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无保护左主干末端病变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远期效果评价

    作者:包哈申;吕昀;柳景华;赵东晖;汪国忠;李果;黄方炯;王盛宇;谢进生;张英川

    目的 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无保护左主干(ULMCA)末端病变患者治疗的效果及预后意义.方法 连续收录冠状动脉造影明确诊断为ULMCA末端病变的222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106例置入药物洗脱支架(PCI组),116例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组),观察两组患者在12个月及3年发生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靶血管重建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研究不同血管重建方式对ULMCA末端病变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在12个月期间,主要终点事件如全因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1.05,P=0.32和x2 =1.04,P=0.38),靶血管重建以及主要不良心脏事件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分别为:x2=5.45,P=0.02和x2 =6.63,P=0.01).累积3年随访,PCI组与CABG组相比全因死亡率降低33%(10.38%比12.07%,x2 =0.47,P=0.45),但非致死性心肌梗死是后者的1.87倍(2.1%比0,x2=1.04,P=0.38).PCI组靶血管重建率是CABG组4.17倍(20.76%比8.62%,x2=6.63,P<0.01),而主要不良心脏事件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02%比20.68%,x2 =4.78,P=0.03).结论 ULMCA末端病变采用PCI或CABG进行血管重建是安全有效的.对解剖结构适合PCI且患者拒绝或不宜行CABG的ULMCA末端病变患者来说,药物洗脱支架PCI术是一种可以选择的替代治疗方案.

  • 静脉桥血管内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多处破裂致急性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一例

    作者:田峰;陈韵岱

    患者男,76岁,有吸烟及高血压史.1997年因活动后胸痛,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示三支病变,随后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即左乳内动脉-前降支(LAD),主动脉-大隐静脉-回旋支(LCX)和主动脉-大隐静脉-右冠状动脉(RCA).术后患者服用阿司匹林、美托洛尔及辛伐他汀等药物,未再有胸痛发作.

  • 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致右冠状动脉开口夹层及右冠状动脉窦撕裂一例

    作者:黄河;龙云;曾建平;黄浩波

    患者男,64岁,因反复胸闷痛3月于2008年5月21日入院,5月23日冠状动脉造影示:右冠状动脉近中段严重扭曲,右冠状动脉中段伞闭,前降支及回旋支严重病变,建议患者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但家属要求行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故决定行右冠状动脉中段PCI.

  •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心肌损伤修复

    作者:李巧元;柳景华

    目前,采用药物、经皮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等治疗手段治疗冠心病,只能解决心脏供血问题,却不能修复已坏死的心肌细胞.当心肌细胞严重损伤或坏死时,形成大片疤痕,导致心脏形态改变影响功能,并出现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和猝死.

  • 稳定性冠心病治疗策略进展

    作者:刘如;袁晋青

    冠状动脉介入技术应用于临床的30年间,人们一直坚信这一血运重建方法可使大多数缺血性心脏病患者获益.随着近十年来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CABG)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的长足发展,例如不停跳搭桥、微创搭桥、全动脉化搭桥、更佳围术期护理、支架结构设计的改进、药物洗脱支架(drug-eluting stents,DES)的广泛应用、手术技巧和术后处理技术的提高,对稳定性冠心病(stable coronary artery disease,SCAD)患者各种多支病变、复杂病变的处理日趋完善,且手术成功率也显著提高.然而,两种血运重建方法之间,以及与单纯优化药物治疗相比,在改善预后、减少心血管死亡率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对于此类患者如何合理选择及优化PCI、CABG、药物治疗,一直是国内外研究的热点和焦点.本文就上述问题阐述如下.

  • 无保护左主干病变介入治疗并发症防治进展

    作者:李俭强;李为民;薛竟宜;李悦

    左主干病变约占冠心病患者的4%~6%,根据有无通畅桥血管或侧支循环保护,分为有保护和无保护左主干病变(unprotected left main coronary disease,ULMCD).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ULMCD一直被认为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ing,CABG)的绝对适应证,但随着介入技术提高、介入器械改良及辅助药物日臻完善,ULMCD介入治疗成功率及中远期疗效得到极大改善.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美国心脏协会/美国心血管造影和介入学会(ACCF/AHA/SCAI)新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指南已将解剖特征适合介入治疗且SYNTAX积分≤22的开口部及体部ULMCD或外科手术风险较高的ULMCD列为Ⅱa类推荐[1].鉴于左主干重要的解剖位置及生理功能,介入诊疗过程中一旦发生并发症,后果往往是灾难性的.因此,左主干介入治疗并发症的快速识别和处理是心脏介入医生必须掌握的一项重要技能.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现状

    作者:霍岩;万征;张文娟

    侧支循环能够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保护心肌,保留相对更好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可以减轻缺血症状.当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弥漫的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或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PCI或CABG.该组人群可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行动受限,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左心室功能,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其关键原因是大都存在侧支循环.治疗性侧支化(therapeutic collateralization)将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用于评价侧支应答(collateral response)的方法.

  •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血运重建功能性评价的新进展

    作者:刘广忠;李悦;李为民

    冠状动脉多支血管病变(multi-vessel disease,MVD)指两支或以上心外膜的冠状动脉(前降支/回旋支/右冠状动脉或其主分支,和/或左主干干部)在冠状动脉造影中存在>50%的狭窄或显著狭窄.目前针对冠状动脉MVD治疗,可采用的治疗策略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等,血运重建策略的抉择是临床医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患者64排螺旋CT成像与选择性血管造影的对比分析

    作者:徐泽升;于淑靖;彭万忠;宋志远;马增才;李亚;宋兆伟;徐延峰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是治疗冠状动脉疾病的有效手段.但术后5年内约25%的桥血管会发生再狭窄或堵塞.

  • 通过新指南的解读指导无保护左主干临床实践

    作者:郭文怡

    大多数无保护左主干(un-protected left main,UPLM)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为高风险手术.从病变解剖学分析,当右冠状动脉(right coronary artery,RCA)为优势动脉时,左主干(left main,LM)占84%的功能,其他状态下则占100%[1].而且80%患者的LM病变涉及分叉部位,明显增加了行PCI时的策略难度、技术难度以及危险程度.

  • 解读中国PCI指南2009系列讲座全面评价SYNTAX研究合理选择血运重建策略

    作者:马长生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曾是左主干病变和多支血管病变首选治疗措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技术的进步和药物洗脱支架(DES)的应用明显地改善了复杂冠状动脉病变患者的临床结果,扩展了PCI的适应证范围.

  • 中国心导管室现况与规范化需求

    作者:吕树铮;宋现涛

    心导管室初是用于观察复杂先天性心脏病和成人瓣膜性心脏病的血流动力学改变;伴随着心肺转流术的发展,心导管室的作用得到进一步体现: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技术的发明,使得心内科医师开始探寻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那个时候导管室还很少,多数局限于大的科研学术机构.上世纪60年代,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在美国得到迅速发展,大大刺激了心导管室的发展.

  • 中国介入心脏病学杂志2000年第8卷索引

    作者:

    (按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主题索引 AAmplatzer伞封堵器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 脉高压一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癌基因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 达的影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氨力农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 96氨酰心安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 察(林文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胺碘酮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 及安全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 B瓣膜病 463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史冬梅,成万钧,张 维君等)(3):133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3): 147 C参麦注射液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周素敏,姜丽杰,秦绪波等)(3):132超声描记术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 的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 (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3): 147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 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成功率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及其 影响因素探讨(江洪,黄从新,唐其柱等)(1):10除颤器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一例随访观察(王耀国,杜心 清,刘旭等)(2):91埋藏式自动复律除颤器一例14个月随访(蔡尚郎,沃金善,郑方胜 等)(3):159传导阻滞慢径改良并右后间隔旁道消融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李义波,马龙乐,孔祥泉等)(1):19猝死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存活心肌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的 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 D单向动作电位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 自文,汪丽蕙等)(1):48蛋白尿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 国,张我素)(3):118低分子量肝素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陈书艳, 张建军,张爱兵等)(1):45低分子量肝素(1):30地尔硫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和安全性 观察(静脉地尔硫协作组)(1):27动脉导管未闭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 一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评价(张玉顺,贾 国良,何争等)(2):78动态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汪德娴,欧阳 福珍,毕艳)(2):84多巴酚丁胺小剂量多巴酚丁胺超声心动图对存活心肌及介入治疗 的评价(霍勇,杨丽华,魏嘉平等)(1):3 E二尖瓣狭窄右心缘突出点定位法在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中的 应用(张领,石振纲,申亚辉)(1):9二尖瓣狭窄并中度反流的经皮二尖瓣球囊扩张术42例及随访观 察(欧知宏,侯子山,魏延津等)(1):36球囊松脱法对二尖瓣球囊扩张术后瓣口面积的评估价值(傅向阳, 刘春,徐颖等)(2):81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兴,陶新智 等)(4):203经皮球囊二尖瓣成形术41例患者中长期疗效评价(陈炳煌,张振 清,王挹青等)(4):206 F乏氏窦发自左乏氏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行支架术一例(唐疾飞,杨 鹏麟,黄伟剑等)(4):185房间传导阻滞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 (附二例报告)(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房间隔定位针在房间隔穿刺中的应用(吴京兰,李华泰)(2):109房间隔穿刺房间隔穿刺点立体定位法和"染色"穿刺法(张义勤,骆 秉铨,王临光)(1):52房颤消融中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房间隔穿刺(吴永全,胡大一,商 丽华等)(2):68 房间隔缺损房间隔缺损直径的各种测量方法在介入治疗中应用价 值(张戈军,戴汝平,刘延玲等)(4):186 放射治疗血管腔内近距离治疗的放射性同位素源与设备(申文江, 王俊杰,霍勇等)(4):222 肺动脉高压 Amplatzer伞封堵成人动脉导管未闭合并肺动脉高压一 例(卢才义,魏璇,黄从春等)(3):123 肺栓塞以晕厥紫绀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肺栓塞二例(周素敏,王筱 梅,王翠荣等)(2):83 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 急性肺栓塞导管介入碎栓术一例(王乐民,魏林,艾银红等)(4): 212 肺心病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 96 福辛普利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沈永强)(3):126 G 高血压高血压左室肥厚消退后心肌细胞跨膜电位变化的实验研究 (李萍,罗伟,邹挺等)(3):160 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余勤)(1):26 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王英丽,姚恒臣,吕金 兰等)(1):41 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 化(汪波,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 股动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人术对比观察(蒋金 法,Michel Berthet-Bondet)(4):177 冠状动脉疾病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 (1):25 冠心病舒张早期左室压力分析(许波宁,胡大一,曾定尹等)(1):38 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冠状动脉内支架亚急性闭塞一例(韩立宪, 张军,元柏民)(1):53 1985~1994年与1995~1997年期间冠心病介入治疗的对比研究 (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等)(2):89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 袁俊强等)(2):90 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的体会(侯彬,郭明,李勇 等)(2):99 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的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周颖玲, 陈纪言,罗建方等)(3):115 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国,张 我素)(3):118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 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 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润霖等)(3): 137 小直径冠状动脉支架术--理想的器械是什么?(Eric Eeckhout, 王日胜译)(3):154 血浆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等)(3):肌肌钙蛋白Ⅰ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孟磊,高炜)(3):166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李成祥,贾国良,郭文怡等)(4):174发自左乏氏窦的右冠状动脉病变行支架术一例(唐疾飞,杨鹏麟, 黄伟剑等)(4):185对PTCA术后拔鞘管致血管迷走神经反射的观察和处理(张笛, Kwok Hong Har.Veronica,耿晓红)(4):189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治疗的看法(吕树铮)(4):179生长因子应用于冠心病治疗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现状(蒋捷,高炜,朱国英)(4):219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 肌保护的临床研究(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冠状动脉造影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 二例的教训分析(田声放,张锐,范作文)(1):12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应用价值 (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冠心病舒张早期左室压力分析(许波宁,胡大一,曾定尹等)(1):38昆明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术临床应用体会(雷芸, 张伟华,钱忠德等)(2):73 463例心脏瓣膜病冠状动脉造影分析(史冬梅,成万钧,张维君等) (3):133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润霖等)(3): 137 IInfilrator导管用Infiltrator浸壁球囊导管在体转基因的实验研究(苗 志林,韩雅玲,王守力等)(3):158 J肌钙蛋白I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肌钙蛋白I变化对预 后意义(贾永平,杨志健,张寄南等)(3):124心肌肌钙蛋白I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孟磊,高炜)(3):166基因转移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 研究(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激光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屈正, 叶健光,白树功等)(1):20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刘梅林,周荣兴, 郭安庆等)(2):75急性心肌梗塞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 床疗效及安全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 征(韩立宪,贵松,徐泽升等)(2):66超声心动图在与急性心肌梗死混淆的急性肺栓塞患者诊断中的价 值(张宝娓,何萍,张钧华)(2):87颈动脉粥样硬化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血压昼夜节律分析(汪德 娴,欧阳福珍,毕艳)(2):84 K卡托普利卡托普利治疗原发性高血压68例疗效观察(余勤)(1): 26静脉滴注胺碘酮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伴快速房颤的临床疗效及安全 性(熊辉,张宝娓,李秀清等)(1):31卡托普利治疗心绞痛34例分析(尹星,张大东)(1):47快速房性心律失常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 用(附二例报告)(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 LL-精氨酸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 化(汪波,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老年人彩色多普勒血流仪诊断老年人心脏瓣膜退行性病变(彭禹) (3):147应用肌钙蛋白评价老年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时心肌损伤 (杨志健,贾永平,张寄南等)(4):195氯沙坦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田 洪森,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 M美多心胺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尹先 国,卢中秋,张怀勤等)(1):35门冬氨酸钾镁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38例临床观察(周初, 余纪伦,董志春等)(2):80 N内膜增殖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彭旭, 汪丽蕙,尹航等)(2):101内皮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 (沈永强)(4):224尿激酶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左房血栓二例(苏海,程开诚)(1):28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杨源,王 乐丰)(4):218尿酸血浆尿酸水平与冠心病的关系(刘文娴,吕树铮,陈立颖等) (3):165 P平滑肌细胞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凋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 Q QT离散度高血压病患者QT离散度变化的临床意义(王英丽,姚 恒臣,吕金兰等)(1):4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 袁俊强等)(2):90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杨力,熊颖,那 开宪)(2):95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 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朱初麟, 李歧爱)(3):151起搏电极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万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三腔起搏器治疗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的临床应用(附二例报告) (任学军,张金荣,柳弘等)(4):208青年人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 术的特征(韩立宪,王贵松,徐泽升等)(2):66倾斜试验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 察(林文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缺血预适应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自文,汪丽蕙等)(1):48 R桡动脉经桡动脉和股动脉冠状动脉内支架置入术对比观察(蒋金 法,Michel Berthet-Bondet)(4):177溶栓疗法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 (袁佩芬,陈云峰,赵可安)(1):40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吴澧源,柳德学,于 淑君等)(2):94冠状动脉内重组链激酶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讨(孟军,山峰,周长勇等)(4):193 SST段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袁 佩芬,陈云峰,赵可安)(1):40射频消融慢径改良并右后间隔旁道消融致三度房室传导阻滞一例 (李义波,马龙乐,孔祥泉等)(1):19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马 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等)(1):33房颤消融中心腔内超声引导下的房间隔穿刺(吴永全,胡大一,商 丽华等)(2):68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和自制鞘的应用效果(洪浪,盛国 太,魏云峰等)(3):144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射频消融术前后QT离散度的变化(朱初麟, 李歧爱)(3):151肾动脉狭窄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 (沈珠军,何世华)(1):23肾动脉狭窄介入治疗的进展(王晓晨,吴永全)(2):110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 桥"(陈书艳,张建军,张爱兵等)(1):45锁骨下静脉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 (万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 T Talent人造血管 Talent人造血管支架治疗慢性胸主动脉B型夹层 一例(盖鲁粤,郭伟,张国华等)(4):176糖尿病冠心病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姜华,吴建 国,张我素)(3):118 W危险因素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 兴,陶新智等)(4):203 X细胞凋亡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胞凋 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细胞外基质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激酶 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硝苯地平控释片硝苯地平控释片伍用珍菊降压片治疗舒张期高血 压的观察(蒋锦琪,秦利,赵美华等)(1):43心电描记术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 (屈正,叶健光,白树功等)(1):20 起源于肺静脉的阵发性心房颤动:电生理特征与射频消融治疗(马 长生,刘兴鹏,颜红兵等)(1):33 心室刺激诱发的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规律探讨(周菁,丁燕生, 任自文等)(1):42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86心动过速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射频消融术和自制鞘的应用效果(洪 浪,盛国太,魏云峰等)(3):144 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 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心房颤动二尖瓣狭窄并发心房颤动的危险因素探讨(吴海,尹瑞 兴,陶新智等)(4):203心肺转流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临 床研究(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心肌保护缺血预适应对兔心脏电生理参数的影响(柳景华,任自 文,汪丽蕙等)(1):48 低温室颤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心肌保护的临床研究 (屈根学,马骏,万峰等)(3):141心肌病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尹先国, 卢中秋,张怀勤等)(1):35心肌病,肥厚型肥厚型心肌病冠状动脉造影特征(吴元,乔树宾,高 润霖等)(3):137心肌梗塞急性非Q波心肌梗死与Q波心肌梗死冠状动脉病变特 点的比较(齐雨青,顼志敏,王乐丰等)(1):34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后早期ST段变化与预后的关系(袁佩芬, 陈云峰,赵可安)(1):40 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 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范丽雯,马海梅,张 虹等)(2):7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引起心脏猝死的心电图衍变(温京丽)(2):86 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早期的血脂异常(宋柯,宋毓清,刘玄重)(2):92 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146例临床分析(吴澧源,柳德学,于 淑君)(2):94 急性心肌梗死QT离散度与室性心律失常的关系(杨力,熊颖,那 开宪)(2):95 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 影响(胡承恒,杜志民,李怡等)(3):121 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田洪森, 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 大剂量参麦注射液抢救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原性休克(周素敏,姜 丽杰,秦绪波等)(3):13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浆C型利钠肽、内皮素浓度变化及临床价值 (李春华,刘永平,王虹等)(3):157 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王太重,崔敏,王文武等)(3):163主动脉内球囊反搏在高危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辅助治疗中的作用 (魏妤,胡大一,崔亮等)(4):180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室间隔穿孔二例(陈明,丁文惠)(4):182急性心肌梗死后左心功能及室壁运动恢复与ST段的变化关系(徐琳,胡大一,吴雅峰等)(4):190冠状动脉内重组链激酶溶栓对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合并高血压 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初步探讨(孟军,山峰,周长勇等)(4):193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与尿激酶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杨源,王乐丰)(4):218心肌酶激光心肌血运重建术围术期心肌酶学和心电图的变化(屈 正,叶健光,白树功等)(1):20心肌桥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等) (3):135对冠状动脉心肌桥治疗的看法(吕树铮)(4):179心肌损伤心肌梗死的实验室诊断进展:心肌损伤标志物(王太重, 崔敏,王文武等)(3):163心绞痛,不稳定性静脉滴注地尔硫治疗不稳定心绞痛临床疗效 和安全性观察(静脉地尔硫协作组)(1):27纤溶指标的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事件的关系(范丽雯,马海梅,张 虹等)(2):71不稳定性心绞痛冠状动脉造影和血运重建的可行性探讨(陈雠,刘 金来,周汉健等)(4):200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 玲等)(1):29卡托普利治疗心绞痛34例分析(尹星,张大东)(1):47心力衰竭,充血性美多心胺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80例报告 (尹先国,卢中秋,张怀勤等)(1):35门冬氨酸钾镁治疗心力衰竭38例临床观察(周初,余纪伦,董志春 等)(2):80氨力农治疗肺心病心力衰竭30例临床观察(吕永英)(2):96福辛普利对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沈永强) (3):126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沈永 强)(4):224心钠素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内皮素及心钠素测定的临床评价 (沈永强)(4):224心室起搏心室起搏电极移位至右心房起搏功能正常一例(夏洪远, 张荣江,林丽等)(3):146信号转导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彭旭, 汪丽蕙,尹航等)(2):101血管成形术,激光经皮心肌激光血运重建术一例(卢才义,毛树森, 刘朝中等)(4):202血管成形术,经腔,经皮冠状动脉冠状动脉闭塞病变的经皮冠状动 脉腔内成形术成功率及其影响因素探讨(江洪,黄从新,唐其柱 等)(1):10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沈珠军,何 世华)(1):23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与溶栓治疗对限制急性心肌梗死面 积的影响(陈步星,王伟民,蒋宝琦等)(2):62 青年人及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直接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的特征(韩立宪,王贵松,徐泽升等)(2):66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前后QT离散度的研究(杨俊娟,吴林,袁俊强等)(2):90冠心病合并外周动脉病变的治疗--附21例临床分析(周颖玲,陈纪言,罗建方等)(3):115延迟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影响(胡承恒,杜志民,李怡等)(3):121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后血清肌钙蛋白Ⅰ变化对预后意义(贾永平,杨志健,张寄南等)(3):124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植入术对QT离散度的影响(邱原刚,王利宏,陈君柱等)(3):127冠状动脉内支架术治疗心肌桥(陈晓敏,潘伟民,叶红华等)(3): 135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的介入治疗及疗效观察(李成祥,贾国良,郭 文怡等)(4):174经皮球囊血管成形术治疗先天性主动脉缩窄远期随访及疗效评价 (李奋,周爱卿,高伟等)(4):183血管成形术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 验研究(欧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玲等) (1):29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细胞表型的改变与再狭窄(王日胜,霍勇) (2):107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在血管球囊损伤后平滑肌细 胞凋亡中的作用(王耿,何国祥,宋治远等)(4):213血管内放射血管内32p放射治疗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实验 研究(毛家亮,黄定九,彭延申等)(2):104 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血管平滑肌细胞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 激酶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达的影 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 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 子B-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华,司履生等)(4):216血管生成低分子肝素协同aFGF促"自身血管搭桥"(陈书艳,张建 军,张爱兵等)(1):45血管损伤血管内32P放射治疗减少血管损伤后内膜增生的实验研 究(毛家亮,黄定九,彭延申等)(2):104血管肽血管肽对离体大鼠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和c-myb mRNA表 达的影响(郗永安,汪丽蕙,唐朝枢)(3):152血流储备冠状动脉内多普勒血流测定在冠状动脉造影正常者中的 应用价值(钱菊英,葛均波,沈学东等)(1):15血栓冠状动脉造影术后压迫止血不当导致动脉血栓形成二例的教 训分析(田声放,张锐,范作文)(1):12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1):25小剂量尿激酶溶解左房血栓二例(苏海,程开诚)(1):28血小板继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致冠状动脉内支架亚急性闭塞一例 (韩立宪,张军,元柏民)(1):53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 表达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 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 华,司履生等)(4):216 Y腋静脉穿刺胸廓外锁骨下静脉和腋静脉安置永久起搏器电极(万 征,周金台,黄灿亮等)(3):139一氧化氮合酶大鼠主动脉球囊拉伤后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 (彭旭,汪丽蕙,尹航等)(2):101动脉粥样硬化家兔红细胞L-精氨酸/一氧化氮通路的变化(汪波, 姚兴海,张宝娓等)(4):210医源性创伤介入诊治所致心脏创伤18例临床分析(章志量)(2): 97依那普利氯沙坦和依那普利对心肌梗死后纤溶-凝血功能的影响 (田洪森,丁文惠,王晓阳等)(3):130预测因素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陈韵岱,吕树铮, 张金荣等)(1):13晕厥以晕厥紫绀为首发表现的急性肺栓塞二例(周素敏,王筱梅, 王翠荣等)(2):83口服氨酰心安和依那普利治疗血管迷走性晕厥的疗效观察(林文 华,任自文,丁燕生等)(4):171 Z再狭窄γ干扰素对兔血管内膜损伤后平滑肌细胞表达血小板源性 生长因子B-mRNA和增殖的影响(季军,方卫华,司履生等)(4): 216反义人IGF-1基因转移预防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的实验研究(欧 阳平,侯玉清,刘伊丽等)(1):22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后再狭窄的 比较(蔡煦,沈卫峰,于金德等)(1):6血管成形术后血管壁细胞表型的改变与再狭窄(王日胜,霍勇) (2):107准分子激光冠状动脉成形术治疗支架内再狭窄(刘梅林,周荣兴, 郭安庆等)(2):75192Ir血管内照射防止兔球囊血管成形术后再狭窄(陈明,刘兆平, 王日胜等)(3):155粘着斑激酶纤粘连蛋白介导的平滑肌细胞粘附迁移与粘着斑激酶 的磷酸化(尹航,汪丽蕙,彭旭等)(3):149珍菊降压片硝苯地平控释片伍用珍菊降压片治疗舒张期高血压的 观察(蒋锦琪,秦利,赵美华等)(1):43支架冠心病患者支架置入和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后再狭 窄的比较(蔡煦,沈卫峰,于金德等)(1):6 冠状动脉支架再狭窄预测因素的探讨(陈韵岱,吕树铮,张金荣等) (1):13 老年患者肾动脉狭窄的经皮腔内成形术及支架术治疗(沈珠军,何 世华)(1):23 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吴其明,刘玄重,郄永安)(1):25 不稳定性心绞痛病人的介入治疗及随访(梁雅,吴立群,周北玲等) (1):29 昆明高海拔地区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支架术临床应用体会(雷芸, 张伟华,钱忠德等)(2):73

  • 美国2011年冠状动脉重建治疗指南亮点

    作者:颜红兵;霍勇

    2011年11月7日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ollege of Cardiology、Circulation和Catheterization and Cardiovascular Interventions三大杂志同时在线发表由美国心脏学院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协会( AHA)和心血管造影与介入治疗学会共同制订的新版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指南[1 ]和外科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指南[2].两个指南的核心包括:(1)阐述了应用PCI还是CABG的时机.(2)对于左主干或多支血管病变,建议"心脏团队"讨论和采用Syntax积分评估风险.(3)修订了抗血小板治疗.

  • 糖尿病患者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围手术期临床分析

    作者:凌云鹏;万峰;徐东;陈彧;金新新

    目的探讨糖尿病对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的影响. 方法 251例患者接受OPCAB,其中糖尿病患者(DM组)71例,非糖尿病患者(NDM组)180例.单变量统计分析两组的术前危险因素和术后并发症. 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在监护室的时间[DM组(2.4±0.3)d;NDM组(2.4±0.3) d;P=0.386]、胸部切口并发症(DM组:5.7%;NDM组:3.9%;P=0.511)等方面差异无显著意义,两组患者术后严重并发症:脑卒中(DM组:2.8%;NDM组:1.7%;P=0.623)、肾功能衰竭血液透析(DM组:2.8%;NDM组:0.5%;P=0.194)、心肌梗死(DM组:0%;NDM组:0.5%;P=1.000)及死亡率(DM组:2.8%;NDM组:1.1%;P=0.680)差异无显著意义. 结论糖尿病患者经适当控制病情以后,OPCAB可以如同非糖尿病患者一样安全地实施.

  • 糖尿病冠心病病人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的临床应用及探讨

    作者:魏敬;陈鑫;鲍红光;穆芯苇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作为冠心病治疗手段之一,近年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并获得令人满意的效果。糖尿病患者冠心病的发生率显著高于一般人群,为探讨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时应用CABG的价值及安全性,现将1992年以来我院收治的24例糖尿病病人CABG治疗获得成功的经验和体会报告如下。资料及方法1992~1998年底,我院对冠心病患者行CABG治疗共129例,其中糖尿病合并冠心病施行CABG共24例,占总CABG人数的18.6%。根据WHO糖尿病标准,24例病人均符合2型糖尿病,男性22例,女性2例,年龄43~74岁,平均61.9岁。糖尿病史4个月~18年,其中5年以上病程的占50%。冠心病史短3个月,长达20年,所有病人均为严重心绞痛需长期服药,其中合并心梗14例,高血压9例,1例伴有轻度肾功能损害,1例合并有牛皮癣。术前心功能Ⅱ~Ⅳ级,结合左室造影及超声心动图检查,左心功能指标EF平均为55.91%,低EF值为35%。冠状动脉造影显示,24例冠状动脉病变为多支病变,大多数为3~4支不同程度的狭窄(左前降支、回旋支、对角支、右冠状动脉分支),其中4支病变的有8例,合并左主干高度狭窄的有5例。患冠心病的24例糖尿病病人,除4例仅糖尿病饮食控制外,19例分别选用口服降糖药(糖适平、拜唐苹、达美康、优降糖、二甲双胍),1例术前胰岛素治疗,控制血糖在4.77~10.66mmol/L,空腹血糖<7.0mmol/L者占41%。在充分术前准备下,于全麻体外循环下行CABG(除1例取自体乳内动脉外,其余均取自体大隐静脉),搭桥3支以上的有21例,搭桥4支的有9例。术中术后1~2天应用普通胰岛素0.5~2.0U/h,静脉微泵给入,根据血糖动态变化调整剂量,维持血糖在7.5~9.0mmol/L。同时应用血管紧张素(ACE Ⅰ)转换酶抑制剂控制血压,维持正常水、电解质、酸碱平衡。术后常规ICU监护1~2天,使用广谱抗生素3~5天,多数病人迅速恢复,于术后12~1 7日痊愈出院,其中1例术后并发心律失常,1例术后并发消化道出血,经积极治疗好转出院。

  • 糖尿病患者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的生命质量评价

    作者:马琛明;陈彧;解基严;万峰

    目的 运用西雅图心绞痛问卷和杜克活动问卷对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DM患者的生命质量进行评价.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于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外科接受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的患者273例进行生命质量问卷调查,对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的评价. 结果 共有DM患者52例;两个生命质量问卷的信度分析结果 内部一致性系数分别为0-81、0-75,结构效度分析结果 显示存在不同程度的统计学相关性.DM组与非DM组的西雅图心绞痛问卷总分及各亚组得分均不存在统计学差异,两组间杜克活动问卷总分、VO2PEAK得分、MET得分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均<0-05). 结论 糖尿病可能是影响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患者生命质量的因素.

  • 冠心病伴轻中度二尖瓣返流患者冠脉旁路移植术后随访

    作者:虞敏;叶一舟;刘沙;吕志前;袁忠祥;肖明第

    目的:随访分析一组冠心病合并轻中度二尖瓣返流的患者,均为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未处理二尖瓣,观察手术中期效果,为临床积累经验.对象与方法:收集2002~2003年的CABG未合并瓣膜手术病例,其中经超声诊断为轻中度和中度二尖瓣返流共39例,为A组;对照组轻度二尖瓣返流97例,为B组.收集和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症状、心超表现等资料.结果:术前资料表明A组的心功能较差,心梗史较多,左室扩大和EF值减低者较多(p<0.05).A组的围术期死亡率5.1%、中期死亡率7.4%,B组为1%和3.9%,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心绞痛缓解率都很高(A组100%,B组97.2%),A组心功能Ⅲ、Ⅳ级较B组稍高(32% vs.16.7%),无显著差异,心超改善和恶化率两组类似.Logistic回归显示EF值、年龄(P=0.03)与死亡相关(P=0.048),二尖瓣关闭不全程度与死亡不相关.结论:冠心病伴轻中度二尖瓣返流患者冠脉搭桥术后效果与伴轻度二尖瓣返流者相比,术后和中期死亡率,再住院率较高,心功能较差,但无显著差异;心绞痛和心功能改善率、心超的改变趋势两组相似,年龄、术前的EF值是死亡的危险因素,MR程度并不是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延长辅助通气与远期心原性死亡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吴慧;胡盛寿;郑哲;袁昕;侯剑峰;陈祖君;姚垚

    目的: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患者延长机械通气(PMV)与远期心原性死亡的相关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6-01-01至2008-12-31行单纯CABG术的4 022例患者,按机械通气时间分为常规辅助通气时间≤12h组(常规组,n=1 764),助辅通气时间>12h组(PMV组,n=2 205),远期随访终点事件:全因死亡、心原性死亡、主要心脑血管不良事件(MACCE)、心绞痛发作、因心脏病再次入院,多因素Cox回归分析PMV与终点事件发生之间的关系.结果:PMV组较常规组比较,PMV与远期随访心原性死亡(HR=2.54,95% CI 1.14~5.66)、因心脏病再次入院(HR=1.36,95% CI 1.10~1.69)的风险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MV与远期随访心绞痛发作(HR=1.29,95% CI 0.99~1.68)的风险临界相关(P=0.05);PMV与远期随访全因死亡(HR=1.38,95% CI 0.83~2.29)和MACCE事件(HR=1.20,95%CI0.93~1.55)的风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MV显著增加了患者远期心原性死亡及因心脏病再次入院的风险.

  • 冠状动脉心肌桥合并其他心脏病外科治疗和随访观察

    作者:黄晓红;王水云;许建屏;宋云虎;孙寒松;董超;杨跃进;胡盛寿

    目的:冠状动脉心肌桥在心脏收缩时受压迫可能引起心肌缺血.本文目的在于探讨心肌桥合并其他心脏病进行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及术后中、远期随访观察.方法:1999年1月至2006年12月24例心肌桥合并其他心脏病患者在我院行心肌切开术和(或)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合并其他心脏病同期手术.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体外循环下完成手术,其中行心肌切开术11例,同时行二尖瓣成形2例、二尖瓣置换2例、主动脉瓣置换1例、双瓣置换并三尖瓣成形2例、CABG术3例及房间隔修补1例;心肌桥行CABG术13例,同时行二尖瓣置换3例、二尖瓣成形2例、主动脉瓣置换2例、双瓣置换并三尖瓣成形2例、左心室流出道疏通3例、升主动脉替换1例.结果:手术成功率100%,没有医院内死亡,所有患者均康复出院.1例二尖瓣置换和心肌切开术后2小时,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行CABG术,顺利恢复.在行CABG术的13例病例中,除1例外,其他均采用左侧乳内动脉与前降支吻合.2例失访,随访率92%,平均随访时间38个月(6~87个月).16例患者无任何不适,另外6例偶有心悸、胸闷、气短等,症状较手术前明显好转.所有随访患者均无胸痛发作.患者心功能明显改善,心功能Ⅰ级15例、Ⅱ级7例.所有22例患者在随访中未发生心肌梗死、死亡或需再次血运重建.结论:心肌桥合并其他需要手术治疗心脏病者,肌桥在收缩期狭窄大于50%,可能导致心肌缺血时,应同期手术治疗.外科手术能有效改善心肌桥引起的心肌缺血,手术风险小,中、远期疗效满意.

2772 条记录 13/139 页 « 12...10111213141516...13813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