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左室四极起搏技术对扩大心脏再同步化治疗获益的作用
-
心脏起搏器置入患者胶囊内镜检查一例
胶囊内镜是近年来由以色列研发生产的高新技术产品,电磁干扰(非生理来源的电信号)可影响心脏起搏器或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的功能[1-3],甚至可产生严重心脏并发症.因此,确定胶囊内镜元件和心脏起搏器之间是否存在相互作用十分重要.本研究目的旨在明确胶囊内镜对起搏器功能和起搏器对胶囊内镜图像是否存在干扰.
-
经静脉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护理
致命性心律失常(包括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是引起心脏性猝死常见的原因之一.临床实验显示,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预防心脏性猝死的作用明显优于抗心律失常药物[1,2].ICD治疗已成为心脏性猝死高危患者的首选治疗措施.2003年12月~2005年6月我院为5例心律失常患者施行ICD,取得良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
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并发电风暴患者的护理
总结10例心律转复除颤器植入后并发电风暴患者的护理.护理重点为加强病情观察,做好心理护理、用药护理,配合心律转复除颤器参数调整,控制诱因,重视出院后随访.9例患者经治疗及精心护理,病情稳定出院;1例患者因精神异常在家中自杀死亡.
-
动态心电图监测心肌梗死电风暴演变1例
患者女性,73岁。因“间断胸痛2个月,再发3d”入院。2个月前患者曾因胸痛在县级医院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后转入省级医院治疗,因患者有心动过速发作,建议置入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家属拒绝,好转后出院并口服药物。3d前胸痛、胸闷再发,长持续20min左右,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未见改善,转入我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史。体检:体温36.8℃,脉搏68次/ min,呼吸20次/min ,血压140/90mmHg,双肺听诊无干湿啰音。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钝,心率68次/min,心律偶有不齐,无杂音。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入院心电图(图1)示Ⅰ呈R型,Ⅱ、V5、V6呈qR型,Ⅲ、aVF呈Qr型,aVR呈 rS型,aVL呈Rs型,V1~V3分别呈rS型、QS型、QS型,V4呈QR型,Ⅱ、Ⅲ、aVF ST段略抬高,分别为0.5mm、1.5mm、0.5mm,T波直立,V1~V5 ST段分别抬高1mm、2mm、1.5mm、1.5mm、0.5mm,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前壁、下壁心肌梗死。查心肌梗死三项: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5.0ng/ml(正常值<5.0ng/ml),肌钙蛋白I<1.0ng/ml(正常值<1.0ng/ml),肌红蛋白<50.0ng/ml(正常值<70.0ml)。N末端B型脑钠肽原(NT-proBNP):1747pg/ml,K+:3.33mmol/L (正常值3.50~5.50mmol / L),Na+:115.1mmol / L (正常值135.0~150.0mmol/L),胆固醇3.24 mmol/L (正常值3.35~6.45 mmol/L),甘油三酯2.44mmol/L (正常值0.48~2.3mmol/L)。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示左心房内径35mm,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56mm,右心室内径14mm,室间隔厚度4mm,左心室后壁厚度16mm,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46%,缩短分数(FS)23%。入院诊断:冠心病,陈旧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心功能不全,NYHA分级Ⅱ级,电解质紊乱。
-
体表心电图记录ICD抗心动过速起搏功能治疗短阵室性心动过速1例
患者男性,70岁。两年前因急性前壁心肌梗死、频发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室性心动过速,植入美国圣犹达公司EPICTM+VR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起搏电压阈值0.8V,R波电压12mV,阻抗560Ω。ICD参数设置:根据患者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的心率范围、突发程度、持久程度等特征,治疗采取阶梯方案,频率设置室性心动过速150~200次/min,>200次/min为心室颤动。室性心动过速治疗依次为抗心动过速起搏(ATP)、低能至高能转复10、20、34J电击;心室颤动首选20J电击,无效则增大为34J重复1~3次,后两次极性对调。出院后定期随访,未见异常。
-
ICD植入后服用胺碘酮诱发电风暴1例
患者女性,36岁.因反复晕厥2年伴尿失禁1次收住入院.当时体格检查、常规心电图、超声心动描记术及电解质检查均未见异常.外院心电监测示窦性心动过缓,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患者于我院顺利植入EPICTM VR V-196型单腔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术中进行除颤阈值测试,诱发心室颤动后10J一次除颤成功.ICD参数设置:程控设置室性心动过速和心室颤动两种识别类型.室性心动过速的识别频率为160次 / min,12个间期;心室颤动诊断参数设置200次 / min,12个间期.一旦识别室性心动速,先给予3次抗心动过速起搏(ATP)治疗,未能转复心律则予电击(CV:15J,20J,30J×2)治疗,一旦识别心室颤动立即电击治疗(15J,20J,30J×4).临床诊断:尖端扭转型室性心动过速,长Q-T间期综合征?出院后嘱患者继续辅酶Q10、倍他乐克、阿普唑仑等药物治疗.患者经植入ICD和β受体阻滞剂治疗后,无晕厥发作.ICD植入后1个月、3个月、6个月随访均无心动过速事件发生.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误放电1例
患者男性,68岁.反复心悸、胸闷气短、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双下肢水肿10年.近两年来多次住院治疗,冠状动脉造影未见明显异常.超声心动描记术检查发现双心房及左心室扩大,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 29%.24h动态心电图示,快心室率心房颤动(快心室率139次 / min),频发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84次(快心率164次 / min,持续1.9s).
-
起搏器家庭监测的临床应用
随着起搏技术的进步及适应证的拓宽,心脏起搏器植入数量不断增加,患者的随访和程控负担也越来越重。另一方面,目前应用的起搏器均具有诊断功能,可以诊断和记录各种心律失常的发生,包括无症状的房性和室性心律失常[1]。然而,这些记录在起搏器中的数据只有在对患者进行临床随访时才能调取出来。目前迫切需要有一种方法既可以减轻随访和程控的工作量,又能快速获取起搏器的工作状态参数。由德国百多力公司研发的家庭监测系统,是2001年经美国食品药品管理局(FDA)批准的第1个远程监测系统,已在全球广泛应用[2]。国外研究表明,家庭监测系统对于植入起搏器患者早期发现心律失常事件和起搏系统并发症,减少随访次数,及时调整治疗是安全而有效的[3]。本研究旨在探讨家庭监测系统的信息传输准确性及家庭监测系统在心脏起搏器和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心律失常事件发生中的作用,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
心脏性猝死ICD治疗新循证证据
大量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已经证实,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可有效预防心律失常所致心脏性猝死。2006年至今,美国心脏病学会(ACC)、美国心脏协会(AHA)、心律协会(HRS)、欧洲心脏病学会(ESC)共颁布了4部涉及ICD临床应用的指南,以及1部指南未涉及的有关患者ICD治疗的专家共识[1-5]。我国电生理医师主要依据以上指南的推荐,指导患者选择、器械植入、程控随访等ICD治疗完整过程。ICD疗效确切,近年来世界范围内ICD植入量大幅增长。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至2011年美国每月新植入ICD已超过12000例[6-7]。ICD相关实践经验持续积累的同时,临床工作者经常面临新出现的实际问题,针对新问题而设计临床试验不断涌现。目前关于ICD的研究主要集中在:(1)筛选ICD治疗获益大人群(心脏性猝死高风险者);(2)“真实世界”中ICD的应用及对心脏性猝死预防情况。下面就ICD治疗的新循证证据作一综述。
-
心室电风暴心电图
一、定义 心室电风暴又称室性心动过速风暴、交感风 暴、儿茶酚胺风暴、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电 风暴.2004 年已有人提出电风暴这个概念,指由于 心室电活动极度不稳定所导致的危重的恶性心律 失常,是心源性猝死的重要机制[1].2006 年 ACC / AHA / ESC<室性心律失常的诊疗和心脏性猝死预 防指南>首次对心室电风暴做出明确的定义:24 h 内自发逸2 次的伴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室性心动过 速和(或)心室颤动,间隔窦性心律,通常需要电转 复和电除颤紧急治疗的临床证候群[2].
-
Lambda波,一种猝死高危的心电图标志?
心脏性猝死威胁人类生命健康.我国每年大约54.4万人死于心脏性猝死[1].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已预防了大量心脏性猝死的发生,但是由于许多患者的首发症状即为恶性的心律失常和猝死,因此如何预测猝死的高危患者成为了科学家和医务工作者面临的难题.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许多猝死高危患者的心电图特殊标志已经被人们熟知,包括Brugada波、Episilon波、特发性Os-born波、早复极波等等.而心电图Lambda波是近十余年内被发现和认识的又一心脏性猝死相关的心电图标志.本文对Lambda波与心脏性猝死的关系作一介绍.
-
心律失常治疗的回顾与展望
近年来,射频消融术和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房性、室性心律失常进展迅速,因而抗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必要予以重新定位.一些临床试验结果已经证明,某些抗心律失常药尽管能控制心律失常,但病死率却有所增加.钠通道阻滞剂的应用正在减少,而β受体阻滞剂和复合Ⅲ类制剂(如索他洛尔、胺碘酮)等的应用逐渐增多.药物治疗室性心律失常正在与ICD联合应用[1].当前, 有两个信息令人瞩目:①临床试验证明,对于心衰患者β受体阻滞剂将是一种较好的抗心律失常药;②β受体阻滞剂与胺碘酮联用有协同作用,能降低心脏病患者病死率,有可能成为治疗致命性心律失常有效的方案.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患者的术后护理
恶性心律失常是心脏性猝死常见的原因,对发生过心脏骤停幸存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的高危患者,可选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近年来,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的应用为其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当患者一旦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CD可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
-
10例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起搏器的护理
心脏猝死约占心脏死亡的一半,其表现有两个类型,即心律失常型和循环衰竭型.在院外发生的心脏性猝死绝大部分是心律失常型.目前,对发生过心脏骤停幸存者以及有心脏性猝死高危病人,可选用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导管消融治疗及植入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等治疗手段.ICD已经被证明是心脏性猝死的有效预防手段.此系统主要由脉冲发生器和电极导线系统组成,通过发放电脉冲而消除室颤或室速,同时具有感知分析功能,将感知电极传入的电信号进行处理判断,分析,从而确定电脉冲的发放.对高危患者一旦发生室性快速心律失常,ICD可在数秒内转复为正常心律,不需要专门医护人员和医疗器械参与[1].2000年4月至2005年6月,我院心内科共安置10例ICD,现将ICD的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1例护理体会
2007年2月,我们为1例患者安置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经精心护理,效果满意.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埋植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患者的出院指导
埋植型心律转复除颤器是临床防治心源性猝死的新技术,不仅具有体外程控功能,而且可以进行遥测,高能和低能电转复,电击除颤,抗心动过速和心动过缓以支持心脏起搏.我院经静脉植入Metronic公司产的Jewel-7219c单导管自动起搏转复除颤器(PCD)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效地防治了心源性猝死的发生.
-
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3例应用体会
2005年7月~12月,我院应用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治疗心源性猝死(SCD)3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
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在心律失常治疗中的应用
自1996年1月以来,我们对7例心律失常患者于治疗过程中采用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ICD),获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恶性心律失常1例护理体会
患者男,68岁,因胸闷憋气,加重伴大汗淋漓1d入院.查体:Bp130/80mmHg,心率100次/min,心电图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诊断为急性前壁心肌梗死,心功能Ⅱ级(Killip分级);高血压病(2级、极高危).入院后给予扩冠、抗凝、降压、营养心肌,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第2天无明显诱因发作室性心动过速,继之室颤,行心肺复苏、非同步直流电复律抢救成功;给予利多卡因、可达龙等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仍频发室早及短阵室速.于入院第12天再次发作室颤,经抢救复苏.经与家属协商同意后,行植入型自动心律转复除颤器(ICD)植入术,术中呼吸骤停,血压下降,经气管插管、人工气囊辅助呼吸及应用升压药后,患者呼吸、血压恢复平稳,4d后拔除气管插管,术后室颤共发作7次,ICD自动电复律成功.口服慢心律、可达龙后病情平稳,未再发作室颤,可耐受轻度体力活动,住院44d好转出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