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白细胞介素-4生物学功能及其临床应用
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是20世纪80年代初发现的, 具有多种生物功能的一种细胞因子.IL-4又名B细胞生长因子(B cell growth factor, BCGF), B细胞分化因子r(B cell differentiating factor r, BCDF), B细胞刺激因子-1(B cell stimulating factor-1, BSF-1), T细胞生长因子-Ⅱ(T cell growth factor Ⅱ, TCGF-Ⅱ)和肥大细胞生长因子-Ⅱ(mast cell growth factor Ⅱ, MCGF-Ⅱ).1986年其基因克隆成功, 国际统一命名为IL-4.
-
胃癌组织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环氧化酶2的表达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关系
目的:探讨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和环氧化酶2(Cox-2)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血管生成和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技术对67例胃癌组织进行PD-ECGF、Cox-2及肿瘤组织微血管密度(microvascular density,MVD)检测,流式细胞术检测胃癌细胞凋亡指数(apoptosis index,AI).结果:PD-ECGF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P<0.05)、分化程度(P<0.05)及组织分型(P<0.05)显著相关,Cox-2的表达与胃癌淋巴结转移(P<0.01)显著相关;二者与MVD(P<0.01)显著正相关,与AI(P<0.01)显著负相关,二者共同表达阳性者MVD显著高于共同表达阴性者(P<0.01),二者共同表达阳性者AI显著低于共同表达阴性者(P<0.01).结论:胃癌组织中PD-ECGF和Cox-2可促进血管生成,抑制胃癌细胞凋亡,二者起协同作用,促进胃癌的增生与转移.
-
子宫颈癌组织中促血管生成因子的表达及其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实体肿瘤的生长必须依赖于新生血管的形成[1].利用已形成的肿瘤血管为标志来判断其预后及利用肿瘤血管为靶点进行肿瘤的治疗,已成为当今医学及整个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课题.然而,关于肿瘤间质内血管生成的确切机制仍不清楚.为此,本研究检测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和血小板源的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PD-ECGF)在宫颈癌组织中的表达,并结合微血管计数(microvessal counts, MVC)探讨这两种促血管生长因子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关系.
-
低氧性肺动脉高压发病中钾通道及促细胞生长因子的作用及防治研究
我们通过研究钾通道、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低氧性肺动脉高压(HPH)发病过程中的变化,以及钾通道开放剂克罗卡啉(cromakalim)和左旋克罗卡啉(levocromakalim)、VEGF抑制剂干扰素诱导蛋白-10(IP-10)、bFGF抑制剂苏拉明以及汉防己甲素肺靶向微球对HPH的防治作用,探讨钾通道和细胞生长因子在HPH发病中的作用以及防治措施.
-
胸苷磷酸化酶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及与临床预后的关系
血管生长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起重要作用.血管形成为其提供营养,并为肿瘤细胞的扩散提供途径.已知有许多影响血管生成的因子,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血管生成素(angiogenin)等.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即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是该领域相对较新的一个血管因子.为探讨胃癌生物学行为中TP在肿瘤血管形成、肿瘤浸润转移中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我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人胃癌组织中TP/PD-ECGF表达和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分析TP/PD-ECGF表达和MVD及其与胃癌各临床病理参数的关系.
-
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在肿瘤研究中的意义
胸腺嘧啶核苷磷酸化酶(thymidine phosphorylase,TP或dThdPase)具有促血管增生的活性并在肿瘤进展中起重要作用,在恶性肿瘤中的活性明显高于癌旁的正常组织.血小板源性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与TP为同一物质.近年来,关于PD-ECGF/TP的研究日益增多,并发现PD-ECGF/TP与一些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预后及微血管密度(density of microvessel,MVD)有关[1~6].关于TP的抑制剂、TP在化疗中作用的研究也日益增多,所以TP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肿瘤标记物,研究TP在肿瘤中的表达对指导今后的化疗,评价及改善患者的预后有重要作用.1 生物特性TP由两个相同的亚单位组成,其分子量均为5 500.TP催化胸腺嘧啶核苷、尿嘧啶核苷及其类似物的可逆的磷酸化反应,形成相应的碱基及2-脱氧核糖-1-磷酸(2-deoxyribose-1-phosphate).实际上,胸腺嘧啶的降解产物在体外具有促内皮细胞生长和化学趋化性,在体内具有促血管增生作用[6,7].TP在细胞浆或细胞核中表达,仅在细胞核中表达的很少见.其在正常组织、细胞中也表达如:肝脏、肺、淋巴结、外周淋巴细胞中也可以检测到TP活性,但TP在恶性肿瘤中的活性高于癌旁非肿瘤组织中的活性[1,8].
-
IL-2受体信号转导及其功能研究进展
IL-2是早发现的细胞因子之一,又称T细胞生长因子(T cell growth factor,TCGF),对T细胞的增殖、发育和分化具有重要作用.有研究报道IL-2不仅可以促进T细胞的生长发育,还可促进其凋亡[1,2].IL-2还是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巨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NK)和B淋巴细胞重要的生长和激活因子.对于该分子的研究可以追溯到1976年,当时人们发现淋巴细胞培养上清中有一种可以支持T淋巴细胞长期生长的物质,直到1981年才证明这是一个糖基化的大小为15.5 kD的蛋白质,并于1981年成功克隆其cDNA,即IL-2[3].目前发现IL-2的空间结构由4个反向平行的α螺旋核心和小β片段组成,其与细胞膜上的IL-2R特异性结合后发挥多种生物学功能[4].
-
循证血管发生因子PD-ECGF、VEGF及抑制因子TSP-1在子宫内膜异位症发病因素中的作用
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od growth factor, VEGF)的生物学功能是诱导血管生成,二者有部分的同源性[1];血小板反应素(thrombospondin-1,TSP-1)则是血管生成抑制因子.大多数肿瘤组织中PD-ECGF、VEGF高效活化,而TSP-1含量降低[2],有研究表明PD-ECGF不仅与肿瘤组织中血管增生有关,还作为炎症因子与肿瘤的生长侵袭有关;VEGF的表达增高是肿瘤增生活跃的重要标志;TSP-1则与微血管密度负相关.子宫内膜异位症(endometriosis,EM)具有类似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免疫失调等特点.异位内膜的种植及浸润性生长,其发生发展与多种因素有关,动物实验发现成功移植人体子宫内膜于豚鼠腹腔,早期即可观察到间质细胞增殖及新生血管网[3],据此推测EM病因与血管发生过程有关.本研究旨在观察PD-ECGF、VEGF和TSP-1在EM的表达,循证这三个因子在EM的发病因素中的作用机制.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白血病发病中的研究进展
研究发现,白血病与其他实体瘤一样存在着显著的新生血管形成,影响血管形成的因素在调节血管形成中发挥较为重要的作用,这些血管生长因子同样作用于白血病的发生发展及其转归过程中.血管生长因子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ovine 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肿瘤生长因子等,而VEGF是促进血管生成的关键因子,也是白血病生长、转移和存活的重要因子[1].
-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及其受体在肝癌转移中的研究进展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肿瘤[1](无论是实体瘤还使血液系统恶性肿瘤)都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而且肿瘤的转移也是血管生成依赖性的[2,3].目前研究较多的血管生长因子有: VEGF、bFGF、血小板衍化内皮细胞生长因子(Platelet derived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PD-ECGF)等等.其中VEGF作为一种血管渗透因子(Vascular permeability factor,VPF)对于肿瘤的血管生成有着尤为重要的作用.肝癌作为一种富有血管的恶性实体肿瘤,VEGF在其生长及转移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