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己内酯在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材料是指对生物体进行诊断、治疗和置换损伤组织、器官或增进其功能的材料[1].到目前为止,生物材料经历了由生物惰性材料逐渐转向生物活性及可控降解吸收性材料的发展阶段,一些具有生物可降解性高分子材料,如聚酯类等产品逐渐被广泛应用于生物医学各领域.
-
镁合金在外周血管疾病的应用研究进展及Mg-6%Zn合金的特点
近年来,无机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以及医用金属材料等已广泛应用于临床。相对于无机和高分子材料等而言,生物医用金属材料具备优良的理化性能和生物相容性,部分金属合金材料还具有可控的生物可降解性[1],理论上可能更适合作为人体组织的植入材料,在临床诊疗中起重要作用。本文就近年来对镁合金在血管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尤其是对新型的可降解镁锌合金研发及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
组织工程化皮肤研究新进展
组织工程化皮肤是指运用工程及生命科学的原理和方法构建出的用于修复、维持和改善损伤皮肤组织功能的替代物;其核心是建立由细胞和生物材料构成的三维空间复合体。理论上,组织工程化皮肤应具有如下功能:①作为损伤皮肤的替代物;②作为基质植入宿主体内并生长;③或作为含药理成分的化学刺激物,促进创面愈合[1]。但现阶段,还不能作为永久性的皮肤替代物。本文对以胶原为细胞外基质材料所形成的组织工程化皮肤的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一、胶原作为细胞外基质材料及特点 胶原蛋白是真皮结缔组织的主要成分,占皮肤干重的70 %,具有天然的抗拉性、抗张力性、低抗原性、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及完全的生物可降解性,还在细胞(尤其是成纤维细胞)表面黏附、趋化、生长、分化及介导免疫反应等方面起重要作用,是良好的皮肤组织工程的支架材料[2,3]。胶原类材料包括动物胶原和同种胶原。前者主要来自牛真皮、牛的跟腱、牛眼水晶体、大鼠尾腱、豚鼠真皮等;后者由尸体真皮提供胶原材料。现已知胶原作为细胞外支架材料特点如下:①黏附性好,利于细胞的生长和基质的沉积,血管再生及上皮细胞附着;②胶原取材于动物或人尸体皮,作为异物,仍存在排斥反应,导致严重的后果;③胶原类材料降解情况受局部因素影响很大,降解速度可控制性不如人工聚合物。胶原主要是被组织中的酶类降解,胶原酶为机体的主要溶解酶类,创面愈合过程中,胶原酶活性往往增加;④胶原材料具有适宜的孔径,保持了天然的渗透性,适合营养物质、生物因子等的扩散和血管长入;⑤具有创面止血和缓解疼痛的作用;⑥存在微生物如HIV病毒等的污染危险性。
-
生物可降解性支架的现状与展望
自Dotter [1] 于1969年首次将不锈钢丝绕制成的弹簧管状支架置入犬的动脉内并证实金属内支架可嵌入血管壁维持血管的通畅以来, 血管金属内支架已广泛地用于治疗各种血管狭窄性病变,支架在金属材料及其类型上取得了很大的改进,支架的制作工艺也逐步趋向完善.
-
聚乳酸在血管支架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聚乳酸及其共聚物是一类可生物降解的高分子聚合材料,不仅具有优良的机械性能和化学稳定性,还具备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可吸收性以及可降解性,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医学领域.主要介绍聚乳酸在血管支架方面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
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
甲壳素(β-1,4-2乙酰胺基葡聚糖)是仅次于纤维素的第二大可再生天然高分子材料,它具有典型的环境友好特征,包括:无毒、无害、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可再生性.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从基础研究与应用的不同角度,在全世界的范围内对其进行了大规模的研究,研究范围涉及到食品、印染、纺织、造纸、医药、化工等诸多方面.近年来研究与应用的重点逐渐转向甲壳素及其衍生物的生物活性功能.
-
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进展
组织工程学是一门交叉学科,它利用工程学和生命科学的原理,来研究和发展具有生物活性的人工替代物.用以维持、恢复或提高人体受损组织的功能.目的是利用人体活细胞在适宜的支架材料上生长成天然的组织和器官以替代人体内受损和缺失的组织和器官.支架材料的选择是组织工程学研究的焦点之一.支架材料作为人工细胞外基质,为功能细胞的停泊、生长、繁殖、新陈代谢提供三维空间.理想的软骨组织工程支架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组织相容性、良好的结构相容性、良好的表面活性、生物可降解性、可塑性和一定的机械强度.目前,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研究主要涉及天然材料、人工合成材料、人工和天然复合材料、纳米材料.本文就关节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进行综述.
-
新型纳米脂质载体给药系统的研究进展
纳米脂质载体(nanostructured lipid carriers,NLC)是20世纪90年代末出现的一种新型给药系统[1].纳米脂质载体是以具有生理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高熔点的天然或合成固体脂质和液体脂质为骨架材料所制成的纳米尺度的载药系统,其特点在于在固体的脂质载体中引入了液体脂质,以期解决固态脂质纳米粒(SLN)载药量较低,有突释现象及纳米粒混悬体系的水分含量高的缺点[2].
-
壳聚糖在给药系统中的作用研究
壳聚糖(chitosan,CS)即B(1,4)-2-氨基-2-去氧-D-葡萄糖胺,是天然多糖中惟一的碱性多糖,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且具有多种生物活性,在给药系统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
生物可降解性消化道支架的应用及其生物相容性
背景:生物可降解支架可在消化道管腔内短期成形,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后完全降解,可以根据临床需要调节支架降解时间,免了永久性支架的并发症.目的:评价不同材料制成的生物可降解性消化道支架的应用、相容性评价以及研究进展.方法:以 "生物可降解,化道,架,容性" 为关键词,用电子检索方式在万方数据库中检索1999-01/2009-12有关生物可降解性消化道支架的研究.排除重复研究、普通综述或Meta分析类文章,选纳入22篇文献进行评价.结果与结论:可降解支架在消化道疾病中的应用已经显示其有效的扩张性及临床安全性等.可降解材料大多是高分子材料,括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和合成可降解高分子3类.天然可降解高分子大多是多糖类.天然可降解高分子一般生物相容性良好,是力学性能较差.微生物合成高分子材料目前研究及应用尚较少.合成高分子种类比较多,见的有聚丙交酯、聚己内酯、聚乙二醇等.合成高分子优点在于可以比较灵活的设计分子结构,过发展共聚物、共混物来得到不同性质的材料.可降解支架可以解决良恶性狭窄的再通及瘘口的封堵等,可降解支架在消化道系统中应用的效力还需要未来进行大量的研究工作来评估.
-
生物栓塞材料的性能和应用
背景: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出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栓塞材料也不断提出新要求。目的:回顾性分析各类栓塞材料的应用及其优缺点,探讨其应用领域与栓塞材料的选择之间的相关性,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检索中国知网和PubMed数据库中相关文献资料,结合有关栓塞材料临床应用及实验研究的文献进行了系统评价。包括各种栓塞材料的栓塞机制、优缺点及临床应用状况,并指出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未来研究的发展方向及临床的应用前景。结果与结论:栓塞材料应具有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可相容性。目前,临床使用的栓塞材料有可吸收明胶海绵、聚乙烯醇颗粒栓塞剂、微弹簧圈以及液体栓塞材料,明胶栓塞材料优点在于无抗原性、组织相容性好、取材制备方便有优良的可压缩性和遇水再膨胀性。聚乙烯醇颗粒是一种高分子材料,不溶于水,膨胀系数高,机械式栓塞血管,无致敏反应,无全身急性毒性,无皮内刺激反应,使用安全有效。液体栓塞材料中黏附性液体栓塞材料不具有血管毒性,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血管内栓塞材料相继产出并应用于临床,在应用中不断出现新问题,对栓塞材料也不断提出新要求。因此,各种栓塞材料均有各自的优缺点,没有一种栓塞材料能适用于所有病变,选择合适的栓塞材料对安全有效的治疗非常重要。
-
布-加综合征的介入治疗
Equchi(1974)首先报道应用球囊扩张技术治疗下腔静脉膜性闭塞获得成功,为治疗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开辟了一个新的途径,目前已成为治疗膜性B-CS的首选术式和主要方法.该方法具有微创、安全、有效、经济、快捷等优点,特别是近年来研制的超声导管和切割导管、生物可降解性支架和肝素膜支架的临床应用,其成功率进一步提高,并发症亦明显减少.但由于B-CS病情复杂多变,病理类型较多,临床治疗十分棘手,盲目地、不加选择的放射介入治疗,术后复发者甚多,且增加了进一步处理的难度.本文结合国内外文献,就B-CS概况、介入治疗的注意事项和其主要并发症及预防等介绍如下.
-
冠状动脉生物可降解性支架的研究
自Dotter[1]于1969年首次将弹簧管状支架(不锈钢)置入犬的动脉以来,血管金属内支架已广泛地用于临床,其材料及类型不断改进,制作工艺也日趋向完善.同时支架置入后引起的血管内皮损伤、肌层平滑肌细胞的增生迁移导致的血管再狭窄也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
-
一种潜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细菌纤维素
纤维素是丰富的天然聚合物,主要分布于植物以及真菌、藻类中.其中,细菌纤维素(Bacterial cellulose,BC)以其独特的超细纤维网络结构、卓越的机械性能、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在生物医用领域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
浅谈丙交酯的研究进展
随着组织工程的发展和对环保生物材料需求的日益增加,人们不断开发出可降解的生物材料.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及其共聚物就是其中应用广泛的可降解的热塑性聚酯材料之一,它是以乳酸为单体采用化学方法合成的聚合物,是一种无毒、可生物降解吸收、强度高、易加工成型的合成类高分子材料.由于其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已经在生物组织工程、农林渔业、食品包装以及服装等领域得到广泛的应用.
-
生物可降解性食管内支架
食管狭窄是消化系统较为常见的疾病.自膨式金属内支架自1983年Frimberger[1]首次用于治疗食管狭窄以来,因其操作简单、安全,短期疗效显著,可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已被临床广泛应用.
-
生物可降解聚对二氧环己酮材料中单体残留的测定
建立聚二氧环己酮原料中单体二氧环己酮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试方法.采用DB-624毛细管色谱柱(30.0 m×535μm×3.00μm),程序升温(146℃保持5 min,30℃/min升温至200℃,保持2 min).载气为氮气,氢火焰离子化检测器(FID),进样口温度240℃,检测器温度250℃,分流比5:1,进样量2μL.结果显示单体在0.0239~0.1794 m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3%,RSD为1.39,检测限浓度为0.2μg/mL,定量限浓度为0.5μg/mL.该方法简便快捷、准确度和灵敏度高.
-
PLA与PGA聚合物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
聚乳酸(PLA)和聚羟基乙酸(PGA)经历了近40年的研究,从初的可吸收缝线,到以后的内固定物,直至现在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都呈现出良好的应用前景.其决定因素是由于它们具有良好的组织相容性、生物可降解性和可吸收性,从而被机体视为自身的一部分,并且能及时让位于新生自体组织,极大地减少了异物反应,因而从对新型医用材料探索之初到现在都倍受关注,特别是组织工程学中对基质支架相对严格的要求来说,这一类聚合物更具有实际的意义.由Kulkarni RK于1966年将PLA聚合物用于狗下颌骨内固定实验研究开始,掀起了对具有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并具有良好生物力学特性的PLGA家族临床应用研究的高潮.在矫形外科中的应用是较早和较成功的,初人们对这种生物材料的研究缘于避免第2次手术取出内固定物、减少痛苦与经济负担的想法.近40年的研究证明PLGA聚合物家族是具有可控生物力学特性、生物相容性、可降解吸收的材料.
-
生物可降解无机介孔纳米材料研究进展
近年来,无机介孔纳米材料由于比表面积大、孔结构有序可控、比孔容大等优秀性质而受到化学、材料、物理、医药等领域科研人员重点关注.但在生物临床诊疗应用中,无机介孔纳米材料在机体内的相对难降解、排泄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将围绕科研领域受关注的几种无机介孔材料,综述目前为可行的无机介孔纳米材料的生物可降解性质改造策略.
-
新型可降解泪道支架的制备及其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评估
背景 泪道探通术联合泪道支架植入是治疗泪道阻塞性疾病的主要方法,传统的非降解材料泪道支架存在需二次手术取出及并发症较多的缺点,基于可降解生物高分子材料的泪道支架及其应用是相关领域的研究热点. 目的 采用高分子可降解生物材料构建可降解泪道支架,并观察其植入兔泪道后的生物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方法 与华中科技大学化学研究院共同研制左旋聚乳酸:聚己内酯+15%聚乙二醇中空管状可降解材料的泪道支架.采用计算机随机数字分配法将3~4月龄清洁级日本大耳兔32只随机分为术后1、4、8和16周组,将泪道支架植入实验兔左眼泪道,分别于相应时间点取出植入的泪道支架进行称量和观察,评价各组泪道支架的形状,并计算支架的失重率;采用泪道内窥镜检查各组兔术眼泪道黏膜的术后反应情况;分别于上述时间点处死各组实验兔,制备泪道黏膜组织标本,分别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于光学显微镜下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及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行黏膜表面的超微结构观察. 结果 制作的可降解泪道支架为光滑、柔韧的亲水乳白色中空管道,术后1周组术眼取出的泪道支架完整,术后4周组可见泪道支架管口劈裂,术后16周组泪道支架断裂成不连续的碎片.术后1、4、8和16周组支架失重率分别为(13.44±6.59)%、(23.96±6.33)%、(55.08±6.55)%和(78.00±8.74)%,其中术后16周组泪道支架失重率高,与术后8周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q=4.27,P<0.05),而术后1周组与术后4周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1.71,P>0.05).泪道内窥镜检查可见术后4周组、术后8周组术眼黏膜水肿、充血和轻度增生,术后16周组术眼黏膜表现接近正常.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术后1、4、8周组术眼泪道固有层大量炎性细胞浸润,术后16周组术眼泪道黏膜固有层仅见少量炎性细胞.激光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显示,术后8周组术眼泪道黏膜表面有不同程度的皱褶,表面微绒毛数量减少,排列紊乱,术后16周组术眼泪道黏膜上皮细胞表面微绒毛长度和数量增加,黏膜基底结构完整.各组兔眼均未见术后并发症. 结论 可降解泪道支架植入兔眼后对泪道黏膜的刺激性小,损伤轻微,具有较好的生物可降解性、生物相容性及生物力学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