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二硝基氟苯修饰的肿瘤疫苗可增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体外杀伤人乳腺癌细胞
抗肿瘤免疫治疗是一种重要的癌症辅助治疗手段,其特点是毒副反应较小,患者耐受性好,并能在相当程度上改善肿瘤的预后.本研究是应用一种小分子半抗原二硝基氟苯(1)NP)修饰细胞瘤苗(TCV),评价该瘤苗是否会增强人淋巴细胞对人乳腺痛(MCF7)和人肺癌(H23)细胞的杀伤效应.此外,我们还把DNP瘤苗修饰法与另一种临床常用的瘤苗修饰法,即应用新城疫病毒Ulster株(NDV Ulster.)的修饰法,进行了抗肿瘤免疫效应方面的比较.
-
2型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PBMCs中miR-126表达的研究
目的 探讨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miR-126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14年12月到2015年3月在滨州医学院附属医院内分泌科及眼科住院的76例患者分为无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DR组)30例,非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NPDR组)25例,增殖期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组(PDR组)21例,及正常对照组(CON组)30名.收集患者的一般检查结果,用逆转录PCR (RT-PCR)检测PBMCs中miR-126的水平,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法)检测血浆中VEGF的水平.结果 高密度脂蛋白(HDL)在PDR组明显高于NDR组和NP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R组的白细胞(WBC)数明显比其余三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126在NPDR组、PDR组明显低于CON组和NDR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CON组相比,血浆中的VEGF在NDR组、NPDR组和PDR组中明显上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BMCs中miR-126水平与FPG、VEGF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0.67,P<0.05,r=-0.74,P<0.05).结论 PBMCs中miR-126参与到DR的发生及发展的过程,其水平变化与病程有关.
-
类风湿关节炎外周血lncRNA差异表达研究
目的:筛选长链非编码RNA( lncRNA)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PBMCs和正常人PBMCs中差异表达,分析lncRNA在RA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取2014年湖北民族学院附属民大医院风湿免疫科就诊的12例RA患者和11例正常对照组。利用Agilent human lncRNA芯片检测3例RA患者PBMCs和3例正常人PBMCs中lncRNA和mRNA表达,GO及Pathway分析差异表达的lncRNA功能分布,构建lncRNA-mRNA的共表达网络,并在此基础上通过Cis-和Trans-预测可能与RA相关lncRNA。结果:RA患者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共有1615条,差异表达的mRNA共有878条,GO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参与金属离子结合、蛋白激酶结合、转录调节及核苷酸结合等。 Pathway分析发现差异表达的mRNA主要参与TNF信号通路、B细胞受体信号通路、前列腺癌、系统性红斑狼疮、子宫内膜癌等。经Cis-和Trans-预测发现,REL、SMAD3和ETS1可能与RA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考虑与之相关的lncRNA:NONHSAG027875、FR378506和NONHSAT031501也可能参与了RA的发生。结论:RA患者外周血中差异表达的lncRNA可能与RA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未来可能成为RA潜在治疗靶点。
-
PDGF-D抗体对体外破骨前体细胞分化过程影响的相关研究
目的:用外源性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D抗体(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D antibody,PDGF-DAb)体外刺激外周血单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s,PBMCs),观察其对破骨前体细胞分化过程的影响.方法:采集血并分离单个核细胞,将所得细胞分为三组:诱导组(PDGF-D+PBMCs)、阻断组(PDGF-D+PDGF-D Ab)和对照组(细胞培养基+PBMCs).于第15天应用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 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和骨吸收实验观察破骨样细胞(Osteoclast like cells,OLCs)的分化及活性;Real-time PCR检测OLCs标志基因TRAP、Cathepsin K、MMP-9(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 9) mRNA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各组细胞中Cathepsin K蛋白的表达;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MMP-9的表达.结果:TRAP染色和骨吸收实验见诱导组有大量具有骨吸收功能的OLCs,而阻断组和对照组均未见.阻断组和对照组TRAP、Cathepsin K、MMP-9 mRNA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低于诱导组(P<0.05),且二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和阻断组中Cathepsin K蛋白(Western blot检测)和MMP-9(ELISA检测)表达均低于诱导组(P<0.05),且两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外源性PDGF-D抗体可阻断由PDGF-D诱导的PBMCs向OLCs分化过程.
-
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乙型肝炎病毒核酸定量检测
目的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HBV DNA定量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细胞计数并提取单个核细胞及相应血浆中HBV DNA,用荧光实时定量PCR法检测单个核细胞和血浆中HBV DNA含量.结果对188例乙型肝炎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和相应血浆中HBV DNA定量检测,结果发现:①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DNA检出率为80.3%,血浆中HBVDNA检出率为72.9%,两者检出率无差异(x2=3.13,P>0.05),检出结果具有一致性(x2=8.252,P<0.01).②在HBV血清学标志为HBsAg(+)HBeAg(+)到HBsAg(+)HlcAb(+)各组中,其血浆和PBMCs中HBV DNA检出率和含量均逐渐降低,各组中血浆和PBMCs中HBVDNA含量间具有相关性(P<0.05).③在不同类型乙型肝炎患者中,除18例急性肝炎患者的血浆和PBMCs中均检出HBV DNA并含量较高外,在其余的病例中,随着病情严重,PBMCs中的检出率明显升高而血浆中的检出率明显降低;而除急性肝炎组PBMCs和血浆中HBV DNA含量不具有相关性外(P>0.05),其它各组间均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PBMC中的HBV DNA持续存在在乙肝患者的发病机制起着重要作用,PBMCs中的HBV DNA检测在发病机制和治疗监测中可能有重要意义.
-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检测
目的 检测巨噬细胞游走抑制因子(MIF)在寻常型白癜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血清及皮肤组织液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应用实时逆转录PCR及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39例寻常型白癜风患者与31例性别、年龄相匹配的正常人对照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结果 寻常型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皮肤组织液中MIF的含量分别为6.70(2.64 ~ 8.65)、32.76(10.67~40.98) μg/L、167.80(107.40 ~ 219.60) μg/L,显著高于正常人对照组(Z值分别为5.895、5.936、4.715,P值均<0.05);进展期白癜风患者分别为7.89(3.89 ~ 9.12)、37.80(29.50 ~ 45.70) μg/L、211.50( 131.70 ~ 248.75) μg/L,显著高于稳定期患者(Z值分别为2.213、2.141、2.100,P值均<0.05).白癜风患者PBMC中MIF mRNA的表达水平及血清中MIF的含量与疾病严重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86、0.453,P值均<0.05).结论 MIF可能在寻常型白癜风的发病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
过敏性紫癜患者外周血CD146的表达及意义
目的 检测CD146在过敏性紫癜(HSP)患者血清及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探讨其在HSP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可溶性CD146(sCD146)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法检测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并分析CD146与疾病活动的相关性.结果 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sCD146水平分别为(0.84±0.49)、(0.52±0.15)和(0.23±0.08) ng/L,急性期高于恢复期(t=3.44,P<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8.90,P< 0.05).HSP患者急性期、恢复期及正常人对照组PBMC中CD146 mRNA的相对表达水平分别为26.34±2.55、14.18±2.49和10.08±2.08,急性期明显高于恢复期(t=18.69,P< 0.05),恢复期高于正常人对照组(t=6.92,P<0.05).结论 CD146可能在HSP的发病中起一定作用.
-
带状疱疹患者单一核细胞Toll样受体3和9的表达
目的 探讨Toll样受体TLR3和TLR9在带状疱疹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40例带状疱疹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上TLR3和TLR9的表达水平.16例正常人群为对照组.结果 带状疱疹患者PBMC上TLR3和TLR9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0.01).带状疱疹患者PBMC上TIR3和TLR9的表达水平与发病时间存在负相关关系(r值分别为- 6.23,-5.88,P值均<0.01),但与性别、年龄无相关性.带状疱疹患者PBMC上TLR3和TLR9表达在各年龄组间(< 40岁,40 ~ 50岁,>50岁),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F=3.410,P<0.01),且<40岁年龄组TLR3和TLR9的表达明显高于其他两组.结论 TLR3和TLR9可能参与带状疱疹发病.
-
地塞米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目的 探讨地塞米松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阴虚内热证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基因表达谱的影响.方法 用地塞米松孵化SLE阴虚内热证患者PBMC,收集孵化后细胞进行PBMC的基因表达谱检测.结果 地塞米松上调85个PBMC基因,下调126个PBMC基因.结论 地塞米松调控SLE阴虚内热证患者PBMC的基因所属功能簇众多,基因编码的功能蛋白分布细胞多个部位,不是所有基因调控结果均有利于SLE缓解,一些基因调控作用对研究地塞米松治疗SLE的机制有帮助.
-
复方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y干扰素、肿瘤坏死因子β表达的调节作用
目的 探讨甘草酸苷对斑秃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β(TNF-β)表达的调节作用.方法 轻度斑秃患者18例、重症斑秃患者24例及正常人20例为检测对象,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常规分离PBMC,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PBMC经植物血凝素和复方甘草酸苷共同刺激后IFN-γ和TNF-β的表达水平.结果 重症斑秃组患者IFN-γ及TNF-β水平均明显高于轻度斑秃组及正常人对照组(P值均< 0.05),轻度斑秃组高于正常人对照组(P值均<0.05).甘草酸苷与植物血凝素共同刺激斑秃患者PBMC后可下调IFN--γ及TNF-β表达水平(P值均<0.05).结论 甘草酸苷可抑制斑秃患者Th1型细胞因子表达,逆转Th1型反应.
-
激活蛋白-1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中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
目的 探讨激活蛋白-1(AP-1)在皮肌炎患者外周血单一核细胞(PBMC)中的表达及糖皮质激素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 分别提取15例正常人和20例皮肌炎患者(为未使用过糖皮质激素的初发患者或停止糖皮质激素治疗1个月以上者,初发12例,复发8例)的PBMC,每例的PBMC等分为2份,一份加入含80 μmol/L地塞米松和10%小牛血清的RPMI 1640培养液培养48 h后待用,另一份直接-80℃保存待用.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检测不同组别PBMC中AP-1的活性.结果 AP-1在正常人PBMC中为低表达(灰度面积值为4.93±0.15 mm2).皮肌炎初发组和复发组患者PBMC加地塞米松前的AP-1表达(灰度面积值分别为30.23±0.49 mm2和34.79±0.61 mm2)均明显高于地塞米松处理后AP-1表达(灰度面积值分别为5.59±0.39 mm2和5.69±0.39 mm2),地塞米松处理前复发组PBMC的AP-1活性高于初发组(P<0.01).结论 AP-1活性增强可能是导致皮肌炎炎症反应及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糖皮质激素可以一定程度抑制AP-1活性.
-
愈肺宁方干预COPD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IL-17A、TGF-β1和IL-6的作用
目的 探讨愈肺宁方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分泌白介素-17A(IL-17A)、转移生长因子β1 (TGF-β1)和IL-6的影响. 方法 收集2012年12月-2014年6月在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漳州中医院就诊的COPD稳定期患者(COPD组)55例和健康志愿者(健康对照组)30例,采集静脉血,分离PBMCs,分别加入植物凝集素(PHA)以及PHA和不同剂量愈肺宁浸出液(2 mg/mL和5 mg/mL),培养48 h后,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IL-17A、TGF-β1和IL-6的浓度. 结果 COPD组PBMCs经PHA活化后,其分泌的IL-17A、TGF-β1和IL-6均明显增加(P均<0.01),并高于健康对照组(P均<0.01);加入愈肺宁干预后,IL-17A浓度明显降低(P均<0.01),且呈剂量依赖负相关(r=-0.30,P<0.01);高剂量愈肺宁使TGF-β1浓度降低(P<0.01),而低剂量愈肺宁对TGF-β1浓度无影响,高低剂量愈肺宁对IL-6浓度均无影响.结论 干预IL-17A和TGF-β1分泌可能是愈肺宁治疗稳定期COPD的机制之一.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BMCs中ROG、GATA3和T-bet mRNA水平及其意义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转录因子ROG、GATA3和T-bet mRNA水平变化及意义.方法 收集1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轻度45例、中度42例、重度48例)和15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对照组)的外周血,分离单个核细胞,提取总RNA,用实时定量PCR的方法检测ROG、GATA3和T-bet mRNA水平.应用SPSS16.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T-bet mRNA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组内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ROG 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轻度组和中度组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中度组患者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GATA3mRNA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和轻度组患者,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轻度组和健康对照、中度组患者和重度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度、中度组和重度组患者T-bet/GATA3比值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人群,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ROG表达水平与GATA3和T-bet/GATA3比值均无相关性(P>0.05).结论 ROG、GATA3和T-bet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PBMCs中表达水平上调,并参与疾病的发生和疾病进展.ROG在纠正和维持Th1/Th2的新平衡状态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
右美托咪定对热射病大鼠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MGB1表达的影响
目的 研究右美托咪定对热射病大鼠血清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s)中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表达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 32只SD大鼠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H组)、右美托咪定组(D组)和育亨宾组(Y组).麻醉后将大鼠置于(40.0±0.5)℃环境,直至体温达到42℃,建立热射病模型.于热应激终点后1h采血,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试剂盒测定血清HMGB1浓度,淋巴细胞分离液提取PMBCs,Western blot法测定PBMCs中HMGB1的水平.结果 与C组相比,H组大鼠血清HMGB1浓度明显增加,而PBMCs中HMGB1水平明显降低(P<0.05);与H组相比,D组大鼠血清HMGB1浓度降低,而PBMCs中HMGB1水平增加(P<0.05);与D组相比,Y组大鼠血清HMGB1浓度增加,而PBMCs中HMGB1水平降低(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降低热射病大鼠血清HMGB1水平,其机制可能与作用于PBMCs表面α2受体,减少其HMGB1的释放有关.
-
携带microRNA-383重组慢病毒的包装及其上调PBMCs中Foxp3mRNA的表达
目的 包装携带microRNA-383(miR-383)的重组慢病毒,并观察其对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11s,PBMCs)中Foxp3 mRNA转录的影响.方法 将4个串联的miRNA-383前体序列亚克隆人慢病毒转移载体pHAGE-CMV-MCS-IZsGreen,构建重组载体,命名为pHAGE-miR-383.将pHAGE-383、包装质粒psPAX2与包膜质粒pMD2.G共转染入HEK293T细胞进行重组慢病毒包装.进而分别采用定量PCR和RT-PCR检测慢病毒miR-383和Mock感染48 h后细胞中的miR-383的表达和转录因子Foxp3 mRNA的转录水平.结果 定量PCR证实携带miR-383的重组慢病毒包装成功,滴度为1×10(7)TU/ml.以MOI为5的慢病毒感染HEK293T细胞后miR-383表达明显增多.RT-PCR结果显示,miR-383能够上调PBMCs中Foxp3 mRNA的表达.结论 成功包装出含有miR-383前体序列的重组慢病毒,而且慢病毒miR-383能够上调PBMCs中Foxp3 mRNA的转录水平,为进一步研究其对调节性T细胞的调控作用奠定基础.
关键词: 慢病毒 microRNA-383 PBMCs Foxp3 mR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