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垂体腺瘤并脊索瘤一例

    作者:谢正强;匡黎;张丽;朱正鹏;欧阳兵

    患者女,54岁.因左眼视力进行性下降半年,来院就诊.脑MRI检查示:鞍区一巨大椭圆形组织样肿块;呈窄腰状,信号不均,T1WI以稍低信号为主,夹杂部分斑片状稍高信号,T2WI呈高信号为主,夹杂片状中等稍高信号.肿块大小约3.0 cm×2.0 cm×2.0 cm,向上侵犯鞍上池,向下占据整个蝶窦,视交叉受压(图1).增强扫描:肿块上半部分均匀一致强化,肿块下半部分未见明显强化.

  • 垂体窝内脉络丛乳头状瘤一例

    作者:许先平;陈世洁;吴明灿;张志文;罗国才;姚远

    患者 女,46岁.3个月因双眼视力不清,于2004年12月4日入院,患者伴轻度头痛,月经正常,无身体肥胖,无肢端肥大,无泌乳,无抽搐及肢体无力,入院体查:血压120/65mmHg,神清,语利,双瞳孔等大等圆,光反射灵敏,双颞侧偏盲,视力左0.1,右0.08.血泌乳素823.75uIU/ml(正常值130~700uIU/ml).MRI示:鞍内及鞍上可见21mm×29mm×23mm大小稍长T1信号,其信号欠均匀,局部边缘见条片状短T1信号,病灶向两侧影响海绵窦,向上推移视交叉,注射Gd-DTPA后病灶呈中等非均匀异常对比增强.

  • 颅咽管瘤合并眼动脉瘤及微小脑膜瘤一例

    作者:周迎春;赵洪洋

    患者男,50岁.因双眼视力进行性下降3月入院.既往有双耳听力下降1年余.查体:双眼视力均为0.06,眼球活动自如,双耳听力均下降,以右耳为甚,余神经征阴性.CT及MRA均提示鞍区颅咽管瘤,在全麻下行右侧翼点入路开颅探查+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右额硬膜切口边缘有一直径约0.4cm大小软组织块,向脑表面生长,切除并送病检.鞍区见一囊实性病变,大小约3cm×3cm×3.5cm,边界清楚,与垂体柄关系密切,视交叉及双侧视神经均变得菲薄,瘤内有点状钙化.

  • 垂体淋巴瘤一例并文献复习

    作者:陈鸿光;王云波;潘树茂;关茂武

    患者女,78岁.因双眼视力下降3个月,左眼睑下垂1周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史.查体:全身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左眼睑下垂,右眼颞侧视野缺损.视力:左眼0.6,右眼0.5.眼底检查:双视盘边界清,色苍白,动脉反光增强,A∶V=1∶3.辅助检查:Hb:99g/L,WBC:3.28×109/L,L:0.373,未见幼稚细胞.血白蛋白:30.04g/L.激素检测E2:57.75pmol/L,LH:25.55U/L,FSH:59.78U/L,PRL:2.12nmol/L.MRI显示蝶鞍扩大,鞍内可见不规则异常团块影,T1、T2像均呈略低信号,强化明显,边界不清,大径约3cm×2.3cm ×1.6cm,视交叉受压上抬,左侧颈内动脉虹吸段被肿瘤包绕.

  • 累及鞍区的Erdheim-Chester病一例

    作者:刘博;岳树源;雪亮;张建宁

    患者女,50岁.因间断头痛5年,突然加重伴左眼痛,右眼视力下降4 d入院.查体:右眼视力0.6、颞侧偏盲,左眼光感,瞳孔左:右=2:2.5,双眼光反应(+),无多饮多尿.头颅X线片示:蝶鞍扩大,前、后床突骨质破坏.头MRI示:蝶鞍扩大,鞍底下陷,鞍内及鞍上可见不规则等T1、等T2信号肿物影.病变边界清楚,向上突入鞍上池,视交叉上抬,向两侧突入双侧海绵窦,包绕双侧颈内动脉海绵窦段,以左侧为著,并压迫左侧颞叶.双侧筛窦混浊,黏膜增厚,蝶窦黏膜增厚,呈等T1、长T2信号.

  • 成年男性鞍区原发性绒癌一例

    作者:于向荣;王清;万佳艺

    患者 男,23岁.因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双眼复视,眼睑下垂,视力下降伴头痛、头晕入院.入院后体格检查(体温、血压、脉搏)及血生化、血常规检查未见明显异常.CT检查示鞍区占位性病变,大小约4 cm x3.5cm×2.2cm(图1).MRI检查示病灶T1WI呈等信号,其内可见片状高信号,T2WI呈不均匀等高混杂信号;静脉注射钆喷替酸葡甲胺后病灶明显不均匀强化,其内可见囊变、坏死区,病灶包绕海绵窦,累及视交叉,鞍底破坏,病灶向蝶窦及鞍上池区蔓延(图2,3).术中见蝶窦腔内充满组织,血供丰富,鞍底骨质已被破坏、吸收,肿瘤组织质地较软,并伴有暗红色血凝块形成病理诊断绒毛膜上皮癌(图4).

  • 颅咽管瘤术后激素替代治疗

    作者:郑细良;张玉琪

    颅咽管瘤(craniopharyngioma,CP)是儿童鞍区常见的先天性肿瘤,主要表现为生长发育迟缓.依其部位与垂体柄、视交叉的关系,可分为鞍内型、柄后型、柄前视交叉后型、视交叉前型及柄侧型五类[1].无论肿瘤生长属于哪种类型,手术切除是治疗CP的首选方法,而术后激素替代治疗是CP治疗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术后病人的生活质量及预后.

  • 垂体微腺瘤所致双颞侧视野缺损的探讨

    作者:杨众;任祖渊;苏长保;王任直;钟勇;程刚伟;艾凤荣

    目的探讨垂体微腺瘤与视交叉功能障碍引起的颞侧视野缺损之间的关系,提出了经蝶手术治疗的意义.方法分析了北京协和医院经蝶手术治疗的5例术前有典型颞侧视野缺损的垂体微腺瘤,并结合文献加以讨论.结果这5例患者术前均有典型的颞侧视野缺损,经蝶手术治疗后3例患者的视野缺损恢复正常,2例不同程度改善.结论结合人体视交叉血液供应的解剖学研究,认为高灌注状态的垂体增殖性病变如肿瘤,通过它与视交叉的共同供应血管分枝进行"盗血",或干扰了视交叉的正常血液供应,使视交叉中部存在的微循环薄弱环节发生供血障碍,而导致未对视交叉形成直接压迫的垂体微腺瘤能够引起颞侧视野缺损.经蝶手术治疗后5例患者的视野缺损均不同程度地改善或恢复正常,这既反证了上述机制的存在,又显示了经蝶手术治疗的积极意义.

  • 外伤性视交叉综合征伴颈内动脉损伤(附二例报告)

    作者:曹丽;杨建东

    本科1995年以来遇2例外伤性视交叉综合征伴颈内动脉损伤,一为大脑前动脉瘤,另一为颈内动脉海绵窦瘘,由于对本综合征认识不足,致二者治疗延误,现将其症状及治疗经过报告如下:

  • 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八例

    作者:孟超;毕智勇;江汉秋;景筠;王佳伟

    目的 分析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2年9月至2013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神经内科及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共收治的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其临床特点、影像学表现及预后.结果 8例患者中女性3例,男性5例;年龄16~58岁,年龄中位数为39.5岁.从发病至确诊,短25 d,长2年4个月.急性病程3例,慢性进行性病程3例,慢性病程伴反复急性发作2例;所有病例均有视力下降和(或)视物遮挡等视功能改变,其中伴随头痛的3例;首发症状以单纯视力下降和(或)视物遮挡常见,有4例;术前诊断为海绵状血管瘤的仅4例;手术全部切除血管瘤6例,非全部切除2例;术后视功能,包括视力和(或)视野改善者4例.MRI检查多表现为形态欠规则的混杂信号.结论 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患者临床均有视力下降和(或)视野缺失表现,常伴发头痛,早期易误诊,头颅核磁检查有特征性改变,对明确诊断有一定帮助.尽早手术全部切除血管瘤有可能改善视功能.

  • 视交叉部病变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图形形态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

    作者:张利;孙川;孙心铨

    目的 评价两种不同发病情况的视交叉部病变导致黄斑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厚度(mGCCT)图形形态特征性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研究.t6例视交叉部病变病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6例,年龄5~ 77岁(平均48岁).其中垂体瘤9例、颅咽管瘤3例、视交叉部发育不良、脑膜瘤、血管瘤和动脉瘤各1例.对所有患者采用视野分析仪进行30.中心视野检查,并应用3D-OCT检查黄斑视网膜厚度(MRT)地形图、mGCCT地形图、视乳头周围神经纤维厚度(pRNFL)地形图,进行临床有意义的病损概率分析.结果 16例视交叉部病变病例有两类不同临床表现:(1)14例患者(14/16)为慢性、长病程、渐进性伴mGCCT特征性中垂线划界的、双鼻侧mGCCT萎缩,相应视野呈双颞侧偏肓.(2)2例患者(2/16,均为垂体瘤)属慢性、短病程、有急进型发作、视力视野急剧下降、mGCCT肿胀或正常高限厚度,pRNFL厚度图形常可见视乳头颞侧缘黄斑鼻侧mRNFL萎缩变薄.结论 慢性长病程、渐进性伴mGCCT特征性中垂线划界的、双鼻侧mGCCT萎缩,具有临床定位视交叉部病变的价值,与视野双颞侧偏盲具有同等诊断意义.慢性短病程伴有急进型发作的病例,mGCCT肿胀,但pRNFL常可显示视乳头颞侧旁单眼或双眼黄斑鼻侧mRNFL变薄,这类急进型发作病例需要与视野检查相互印证.

  • 正常人视交叉前间隙的MRI形态特征

    作者:赵霞;孟凡莲;王现亮;李达;朱融;于秀荣;赵文静

    目的:从活体影像解剖学角度观察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获取其相关参数,为神经外科鞍区手术提供影像学依据,并为神经解剖学提供基础研究。材料与方法对165例志愿者,男87例,女78例;年龄18~80岁,平均年龄44.6岁;按年龄分青年组(18~40岁)60名,中年组(41~60岁)60名,老年组(61~80岁)45名,行视交叉区T1WI MP-RAGE序列、T2WI TSE序列扫描。采用MPR技术在正中矢状面平行于视神经重建轴面MR图像,测量视神经颅内段长度及视交叉前角角度,计算前间隙面积,比较男女之间、年龄组之间及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各参数的差异性。结果本研究中视神经颅内段长度为(18.3±3.3) mm;左侧为(18.2±3.1) mm,右侧为(17.3±3.3) mm;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神经颅内段分别为(17.6±3.1) mm、(18.3±3.0) mm、(17.3±3.2) mm。165名志愿者中,163名视交叉前间隙大致呈三角形,2名近似梯形,其面积为(44.7±7.7) mm2;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前间隙面积分别为(47.1±6.5) mm2、(45.6±6.9) mm2、(43.7±7.0) mm2。视交叉前角为(72.7±7.4)°;青年组、中年组、老年组视视交叉前角分别为(69.5±7.9)°、(72.5±7.8)°、(72.3±8.0)°。所有测量参数男女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年龄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视交叉前间隙面积、视交叉前角年龄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视神经颅内段左右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及后处理技术能清晰显示视交叉前间隙的形态特征,准确测量其相关参数,建立正常人群的标准参考值,为临床诊断及手术提供基本影像学依据。

  • 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对大鼠体温昼夜节律的调节机制

    作者:童建;秦立强;王道锦

    目的探讨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对大鼠体表和深部体温昼夜节律的调节方式. 方法采用核团毁损、褪黑素及其合成抑制剂干涉试验. 结果两个核团分别对体温昼夜节律的控制起着不同的作用.在体温绝对值的改变上,松果体发挥着上调而视交叉上核呈现下调的效应.在体温节律的发生和维持上,视交叉上核可能是皮肤温度昼夜节律的中枢起搏器,而深部体温的昼夜变化主要受松果体的支配. 结论松果体和视交叉上核经由神经和内分泌通路相互偶联并构成统一协调的体温振荡系统.

  • 视交叉内出血一例

    作者:吴任国;王振常

    急性视交叉内出血常引起急性视交叉功能损害,临床上比较罕见.现报道1例如下.患者男,36岁.10 d前突发头痛,双眼视力急剧下降,于2000年12月19日急诊入院.体检:血压100/75 mm Hg(1 mm Hg = 0.133 kPa ),各种实验室检查均正常.

  • 视交叉海绵状血管瘤一例

    作者:林青;徐文坚;隋庆兰;姚维成;李玉军

    患者 女,53岁.入院前 1周突发剧烈头痛,以眼眶后部为著,继而视力模糊下降并进行性加重.体检:双眼颞侧视野偏盲,右侧范围大于左侧.

  • 鞍上垂体细胞瘤MRI表现一例

    作者:谢伟;李宗芳;薛凤麟;何波;赵卫;张振光;蒋元明

    患者 女,4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伴双侧视力渐进性下降1个月于2014年8月1日到我院就诊,余体格检查均未见异常.MRI检查:鞍上类圆形肿块,大小约2.1 cm × 2.4 cm × 2.0 cm,T1WI、T2WI上均呈等信号(与灰质相比),且矢状面T1WI示垂体后叶高信号消失,垂体柄显示不清.病灶边界尚清,视交叉受压上移(图1).动态增强扫描(20期),病灶信号强度时间曲线(signal intensity time curve, SITC)早期即出现明显均匀强化,其动态强化方式与垂体后份强化相似,呈快进缓出型,但强化程度较垂体后份低(图2).延迟后肿瘤呈中等强化,强化程度低于腺垂体,其内见点条状明显强化区(图3).

  • 视交叉的MRI解剖

    作者:吴任国;王振常;鲜军舫;满凤媛;佟亚健;牛延涛

    目的研究成人正常视交叉的MRI解剖及其毗邻结构.方法 65例受检者,男31例,女34例;年龄18~72岁,平均42.3岁.均行横断、冠状和矢状面T1W扫描和矢状T2W扫描,20例行横断面T2W扫描,20例行冠状面T2W扫描.分别测量视交叉的横径、高度、前后径、视交叉-鞍结节间距、视交叉与枕骨大孔前后径夹角及颅内段视神经的夹角,并观察视交叉的层面形态及其毗邻结构.结果 (1)横断面上视交叉的横径为(13.0±1.7)mm,冠状面上横径为(13.5±1.7)mm.视交叉高度为(3.1±0.55)mm.视交叉前后径为(8.6±0.93)mm.视交叉-鞍结节间距为(3.1±1.7) mm.视交叉与枕大孔前后径的夹角为(38.3±8.4)°.两侧颅内段视神经夹角为(65.6±8.5)°.所有测量结果按男女分组进行统计学分析,男女之间没有显著统计学差异.(2)视交叉的毗邻:视交叉上方为第3脑室;两侧为颈内动脉;前上方为大脑前动脉;前方为额叶直回;后方为漏斗、灰结节和乳头体;下方为垂体和蝶窦.结论 MR能很好地显示视交叉的形态及其毗邻,并能准确地测量视交叉的大小.

  • 视交叉病变的MRI分析

    作者:吴任国;王振常;鲜军舫;满凤媛

    目的分析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探讨MRI对视交叉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117例视交叉病变的MRI表现.男54例,女63例,年龄9个月至67岁,平均37.4岁.117例均行MR扫描,101例同时行增强扫描.结果直接累及视交叉的病变24例,占20.5%.其中胶质瘤11例,表现为视交叉增粗或肿块,伴有视神经或(和)视束受累;炎性病变5例,表现为视交叉弥漫性增粗伴周围结构异常强化,特别是脑膜的炎症;转移瘤5例,其中4例表现为球内肿块沿视神经向球后及颅内侵犯累及视交叉,1例表现为视交叉边缘线状强化伴广泛脑膜强化;脑膜瘤1例,表现为视交叉局限性强化伴视神经肿块;外伤1例,表现为视交叉形态异常伴额叶软化灶;出血1例,表现为视交叉不规则增粗,呈短T1、长T2信号.引起视交叉移位的病变93例,占79.5%,其中视交叉向上移位51例,向前移位2例,向下移位10例,向后移位1例.视交叉一侧受压13例,视交叉显示不清16例.结论 MRI能清晰地显示视交叉病变的特点,对临床诊断与治疗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 视交叉 磁共振成像
  • 辐射诱发视神经病变研究进展

    作者:刘美莲

    放疗常单独或与手术联合应用于颅内及头颈都恶性肿瘤,近年来随着肿瘤综合治疗和放疗技术的日益发展,患者总体生存率得到明显提高.但患者放疗相关并发症亦更为多见,其中辐射诱发视神经病变(RION)由于对患者生存质量影响较大,更应引起重视.RION作为放疗晚期并发症.是指接受过放疗患者出现不可逆视神经及视交叉的功能障碍(视力减退至丧失,视野缺损).现主要阐述当前关于RION临床表现、病理学以及预防、治疗进展.

  • 视神经与视交叉压迫性神经萎缩形态学研究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曹秋生;赵宏伟;周建平;张子明;刘学钧

    目的 为脑底肿瘤压迫视神经、视交叉引起视野缺损原因提供形态学依据.方法 80个成人脑研究视交叉及其相邻的垂体、颈内动脉及其供血小动脉的形态和毗邻.结果 视交叉的前角,大角度为1000,以前置型多见,小角度为40°,以后置型为主.颈内动脉与视神经、视交叉相接触的占88.5%,动脉可对视神经颅内段,视交叉造成压迫引起视神经萎缩等病理改变.结论 颅底肿物引起不同类型的视野缺损的原因与压迫视神经、视交叉相关.

130 条记录 2/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