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小LEEP联合射频治疗年轻妇女宫颈上皮内瘤变的初步探讨
宫颈上皮内瘤变( 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 ,CIN)为宫颈癌的癌前病变,近年来由于广泛的筛查CIN的发现率有所增高,加之生活方式的改变,年轻患者的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CIN的治疗常常应用局部切除的办法,尤其是以往CINⅡ或Ⅲ的治疗方法常常是行宫颈锥切术或全子宫切除术等破坏性手术。此方式,对于未生育者更是难以接受。为此,我院近年对年轻妇女CIN,应用小 LEEP 联合射频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腹壁切口处炎性包块超声误诊一例
患者男,55岁.原发性肝癌施行肝移植术后3年,因胸骨下段腹壁切口无痛性肿物就诊.患者于3年前因原发性肝癌行肝移植术,术后2年肝脏出现多发实性占位性病变,临床诊断为术后复发,行多次肝动脉栓塞及肿瘤射频治疗,1周前无明显诱因发现胸骨下段手术瘢痕处隆起肿物.体检:胸骨下段手术瘢痕处皮下可触及约2 cm肿物,质硬,无活动.
-
超声造影在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中的应用
甲状腺结节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成人甲状腺结节的发生率高达50%[1].针对甲状腺结节的治疗,临床常用方法主要有:口服左旋甲状腺素片、激光消融治疗、乙醇注射硬化治疗和手术治疗等[2].射频消融治疗是一种微创介入技术,已初步用于甲状腺良性结节的治疗[3].常规超声因其快捷方便的优点,成为甲状腺结节射频治疗常用的检查方法,但常规超声和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治疗前结节检出及定性诊断、治疗后疗效评价方面均存在一定局限性.超声造影为甲状腺结节诊断、辅助甲状腺结节射频消融治疗及消融治疗疗效评价方面提供了较为可靠的影像学依据.
-
容积超声造影对兔肝VX2肿瘤射频消融效果的评估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是治疗肝脏恶性肿瘤的有效手段之一[1-4].但是射频消融治疗存在三维空间漏治的缺点,可能导致部分病灶残余而使肿瘤再次复发,故射频治疗后准确判断治疗效果对患者下一步治疗方案的选择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对22只新西兰白兔VX2肝肿瘤射频消融前后进行二维及容积超声造影检查,探讨容积超声造影对射频治疗即刻疗效评估的价值.
-
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36例原发性肝癌近期临床疗效分析
一、资料与方法 临床资料:2005年4月至2007年8月来我院就诊经临床、生化检查,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DFI)、增强CT检查及肝穿刺活检(9例)诊断为原发性肝癌的患者36例,男32例,女4例,年龄36~75岁,平均年龄(43.0±5.9)岁.其中手术后复发12例,合并肝硬化31例.36例甲胎球蛋白(alpha fetoprotein,AFP)升高(14例AFP 200~400 μg/L,17例>400 μg/L,5例AFP<200 μg/L,正常参考值<20 μg/L).
-
胆囊区肝癌射频治疗联合LC手术安全性评估
目的:探讨胆囊区肝癌射频治疗联合腹腔镜胆囊切除(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手术安全性及有效性.方法:选取我院2006-01/2011-05,12例胆囊区的肝癌和27例非胆囊区的肝癌,前者行腹腔镜胆囊切除后再行B超引导或直视下射频消融治疗,后者行B超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进行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的临床资料,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和总体生存率情况.结果:通过统计分析患者手术前后的肝功能结果发现,两组患者术前、术后肝功能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在住院时间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射频后肿瘤的坏死率,胆囊旁组91.7%(11/12),非胆囊旁组86.4%(19/22),随访5年,排除删失数据对结果的影响后发现两组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胆囊区的肝癌,肝癌射频治疗术联合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有效避免了因射频消融引起的迟发型胆囊坏死穿孔,手术安全,长期随访疗效可靠.
-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颤动及预激综合征1例
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合并心房颤动比较多见,但同时合并有预激综合征则相对少见,心房颤动并预激综合征为心血管科急症,常可导致快速的心室率,血流动力学紊乱,严重者可导致心室颤动,甚至死亡.因此控制心室率,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乃为处理该急症的当务之急,有药物及射频治疗,但多为药物控制及预防发作.控制甲状腺功能亢进合并心房颤动及预激综合征的射频治疗国内报道不多,近日我院成功为1例该类型患者行射频消融治疗,效果比较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皮肺穿刺伞状电极射频治疗周围型肺癌36例
我院自1999年12月以来,用伞状射频针在高频交流电场作用下,应用癌细胞蛋白固化坏死,周围微血管凝固,停止供血法,治疗原发性周围型肺癌36例,并随访、观察疗效.
-
内镜射频治疗老年人食管梗阻
对老年人常见食管肿瘤引起狭窄、少见溃疡、化学烧灼后狭窄,以往手术治疗为唯一的方法,随着新技术应用,可采取扩张的办法及放置支架的办法来改善梗阻,还可用留置胃管或胃造瘘达到目的.
-
麦克囊内甘油注射治疗老年人三叉神经痛
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1986年3月至2001年11月间,我院采用经皮穿刺麦克囊内注射甘油治疗老年三叉神经痛患者281例.男151例,女130例.年龄60~75岁,平均66.3岁.病程为3个月至35年,平均5.7年.单侧273例,其中右侧158例,左侧115例;双侧8例.单纯Ⅰ支者13例,Ⅱ支者48例,Ⅲ支者58例,Ⅰ+Ⅱ支者24例,Ⅱ+Ⅲ支者83例,Ⅰ+Ⅱ+Ⅲ支者51例.行颅底X线检查203例,头颅CT检查85例,头颅MRI检查29例,均未见异常.脑电图检查14例,其中13例正常,1例轻度异常.均曾经药物治疗,25例行无水酒精周围支封闭,15例行半月节射频治疗,1例行后颅窝微血管减压术.18例曾行拔牙术.
-
内镜射频治疗三例早期食道癌疗效观察
2001年10月至2005年3月,我们选择拒绝手术和放化疗的早期食道癌患者,对癌肿进行内镜射频治疗,经临床随访观察,疗效确切.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我院近三年来胃镜检查发现范围在1cm以内,且突向管腔呈菜花状生长的食道肿物并经病理检查证实为食道鳞状细胞癌患者共14例,其中3例拒绝手术和放化疗,愿接受内镜治疗.
-
电喉镜下射频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临床研究
目的:观察电喉镜下射频治疗与CO2激光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35例咽喉部乳头状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行电喉镜下射频治疗者20例,纳入观察组,行CO2激光治疗者15例,纳入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咽喉部功能恢复情况及复发率及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治疗优良率为95.00%,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x2=8.961,P=0.023);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为5.00%,对照组为13.33%,观察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8.023,P=0.018)。观察组的复发率为5.00%,而对照组的复发率为20.00%,观察组的复发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x2=9.258,P=0.006)。结论:电喉镜下射频治疗咽喉部乳头状瘤,术后患者咽喉部功能恢复良好,且并发症发生率低,复发率低等优点,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
肝脏肿瘤的射频治疗及护理体会
目的:对肝脏肿瘤患者采取射频治疗的临床效果进行观察,并探讨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3月~2013年3月收治的64例肝脏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采取射频治疗,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33例)和对照组(31例),分别给予全程护理干预和常规护理.结果:2组患者的肿瘤完全损毁率对比(p>0.05);观察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治疗肝脏肿瘤患者采取射频治疗,能够获得显著疗效,对其实施全程护理干预后,能够有效提升肿瘤完全损毁率,降低并发症率,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
臭氧联合射频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治疗研究
目的:比较臭氧治疗、射频治疗、臭氧联合射频治疗3种治疗方法对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效果。方法:筛选90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20~50岁,男女不限,采用配伍原则分为3组,每组30例,第1组为臭氧治疗组( A组),第2组为射频治疗组( B组),第3组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组( C组)。观察并比较术前腰腿痛视觉模拟疼痛( VAS)评分,患者临床病程以及临床症状严重程度及影像学检查,观察治疗后1周、1个月、6个月视觉模拟疼痛评VAS,平均住院时间、恢复正常生活时间及术后6个月手术优良率及术后腰椎间盘影像学改变及手术后并发症。结果:3种治疗方法均有效果,不同程度的缓解了腰腿痛等症状,均未发生神经分布区域感觉障碍等严重不良反应。术后VAS疼痛分值C组低于其他2组(P<0.05),C组术后6个月临床症状缓减及影像学改变等优良率为80.0%,高于A组和B组(P<0.05),但A组与B组疼痛分值及术后6个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臭氧联合射频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效果及影像学改变更优于单独射频治疗组或单独臭氧治疗组且不良反应更小。
-
等离子射频治疗难治性鼻出血32例报告
鼻出血是耳鼻喉科常见病,多发病.大多数患者经过简单的门诊治疗,即可治愈.少数患者由于出血部位隐蔽,填塞不到位,而使止血困难.鼻内镜、低温等离子刀等新技术的发展,为鼻出血治疗提供了安全、有效的新途径.
-
超声引导经皮射频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
目的评价经皮射频(PRFA)治疗肝脏良恶性肿瘤的效果、安全性及实用性.方法应用RF-2000射频仪和10电极LeVeen射频针经皮穿刺治疗肝脏恶性肿瘤114例153个病灶和良性肿瘤13例16个病灶,共计127例169个病灶.B超引导监测,局麻配合全身镇痛处理,对于肿瘤病灶大于2.5 cm者进行分层多点叠合毁损,大于5.0 cm或多发的恶性肿瘤配合肝动脉导管化疗栓塞术,随访观察治疗效果、并发症和生存情况.结果实施成功率100%,PRFA治疗肝脏恶性肿瘤并发症发生率6.14%(7/114),均保守治愈,无相关死亡.PRFA治疗肝脏良性肿瘤未遇并发症,病人均健在.114例肝脏恶性肿瘤病人的3个月、6个月、1年、2年、3年生存率分别为100%(114/114)、97.4%(111/114)、74.6%(85/114)、59.4%(41/69)和36.8%(7/19).结论 PRFA微创、有效、简捷、实用、可重复、相对安全,在肝脏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有重要价值,亦可作为肝脏良性肿瘤的一种选择疗法.
-
负载肝癌抗原的树突状细胞治疗肝癌的研究现状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itc carcinoma,PHC)是我国常见的肿瘤之一[1],其恶性程度高,疗效差[2],全球每年约有25万人死于此病,其中约45%发生在中国[3].目前对于原发性肝癌的治疗手段主要有外科切除、肝血管栓塞化疗、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射频治疗、生物反应修饰剂的治疗及化疗等多种方法,而临床上主要采取以手术为主,辅以其它方法的综合治疗措施,虽然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5年生存率及病人的生存质量仍不尽人意.
-
冷循环射频消融联合无水乙醇注射治疗特殊部位肝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
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作为肝恶性肿瘤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手段,临床实践证明具有安全、有效、创伤小、可反复操作等优点[1],但对于特殊部位(靠近胆囊、肝包膜及肝门部、第Ⅷ肝段、下腔静脉、门静脉紧贴、膈肌处靠近心脏)的肝恶性肿瘤的射频治疗,一直存在着争议.
-
经皮穿刺射频治疗肝海绵状血管瘤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肝脏良性肿瘤,传统观点认为,手术切除是治疗该症的好方法.我们应用经皮穿刺多电极射频热损疗法(per-cutaneous multiprobe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ther-apy)[1]台疗肝脏海绵状血管瘤,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
射频治疗肾细胞癌的不确定性:即时和延迟肾切除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