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抗凝治疗慢性肺源性心脏病60例疗效观察
观察慢性肺源性心脏病患者的凝血状态,探讨参附注射液抗凝治疗的临床实用价值,从而为临床防治慢性肺源性心脏病并发微血栓形成提供手段.
-
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的研究
目的 探讨并对比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情况.方法 于2014年1月-2015年8月自南京医科大学实验动物基地(受新疆塔城地区托里县人民医院人民医院外二科委托提供实验动物)随机选取30只健康成年大鼠作为实验对象,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与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术后第1、5天分别抽取静脉血检测相关凝血指标.结果 30只大鼠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5d对比PT、APTT两项指标,术后1d对比结果(10.23±1.10)s vs(10.31±1.32)s,(21.78±2.27)s vs (22.23±2.45)s;术后5d对比结果(10.39±1.32)svs (9.76±1.29)s,(22.54±1.80)s vs (23.11±1.79)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三项指标高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术后1d对比结果(26.82±1.98)s vs(31.52±2.13)s,(4.65±0.77)g/L vs (5.46±0.89)g/L,(1 102.33±208.72)g/L vs(1 342.43±246.58)g/L;术后5d对比结果(24.65±2.20)s vs (28.47±1.56)s,(3.25±0.69)g/L vs (4.76±0.97)g/L,(874.02±155.64) g/L vs(1 040.54±144.5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次创伤骨折术后血液高凝状况较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加重,表明骨折手术病史会造成血液高凝状态.
-
清热利湿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疗效及实验观察
目的探讨清热利湿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HSPN)的疗效及对患儿免疫功能及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将70例HSPN患儿随机分为两组,治疗12周,观察治疗前后临床表现、尿蛋白、尿镜检及T细胞亚类、免疫球蛋白、FIB、APTT的变化.结果观察组40例,治愈2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对照组30例,治愈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70%.治疗后观察组免疫球蛋白及T细胞亚类较治疗前明显改善,APTT延长,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两组FIB均降低,与治疗前有显著差异,但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清热利湿法对过敏性紫癜肾炎有较好的疗效,对免疫功能及凝血状态有一定改善.
-
初次创伤骨折术后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变化的差异性研究
目的:通过比较初次骨折与二次骨折术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变化,探讨骨折手术病史对于二次骨折后机体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新西兰大兔10只,5~6月龄,雌雄各半,体重2.4~2.6 kg,无孕.先制作初次创伤骨折术后模型,12周后再进行二次创伤骨折术后造模,分别于两次骨折术后1d、5d取静脉血测量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及D-二聚体(D-D)5个指标,比较两次骨折术后同一时间各指标的变化.结果:二次创伤骨折术后1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1d比较,PT、APTF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次创伤骨折术后5d与初次创伤骨折术后5d比较,PT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PTT、TT、FIB、D-D值均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折手术病史使二次创伤骨折后血液更加处于高凝状态.
-
疏血通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合并肺动脉高压患者凝血状态及血清NO、NOS水平的影响
目的 观察疏血通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肺动脉高压(PAH)的疗效及对患者凝血状态及血清NO、NOS水平的影响.方法 将80例COPD合并PAH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综合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液治疗.分别于治疗前后检测患者血清一氧化氮(N0)、一氧化氮合成酶(NOS)、内皮素-1(ET-1)、抵抗素水平及血红蛋白(HB)、全血高切、低切黏度,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肺动脉收缩压、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前,观察组与对照组各项测定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较对照组血清NOS、NO水平明显升高(P<0.05),ET、抵抗素水平明显降低(P<0.05);全血高切黏度、全血低切黏度及HB水平明显降低(P<0.05);肺动脉收缩压明显降低(P<0.05),血气指标(PaO2、PaCO2、SaO2)、肺功能指标(FEV1、FEV1/FVC)及咳嗽、喘息、紫绀等症状、体征评分明显改善(P<0.05).结论 疏血通辅助治疗COPD合并PAH,可通过调节血清NO、ET-1平衡,降低血清抵抗素水平,改善血管内皮功能,缓解血液高凝状态,降低肺动脉压,从而明显改善患者血气指标、肺功能指标及临床症状、体征.
-
淋巴瘤荷瘤小鼠凝血状态与血小板活化对肿瘤高凝状态的影响
目的:通过观察淋巴瘤荷瘤小鼠体内凝血指标D-D、vWF、TF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及GPⅡbⅢa的变化,探讨淋巴瘤荷瘤小鼠体内的凝血异常与肿瘤高凝状态.方法:选择BALB/c小鼠,皮下注射38B9淋巴瘤细胞构建淋巴瘤小鼠模型,采用MRI和B超等影像学方法评估成瘤情况.于荷瘤1、14和21 d予以眼球内眦静脉采血,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血浆D-D、vWF和TF水平,流式细胞术(FCM)检测小鼠外周血P选择素、GPⅡbⅢa等血小板活化指标的表达水平.结果:成功构建淋巴瘤荷瘤小鼠模型.小鼠荷瘤后血浆D-D、vWF、TF和血小板活化指标P选择素和GPⅡbⅢa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淋巴瘤荷瘤小鼠体内存在有凝血和血小板活化异常,与肿瘤相关高凝状态有关.
-
应用TEG监测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状态及评价抗血小板聚集效果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应用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graphy,TEG)监测冠心痛(CHD)患者服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体内的凝血状态以及抗血小板聚集的效果.方法:选取71例冠心病患者为CHD组和380例TEG检测结果正常的健康体检者为对照组.所有冠心病患者入院后按常规治疗方案给予临床推荐剂量的抗血小板聚集药物后用血栓弹力图仪监测凝血的基础指标(包括R值、K值、α角、MA值、CI值)及一系列血小板抑制率相关指标.结果:CHD组中患者的TEG各凝血基础指标80%以上均在正常参考值范围之内;与对照组相比,CHD组R值、MA值、α角和CI值无显著性差异,但K值显著性增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CHD组男性患者比率明显增多,年龄显著增高(P<0.05).CHD组血小板抑制率在50%以上的抗血小板聚集效果显著的患者占83.10%;且以MAADP、MAck和MAA为参考依据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提示有血栓形成风险的冠心病患者分别占9.86%、4.23%和12.68%.CHD组中所有的抗血小板聚集的相关指标中,与年龄相关性强的指标为MAck(相关系数0.111),与体质量相关性强的指标为ADP%(相关系数0.160).结论:TEG结果能够为临床医师提供有价值的凝血信息,并且在冠心病患者的抗血小板临床诊治上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TEG检测的应用还可为下一步冠心痛患者的个体化临床治疗提供预判的依据,从而更加精准地指导和保障临床抗栓治疗的安全性.
-
通脉冲剂对冠心病患者的血浆D-二聚体影响的临床观察
通脉冲剂为中医传统剂型,由丹参,川芎,葛根三味中药组成,具有活血通脉的功效,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脑血管疾病、动脉硬化、脑血栓、脑缺血、冠心病、心绞痛等症.药理证实其具有明显的抗凝作用, 影响多种凝血因子、提高纤维蛋白溶解酶的活性;抑制红细胞膜ATP酶活性,调节红细胞电泳率及压积;降低血小板表面活性,抑制血小板聚集,对已聚集的血小板有解聚作用,降低血浆黏稠度,改善血流变性,调节血液循环[1].而冠心病的发展与体内的凝血状态的改变密切相关,D-二聚体(D-dimer,D-D)是血浆中的纤维蛋白原在凝血酶作用下形成纤维蛋白单体,纤维蛋白单体经活化因子XIII(F XIIIa)交联后再经纤溶酶降解产生的特异性终末产物,为纤维蛋白降解产物中的小片段.作为血管内纤维蛋白形成的间接指标,其检测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和特异性,是继发性纤溶的首选分子标志.近年来,我们对51例冠心病患者服用通脉冲剂,并对其服药前后血样做D-D分析,总结如下.
-
血必净注射液治疗3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研究
目的:探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32例难治性肾病综合征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血必净注射液50ml+生理盐水100 ml,静滴,1次/d,疗程14 d.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疗效,对比治疗前后24 h蛋白尿、血清白蛋白(ALB)、总胆固醇(CHOL)、甘油三酯(TG)及凝血指标的变化.结果:①治疗后患者的临床总缓解率达93.8%(完全缓解14例、基本缓解10例、部分缓解6例);②治疗后患者的24 h尿蛋白、ALB、CHOL、TG指标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③治疗后患者凝血指标D-二聚体(D-D)较前下降,APTT、PT指标较前延长,观察指标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难洽性肾病综合征患者应用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后,显著改善患者的高凝状态,减少患者蛋白尿遗失,提高临床疗效,值得推广应用.
-
198例川崎病儿童凝血状态分析
目的:应用血栓弹力图(TEG)检测川崎病(KD)患儿的凝血状态.方法:选取2016年5月至2016年12月,完全KD患儿198例及正常对照儿童165例,回顾其临床特征及TEG参数,分析KD患儿的TEG参数特点.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KD患儿的凝血反应时间(R)、血凝块形成时间(K)缩短,血凝块形成速度(α角)、血块大振幅(MA)、凝血指数(CI)增大,P均<0.01.②与冠状动脉正常组比较,冠状动脉扩张组KD患儿的R、K缩短,P<0.05.与ALT正常组比较,ALT升高组(≥100IU/L)KD患儿的R、K延长,α角、CI减小,P<0.01.与年龄1~5岁组及年龄≥5岁组比较,年龄≤1岁组KD患儿的R、K缩短,α角、CI增大,P均<0.01.与病程<5d组比较,病程>10d的KD患儿K缩短、α角增大,P<0.05.不同性别KD患儿的TEG参数无差异.结论:KD患儿整体血液状态偏向高凝,表现为凝血因子增强及血小板凝聚功能的增强.冠状动脉扩张、治疗延迟及年龄≤1岁是增加KD患儿高凝状态的因素,肝功能损害可降低KD患儿高凝状态,性别对KD患儿的凝血状态无影响.
-
血栓弹力图在重症结核患者凝血功能状态评估中的价值探讨
重症结核患者往往病情较重,并发症多,凝血状态多存在异常。研究显示,血栓弹力图(TEG)在凝血功能监测方面的价值优于传统的凝血四项[1-2],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体外循环和器官移植中对凝血状态的动态监测,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本研究中回顾性分析了45例重症结核患者常规凝血功能和TEG检测结果并对比分析,探讨TEG在评估患者凝血状态中的作用。
-
分析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栓弹力图指标的变化
目的 本研究为探讨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患者的血栓弹力图(Thromboelastometry TEG)各指标的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113例在解放军309医院骨科拟诊为骨质疏松症的患者,采用美国Norland双能X线骨密度检测仪检测腰椎L2-L4和(Neck、Troch、Ward's三角区)骨密度.用TEG 5000检测仪行凝血分析,对36例骨质疏松患者及39例骨量减少患者的凝血过程与正常健康人38例对照,检测R值、K值、Angle角、MA值、CI值,并对三组间的血栓弹力图各值进行比较.结果 骨质疏松组相比较于正常组R值偏低、CI值偏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组R值较骨量减少组偏低,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在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骨质疏松组CI值较骨量减少组偏高,但是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同样在正常组和骨量减少组之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余参数值在各组之间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质疏松组较正常组呈现高凝状态,TEG可用来观察其凝血状态的变化并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
母血和脐血凝血状态与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关系的研究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是指围产期缺氧导致的新生儿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不仅严重威胁新生儿生命健康,而且是我国儿童伤残的重要病因之一,属于围产期危重病症.病因主要为宫内窘迫和出生时窒息缺氧引起的全身代谢障碍和脑细胞损害.
-
肿瘤所致凝血异常的研究进展
早在1865年,法国学者就已观察到在癌症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凝血状态.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目前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死亡原因[1].首次大规模癌症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研究发现,60%的癌症患者凝血时间较正常对照缩短.随后许多研究证实癌症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常见的是纤维蛋白原升高(48%),血小板增多(36%);还常伴有凝血因子Ⅴ、Ⅷ、Ⅸ、Ⅺ、的升高,常规凝血象检查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等缩短[1,2].
-
心脏手术中鱼精蛋白不良反应2例
心脏直视手术结束时,常规用鱼精蛋白中和体内肝素,使血液恢复正常凝血状态.宣武医院心胸血管外科曾遇2例冠状动脉搭桥手术中注射鱼精蛋白后发生不良反应的病例,经积极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
止血药对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凝血状态的影响
目的 探讨止血药对膀胱肿瘤患者术后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进行住院治疗的膀胱肿瘤患者82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1例.观察组患者应用止血药,对照组患者不使用止血药.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的凝血状态.结果 两组患者术前凝血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前比较,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术后1、2d的APTT和PT延长,PAI-1、t-PA、D-D显著增高,PLT减少,TT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d比较,观察组患者的TT短于对照组[(14.36±0.17)s比(15.42±0.18)s和(14.36±0.28)s比(15.29±0.27)s],PAI-1、t-PA、D-D显著高于对照组[(98.19±2.32) μg/L比(82.19±2.38)μg/L和(84.52±2.25) μg/L比(72.94±2.26)μg/L,(27.06±1.69) μg/L比(21.63±1.16) μg/L和(27.28±1.37) μg/L比(21.69±1.19) μg/L,(7.06±0.08) μg/L比(1.89±0.28)μg/L和(12.83±1.05) μg/L比(1.96±0.18)μ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PLT、APTT、P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发生率为7.32%(3/41),对照组为2.44%(1/4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应用止血药可以加重膀胱肿瘤患者术后的高凝状态.因此,应慎重应用预防性止血药.
-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原发性干燥综合征(pSS)患者凝血状态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39例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确诊患者作为实验组,39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正常对照组,利用全自动血凝仪测定常规凝血指标,即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IB)、D-二聚体(D-D),以及多种凝血、抗凝和纤溶标志物,即凝血因子Ⅷ促凝活性(FⅧ:C)、血管性血友病因子抗原(VWF:Ag)、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蛋白C活性(PC:A)及狼疮抗凝物(LAC).对测定结果采用两样本均数t检验进行比较分析,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诊断效能.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的PT、APTT、LAC和PC: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D、FIB、FⅧ:C、VWF:Ag水平明显升高,AT:A、PLG:A水平明显降低(P均<0.05).ROC曲线分析D-D、VWF:Ag的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72、0.722,其余各项均<0.7.结论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患者体内凝血状态异常,处于血栓前状态,常规凝血指标检测有助于了解疾病进展,D-D、VWF:Ag可作为协助诊断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非特异性反应指标.
-
卡前列甲酯栓在高危妊娠剖宫产术产妇中的应用
目的 探讨卡前列甲酯栓(卡孕栓)在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及其对胃肠功能状态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4年4月~2015年4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行剖宫产术的90例高危妊娠产妇,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缩宫素)和联合用药组(缩宫素联合卡孕栓),每组各45例.观察比较两组产妇产后10、20、30 min的宫缩强度、产前及产后6、12、24、48 h的血小板活化指标(CD41a、CD63、GPⅡb/Ⅲa、GMP-140)及胃肠激素(胃泌素、胃动素、血管活性肠肽及神经肽Y)水平.结果 产后10、20、30 min联合用药组的宫缩强度均大于对照组,产后6、12、24h的血小板活化指标低于对照组,但高于本组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产后6、12、24、48 h联合用药组胃肠激素血清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本组产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卡孕栓在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中的应用价值较高,对于机体多方面的影响更为积极,适用于高危妊娠剖宫产产妇.
-
小剂量肝素在婴幼儿脓毒症抗凝治疗中的临床研究
目的 探讨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在婴幼儿脓毒症抗凝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将樟树市人民医院2003年5月至2008年5月收治的48例脓毒症患儿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的D-二聚体、抗凝血酶Ⅲ、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时间、纤维蛋白原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并比较住院天数、治疗10 d后病死率的差异.结果 48例脓毒症患儿治疗前40例D-二聚体升高,36例抗凝血酶Ⅲ下降,小剂量肝素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第3天及第5天相比,D-二聚体明显下降(P<0.01),抗凝血酶Ⅲ明显升高(P<0.01),与常规治疗组同时段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PT、APTT、FIB、PLT水平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0 d后的病死率小剂量肝素治疗组33.3%,常规治疗组5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小剂量肝素治疗组较常规治疗组住院天数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D-二聚体升高、抗凝血酶Ⅲ降低可反映婴幼儿脓毒症的早期凝血状态.小剂量肝素可改善婴幼儿脓毒症的凝血状态,降低病死率,且安全有效,无严重并发症.
-
补肾扶脾养血汤佐治肾虚型月经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和凝血状态的影响
目的 研究补肾扶脾养血汤佐治肾虚型月经病的效果及对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和凝血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2016年1~12月间我院收治的60例肾虚型月经病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30位患者采用雌激素疗法治疗(对照组),30位在对照组基础上加以补肾扶脾养血汤治疗(研究组),观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生殖激素水平和凝血状态.结果 研究组临床有效率(93.33%)显著优于对照组(7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E2、T、LH及FSH指标均显著升高,且研究组较对照组升高显著(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ib、Vwf及Ps指标均显著下降,且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显著(P<0.05).结论 在肾虚型月经病患者治疗中选择补肾扶脾养血汤可使患者生殖激素水平和凝血状态得到显著改善,提高患者临床疗效,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