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man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导致的凝血因子Ⅴ、Ⅷ联合缺乏症

    作者:葛菁;薛峰;顾东生;杜伟廷;赵海丰;隋涛;李慧媛;马丽;张磊;杨仁池

    凝血因子Ⅴ和Ⅷ(FV、FⅧ)联合缺乏症(F5F8D)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出血性疾病.近年的研究发现,该病病因在于基因lman1或mcfd2的突变.本研究的目的是对1名F5F8D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lman1、mcfd2基因进行扩增、测序,以查找潜在的致病突变.采集了先证者及其父母的外周血样本,进行了凝血功能相关检查,包括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凝血酶原时间(PT)、凝血酶时间(JTT)、血浆纤维蛋白原(Fg)、FⅤ促凝活性(FⅤ:C)、FⅧ促凝活性(FⅧ:C),并提取基因组DNA,通过PCR法对先证者lman1基因的13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mcfd2基因的4个外显子及侧翼序列进行特异性扩增,产物经纯化后直接测序,以检测致病突变.根据先证者突变所在位点,选择性扩增其父、母的相应片段,纯化、测序,以便进行家系分析.结果表明:先证者APTT 82.2秒、PT19.6秒、TT 18.6秒,Fg2.9 g/l,FⅤ:C 7.1%,FⅧ:C 18.7%.先证者及其母亲lman1基因第8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单碱基插入c.912_913insA,导致蛋白序列改变p.Glu305fsX20;先证者及其父亲lman1基因11外显子区出现杂合性无义突变c.1366C>T,导致p.Arg456X.结论:先证者lman1基因的复合杂合突变c.912_913insA、c.1366C>T是导致其发病的原因;前者继承自其母,后者继承自其父.这种复合杂合突变的组合方式尚未见有报道.

  • 凝血因子Ⅱ、Ⅴ基因多态性与冠心病的研究

    作者:金国栋;徐耕;傅国胜;单江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凝血因子ⅡG20210A基因突变导致凝血酶原水平增高和凝血因子ⅤLeiden基因突变,引起的活化蛋白C抵抗(APC-R)作为白种人静脉血栓形成的遗传危险因素在西方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中基本得到肯定,而与冠心病之间的联系尚有争论.目前国内缺乏此方面的研究报告.本组探讨凝血因子ⅡG20210A和凝血因子ⅤLeiden突变在汉族人冠心病患者和正常人中的发生率,并探讨其与冠心病的关系.

  • 特殊类型妊娠高血压疾病的诊治

    作者:祝香

    HELLP综合征是一组表现为溶血、肝酶升高、血小板减少综合征,该综合征于1982年由Weinstein首先报道,妊娠高血压疾病中发病率4~43%病死率达24%,围产儿死亡率达60%,及时诊断与处理对于母儿预后有重要意义,本病的主要病理生理改变与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病理生理相似,但发展为HELL P综合征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仍不清楚。研究认为重要的有:胎盘源性、自身免疫、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脂肪酸氧化代谢缺陷等,本人近3年经过2例病人诊治体会如下。

  • 肿瘤所致凝血异常的研究进展

    作者:刘元波;赵相印

    早在1865年,法国学者就已观察到在癌症患者体内存在着异常的凝血状态.临床研究表明:血栓形成是目前癌症患者常见的并发症和第2死亡原因[1].首次大规模癌症患者体内凝血状态的研究发现,60%的癌症患者凝血时间较正常对照缩短.随后许多研究证实癌症患者存在高凝状态;常见的是纤维蛋白原升高(48%),血小板增多(36%);还常伴有凝血因子Ⅴ、Ⅷ、Ⅸ、Ⅺ、的升高,常规凝血象检查凝血酶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时间等缩短[1,2].

  •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和抗凝血因子缺陷症研究

    作者:王学锋

    遗传性凝血因子缺陷症,包括低(无)纤维蛋白原血症、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Ⅶ、凝血因子Ⅷ(血友病A)、凝血因子Ⅸ(血友病B)、血管性血友病(vWD)、凝血因子Ⅹ、凝血因子Ⅺ、凝血因子ⅩⅢ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出血病;遗传性抗凝血因子缺陷症,主要包括抗凝血酶(AT)、蛋白C(PC)和蛋白S(PS)等缺陷症,它们引起遗传性血栓病.罹患这些疾病的患者,不仅自幼发病、持续终生,而且还遗传给后代.研究这些疾病,是为了减少病人的痛苦、致残和死亡,减轻家庭、社会和国家的负担;阻止疾病的遗传和有病胎儿的出生,优生优育和提高民族健康水平;为从根本上解决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奠定理论和实践基础.

  • 先天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一种新基因突变的鉴定

    作者:傅卫军;侯健;王东星;余润泉

    目的探讨先天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分子发病机制.方法利用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FⅤ凝血活性,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或T-A克隆后测序、限制性酶切分析先证者FⅤ基因,并进行家系和FⅤ基因多态性频率研究.结果先证者18号外显子存在G5729T(M16967)的纯合子突变,相应的氨基酸变异为Gly1880Val,FⅤ分子结构分析表明,突变后FⅤ的重链和轻链结合松弛.结论 FⅤ基因G5729T突变与先天性FⅤ缺乏症的发病有关.

  • 一例遗传性凝血因子Ⅴ缺乏症发病机制研究

    作者:谢飞;程烽;朱晓辉;宋昌礼;兰风华;朱忠勇

    目的研究遗传性凝血因子Ⅴ(FⅤ)缺乏症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免疫学方法和发色底物法检测血浆和血小板中的FⅤ含量,采用PCR产物直接测序和限制性酶切分析FⅤ基因,应用分子模建对所鉴定突变的生物结构病理学进行研究.结果先证者血浆和血小板中FⅤ均缺乏.先证者FⅤ基因第1?763位核苷酸存在A→C突变(1?763A→C,EMBL AJ297254).模建分析表明,该突变将导致分子内部形成空洞,并可能破坏Tyr530与Glu330之间形成的氢键.结论 1?763A→C 突变将导致FⅤ稳定性降低,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 凝血因子基因突变及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与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关系

    作者:郑红;贺颖;陈辉;齐华;连建华;董子明

    我们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方法对103例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及106名正常对照进行了凝血因子Ⅴ(FⅤ)Leiden、FⅡ/G20210A、FⅩⅢ/V34L以及MTHFR/C677T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分析,旨在探讨这些遗传多态因子与DVT之间可能的相关性.

  • 动脉血栓性疾病凝血因子Ⅴ基因的研究

    作者:熊立凡;倪培华;吴洁敏;胡翊群;顾晓菁;应雅韻;康文英;王学锋;倪华美;王鸿利

    1993年,Dahlback等[1]发现静脉血栓患者抗活化蛋白C(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现象.在欧洲,已证实凝血因子Ⅴ基因Leiden(FⅤL)G1691 A突变是遗传性静脉血栓的主要机制之一[2,3].我们研究了我国汉族人脑血栓(CT)和急性心肌梗死组(AMI)患者APCR和凝血因子Ⅴ(FV)基因突变.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尿激酶治疗早期脑梗死36例临床体会

    作者:孙发展

    尿激酶是从健康人尿中分离的,或从人肾组织培养中获得的一种酶蛋白.直接作用于内源性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能催化裂解纤溶酶原成纤溶酶,后者不仅能降解纤维蛋白凝块,亦能降解血循环中的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等,从而发挥溶栓作用.我们利用尿激酶治疗早期脑梗死36例,疗效较为满意,现介绍如下.

  • 建立一种新型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小鼠模型:突变小鼠无显著骨组织变化

    作者:王宇英;张琰;祁进伟;尹兆光

    背景:研究显示,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在自发性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的发生率比健康对照组和继发性非创伤性股骨头坏死高,血栓形成的发生率与此吻合。凝血因子Ⅴ的失活能够加速和促进凝血酶原的激活及凝血酶的生成。其重链上的3个位点arg-306,arg-506,arg-679的突变导致血栓倾向和高凝状态。文章将调查第506位和679位的同时突变R506Q/R679Q对骨坏死产生的功能和影响。目的:建立凝血因子Ⅴ第506位和679位的谷氨酰胺至精氨酸(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小鼠模型。方法:应用分子克隆技术构建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打靶载体,将其线性化后电转到胚胎干细胞中,然后筛选G418抗性的胚胎干细胞克隆进行胚泡显微注射,将注射好的胚泡移植至同期发情的假孕受体母鼠输卵管内,获得携带双侧LoxP基因的Chimera小鼠。将突变鼠与CMV-cre转基因鼠杂交后,得到只含Factor VR506Q/R679Q的点突变鼠。PCR法进行基因型鉴定后,将突变小鼠和野生小鼠的骨苏木精-伊红染色和空骨陷窝率等进行比较,对其骨组织情况及骨量进行分析。结果与结论:①与野生鼠相比,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鼠胚胎及生后的生长发育无明显异常,骨量及空骨陷窝率并无显著变化;②结果提示,成功建立了凝血因子 Factor VR506Q/R679Q点突变小鼠,但突变小鼠并无显著骨组织变化。之后的研究应关注在外加因素刺激下突变小鼠的骨坏死诱发率。

  • 孕妇凝血功能检测的临床意义

    作者:万波;鞠文东;王冬娥;蔡春芳

    目的:研究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4项血凝指标在妊娠中的变化,探讨其在DIC诊断和预防中的价值.方法: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纤维蛋白原含量(FIB)、血浆D-二聚体(D-D)、凝血因子Ⅴ活性测定共3 815例(正常非孕妇女314例,正常孕妇3 121例,其中DIC患者16例).结果:DIC和正常孕妇与正常非孕妇女凝血因子Ⅷ活性(Ⅷ:C)、凝血因子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D-D正常孕妇均明显高于正常非孕妇女(P<0.05),并且DIC明显高于正常孕妇(P<0.001).结论:产前凝血功能检测对预防和治疗DIC的发生和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 FVLeiden和FIIG20210A与中国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相关性

    作者:张佳;赵凤芹;赵建军;赵永娟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FVLeiden)和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FIIG20210A)与中国人群肺血栓栓塞症的关系.方法:选取45例经过核素肺灌注显像和(或)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确诊的肺血栓栓塞症患者为实验组,85例正常健康人群为对照组.对实验组和对照组分别进行凝血因子Ⅴ基因突变和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突变检测.结果:FVL和凝血酶原G20210A基因杂合子及纯合子突变在PTE患者组及对照组中基因型频率均为0,提示病例组及对照组上述基因型变异频率及突变等位基因频率均为0.结论:凝血因子Ⅴ基因G1691A突变和凝血因子G20210A基因突变可能与中国人群肺血栓栓塞症无关.

  • 脑血栓形成患者APCR现象观察及ATⅢ、PC水平的变化

    作者:

    1993年,Dahlback等1]在家族性血栓症患者中发现活化蛋白C抵抗现象(activated protein C resistance,APCR);此后,在欧美国家静脉血栓性患者中发现凝血因子Ⅴ(FV)基因第1691位的核苷酸G→A点突变(即FV Leiden),是发生APCR的主要机制.国内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也存在APCR现象[2],但FV Leiden突变仅在国外的中国人群中发现2例[3].对动脉血栓形成与APCR和FVLeiden关系的研究,国外的报道不一[4],国内现有文献认为有待更多的研究.为此,本文就正常人和脑血栓形成患者是否存在APCR现象及FV Leiden突变再作初步探讨.

  • 遗传性抗凝血酶缺陷症基因突变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正民;宫璀催;方盼盼;徐立博

    人体的抗凝系统主要有抗凝血酶(antithrombin,AT)系统(包括抗凝血酶和肝素,主要抑制具有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因子,如:FXa,凝血酶等)和蛋白 C 系统(包括蛋白 C,蛋白 S,血栓调节蛋白,内皮细胞蛋白 C 受体等,主要灭活凝血因子Ⅴ和Ⅷ等),而抗凝血酶系统中的抗凝血酶是人体重要的抗凝因子之一,约占抗凝活性的70%。抗凝血酶是一种丝氨酸蛋白酶(serpins)抑制剂,主要具有抑制丝氨酸蛋白酶活性的凝血酶、FXa 等因子,在人体抗凝系统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 2型糖尿病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抗凝血酶Ⅲ联合检测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唐金凤;陈先春;刘婷;钟磊;肖九长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和抗凝血酶Ⅲ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方法 随机选取在本院住院治疗的T2DM患者60例,其中有并发症患者30例(并发症组),单纯糖尿病患者30例(单纯糖尿病组),并以同期健康体检者30例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抗凝血酶Ⅲ活性和纤维蛋白原.结果 T2DM患者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并发症组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活性和纤维蛋白原明显高于单纯糖尿病组,血浆抗凝血酶Ⅲ活性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单纯糖尿病组抗凝血酶Ⅲ活性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监测血浆凝血因子Ⅴ、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水平和抗凝血酶Ⅲ的活性,有利于对T2DM患者凝血状态进行评估,从而为早期干预T2DM患者血管并发症提供参考依据.

  • 凝血因子Ⅴ、Ⅷ和组织因子与2型糖尿病合并冠心病的关系

    作者:王晓;朱均权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Ⅴ活性(FⅤ:C)、凝血因子Ⅷ活性(FⅧ:C)和组织因子(TF)在2型糖尿病(T2DM)合并冠心病(HD)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测定85例T2DM合并CHD患者[T2DM合并CHD组,根据CHD不同类型再分为T2DM合并急性心肌梗死(AMI)组(19例)、T2DM合并陈旧性心肌梗死(OMI)组(23例)、T2DM合并不稳定型心绞痛(UAP)组(25例)、T2DM合并稳定型心绞痛(SAP)组(18例)]、29例无合并症的单纯T2DM患者(单纯T2DM组)和24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FⅤ:C、FⅧ:C、血浆TF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活性及血小板聚集率(PAR),并分析FⅤ:C、FⅧ:C、TF与VWF、PAR的相关性。结果 T2DM合并CHD组和单纯T2DM组FⅤ:C、FⅧ:C和TF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T2DM合并CHD组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T2DM合并CHD组中,T2DM合并AMI组和T2DM合并UAP组FⅤ:C、FⅧ:C和TF水平均明显高于单纯 T2DM组(P<0.001),且 T2DM合并 AMI 组明显高于 T2DM合并 UAP 组(P<0.01);T2DM合并OMI组和T2DM合并SAP组TF水平明显高于单纯T2DM组(P<0.01),但FⅤ:C和FⅧ:C水平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FⅤ:C、FⅧ:C、TF与VWF、PAR均呈明显正相关(P<0.01)。结论 FⅤ:C和FⅧ:C及TF水平可作为T2DM患者并发CHD的诊断指标。TF对判断T2DM合并CHD患者病情的进展有重要价值。

  • 老年常见慢性病凝血功能的改变与临床意义

    作者:陈明月;陈萍萍;胡英伟;张洪娣;谢彦晖

    目的 探讨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凝血机制和纤溶功能改变的临床意义.方法 对于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复旦大学附属华东医院住院检查及治疗的86例老年患者,按原发性高血压、冠心病、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DPD)和/或慢性炎症、Ⅱ型糖尿病、血栓性疾病、恶性肿瘤等6种老年常见病分组,分别比较各组凝血功能及凝血因子方面的差异.结果 健康的老年人与患有常见病的老年患者相比,其凝血功能PT:(13.85±1.55)s、APTT:(37.38+6.41)s、活性度:(95.12士15.67)%、INR:(1.04+0.10)、FIB:(4.38±1.33) g/L、FDP:(0.49+0.94)、D-二聚体:(0.53±1.23)mg/L)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患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炎症的老年患者其凝血因子Ⅴ(141.3+27.90)高于患有其他疾病的老年患者(P<0.05);患有冠心病的老年患者其凝血因子Ⅶ(117.77±14.17)高于其他疾病组;患有Ⅱ型糖尿病、血栓性疾病的老年患者凝血因子Ⅷ(171.21±14.90,172.64+8.44)高于其他疾病组(P<0.05);患有恶性肿瘤的老年患者FIB(6.00+ 1.29 g/L)水平高于其他疾病(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老年常见慢性疾病存在凝血功能异常.

  • 两例凝血因子Ⅴ缺陷症患者的基因分析

    作者:谢海啸;王明山;牛真珍;谢耀盛

    凝血因子V(coagulationg factor V,FV)是凝血过程中一种重要的辅因子,其活化形式FVa与 Ca2+、磷脂和FXa形成的复合物是体内凝血酶原主要的激活物.除了凝血功能,FV也通过辅助活化蛋白C下调活化因子 VIII间接参与生理性抗凝旁路途径.FV的这一双重作用,使得FV基因缺陷的临床表现差异较大,可表现为出血、血栓形成,也可无明显临床症状 [1].我们发现了2例凝血因子V缺陷患者,现报告如下.

  • 凝血因子V检测对慢性重症肝炎诊断的意义

    作者:张松涛

    慢性重症肝炎是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基础上发生的肝组织大块或亚大块坏死,是引起肝功能衰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其病情严重、病死率高,能否对其进行早期正确诊断影响着患者的存亡.我国对重症肝炎的临床诊断标准目前采用凝血酶原活动度(PTA)<40%,同时总胆红素(TBIL)>171 μmol/L为重症肝炎的确定标准 [1].但约10%~30%肝硬化患者由于有效肝细胞大量减少,肝脏坏死,在没有再次发生大块或亚大块肝组织坏死之前,其PTA已<40%,因此单独PTA检测不宜作为慢性重症肝炎诊断标准.凝血因子主要是在肝脏合成,重症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合成明显降低,减低的顺序依次为Ⅶ:C、Ⅱ:C、Ⅹ:C和Ⅴ:C,为此,笔者对35例慢性重症肝炎患者进行凝血因子活性(V:C)检测,现报告如下.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