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低分子肝素对持续性房颤患者凝血、纤溶、和抗凝指标的影响

    作者:刘军委

    目的 观察在持续性房颤患者的高凝状态时应用低分子肝素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持续性房颤患者56例,年龄(57±3.7)岁,房颤病史(3.8±1.7)年.给予低分子肝素(克塞)60 mg,2次/d,皮下注射,两周1个疗程.测定1周后和两周后的凝血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血浆D-二聚体、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血浆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tPA)、抗Xa因子活性、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结果 用药1周后PT、aPTT升高,而两周后恢复正常,tPA、抗Xa因子活性增高,血浆D-二聚体减低明显(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克塞)60 mg,2次/d,皮下注射,两周1个疗程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疗效确切,安全方便.

  • 普罗帕酮与坎地沙坦联合治疗阵发性心房颤动效果观察

    作者:黄书攀;童海光;郭志坚;黄志平

    阵发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研究表明,无论是否有心脏器质性疾病,有房颤的患者死亡率高于无房颤患者.近年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提示,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存在明显的心房肌重构,包括电重构和组织重构,这种重构可导致房颤不易被逆转,使房颤持续并逐渐演变成慢性房颤.长期预防其反复发作仍然是一项困难的问题,尽管目前有多种介入治疗方法,但药物治疗仍是主要的方法.

  • 心力衰竭患者病情恶化时房颤转为窦性心律12例分析

    作者:全军民;姚琪;陶袁;邱樑

    心房颤动(房颤)是临床常见心律失常,在危重患者病情变化中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尤其是快室率房颤,易增加患者耗氧量,从而诱发心力衰竭(心衰)发作。病情加重甚至恶化,原先为窦性心律者出现房颤,既往房颤者心室率更快,而持续性房颤转为窦性心律少见。本文仅报道12 例,旨在探讨病情恶化时房颤反而转为窦性心律这一少见现象。

  • 持续性房颤电复律后射频消融术成功率及术后短期复发率的研究

    作者:谢力民;于运福;杨鹏伟;陈小贞;孙玉梅;李文;闫继锋

    目的 通过比较持续性房颤经同步直流电复律成功后再行射频消融术治疗与直接行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术中直接复律率及术后短期复发率,探索更适宜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的持续性房颤人群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在我院行房颤射频消融术的54例持续性房颤患者资料,根据术前是否经同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且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分为两组.A组16例,术前经同步直流电复律为窦性心律并维持窦性心律维持超过3个月后再发房颤,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B组38例,未经同步直流电复律,直接射频消融术治疗.比较两组术中射频消融直接恢复窦性心律比率及术后6个月房颤复发率.结果 术中直接复律率A组高于B组(56.2%比26.3%,P=0.035),6个月复发率A组低于B组(18.8%比47.3%,P=0.045).结论 非瓣膜性心脏病、左房≤50 mm、心功能无严重减退的持续性房颤患者经同步直流电复律后可较长时间维持窦性心律者,接受射频消融术治疗成功率较高,早期复发率低.

  • 心脏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持续性房颤的临床研究

    作者:程远植;陶凉;陈绪发

    目的研究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慢性房颤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的成功率与安全性.方法对瓣膜病伴有持续性房颤人工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术后3个月心脏彩超左房内径大小恢复至50mm,服用华法令抗凝INR值在2~3之间的318例患者,加用口服胺碘酮片200mg,1日3次,厄贝沙坦片150mg,1日1次,用7天后若未自行转复者行200焦尔直流同步电复律.转复成功后继用胺碘酮片200mg,1日1次,厄贝沙坦片150mg,1日1次,60天后停用.结果 318例人工瓣膜置换术后,除3例在用药期间自动转复为窦性心律外,315例患者电复律即刻成功率为98.7%(311/315),平均随访2.7±1.3年,电复律远期维持率在97.8%(308/315),窦性心律总维持率97.8%(311/318).结论人工瓣膜置换术后直流同步电复律治疗慢性房颤安全好,转复率高.慢性房颤持续时间不是电复律主要禁忌证,手术前、后左房大小决定即刻成功率和随访维持率,转复为窦性心律后心功能改善明显.

  • 70例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临床分析

    作者:冯艳;王璐;孙娟

    目的 探讨持续性房颤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变化,分析其在基础心脏疾病伴房颤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70例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作为房颤组,70例为正常对照组.行24h动态心电图检查,检测心率变异性时域指标.进一步将70例房颤患者分为孤立性房颤10例,冠心病伴房颤21例,高血压性心脏病伴房颤25例,心衰伴房颤14例.所有房颤患者均进行24h动态心电图监测,观察24h HRV时域分析指标.结果 房颤患者HRV时域分析较正常对照组下降(P<0.01).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衰伴房颤患者HRV时域分析指标较孤立性房颤患者明显降低(P<0.01).结论 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慢性心衰、伴房颤患者HRV降低,即自主神经对心脏的调节能力减弱.HRV可作为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心衰伴房颤患者的无创性预测指标.

  • 持续性房颤经皮左心耳封堵临床病例治疗分析

    作者:刘小慧

    1病例简介
      患者,男,80岁。入院前1年因“脑梗死”在外院就诊查心电图提示“心房颤动”,无心悸、胸闷等不适。治疗好转出院后服用硫酸氢氯吡格雷抗血小板治疗。出院2天后因“脑出血”再次入院,且住院期间曾并发上消化道出血。经治疗好转出院,多次查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提示“心房颤动”。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血压高达240/100mmHg,长期服用苯磺酸氨氯地平,血压维持于110~120/60~70 mmHg;20年前、10年前、1年前3次脑梗死;2型糖尿病史20年,近7年注射胰岛素控制血糖。入院查体:血压115/70mmHg,神志清,自主体位,查体合作,口唇无发绀,伸舌居中,双侧颈静脉无怒张,甲状腺无肿大,胸廓无畸形,双肺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尖搏动正常,叩心界不大,心率64次/分,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软无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及肌张力正常,病理征未引出。入院查心电图示:P波消失,代之以小f波, RR间期绝对不等。入院诊断:持续性心房颤动、高血压病3级(极高危)、2型糖尿病、陈旧性脑梗死、陈旧性脑出血。入院后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4.33×109/L,中性粒细胞0.656,血红蛋白137×109/L,血小板计数149×109/L;生化示肝肾功能及电解质均正常;凝血功能正常。超声心动图:左房增大,主动脉瓣钙化,主动脉瓣狭窄(轻度),二尖瓣返流(轻度),三尖瓣返流(轻度)。左室内径50mm×47mm×62mm,右房内径34mm×51mm,左室内径46mm×28mm,左心射血分数68%。

  • 心房颤动抗栓治疗问答

    作者:胡大一;许俊堂

    1心房颤动(房颤)的病因是什么?大部分房颤是有病因的,如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肌病、高血压、心包炎、甲亢等,多表现为持续性房颤,也可先为阵发性,也有少部分找不到原因者,称为孤立性房颤.

  • 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潘翠珍;舒先红;周达新;潘文志;葛均波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临床常见疾病,缺血性脑卒中是该疾病常见的重要并发症,预防脑卒中是房颤治疗的主要目标之一,由于房颤患者和抗凝疗法禁忌证的增多,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作为一种新的技术已真正成为介入心脏病学治疗的新领域,而经食管超声心动图在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前筛选、术中监测和引导及术后评价方面发挥很重要的作用。目前比较成熟的经导管左心耳封堵器有两种:WATCHMAN封堵器和Amplatzer Cardiac Plug封堵器。国际上比较公认的经导管左心耳封堵术适应证为抗凝禁忌或抗凝风险高(出血风险高)的慢性房颤患者[1],具体为:①房颤发生时间>3个月,持续性房颤,或长期持续性和永久性房颤患者(非风湿性瓣膜病所致);②CHADS2-VAS评分≥2分;③有华法林应用禁忌证或无法长期服用华法林者,或HAS-BLED评分≥3分。

  • Ⅲ类抗心律失常新药--依布利特

    作者:张楠;郭继鸿

    心房颤动(房颤)和心房扑动(房扑)是临床上常见的心律失常,在年龄超过60岁的人群中发生率高达4%.恢复和维持窦性心律不仅可以改善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而且还可以降低死亡率,因此房颤及房扑的复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心律失常抑制试验结果的公布,使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究热点和治疗趋势从Ⅰ类转入Ⅲ类.依布利特(Ibutilide)是一种新型的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1996年被美国FDA批准用于90天内发生的持续性房颤和房扑的快速复律,随后又相继在德国等¨个国家上市,已被广泛用于转复房颤及房扑.目前在我国尚未进入临床使用阶段,本文将对其药理作用、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不良反应作一综述.

  • 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

    作者:潘冰冰

    目的:探讨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的疗效。方法选取来我院的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的抗凝治疗,服用阿托伐他汀同时服用硝苯地平缓释片;实验组则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缬沙坦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血压变化、hs-CRP、LAD以及LVMI。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血压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压觉得到明显改善,但实验组治疗效果与对照组相比,治疗效果更加良好(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hs-CRP、LAD以及LVMI均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后,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缬沙坦和阿托伐他汀联合治疗高血压病合并持续性房颤效果明显较之单独使用一种药物效果好,值得临床使用及进一步探讨。

  • 慢性心房纤颤的药物治疗

    作者:陈波;梁秀华

    慢性心房纤颤是临床上较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慢性房颤包括:无转复窦律指征的持续性房颤;房颤已持续几年,没有其它方法干预的情况下(外科迷宫术和导管消融术),使转复为窦律后也很难维持窦性心律;药物维持窦性心律的风险大于房颤本身的风险.我国近年发表了中国部分地区心房纤颤住院病历回顾性调查,现1999-2001年间房颤站同期心血管住院病人比例呈逐年上升趋势,均为7.9%[1].

  • 持续性房颤心房血栓形成因素分析及护理对策

    作者:杨红;王莉;郭健

    目的:通过观察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年龄、房颤病史、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学分数,探讨这些因素与左房血栓形成的关系及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1年8月在新疆自治区人民医院心内科住院400例资料完整的房颤患者,年龄18~92岁,其中男性228例、女性172例,经食道及心脏超声检查分为血栓组和非血栓组,分别记录患者左房内径,左室内径及射血分数。结果通过数据分析,发现血栓组与非血栓组的年龄、左房内径差异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年龄、左房内径与非瓣膜性房颤并发左房血栓形成独立相关,但房颤病史、左心室内径、射学分数与非瓣膜性房颤并发左房血栓形成无显著相关。结论年龄、左房内径是非瓣膜性房颤患者左房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加强患者的护理工作,积极控制左房内径可降低左房血栓的发生率。

  • 不同类型心房纤颤患者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分析

    作者:王朝霞;路雅宁;徐秀芝;穆耀强;刘富强

    目的 心房纤颤(AF)是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的一种重要危险因素.不同类型的AF危险因素及发病机制皆存在差异.比较阵发性心房纤颤(PaAF)与持续性心房纤颤(PeAF)患者AIS的临床特点,以明确两者发病机制存在的差别.方法 242例AIS患者,其中男性103例,女性139例;年龄53 ~ 86岁,平均年龄为78.4岁.根据AF特点分为PaAF组(57例)与PeAF组(185例),分别比较两组患者的基本信息、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和影像学特点.结果 与PaAF组相比,PeAF组患者年龄较大,女性患者所占比例偏高.PeAF组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NIHSS)评分与出院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皆高于PaAF组.大脑中动脉(MCA)狭窄在PaAF患者更普遍,而PeAF组更多伴随左心房增大.结论 与PaAF相比,PeAF患者AIS短期预后差.这可能与不同亚型AIS在两组中的不同发病率有关,也与两组患者左心房产生的血栓结构及体积存在差异相关.

  • 冠心病持续性心房纤颤乙胺碘呋酮复律与左房大小的关系

    作者:尹萍;梁纲

    我们对心房纤颤(房颤)持续48 h以上的患者使用乙胺碘呋酮治疗1个月,观察房颤的转复与左房大小的关系.

  • 氨酰心安治疗快速型心房颤动的观察

    作者:王会玖;许志强;刘慧

    心房颤动是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国外报道成人发病率为0.3%~0.4% ,且随年龄增大而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老人房颤发病率为2%~4%[1].目前临床将房颤分为三型:①阵发性房颤(Paroxysmal,可自动转复窦性心律);②持续性房颤(persistent, 可能转复或维持窦性心律);③永久性房颤(Permanent,不能转复为窦性心律)[2]. 其中永久性房颤患者多合并有心功能不全,临床上常规使用洋地黄制剂控制心室率,但部分患者疗效不显著,增加洋地黄用量易致药物中毒.为此,我们加用小剂量氨酰心安,以探讨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现报道如下.

  • 非瓣膜病性房颤与中风

    作者:郝玉明;陈玉珍

    中风是影响到我国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医学和社会学问题, 它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精神和经济负担. 据国内外文献报道, 约10~20%的脑梗塞发生于房颤病人. 根据Framingham研究, 房颤病人发生中风的危险性是正常人的5倍. 随着年龄的增加, 大约有15%的中风是由房颤引起的. 并且随着我国风湿性心脏瓣膜病发病逐渐减少, 高血压和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 非瓣膜病性房颤已成为房颤的主要原因.非瓣膜病性房颤(Nonvalvular Atrial Fibrillation,NVAF)是常见的心律失常之一, 发生率仅次于室性早搏. 房颤发生率在自然人群中约为0.4%, 心脏病人中约为4%, 有心脏扩大并有心力衰竭的病人中约为40%. 房颤分为阵发性房颤(不连续发作-Proxysmal)和持续性房颤(持续超过一个月以上-Persistent)以及永久性房颤(不易转复成功或不能维持窦性心律者-Permanent), 房颤多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患者, 房颤也可见于临床无器质性心脏病或有全身性疾病而心脏正常者, 这类房颤叫做孤立性房颤(Lone Atrial Fibrillation). 非瓣膜病性房颤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老年疾病, 发病率随年龄增长, 55~64岁中为3.79%, 80岁以上可达10%.

  • 炙甘草汤合稳心颗粒治疗房颤体会

    作者:刘明高

    房颤是一种以快速、无序心房电活动为特征的室上性快速性心律失常. 房颤主要分为阵发性房颤、持续性房颤、长程持续性房颤和永久性房颤. 研究显示,多种临床危险因素如高龄、高血压、糖尿病、心肌梗死、心脏瓣膜疾病、心力衰竭(心衰)、肥胖、呼吸睡眠暂停、心胸外科手术、吸烟、运动、饮酒、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与房颤发生风险增加有关. 房颤的西医治疗手段主要为控制心室率、药物复律、电复律、经导管消融心房颤动等[1].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药炙甘草汤合稳心颗粒组方治疗持续性房颤患者,取得了良好治疗效果. 炙甘草汤为医圣张仲景创制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千古名方,历代医家用于治疗心悸患者屡起沉疴,疗效称奇;稳心颗粒为步长制药公司生产的治疗心律失常的中成药,临床大量使用,两方组合功效更佳. 笔者2009-2016年运用中药炙甘草汤合稳心颗粒组方治疗持续性房颤136例,取得了较好疗效. 本文将资料完整并追踪随访的2例典型病例报道如下.

  • 心房颤动的非药物治疗现状

    作者:黄建梅

    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慢性持续性心律失常,一般人群发病率为0.4%.近年来,国内陆续发表了国人房颤的流行病学数据.美国有超过200万房颤患者,而中国的房颤患者在800万以上[1].其危害不仅在于发作时的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还包括其可引起血栓栓塞并发症以及显著增加心力衰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恢复窦性心律一直是广大医务工作者探索的课题,药物复律对于阵发性房颤和部分持续性房颤取得了一定疗效,对于发作频繁、症状严重、药物治疗无效或副作用难以耐受的阵发性房颤,近年来非药物性治疗取得了可喜进展,现综述如下.

  • 持续性房颤患者抗凝治疗的监测及护理

    作者:尹建华;路学玲

    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是一种临床常见的心律失常,据统计60岁以上人群房颤发生率1%,并随年龄增加[1].房颤并发体循环栓塞的危险性甚大.持续性房颤除选择减慢心室率同时注意血栓的预防,其愈合与经复律后维持窦律者并无显著差别,并且更为简便易行.本文总结了我科3年来64例房颤患者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监测与护理体会.

198 条记录 4/10 页 « 123456789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