我院就诊,查体发现右下肢皮温降低、足背动脉搏动弱;双下肢血管超声检查示:右下肢髂总动脉栓塞,急诊收入我科.各项检查示;右下肢3/4部分皮温降低,局部皮肤出现花斑,右腿与左腿相比较肿胀明显、足下垂、膝腱反射消失.外科意见:取栓时间在6~12h效果为佳,但患者已过取栓佳时机,建议尽早截肢.内科意见:患者高龄,患有高血压、冠心病、房颤、糖尿病等多种疾病,如果截肢可能带来严重并发症,因此治疗上应慎重考虑以保守治疗为主.

  • MED术后致足下垂7例报告

    作者:肖长晖;石善龙

    目的:探讨分析MED术后致足下垂的原因.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的7例MED术后致足下垂患者的诊治过程.结果:7例患者腰腿痛及感觉麻木区域明显减轻或消失,足下垂表现经予营养神经及指导患肢功能锻炼3~6个月后恢复.结论:MED手术时术中对腰5神经根的牵拉损伤及各方面因素对腰5神经根的刺激是引起足下垂的关键.

  •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足下垂和内翻的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作者:孟祥慧

    目的 研究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足下垂和内翻后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方法 研究时间:2015年8月—2017年12月,研究对象:该院收治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86例,按随机信封法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对照组:自我锻炼,实验组:康复治疗,观察两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积分、住院时间、肌肉痉挛情况.结果 实验组生活质量、日常生活能力、运动功能积分高于对照组,住院时间、肌肉痉挛情况(0级:4.65%vs 27.91%,x2=10.851,P=0.001;1级:30.23%vs 58.14%,x2=6.790,P=0.009;2级:30.23%vs 9.30%,x2=5.939,P=0.015;3级:26.19%vs 4.65%,x2=9.407,P=0.002;4级:9.30%vs 0.00%,x2=4.195,P=0.041)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出现足下垂和内翻后实施康复治疗的效果显著,患者生活质量和日常生活能力明显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借鉴.

  • 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手术前后肌电图结果分析

    作者:秦怒涛;朱宏

    目的:探讨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手术前后肌电图的变化.方法:收治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18例,在治疗前后均接受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无明显异常,术后恢复良好;患者术前神经电生理检查结果有明显异常,则术后恢复效果较差.结论: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患者术前行肌电图检查对患者术后疗效、预后进行评估有重要价值.

  • 踝足矫形器对急性脑血管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

    作者:马英武

    目的:探讨踝足矫形器(AFO)能否改善急性脑血管患者下肢运动功能.方法:80例急性脑血管患者随机分为AFO使用组(观察组)和不使用组(对照组),两组均接受神经内科常规治疗.于入院第1天、发病第3~4周、第10~12周进行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发病第3~4周两组下肢运动功能评分无差别,第10~12周观察组下肢运动功能好于对照组.结论:急性脑血管患者早期应用踝足矫形器,配合常规处理可改善下肢运动功能,促进恢复.

  • 解溪穴穴位注射为主治疗痉挛型脑瘫足下垂临床研究

    作者:牛学霞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对痉挛型脑瘫足下垂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32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5例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17例加用解溪穴穴位注射治疗.观察患者临床症状和关节活动度改变情况.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显效率分别为41.18%、20.00%,总有效率分别为82.36%、53.33%;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5例患儿穴位注射疼痛,均未做特殊处理,自行缓解,未对本研究造成影响.2组踝关节被动背屈度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解溪穴穴位注射黄芪注射液可改善痉挛型脑瘫足下垂的临床症状和踝关节被动背屈角度,疗效优于常规康复治疗.

  • 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

    作者:杜鑫;刘迪生;米尔艾合麦提江·吾拉木;黄凤;张涛;胡俊霞;王桂玲;郭静

    目的:评价针灸在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中的应用及对表面肌电图的影响.方法:选取2016年6月至2017年6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收治的中风足下垂患者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5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康复疗法,观察组给予针灸联合西医康复疗法,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评分、积分肌电值和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总有效率为89.5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92%,组间比较,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积分(Fugl-Meyer和Bathel积分)、积分肌电值(胫骨前肌、腓骨长肌、腓骨短肌、腓肠肌内侧、腓肠肌外侧)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临床症状积分和积分肌电值均高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步幅、步速、步频均上升,步宽减少,且观察组三维步态空间参数改善较对照组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可以有效提高中风偏瘫后足下垂患者的运动功能积分、日常生活功能积分和积分肌电值,显著协调和平衡患者步态,提高中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 髋关节脱位易被漏诊的上胫腓分离

    作者:李卫平

    上胫腓分离临床少见,文献中罕有报道.单纯上胫腓分离多因腓总神经损伤所致的胫前肌群和腓骨肌群瘫痪出现的马蹄足和疼痛就医,而髋关节脱位也易合并损伤坐骨神经而致足下垂,因此在髋脱位合并足下垂畸形者,往往不注意上胫腓关节部位的检查而被漏诊.

  • 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疗效观察

    作者:祁玉军;沈娟

    目的:比较针刺结合康复训练与单纯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疗效差异.方法:98例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随机分为针康组、康复组,各49例,针康组采取针刺联合康复训练的方式,针刺穴取阳陵泉、足三里、光明、悬钟、三阴交等,康复训练进行胫前肌力量训练和小腿三头肌训练等;康复组仅采取与针康组相同的康复训练,两组均每周治疗6次,连续治疗6周.对比两组患者胫前肌肌力、小腿三头肌痉挛程度、足趾屈改善程度及胫骨前肌、腓肠肌外侧头的大积分肌电值(iEMG),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后,针康组的胫前肌肌力、胫前肌iEMG值、腓肠肌外侧头iEMG值、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均显著高于康复组(均P<0.05),小腿三头肌肌张力显著低于康复组(P<0.05);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足趾屈改善程度优良率为87.76%(43/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69.39%(34/49,P<0.05);针康组显效率为48.98%(24/49),显著高于康复组的28.57%(14/49,P<0.05).结论:针刺结合康复训练治疗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纯康复治疗.

  • 针刺治疗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43例

    作者:汪谟礼;汪颖;赵海;鲍丰媛

    足下垂指足踝背伸无力或麻痹.腰椎间盘突出症并发腓总神经麻痹多导致足下垂,病人多表现为跛行[1].我科1999年3月-2009年4月诊治43例足下垂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占同期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3869例的1.1%,现总结分析如下.

  • 电针配合隔姜治辽腓总神经麻痹24例

    作者:杜艳娟

    笔者自2004年5月2007年8月采用电针配合隔姜灸治疗腓总神经麻痹,效果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24例患者均为我科门诊病例,男13例,女11例;年龄小11岁,大64岁;病程短1天,长8个月.主要症状:足下垂,并转向内侧,不能背屈,呈跨越步态,小腿外侧有肌肉萎缩,小腿前外侧、足背和足1-4趾背面感觉减退.若仅腓深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内翻,单纯腓浅神经麻痹则足不能外翻.

  • 针灸治疗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右侧足下垂1例

    作者:吕灿;魏品康;周昱岐;冯守含

    笔者采用针灸治疗1例胃大部切除术后继发足下垂患者,收到满意疗效.现将此病例及治疗体会分享如下.1典型病例患者,女,54岁.因“胃部胀满不适数月”于2010年8月2日在本院行胃镜检查,提示:胃窦部息肉(约4 cm×4 cm);胃镜病理回报为:腺瘤性息肉伴异型增生.遂于2010年8月11日在本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胃大部切除术.术前检查血常规、电解质及肝、肾功能均无异常.术后第2日患者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右侧足下垂症状.

  • 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达;楚海波

    目的:研究针刺结合康复技术对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方法:选择30例脑卒中偏瘫足下垂患者采用针刺结合康复技术针刺治疗,30天为1疗程,2个疗程后,采用功能性步行分级(FAC)评定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前后比较,用x2检验,P<0.01,具有极显著差异.结论:针刺结合康复技术治疗本病有一定的临床疗效,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期踝关节功能障碍35例

    作者:肖源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康复治疗中风痉挛期踝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7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组(治疗组)和普通针刺结合康复治疗组(对照组)各35例,均连续治疗3周,观察临床疗效及步态变化(步速和步幅差).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82.86%,对照组为77.14%,两组疗效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步速快于对照组,左右足步幅差小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电针结合康复治疗能显著改善中风痉挛期患者的踝关节功能障碍,较对照组明显提高了患者的步速,缩短了步幅差,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果;刘真;徐捷;兰晓玲

    目的:探讨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卒中患者足下垂的疗效。方法:选择2014年初—2015年12月我院收治的卒中患者足下垂106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53例)和观察组(53例),两组均给予患者常规对症治疗和支持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现代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患者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疗效。结果:观察组踝关节背屈活动度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shworth评分下降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卒中患者足下垂采用早期介入中医传统康复疗法配合现代康复训练治疗,临床疗效显著,可作为临床上康复训练方法之一。

  • 实用新型下肢支架的制作及应用

    作者:王广玲;王振玲

    目前,临床上现有的下肢支架为弓形垫,垫子为橡胶皮内填塞海绵的半球形,常用于下肢手术后的患者,其不足之处是不能根据病人病情需要调节角度.本实用新型下肢支架是采用聚氯乙烯塑料和金属材料制成的"U"形架,在小腿板终端装有一脚档板,可防止足下垂,且小腿板的下部连有升降杆,可调节膝部角度.经6年的临床应用观察,本支架适用于各种下肢手术后的病人,且稳定性好、操作方便.

  • 脊髓损伤后防止足下垂的矫正鞋制作

    作者:冯晶;高艳

    截瘫、腓总神经损坏的病人容易出现足下垂、关节僵直,以往我们在护理病人或指导家属时,大多用棉被、枕头支撑着双足,防止足下垂.这种做法效果不太理想,因为这类物品比较柔软,容易滑动.近几年,我们对脊髓损伤造成的全瘫或不全瘫的患者,腓总神经瘫的病人,改用穿矫正鞋,防止足下垂,产生了良好的效果,现将制作方法介绍如下.1 材料选择一双或1只布面胶底鞋,号码要比患者平时穿的号码大1~2号.1块长方形的木板,长24 cm,宽8~10 cm.2制作方法用1根铁钉将木板与鞋根对齐,与鞋方向成90度角钉好.鞋要固定在木板中央,这样给患者穿上就起到固定作用.置患肢于外展(30度)中立位.矫正鞋如图1所示.

  • 自制袜套式防垂鞋

    作者:李黎;方芳;李宏

    骨折患者需要长时间卧床治疗和患肢制动,因此会出现足下垂、肌肉萎缩等并发症。传统的防旋鞋存在舒适度差、足踝活动不便、穿着时间长引起皮肤破溃、保暖度差等,为解决以上问题,笔者制作了一种简易袜套式防垂鞋,现介绍如下。

  • 自制长方形木制支架预防足下垂的临床应用

    作者:孙玉杰;赵英;李稚鸥

  • 一种昏迷患者防足下垂功能鞋的制作及应用

    作者:左四琴;王艳;杨嘉琨

    足下垂是昏迷患者常见的并发症,预防和矫正足下垂是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为了让患者的双足保持功能位,传统使用各种垫枕或者让患者穿“丁”字鞋。使用各种垫枕的缺点是患者翻身时功能位不易保持,费时费力;传统“丁”字鞋缺点是鞋子固定不稳易脱落、长期使用易产生压疮。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于2014年5月自行设计制作一种昏迷患者防足下垂功能鞋,已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经临床应用,效果良好,现介绍如下。

368 条记录 1/19 页 « 12345678...181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