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立体定向微侵袭术治疗小脑出血36例临床分析
我院自2000年9月至2004年10月,采用立体定向微侵袭术治疗小脑出血36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36例中,男性22例,女性14例.年龄43~75岁,平均年龄62岁.其中60~69岁13例,70岁以上7例.本组病例均以眩晕、呕吐起病,伴有项部疼痛,眼球震颤,无明显偏视体征.颈项强直28例,22例病前有高血压病史.血肿部位及出血量:小脑蚓部出血5例,小脑半球出血31例,出血量10~23 mL.出血后2 h内手术12例,3~4 h 10例,5~7 h 14例.
-
早期微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治疗研究
目的:探讨早期微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对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150例,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75例。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早期微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与治疗前相比均有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 Barthel 指数与治疗前相比明显降低,且试验组下降幅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早期微侵袭颅内血肿清除术对控制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病情发展,提高患者预后生命质量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
乳腺导管原位癌病理学研究进展
由于乳腺X线照相用于筛选乳腺癌,使乳腺导管原位癌(ductal carcinoma in situ, DCIS)的检出率显著增加,目前占已筛选出的乳腺恶性肿瘤的30%。就我们对DCIS现有的认识和分类来看,对侵袭前病变(尤其是交界性肿瘤)的认识存在明显不足。有证据表明,DCIS是与大多数乳腺侵袭癌关系密切的前驱病变,其形态学表现颇不一致。组织学上有微乳头型、筛状型、实体型和粉刺样型;细胞核从异型性不明显到显著多形性。因此,DCIS需与从不典型导管增生到微侵袭癌之间的各种病变相鉴别。
-
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
我院从1997年7月~1998年8月采用微侵袭切口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粉碎性骨折32例,临床效果满意.
-
筋骨并重的微创理念
近年来,微创手术、微创外科、微创骨科、微创观念、微创理念已成为热门话题.不少学者做了精辟表述.提出"微创是外科操作技术的灵魂,是伴随外科学发展壮大而渗透于外科学理论、手术操作技术和辅助器械等的发展过程之中.""微创旨在大程度的减少损伤,是一个整体化观念.""微创观念贯穿整个临床过程."在诊断、治疗及康复过程中应注重解剖结构、生理机能、心理创伤与形态审美无处不在.绝非仅仅是小切口就是微创.1985年Payne和Wickham首先使用minimally invasive procedure可直译为微侵袭操作.古今中外医生和病人总是在施行和接受治疗前均要权衡其代价(cost)及为此应得到的益处(benefit)c/b两者比值越小越好.
-
低度恶性潜能的卵巢浆液性肿瘤(交界性肿瘤)间质浸润模式:间质微浸润概念的重新评价(英)
卵巢浆液瘤间质-上皮浸润模式可分为破坏性或非破坏性两类.根据定义,以破坏性间质浸润为特征的高分化浆液肿瘤被归为低级别浆液性癌,而不伴有间质侵袭或仅有间质微侵袭者归为低恶性潜能的浆液性肿瘤(S-LMP).各种研究都认为,卵巢S-LMP中存在间质微侵袭的生物学特性,但其诊断标准和预后意义始终存在争议,尤其伴有高级别肿瘤时.此外,还有一些典型S-LMP,由于受其性质特点或大小限制,所具有的侵袭模式并非标准的破坏性侵袭,不适用目前间质微浸润的诊断标准.为了更深入评估其他典型S-LMP间质-上皮侵袭模式的完整组织学改变谱系,该作者分析了一组60例不符合典型破坏性浸润标准的卵巢S-LMP(34例FIGO Ⅰ级,26例FIGOⅡ、Ⅲ、Ⅳ级)之间质-上皮改变.
-
急诊钻孔引流治疗急性昏迷性后颅凹血肿
后颅凹血肿临床较少见,约占颅内血肿的2.6%~6.3%.由于后颅凹解剖结构特殊,一旦发生后颅凹血肿,患者迅速昏迷甚至死亡[1].近年来,我院应用特制的穿刺针,在急诊室床边快速微侵袭钻孔穿刺治疗昏迷性后颅凹血肿,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如下.
-
微侵袭钻孔引流抢救基底节脑出血伴脑疝
基底节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治疗一直是临床工作中的难点.临床上常采用传统标准开颅手术作为治疗基底节脑出血合并脑疝的主要方法,但手术效果难以令人满意,患者发病后90 d的病死率高达45%~65%[1].研究和探讨一种比较有效的治疗方法就具有相当的意义.为此,本研究初步观察了微侵袭钻孔引流术对基底节脑出血合并脑疝的治疗效果.
-
CT导向立体定向手术治疗颅内病变36例体会
我院于2000年7月至2006年10月期间采用头颅CT导向下运用立体导向技术把导针导向手术部位,在微侵袭状态下,利用显微外科技术对36例脑内病变进行手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有关治疗体会报道如下,同时就手术方法、术式选择、术中注意事项等进行探讨.
-
激光间质内热疗治疗脑肿瘤研究进展
近年来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显示出间质内热疗对于脑肿瘤的重要治疗作用和潜力.激光间质内热疗是一种微侵袭手术方法,借助立体定向技术将激光头准确定位于肿瘤组织中,利用激光的热效应起到杀伤肿瘤组织的作用,而对周围正常组织则损伤较轻微.这一疗法提高了脑肿瘤的治愈率,降低了致残率和病死率,尤其为部位深在或位于重要功能区附近的肿瘤、肿瘤术后复发及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
听神经瘤微侵袭治疗进展
现代听神经瘤的微侵袭显微外科治疗要求在保留面、听神经功能的前提下,尽可能全切除肿瘤,同时将手术并发症降低至低水平,以提高术后生存质量,枕下乙状窦后入路可安全而成功地实现这一目标[1-2]。目前,国内外已广泛将神经导航应用于颅底显微外科的研究[1,3-4],并且国内外也已有听神经瘤术中神经导航的临床应用报道[1,3]。神经电生理监测在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中必不可少[3,5],另外,为了增加肿瘤的全切除率,避免术后脑脊漏和减少术中损伤,神经内镜也开始辅助听神经瘤的显微外科手术[6]。
-
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分析
目的:对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治疗下肢骨折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6年3月~2017年8月的下肢骨折患者80例,均采取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治疗,对其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为92.50%;80例患者治疗前后日常生活功能评分对比有一定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微侵袭钢板内固定方法运用于下肢骨折治疗中,对有效缓解患者疼痛、促进其快速恢复有积极意义,可用作治疗下肢骨折的首选方法,在临床有一定应用价值.
-
经蝶显微外科切除垂体巨腺瘤的护理体会
垂体巨腺瘤是指肿瘤直径大于3厘米的肿瘤,约占垂体瘤的1/6,近年来有明显的上升趋势,传统的开颅治疗以视神经减压为主,损伤大、复发率高,随着微侵袭外科的不断成熟和发展,我们成功地为55例垂体巨腺瘤应用了经蝶切除手术,此种手术切除彻底、损伤小、恢复快,而护理工作也有独到之处,我们抓住两大环节,术前做好充分的心理护理,口腔、鼻腔的特殊准备和一些必要的检查,术后严密的病情观察、细致的口腔、鼻腔特殊护理和一过性尿崩、垂功低下的及时处理,保证了术后的病人恢复,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
术中磁共振成像在神经外科中的发展及现状
近20年来随着物理学、材料学、微电子学、计算机以及生物学发展,使得微侵袭理念或理论日益完善,并开发出多个神经外科微侵袭技术平台,包括:显微解剖及神经外科、神经内镜(脑室镜及脊柱内镜)、影像引导外科(IGS)、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包括间质内介入治疗)、血管内介入神经外科、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放射神经外科及分子和干细胞神经外科.其中进展快、技术含量高的即是IGS,IGS 的核心在于将术中病灶及注册后手术器械位置同步显示于术前或术中的影像学图像上,用以指引手术医师处理病灶[1];基于此,IGS所应用的技术有神经导航系统及手术机器人系统.
-
水解弹簧圈栓塞治疗大脑中动脉动脉瘤
随着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电解脱弹簧圈(GDC)的问世,血管内栓塞治疗以其疗效可靠、微侵袭等优点,逐步成为颅内动脉瘤的首选治疗方法.但由于大脑中动脉解剖部位及动脉瘤形态的特殊性,使该部位复杂动脉瘤难以达到致密栓塞,并容易影响分支血管,导致脑梗死等并发症,使血管内治疗相对困难.
-
微侵袭立体定向活检方法的研究
目的 评价微侵袭立体定向活检术在确定脑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病变的病理组织学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在近10年立体定向手术经验的基础上,将微侵袭观点引入立体定向活检手术并对155例脑深部或主要功能区病变进行了活检手术研究.其中男89例,女66例,年龄自6.5~68岁,平均31.3岁.行CT引导的立体定向活检43例,MRI引导112例.结果 组织病理学诊断结果 为脑肿瘤118例,炎性疾病15例,寄生虫或囊肿样病变10例,放射性坏死6例,脑变性性疾病3例,3例未能获得阳性病理学诊断,总阳性诊断率为98.1%.共发生并发症4例.无死亡发生.结论 立体定向活检是一种明确颅内占位病变的组织学诊断的可靠方法 ,并能为临床治疗方法 的选择提供依据.微侵袭技术的引入则可提高活检的阳性率并能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
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的现状与展望
内镜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已有几十年的历史,但真正被神经外科医生广泛的接受则仅有十几年.长期以来由于高精密技术限制以及光学技术和生产工艺等因素的影响,始终没有能够适用于多种神经外科手术的内镜和配套的设备,因此神经内镜的手术多限于三脑室底造瘘和脉络丛烧灼等简单操作.随着高科技的迅速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清晰度、多用途、灵活便利的神经内镜问世,使得微侵袭内镜神经外科得以迅速发展,特别是神经内镜与立体定向、导航、超声等结合应用,大大拓展了其在神经外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范围.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欧、美、日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有国际间或地区的神经内镜应用的学术会议或技术培训班召开.相关的学术论文、著作不断发行.神经内镜在神经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中,认识疾病的能力和手术的质量不断提高,治疗疾病的范围逐渐扩大,日益显示出其重要作用.
-
积极稳妥的开展微侵袭内窥镜神经外科
神经内窥镜始于20世纪初,如Dendy、Mixter、Pufman、Scerff等都曾用神经内窥镜处理脑积水,施行脉胳丛烧灼,第三脑室造瘘等,但在很长时间内该项技术都难以被神经外科医生广泛的接受,其技术发展相当缓慢,主要原因是由于缺乏适合于神经外科的内窥镜仪器,仪器的直径过大,光照度差,缺乏灵活性等是致命的弱点.
-
CT监测下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
目的 探讨CT监测下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的处理要点和疗效.方法 在CT监测下行硬通道穿刺抽吸血肿、间断用尿激酶溶解引流残余凝血块方法,治疗68例基底节脑出血患者.临床评价标准包括术前与术后GCS评分、血肿体积减少量、平均手术时间、30 d内死亡率.结果 术前与术后GCS评分平均增加2.0分,血肿体积平均减少30%,平均手术时间23.6 min,30 d死亡率19.1%.结论 CT监测下硬通道技术治疗基底节脑出血是一种简单、快捷、准确、安全、有效的手术方法,可能降低死亡率,但是必须强调适应证和时机.
-
内镜颅底外科技术的培训
颅底外科随着现代科学技术及外科技术的发展早已从第一个阶段的"裸眼切除颅底肿瘤时代"发展至第二阶段的"显微颅底外科时代",进而开始步入第三个阶段--"影像辅助的微侵袭颅底外科时代".在此阶段,微创理念渗透到颅底外科的各个领域,其中内镜技术的应用是这个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