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腹腔镜治疗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
胆结石是急性胆石性胰腺炎发生和复发的原因,在腹腔镜和内镜广泛应用的今天急性胆石性胰腺炎治疗的方式及时机有何变化?下面结合我院自1995年2月至2001年10月共111例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腹腔镜治疗结果来探讨腹腔镜时代急性胆石性胰腺炎的手术时机.
-
大黄、大剂量皮硝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起病急,病情来势凶猛、复杂,占胰腺炎的发病率20%~30%[1],可引起重要脏器功能衰竭和局部并发症,病死率高达27%~45%[2].胰腺炎引起的疼痛、腹胀主要由于胰腺肿胀、胰包膜紧张及渗出液刺激腹腔神经干和腹膜后出血,刺激内脏神经引起的麻痹性肠梗阻,使腹胀明显,肠鸣音消失,呈现"安静腹".据有关报道,采用皮硝50 g敷于胰腺炎病人腹痛剧烈处,有一定临床效果[3].我科自2001年1月至2006年6月对SAP病人在常规治疗同时,加用了大黄胃管内灌注、大剂量皮硝外敷,少量内服治疗方法,取得了较好疗效.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
肠外肠内分期营养支持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护理配合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一种急性全身性消耗性危重病症,无论是手术还是非手术治疗,多数病人病程漫长并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因此,营养支持在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帮助病人渡过漫长而艰难的病程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
螺旋型鼻肠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及护理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c,SAP)是外科危重的急腹症,是一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表现为机体分解代谢增强、消耗增大,病程较长,约14~20天以上.因此营养支持是病人顺利渡过SAP急性期,维持机体重要脏器结构和功能,改善机体状况的重要手段.
-
空肠高位营养瘘在重症胰腺炎手术治疗中的作用
重症胰腺炎治疗病情凶险、病死率高、按照2000年重症胰腺炎诊疗规范,选择8例重症胰腺炎患者,行早期手术治疗.其中胰腺被膜松解、坏死组织清除、肾周脂肪囊封闭、高位空肠造营养瘘6例(1例行胆囊切除)未行空肠营养瘘2例.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急性胰腺炎细胞凋亡的分子调控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病死率,15%~25%患者可进展为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多伴发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ARDS)、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和多器官功能衰竭 (multiple organ dysfunction syndrome,MODS)等严重并发症,SAP的病死率高达10%~24%[1],但到目前为止还没有治疗SAP的有效办法.炎症和实质细胞死亡是AP的标志,既往AP的研究多集中在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上,胰腺腺泡细胞凋亡作为AP发病过程中一个主要病理反应,受许多蛋白的调控.在目前重症胰腺炎治疗效果不佳的情况下,研究胰腺炎发病时介导胰腺腺泡细胞凋亡的蛋白水平调控,对于寻找新的治疗靶点,开发新的治疗策略有重要意义.
-
腹腔镜在重症胰腺炎的治疗应用
目的探讨腹腔镜微创外科在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和效果.
-
慢性胰腺炎的内镜治疗
慢性胰腺炎治疗目的为解除胰管梗阻、缓解疼痛、防止复发,并争取改善胰腺外分泌功能.过去传统的治疗方法主要有内科长期药物维持治疗及外科减压手术等,但疗效均欠佳.目前内镜治疗在一定程度上可替代手术治疗,成为治疗慢性胰腺炎的首选方案.
-
慢性胰腺炎并发脾内假性囊肿形成一例
患者男,48岁,反复纳差、上腹不适5年,于2001年2月入院.1995年6月始纳差、进食后上腹饱胀,大便1~3次/日,多为黄稀便,有时含不消化食物,未见油滴.当年8月进食后上腹持续疼痛,查血胰酶(P-Amy)1 080u/L,B超示胰体、尾部回声不均,未见胆道结石,按胰腺炎治疗,血P-Amy正常后出院.出院后仍纳差,大便性状同前.1997年1月再次进食后上腹不适,血P-Amy升高,仍按胰腺炎治疗.
-
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循证医学评价
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在西方国家人群的发病率为7.3~80.0/10万,并呈升高趋势.AP发病机理比较复杂,为多因素参与的病理生理过程.
-
回肠异位胰腺并肠套叠一例
患者男,18岁.因“反复腹痛1年,再次腹痛1个月,加重10 d”入住消化内科.患者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脐周隐痛,无放射痛,症状反复出现,未经诊治.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再次出现腹痛,腹痛部位及性质同前,进食后有时腹胀.当地医院拟诊为“胰腺炎、胆汁反流性胃炎”治疗后无好转.10 d前再次出现腹痛,呈持续性隐痛,伴阵发性加重,持续10余分钟可自行减轻.入院查体:T 36.7℃,神志清,精神正常,皮肤巩膜无黄染,心肺听诊正常,腹软,未见胃肠型及蠕动波,脐周轻度压痛,无反跳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触及包块,Murphy征阴性,肝肾区无叩痛,移动性浊音阴性,肠鸣音正常.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7.67 × 109/L、N 63.5%、L 26.5%、RBC 5.7×1012/L、HGB 158 g/L、PLT 238×109/L.血淀粉酶正常,尿淀粉酶1146 U/L.肝胆胰脾肾彩超:脂肪肝.入住内科后按慢性胰腺炎治疗,未见好转,行腹部B超检查示右下腹低回声纵切呈假肾征,横切呈同心圆征,诊断为肠套叠,遂转入普外科,于入院后第5天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距回盲部约30 cm处,约25 cm小肠套于远端小肠内,整复套叠肠管,肠管血运恢复正常,套叠起始处小肠系膜缘及小肠壁处见一约5 cm×5 cm×2 cm外生性肿物,质软,向肠腔内凸出少许,肠腔通畅,术中诊断:小肠肿物并肠套叠,遂行小肠肿物切除术+小肠吻合术.病理示小肠发育异常伴息肉形成,小肠异位胰腺(图1),术后患者恢复良好.
-
手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作用的探讨
为探讨手术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作用,我们对1996年10月至2005年10月收治的183例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
腹腔灌洗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的体会
目的 探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方法.方法 针对急性重症胰腺炎病理发展过程,在重症胰腺炎发病早期,采用经腹腔镜置管,建立闭式腹腔灌洗系统,用自配的腹腔灌洗液进行腹腔灌洗.结果 本组11例患者,1例因病情过重,入院后第2天死于并发症,其余10例均治愈.结论 此法治疗重症胰腺炎,效果良好,创伤小,降低了死亡率,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的一种良好手段.
-
急性重症胰腺炎患者早期肠内营养的应用及护理
急性重症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是指消化酶被激活后对胰腺自身消化所引起的炎症,是一种病情凶险的全身性疾病,死亡率高。SAP需综合治疗,而营养疗法是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重要环节。目前已证实全胃肠外营养(T P N)可损伤机体免疫功能、增强炎性反应、引起细菌易位及增加危重患者的感染率[1]。而肠内营养可提供营养素,维持肠屏障结构与功能,减少肠道内毒素与细菌易位[2]。研究证实,经空肠投给要素型肠内营养并不会明显刺激胰腺分泌[3],且在S A P患者中,食物对病变胰腺腺泡分泌的正常刺激作用消失[4],因此对SAP患者行早期肠内营养是安全的。
-
大黄在重症胰腺炎患者给药途径的护理进展
大黄是《中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具有蒽醌及其苷类、蒽酮及其苷类、二苯乙烯类、多糖类、鞣质类等多种化学成分,有调节胃肠功能、抗炎和抗病原微生物、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保肝利胆及抗衰老等药理作用。这些良好特点为大黄用于重症胰腺炎治疗奠定了重要基础。
-
胃大部切除术后腹内疝的诊治
胃大部切队billiothⅡ式术后并发腹内疝不多见(不足0.5%),尤以胃空肠结肠后吻合术后少见.此并发症一旦发生,可继发肠坏死、腹膜炎、中毒休克、危及病人生命.我们收治一例胃切除结肠后胃空肠吻合术后六个月并发内疝患者,误以胰腺炎治疗三天,就此病例综合有关文献谈一下误诊教训及胃大部切除术后内疝的发生及预防.
-
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和治疗
学习提纲1.掌握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诊断标准.2.熟悉急性胆源性胰腺炎的发病机制.3.了解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的新进展.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cute biliary pancreatitis)是同时涉及胆道、肝脏和胰腺三个系统的疾病.这个疾病的名称在国内外文献中有几个,侧重面不同,但都有自己的道理.
-
重症急性胰腺炎的腹腔镜手术治疗
如何进一步提高重症急性胰腺炎(SAP)手术及非手术疗效,降低SAP病死率仍然是胰腺学科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腹腔镜胆囊切除、胆总管探查在胆石性胰腺炎治疗中的价值已得到充分肯定[1,2];腹腔镜技术直接应用于非胆源性胰腺炎不同阶段治疗的可行性,近年来国内外许多学者也相继开始了探索,初步获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3~6].
-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并发症(附112例分析)
急性坏死性胰腺炎(ANP)在治疗过程中,其死亡率高达30%左右[1].并发症的发生常预示治疗结果.对主要并发症的预防、早期诊断、及时治疗是治疗过程中一个重要环节.作者收集本院1982年1月~1999年9月收治ANP病人112例,现对治疗中情况报告如下:
-
内镜治疗+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在急性胆源性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
本院自1999年6月至2005年12月共收治急性胆源性胰腺炎(ABP)82例,25例行保守治疗,10例早期行常规手术,47例予早期内镜治疗+B超引导下穿刺引流.后者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