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眼睫状体无色素上皮腺癌一例
患者女,76岁.因左眼隐痛、视力下降1个月入院.眼部检查:左眼视力0.1,结膜无明显充血,角膜透明,前房深度可,3点至6点钟虹膜轻度增厚隆起,近瞳孔缘有三角形白色絮状渗出,前房下方有灰白色渗出物,直径约0.5mm,7点、10点钟虹膜面有二处岛状新生血管增生,瞳孔3.5mm,对光反射迟钝,晶状体轻度混浊,眼底隐约可见,视网膜平伏,未见出血及新生物.
-
多光谱眼底分层成像检查图片选登(一)
图片简介 A图显示葡萄膜大脑炎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B图显示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C图显示先天性视网膜色素上皮增生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D图显示多发性神经纤维瘤Ⅰ型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E图显示视网膜新生血管增生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F图显示视盘及视网膜黑色素瘤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G图显示视盘新生血管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H图显示视神经炎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I图显示局限性视网膜脉络膜病变患者的视网膜多光谱数字检查图像。
-
原发性肝癌的分子靶向治疗
原发性肝癌( PLC,简称肝癌)是临床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 全球发病率逐年增长, 已超过6216万/年, 居于恶性肿瘤的第5位; 死亡接近60万/年,位居肿瘤相关死亡的第3位.PLC在我国高发,目前,我国发患者数约占全球的55%;在肿瘤相关死亡中仅次于肺癌,位居第二.因此, PLC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和生命.已知PLC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的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正是进行分子靶向治疗的理论基础和重要的潜在靶点.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治PLC已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受到高度的关注.
-
热烧伤后睑球粘连分离术后致角膜穿孔1例
男患,58岁.两年前由于煤气罐爆炸将右眼烧伤,当时造成右眼上、下睑皮肤缺损,结角膜热烧伤,视力丧失,后曾行眼睑皮肤移植、修补术,眼睑仍不能闭合,角膜暴露,假性胬肉、新生血管增生,睑球粘连.1年前由于睑球粘连所致眼球运动受限,行险球粘连分离术,术中将角膜表面的假性胬肉全部剥离,剪除,余处缝合于已巩膜化的角膜缘周围,并分离睑球粘连处,眼球运动可.术后3个月复诊时,发现巩膜化角膜中央出现一直径约1 mm的角膜瘘,为避免眼内炎、交感性眼炎而再次行球内容去除术.
-
丝裂霉素预防胬肉切除术后复发的效果观察
翼状胬肉是眼科门诊常见病之一,单纯手术切除胬肉复发率高。为了寻求有效降低胬肉切除后复发的方法,我院从门诊胬肉病例中随机选择25例,一次性局部使用丝裂霉素治疗胬肉手术切除后的病例并随访5~18个月,观察其复发情况,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 本组25例25眼,其中复发性胬肉6例。男4例,女21例;年龄小22岁,大68岁,平均45.6岁。右眼11例,左眼14例,均为鼻侧。2 治疗方法 常规消毒,0.1%地卡因表麻,2%利多卡因局麻。自头部起分离胬肉组织至体部并将其剪除。剪除结膜下组织较结膜多,用5-0丝线将结膜固定在浅层巩膜,使巩膜暴露3mm。将一块大约4×4mm浸有0.2mg/ml丝裂霉素的海绵置于巩膜和角膜床处约3~5分钟,弃去海绵后用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干净。术后用抗菌素眼膏换药,5天后拆除结膜缝线。3 治疗结果 术后一周内有的患者出现轻度眼痛、畏光、流泪,有的发生轻度浅层角膜炎,用抗菌素眼液点眼后上述症状消失。追踪随访23例,时间5~18个月不等,平均11.3个月,未发现1例复发病例。4 讨论 胬肉复发的基础是由于角膜表面及结膜下胬内残存组织,而根本原因是巩膜表层新生血管增生进入角膜创面,而手术切除胬肉的创伤又可加快局部成纤维细胞的增生。丝裂霉素是一种抗肿瘤抗菌素,在组织中激活成为一种烷化物,能选择性抑制DNA、细胞RNA和蛋白质的合成,阻止细胞分化和复制,从而抑制成纤维细胞增殖和新生血管增生。因此,可以降低胬肉手术后的复发。曾经有人在术后局部点用不同浓度的丝裂霉素,对降低胬肉的复发有一定作用,但亦有报道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我院在手术切除胬肉后一次性应用丝裂霉素预防复发获良好效果。此方法使用简单,方便,且副作用小。但由于病例数较少,随访时间也较短,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
新型血管抑制因子纤溶酶原Kringlel-5蛋白
肿瘤是目前医学界面临的棘手的疾病之一,关于肿瘤的治疗的研究从未中断.上世纪70年代初,Folkmn发现[1]肿瘤组织生长与血管生成密切相关,因而提出了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治疗肿瘤的假说.纤溶酶原(plasminogen,PG)包含5个称为kringle的结构域,其多种形式的kringle水解片段都有抑制内皮细胞增殖、抑制新生血管增生和肿瘤生长的作用,近年发现的kring 1-5(K1—5)是其中活性强的一种[2].下面就近年对K1-5这一新型血管抑制因子的研究情况做一综述.
-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患者眼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对虹膜新生血管的影响
新生血管性青光眼(neovascular glaucoma,NVG)临床属难治性青光眼,睫状体冷凝、青光眼滤过术治疗已证实无效,临床为提高有效率,手术中应用丝裂霉素、青光眼引流阀植人手术,虽有一定疗效,但因其较严重的并发症、价格昂贵等因素而难以在临床推广.近年来有学者采用玻璃体切割、视网膜睫状体光凝、硅油眼内填充等综合方法治疗NVG,使成功率有所提高,但其手术复杂,限制了其临床应用.NVG治疗失败常与虹膜及前房角新生血管增生有关.如何使NVG患者虹膜新生血管消退是治疗NVG的关键.
-
近视的流行病学调查
近年来,大量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近视在全球范围已成为一种常见病,是一个影响公众生活质量的公共健康问题[1-2],而未矫正的屈光不正为目前视力受损的主要原因之一[3]。高度近视可导致一系列严重的并发症,如视网膜脱离、视网膜下新生血管增生、白内障和青光眼等[4-9]。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从遗传的角度来研究近视的发病机制呈现出很多可信的生物学参数方面的证据[10-11]。遗传学研究主要包括连锁分析和关联研究,其中连锁分析包括参数连锁分析和非参数连锁分析,而关联研究则包括以散发人群为基础的关联研究,即病例-对照研究,和以家系为基础的关联研究。除此之外,近年来,全基因组外显子测序及全基因组关联研究(genome-wide associ-ation study, GWAS)逐渐成为目前研究高度近视致病位点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通过外显子测序发现可能存在的致病位点,随后再通过病例-对照分析加以验证不失为一种快速而有效的研究方法。GWAS是把大规模的群体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全基因组高密度遗传标记,以寻找与复杂疾病相关的遗传因素的一种新的研究方法,以期探索与疾病相关的遗传位点及遗传基因[12]。此外,在近年来进行的基于多地区、大规模人群的流行病学研究证明了屈光不正的发生因人种、地理位置的不同而不同。与社会经济状态和生活方式相关的各种环境因素,如近距离阅读、尤其是户外活动的减少被广泛的认为是对近视的改变起作用的因素。这些证据都进一步表明近视是遗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
肝癌的靶向治疗
肝细胞癌(Hepatocel ular carcinoma HCC)是世界上第三大癌症相关死亡的肿瘤。HCC在亚太地区及非洲广泛流行,在西方国家也呈上升趋势[1]。HCC传统治疗首选手术,但临床上HCC患者多数有肝炎或肝硬化的病史,临床有约80%的患者因各种原因不能手术。且多数患者就诊时已经属于晚期,HCC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副反应重,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逐步进展,分子靶向药物不断应用于临床,HCC的治疗也有了较大的改善。肝癌的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生、发展和转移与多种基因的突变、细胞信号传导通路和新生血管增生异常等密切相关,其中存在着多个关键性环节[2],多靶点多激酶抑制剂是近年来研究热点,现将有关研究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