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熊去氧胆酸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相关性胆汁淤积症疗效分析

    作者:金未来;夏丽乔;马娟;李征瀛;王晓蕾;郁敏

    目的 探讨熊去氧胆酸(UDCA)在治疗早产儿静脉营养(PN)相关性胆汁淤积症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2008年1月至2010年6月入住该科进行PN 7 d至35周的早产儿3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男12例,女7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两组患儿停止PN,给予相同的基础支持治疗,治疗组另给予UDCA 20~30 mg/(kg·d),分2~3次口服,比较两组的疗效.结果 (1)治疗组治疗10、20 d的STB、CB、TBA下降数值明显大于对照组(P<0.05);(2)同期监测治疗前后肝、肾功能指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UDCA治疗早产儿PN相关性胆汁淤积症安全、有效.

  • 早期肠内营养对急性重症胰腺炎预后的影响

    作者:夏瑾;杨小李;朱荣涛;龚建平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EN)对急性重症胰腺炎(SAP)预后的影响。方法将58例SAP患者随机分为EN组(试验组,n=30)和经中心静脉全肠外营养(TPN)组(对照组,n=28),试验组经鼻空肠管(远端放置于Treitz韧带下)行营养支持,对照组行T PN支持,观察两组在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病死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的差异。结果试验组均能耐受EN ,且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的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N支持治疗可以改善SAP患者的营养状况,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感染率、住院时间及住院费用。

  • 极低出生体重儿的营养及其护理

    作者:晏玲;薛媛

    目的 探讨极低出生体重儿营养模式.方法 将62例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单纯胃肠道营养组、全静脉营养组、混合营养组3组,观察3组患儿体重增长、排便和腹胀情况.结果 全静脉营养组和混合营养组体重增长较胃肠道营养组明显(P<0.01),混合营养组和全静脉营养组胎便排出较胃肠道营养组明显延迟(P<0.01),胃肠道营养组和全静脉营养组腹胀次数较混合营养组高(P<0.01),混合营养组和胃肠道营养组排便次数明显多于全静脉营养组(P<0.01).结论 在早期极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中,静脉营养结合胃肠道营养是三者中较佳的营养方式,有利于极低出生体重儿的生长发育和胃肠功能完善.

  •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60例临床分析

    作者:陈琳

    目的:探讨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发生率、相关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60例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治愈42例(70.00%),好转15例(25%),死亡3例(5.0%),围生期因素、感染、呼吸障碍及窒息是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高危因素.结论:加强围生期保健,预防早产、窒息、感染等高危因素,提倡儿科医生进产房,尽早胃肠道微量喂养、静脉营养,是降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死亡率的关键.

  • 消瘦者颈内静脉插管体会

    作者:董景玉

    颈内静脉插管广泛应用于中心静脉压监测,快速补液,休克抢救,静脉营养等方面.笔者近3年来对消瘦患者颈内静脉插管术取得了经验,现总结报道如下.

  • 静脉留置针在临床护理中的应用体会

    作者:都霞;韩兴杰;于佳

    静脉留置针,又称套管针,近年来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尤其在抢救重危患者、输注化疗药物和静脉营养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优点:对血管刺激性小,不易脱出血管,便于肢体活动:留置时间长,减少了病人多次穿刺的痛苦;有利于临床用药,能有效保证临床输液、输血及抢救的需要,同时提高了护理人员的工作效率.

  • 重症急性胰腺炎术后肠内营养的护理

    作者:杨春梅

    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消耗性疾病,加上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和禁食时间长,术后营养支持是治疗SAP的重要措施之一.但长期的静脉营养(PN)费用高,所致的导管并发症发生率达17%,已被临床所重视.肠内营养(EN)能保护肠道黏膜屏障功能,减少细菌移位,降低胰腺坏死组织继发感染的机会,适时实施EN对SAP治疗和康复有重要作用[1].我科从2002年2月~2006年6月,通过对29例SAP术后进行EN,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Crohn病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例

    作者:李晶

    患者男, 38岁,因腹痛、腹泻 1天入院.入院时体查 T 37 2℃, P 84次 /分, R 21次 /min, BP 120/70 mmHg,心肺阴性,腹平坦,右下腹麦氏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 5次 /分.闭孔内肌及腰大肌试验均为阴性,查血常规: Hb 125 g/L, WBC 11.2× 109/L, N 0.80.大便潜血阴性.入院诊断急性阑尾炎,并急诊在麻醉下行阑尾切除,术中见阑尾稍充血,以及回盲部肿胀,顺行切除阑尾,术后经抗炎、补液等治疗,患者腹痛、腹泻症状无缓解,于术后 2周后作纤维结肠镜检查,回盲部肠管粘膜见有口疮样溃疡,呈鹅卵石样改变.取活组织病检提示病变肠管为局灶性肉芽肿,伴郎罕巨细胞,遂再行病变肠管切除,行回结肠吻合术,术后经抗炎、加强静脉营养及纠正电解质紊乱等治疗 2周治愈出院,术后随访半年,患者无任何不适.

  • 先天性层板状鱼鳞病一家系两例

    作者:张培娥;焦福利

    先证者男,第4胎,第4产,足月顺产.生后即发现全身包裹一层棕黄色牛皮纸样角化皮肤.眼睑外翻,口唇呈鱼口状,鼻塞,张口呼吸,耳廓增厚.毛发、指甲发育不良、质地松脆,指趾拳曲不能松动.心、肺未见异常.腹软,肝、脾不肿大.四肢活动度好,哭声响亮,不能吮乳.生后第2天额面部、口周及躯干皮肤皲裂,露出棕红色皮肤,眼睑外翻恢复正常,会吮乳,但因鼻塞重而吸吮困难.予3%水杨酸软膏涂抹皮肤,抗生素防治感染,静脉营养等治疗,1周后角化皮肤逐渐大块脱落,2个月后全部脱落.全身皮肤呈棕红色,四肢及躯干皮肤轻度角化,体格及视听、运动发育正常.

  • 早产低体重儿早期静脉营养支持效果观察

    作者:李琴

    目的 探讨早期静脉营养在早产低体重儿营养支持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53例使用早期静脉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治疗组)与传统静脉营养的早产低体重儿54例(对照组)进行比较,观察两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使用早期静脉营养的治疗组患儿较对照组患儿恢复出生体重所需时间短,体重增长快,住院天数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静脉营养能更好地满足早产低体重儿的能量需求,提高生存质量.

  • 静脉营养对慢性阻塞性肺病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

    作者:周会敏;王茂筠;姚蓉;杨凌麟;梁宗安

    目的 观察静脉营养支持对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呼吸衰竭患者营养状态的影响.方法 观察COPD急性加重、存在呼吸衰竭伴营养不良患者营养支持(A组)和非静脉营养支持(B组)人体测量、血生化指标、免疫功能、呼吸功能的变化,比较两组平均住院日和带机时间.结果 A组患者体重、三头肌皮皱厚度(TSF)、上臂肌围长(MAMC)、上臂中部臂围(MAC)、血清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LB)、甘油三酯(TG)均显著增加,B组患者测量值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免疫功能指标、血气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A组平均住院与带机时间均较B组短,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 静脉营养支持能显著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营养状态,增强免疫功能,缩短住院时间和带机时间.

  • 十二指肠损伤10例分析

    作者:谢扬信;徐成君;谢芳

    我院于1991~2006年期间手术治疗十二指肠损伤患者10例,男9例,女1例; 年龄9~55岁.患者受伤后均立即出现腹部剧痛、腹胀、呕吐.损伤后就诊时间5~25 h,伤后5 h内确诊为十二指肠损伤者2例,伤后5~20 h确诊者3例,伤后20~25 h确诊者5例.术前均进行B超、X线片、CT等检查,其中3例诊断为肠穿孔,经剖腹才得以明确诊断.本组7例十二指肠降部破裂伤均行双层内翻缝合修补,清除裂口周围及腹腔积血、积液后,将胃肠减压管置入十二指肠修补处以远,术后进行持续胃肠减压,使十二指肠处于空虚状态.2例十二指肠全段血肿,经切开浆膜清除血肿后,缝合浆膜,与十二指肠降部破裂伤修补病例一样,持续胃肠减压,腹腔引流,有效抗感染、禁食、静脉营养,术后2例并发十二指肠瘘,经再次修补扩大引流,修补后再次并发肠瘘1例,第3次剖腹修补、引流治愈.院外转来1例,因十二指肠降部损伤术后发生肠瘘,经第2次修补加引流,虽经多种综合治疗,终因腹腔感染、全身衰竭,于伤后第35天死亡.

  • 右结肠憩室炎误诊为急性阑尾炎14例报告

    作者:段彦红

    临床上,有些右结肠憩室炎患者以急性阑尾炎的表现发病,易误诊。我院1995年3月至1998年4月收治误诊为阑尾炎的右结肠憩室炎患者14例,其中男9例,女5例,年龄19~73岁,平均47岁。14例中有4例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术中发现为急性右结肠憩室炎,其中3例行局部病变结肠切除;1例为多发性憩室炎,行右半结肠切除术;1例有全腹膜炎刺激征,术前诊断为急性阑尾炎穿孔并弥漫性腹膜炎,术中发现憩室脓肿破裂,置管引流;另9例第一次因急性阑尾炎表现行阑尾切除术,术后症状仍存在而发现为结肠憩室炎,其中6例行局部病变结肠切除,3例经禁食、静脉营养和抗生素治疗后症状消失。

  • 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耀鹏;徐林浩;王清;沈毅

    目的研究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实施方法、效果.方法对209例食管癌患者依据术后给予不同的营养支持方法分为两组,肠内营养组:146例,食管癌术后施行早期肠内营养;静脉营养组:63例,食管癌术后给予全静脉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恢复情况,检测手术后理化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术后均未发生吻合口瘘.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肠内营养组明显低于静脉营养组(P<0.01),而肠内营养组腹泻发生率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和住院时间肠内营养组较静脉营养组短(P=0.000),住院费用、胃肠减压总量、胸腔引流液量亦较静脉营养组明显减少(P=0.000).术后白蛋白、球蛋白、总蛋白量肠内营养组高于静脉营养组(P=0.000),而血尿素氮、肌酐和中性粒细胞数低于静脉营养组(P=0.000).结论食管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有效、可行的,较静脉营养有明显的优势.

  • 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应用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彭军;张惠明

    目的 评价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将2008年1月~ 2010年12月我科收治的接受静脉营养的早产儿95例随机分成3组,高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3g/(kg·d),每日递增0.5g/( 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中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2g/(kg·d),每日递增0.59/(kg·d),预期峰值为3.5g/(kg·d),低剂量组于生后24h内给予1g/(kg·d),每日递增0.5g/(kg·d),预期峰值为3g/(kg·d).比较3组患儿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住院时间、血尿素值、血氨值、三酰甘油值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结果 3组资料比较,高剂量组的体重下降百分比、体重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均明显减少,3组各项血清学指标及生后28d内发生动脉导管未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早期高剂量氨基酸在早产儿静脉营养中的应用,是安全和有效的.

  • 全静脉营养在早产儿营养支持中的临床应用观察

    作者:李琴

    目的 探索一种既能满足早产低体重儿营养需求,同时又不引起过度喂养的方法,从而提高早产儿生存质量.方法 将使用全静脉营养液的早产低体重儿与一般支持治疗的早产低体重儿作对照,比较两组患儿在体重增长及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至6个月,预后不良率之间的差异.结果 使用全静脉营养液的治疗组患儿体重增长较快,并发症少,随访至6个月,预后不良率较使用一般支持治疗的对照组患儿低.结论 全静脉营养液在早产低体重儿的营养支持治疗中,能加快体重增长,减少并发症,降低预后不良发生率,提高生存质量.

  • 无创正压通气和营养支持治疗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发作期疗效观察

    作者:杨永红;梁先万

    目的评价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期常规治疗和早期辅以无创正压通气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的效果.方法对80例COPD急性发作期合并Ⅰ型呼吸衰竭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常规治疗组,给予消炎、止咳、解痉、化痰;B组:观察组,除常规治疗外,加用BiPAP Vision呼吸机无创正压通气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结果 B组临床缓解时间、平均住院时间、肺功能改善程度及全身营养状况明显优于A组(P<0.01).结论 COPD急性发作期辅以早期无创正压通气及静脉营养支持治疗对及时缓解症状,缩短住院时间,改善营养状况及肺功能有重要意义.

  • 新生儿先天性肠闭锁54例治疗体会

    作者:廖桂榕;邓洪辉

    目的 总结手术治疗新生儿先天性小肠闭锁的经验.方法 对54例小肠闭锁患儿手术方法和术后胃肠外静脉营养进行分析,其中行肠管端端吻合40例,端侧吻合5例,侧侧吻合2例,肠造瘘Ⅱ期吻合5例,空肠R-Y吻合1例,胃空肠吻合1例.结果 治愈40例,家属放弃治疗4例,死亡10例.术后并发症27例,其中吻合口瘘5例,硬肿症10例,切口感染部分裂开4例,败血症中毒性休克3例,粘连性肠梗阻5例.术后1~5年随访35例,生长发育良好,无腹胀、腹痛.结论 加强术后护理和抗感染,使用胃肠外静脉营养可提高治愈率,降低死亡率.

  • 早产极低体重儿两种静脉营养方式的对比研究

    作者:葛昌玲;陈华英;王晓玲;徐哲;焦德清;刘燕

    目的 比较两种静脉营养方法的效果.方法 将35例不能耐受全肠道静脉营养的符合条件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法,对照组采用传统静脉营养法,记录两组患儿生后1周内营养摄入及2周内体重增长情况、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并于生后第1、7天采静脉血测血清前白蛋白.于生后6个月测量身长和体重.结果 实验组生后1周内每日摄入的非蛋白热卡量、2周内平均每日增重均高于对照组(P<0.05);相同日龄血清前白蛋白检测结果:第1天实验组与对照组无差异,第7天实验组[(86±10.8)mg/L]高于对照组[(72±10.9)mg/L];实验组与对照组过渡到全肠道喂养时间无差异;两组均无静脉炎、血栓形成、氮质血症、高脂血症及胆汁淤积的发生,两组呼吸暂停、高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随访生后6个月的体重,实验组高于对照组,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采用早期静脉营养比传统静脉营养摄入热卡多,体重增长快;可以避免早产儿早期营养不良的发生;对胃肠功能的恢复无明显作用;不会增加静脉营养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 早产儿静脉置管营养并发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

    作者:沈玉会;尚彪;鲜蓉华;刘利

    目的 探讨早产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营养液输入后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措施.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2月在我科住院,不同程度发生了机械性静脉炎并给予PICC穿刺置管的极低体重出生早产儿64例,将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例.对照组患儿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时给予患处贴敷水凝胶敷贴及红外线灯光照射联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处理的基础上停止静脉营养液的输入直至静脉炎消失.比较两组静脉炎消失时间、15天体重增长、住院天数及费用.结果 观察组静脉炎消失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5天体重增长值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出院指标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达到出院指标所需费用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产儿在静脉营养过程中,PICC发生机械性静脉炎时,不应盲目停止静脉营养液的输入,经过处理无好转或加重时再考虑停止静脉营养液的输入或拔出PICC导管.

544 条记录 23/28 页 « 12...202122232425262728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