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怀孕三月后应做胎儿心电图
胎儿在母体生长发育过程中,首先发育的是心血管系统,而心脏机械活动(收缩与舒张)之前,先有胎儿心脏的生物电活动(生物电信号).应用胎儿心电图机将传导到母体体表的胎儿心电信号记录下来就是胎儿心电图.胎儿心电图是目前了解胎儿心脏电学情况且对胎儿无任何损害、早、收费低廉、可重复的、绿色的、全新的(目前已有母胎混合的四通道胎儿心电图记录仪)心脏检查方法.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期心功能变化的临床处理
育龄妇女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除抗凝治疗的问题外,妊娠和分娩期的循环生理变化可能使心力储备较低的孕产妇发生心力衰竭,严重者可能危及母亲及胎儿的生命.做好妊娠和分娩期心功能维护可有效提高瓣膜置换术后孕产妇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质量,降低母婴病死率.本文报告17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和分娩事件共28例次.
-
1例左心辅助装置安置术病人的护理
左心辅助装置(left ventricular assisted device, LVAD)是将血液从左房或左室引出,通过血泵将其输入动脉系统,部分或全部代替左室作功,维持循环的一种心脏机械辅助装置.
-
产前超声心动图诊断胎儿心律失常的应用现状
胎儿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占胎儿总数的1%~2%[1]。以往主要由临床产科听诊发现,但无法确认其性质和类型。随着超声技术的发展及其在产前诊断领域的广泛应用,产前诊断胎儿心律失常已成为胎儿超声心动图的重要诊断方法之一,也是目前宫内诊断胎儿心律失常唯一可行的方法。除应用彩色多普勒和脉冲多普勒超声外,M型超声心动图扫描房室壁运动、瓣环活动也是评价心律失常十分重要的方法。总之,心电图是通过心脏电活动的异常来诊断心律失常,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则是通过胎儿心脏机械活动的异常来诊断和认识心律失常[2-3]。
-
心腔内血液流场及流体力学状态的可视化观察及量化评价
长期以来,精确可靠的心脏功能评价一直是心脏病学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热点和难点.任何心脏疾病的发生必将首先导致心脏功能的异常,而心动周期中不同时相血液流场和流体力学状态的同步、顺序和有效动态变化过程是正常和异常心脏机械功能表达的终结果.
-
超声在心脏电机械矫正术中的应用
一、背景与现状心脏电生理学发展的高目标是精确且完全修复由各类心脏疾病导致的心脏电-机械兴奋和传导异常,同时大限度恢复受损的心脏功能和血流动力学.对病变心脏进行起搏和消融治疗时,充分利用心脏残存的正常传导系统诱导和控制心脏各个部位产生与正常窦性心律心肌机械激动顺序尽可能一致的心脏机械兴奋过程,这是保证实现心脏真正生理性起搏和消融治疗成功的关键.
-
心室辅助装置及其临床应用
随着人们平均寿命的延长,心力衰竭(heart failure,HF)的患病率日渐增长,其中约5%的患者处于终末期,预后很差.虽然心脏移植仍作为终末期心衰患者的佳选择,但供体短缺大大限制了其应用.另外,心源性休克(cardiacstroke,CS)的死亡率依然居高不下,泵衰竭仍然是死亡的主要原因.故心脏辅助治疗越来越多的引起关注.以心室辅助装置(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VAD)为形式的心脏机械支持诞生于上世纪60年代,随着技术的发展,VAD变得更小、更安全且更持久,新型的经皮心室辅助装置(percutaneous ventricular assist devices,pVAD)的应用也越来越普遍.
-
室上性心律失常与心脏性晕厥
晕厥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的突然而短暂的意识丧失,且能自行恢复的无神经定位体征的一组临床综合征.有研究证实,在所有晕厥事件中,心脏性晕厥占9%~34%[1],其主要原因包括心律失常和心脏机械活动障碍所致的血流动力学异常.前者主要是室性心律失常,由于发病突然,易导致猝死,故在临床中已引起广泛关注[2-3],而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室上性心律失常与晕厥的关系远没有得到重视,现将能够引发晕厥的室上性心律失常的类型、心电生理特征和治疗策略简述如下.
-
心脏机械瓣置换术后再次手术应注意的问题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需再次手术的病人并不少见.由于瓣膜替换术后,病人因长期服用抗凝药物使机体处于抗凝状态,在抗凝状态下接受手术,必须注意既要保证手术过程中出血不多,又要避免因暂时停抗凝发生血栓栓塞.我院自2001年~2005年共收治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再次行各类手术患者16例,经妥善调整抗凝、充分的术前准备、精心的术后观察与护理,病人顺利康复.此类护理文献报道少,我们总结调整抗凝应注意的问题,以便指导临床工作.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妇女的抗凝治疗
1979年至1999年期间,我们共行心脏瓣膜置换术1*!037例,其中,有14例女病人行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15次.现将此14例病人的抗凝治疗方法报道如下.
-
凝血酶原前体蛋白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监测极其重要,监测不当可导致出血或栓塞等并发症,严重者可危及病人生命.我们通过动态监测30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病人凝血酶原前体蛋白(PIVKA-II)血浆浓度、国际标准比值(INR)与凝血酶原时间(PT)及三者之间的相关性,探讨PIVKA-II血浆浓度在抗凝监测中的意义,现报道如下.
-
应用国际标准比值监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
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与术后远期生存质量及并发症密切相关.准确的抗凝监测是正确抗凝治疗的保证.我们按照WHO推荐的方法标定2种国产兔脑粉凝血激酶的国际敏感指数(international sensitivity index,ISI),探讨国际标准比值(international normalized ratio,INR)在监测换瓣术后抗凝治疗中的意义及其正常值范围.
-
心脏机械电反馈的特点及其有关机制研究
许多研究表明扩张或牵拉心肌组织可导致心脏电生理的改变,这一现象被称为心脏机械-电反馈[1,2].研究心脏机械-电反馈在技术上存在一定的难度.首先,将玻璃微电极插入在体心脏和离体心肌条的细胞时,常常由于心脏的跳动或组织的牵拉导致电极尖端脱离细胞,因而很难在一个细胞上连续记录动作电位.其次,体表心电图也不能精确而具体的反映出机械牵拉引发的心脏电生理改变.近年来,单向动作电位(MAP)记录技术趋于成熟,应用该技术可获得有关心肌动作电位,特别是复极过程的信息.MAP技术已经成为在完整的心脏上研究心脏机械-电反馈一个重要方法.此外,应用膜片钳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分别鉴定牵张激活的离子通道和克隆牵张离子通道,更有助于进一步阐明机械-电反馈的分子机制[3,4].本文拟对牵张引起的心脏电生理的改变及相关的研究作一简要叙述.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妊娠期的抗凝治疗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的女性需要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的发生.一般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应终生抗凝治疗,生物瓣膜置换术后若为窦性心律,抗凝期可仅数月,但若合并心房颤动、巨大左心房或有栓塞史者,也应持续终身抗凝治疗.妊娠期是特殊生理时期,抗凝治疗有其特殊性,考虑到药物对母婴的影响,选择哪种抗凝剂和抗凝方案尚有争议.现就相关问题做简要综述.
-
心脏骤停与院前心肺复苏
心脏骤停是以心脏机械活动突然停止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是国内外医学界一直非常关注的心脏事件.目前认为,若能在病者心脏骤停后,目击者立即进行现场徒手心肺复苏术,利用自动心脏除颤器进行抢救,并能马上通过拨打当地的急救电话启动EMSS系统(emergency medical service system),急救医务人员在不超过5~8 min赶到现场进行高级的心肺复苏,就可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
-
577例心脏机械瓣替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治疗的观察
心瓣膜替换术后抗凝治疗对患者生存起着重要的作用[1]。我们对577例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抗凝剂患者进行监测,现报道如下。 病例和方法1 病例 2000年6月~8月我院门诊心脏机械瓣膜替换术后口服双香豆素维持量半年以上患者577例,男243例,女334例。其中服杜邦可密定(coumadin)303例,男140例,女163例;服上海产华法林274例,男109例,女165例。抗凝剂在晚饭后服,第2天早上抽血检查。
-
机械瓣膜置换术后的抗凝治疗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需要终身抗凝治疗,以防止血栓形成和循环栓塞的发生[1,2],但换瓣后如果抗凝治疗不当可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其中,抗凝出血和血栓栓塞发生几率高,两者也是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常见的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3].因此,如何正确掌握抗凝治疗是减少换瓣术后并发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一个重要环节.
-
服用华法林期间的饮食注意事项
华法林是一种维生素 K 拮抗剂,适用于深静脉血栓以及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和具有脑卒中高危因素的非瓣膜房颤患者。对深静脉血栓及心脏病患者来说,它是一个既便宜又有效的抗凝药,但华法林的饮食配伍很有讲究:
1.食物影响
富含维生素 K 的食物有酸奶酪、猪肝、蛋黄、稞麦、豆类、胡萝卜、西红柿、红花油、大豆油、鱼肝油、海藻类、西兰花、青椒、大蒜、生姜、花菜、绿叶蔬菜(菠菜、油菜、紫花苜蓿、生菜、包心菜)及梨、苹果、桃、桔子等。其中,每100克蔬菜中维生素 K 含量为:菠菜380毫克,深绿叶生菜315毫克,包心菜145毫克。 -
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合理补钾的护理
我院自1999年开展心脏瓣膜置换术,对67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病人通过合理补钾,预防心律失常取得满意临床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心室颤动射频消融治疗的新进展
心室颤动(ventricular fibrillation,简称室颤,VF)是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冠心病、遗传性离子通道疾病、不明原因的特发室颤等各种心脏疾病导致死亡的后共同通路.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ICD)是目前惟一获得广泛认可的室颤治疗措施.近年来随着电生理标测技术的进步和对心室颤动的激动波现象研究的深入,人们已经超越了原本局限于心脏机械运动状态和体表心电图描述的室颤认识水平.部分研究者开始在临床研究中引入以破坏心律失常发生关键环节为指导思想的导管射频消融方法治疗室颤,初步尝试的结果颇为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