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膝关节屈曲时腘动脉移位的MRI研究

    作者:耿晓鹏;陈百成;王霞;高巍;张继春;郑旺;孙然

    [目的]阐明膝关节屈曲时胫骨后方腘动脉(PA)位置的变化.[方法]应用MR检查,分别在关节0°伸直位和90°屈曲位对16个膝进行扫描,在胫骨的两个水平,相当于全膝关节置换术(TKR)和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的截骨水平,测量腘动脉到胫骨后方皮质的距离(骨一动脉距离,BAD),用配对t检验比较距离的变化.[结果]从伸直位到屈曲90°位,在TKR水平,BAD平均增加1.8 mm(-2~+5 mm),改变有统计学意义(P=0.005);在HTO水平,BAD平均增加1.4 mm(-2~+4 mm),改变也有统计学意义(P=0.005).但在两个水平,各有2例表现为腘动脉的前移.[结论]屈曲膝关节是一个相对安全的体位,但在膝部手术中,并不能保证规避损伤腘动脉的潜在危险.

  • 股动脉及腘动脉闭塞部位远端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苏艳飞;耿青;李晓飞;冯卫华;陈海松

    目的 通过CT下肢动脉造影与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对比,研究股动脉及胭动脉闭塞性病变远端CT值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股动脉及腘动脉闭塞病人50例,均行CT下肢动脉造影及DSA检查,以DSA为判断标准,统计CT动脉造影反向递减征象和侧支循环在股动脉及腘动脉慢性完全和部分闭塞性病变中的出现率.结果 慢性完全闭塞组和部分闭塞组CT值反向递减出现率及周围侧支循环出现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利用CT值反向递减征象和CT血管造影侧支循环征象诊断股动脉及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的灵敏度为92%,特异度为71%.结论 CT值反向递减征象对于诊断股动脉及腘动脉慢性完全闭塞具有较高特异性,并且有助于鉴别股动脉及腘动脉慢性部分和完全闭塞情况.

  • 急性下肢动脉栓塞12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霆;钟锋

    2005~2009年,我们采用动脉内导管溶栓法治疗下肢动脉栓塞患者12例,疗效较好.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组男9例,女3例,年龄35~76岁.病程3~72 h.均有突发患肢剧烈疼痛、麻木,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皮肤苍白或青紫,皮温降低,运动障碍等症状.栓塞发生部位:髂动脉3例,股动脉7例,腘动脉2例.有风湿性心脏病、心房纤颤(AF)史7例,糖尿病病史5例,合并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4例.

  • 尿激酶动脉泵入治疗下肢动脉血栓形成1例

    作者:刘云霞;王莹;武珂

    患者男,72岁,因左下肢麻木2h于2005年7月2日9时收入院.有房颤病史3a,胃溃疡史30a,胃出血3次,初诊为脑梗死.入院后常规给予抗凝、脑保护剂.当日20时突感左下肢麻木.查体:左下肢远端皮肤发白,皮温降低,痛觉减退,股动脉、腘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减弱,考虑为心房栓子脱落导致下肢动脉栓塞.

  • 32例大面积潜行性皮肤剥脱伤治疗

    作者:孙宝国;王卫国

    本组32例.男15例,女17例.年龄3~57岁.致伤部位及面积:上肢1例,下肢28例,躯干和下肢3例;创面占体表面积9%~28%.其中并发休克12例(37.5%),合并骨折9例(28.1%),神经挫伤3例,腘动脉挫伤栓塞1例.12例合并休克,首先抗休克治疗.2例股骨干骨折用髓内针固定,2例胫腓骨骨折用钢板螺丝钉固定,5例骨盆等骨折未经手术处理,1例腘动脉栓塞8cm取对侧大隐静脉移植修复成功.

  • 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

    作者:查朱青;程春生;张耘;边涛

    目的:评价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的手术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2005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手术治疗浮膝合并胭动脉损伤患者39例,男31例,女8例.年龄19 ~ 56岁,中位数32岁.开放性损伤23例,闭合性损伤16例.按照浮膝损伤的Blake分类,Ⅰ型12例、ⅡA型21例、ⅡB型6例.胭动脉栓塞14例;血管壁破裂25例,其中血管缺损长度<2 cm者4例、血管缺损>2 cm者21例.受伤至手术时间2~46 h,中位数10 h.术后随访观察骨折愈合、切口愈合、胭动脉修复、并发症发生及膝关节功能恢复等情况.结果:39例患者中,1例术后发生脂肪栓塞,抢救无效死亡;2例术后发生肢体严重缺血坏死并继发感染,选择截肢手术.其余36例随访6~36个月,中位数18个月;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9个月,中位数5个月.小腿减张切口一期愈合者31例,由于感染而延期愈合者5例.患肢血管修复再通时间<6h者9例,均未出现肌肉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术后患肢功能恢复良好.患肢血管修复再通时间6~12h者17例,均出现不同程度肌肉组织坏死和神经功能障碍,术后6~12个月足底感觉功能基本恢复,不影响正常工作.患肢血管修复再通时间13~24 h者10例,其中8例皮肤及肌肉组织严重坏死,均经多次扩创植皮或皮瓣移植修复,术后6 ~12个月足底感觉功能部分恢复,基本生活可以自理;另外2例发展为慢性骨髓炎,足底感觉功能障碍,患肢皮肤及肌肉组织坏死,植皮后出现贴骨瘢痕.参照Karlstrom-Olerud同侧股骨和胫骨骨折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9例、良17例、可8例、差2例.结论:手术治疗浮膝合并腘动脉损伤,具有操作简单、骨折愈合率高、并发症少等优点,有助于促进膝关节功能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

    作者:郭翱;郑良军;李俊;冯济陈;林立国

    目的:探讨早期诊断和手术治疗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7月至2011年2月,早期诊断、手术治疗闭合性胭动脉损伤患者42例,男35例,女7例;年龄12~ 62岁,中位数42.5岁;左侧27例,右侧15例.合并胫骨平台骨折15例、胫骨上段骨折7例、股骨髁上骨折4例、浮膝损伤2例、膝关节脱位8例、前后交叉韧带断裂8例,均合并胭神经损伤.伤后就诊时间<6h者28例,6~12h者11例,>12h者3例.根据患肢临床表现、超声检查及MRI检查结果进行诊断,对高度怀疑胭动脉损伤的患者,及早进行手术,探查、修复胭动脉,观察术后患肢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本组42例患者均确诊为闭合性腘动脉损伤,伤后6h内急诊手术28例,6h后手术14例.胭动脉直接吻合14例,大隐静脉移植28例;小腿切开减张25例,其中直接缝合11例,二期植皮14例;无血管危象发生.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9个月至4年,中位数2.5年.小腿肌肉挛缩17例,行二期跟腱、屈趾肌腱延长14例,术后行走功能恢复;行踝关节融合术3例,术后踝关节功能位行走功能恢复.截肢2例.参照英国医学研究会感觉功能恢复分级评价标准评价患肢感觉恢复情况,本组S2级9例、S3级13例、S3+级16例、S4级2例.结论:早期诊断、手术探查并修复胭动脉、及早恢复肢体远端血液循环、缩短肢体缺血时间,可降低腘动脉闭合性损伤患者截肢的风险,有利于患肢功能恢复.

  •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指标与血脂及血糖的相关性

    作者:孙爱童;刘炯鸥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及腘动脉弹性指标,探讨其与血脂及血糖的相关性.方法 2型糖尿病患者40例(观察组),体检健康者40例(对照组),检测2组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eosylated hemoglobin,HbA1c)、总胆固醇(total cholesterol,TC)、三酰甘油(triacylglycerol,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ow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LDL-C)水平;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2组足背动脉、腘动脉僵硬度(stiffness parameter β,β)、血管压力应变弹性系数(pressure-strain elasticity coefficient,Eρ)、顺应性(arterial compliance,AC)、脉搏波传导速度(pulse wave velocity β,PWVβ);Pearson相关分析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和腘动脉弹性指标与FPG、HbA1c、TC、TG、HDL-C、LDL-C的相关性.结果 观察组FPG[(8.01±1.95)mmol/L]、HbA1c[(8.66±1.64) mmol/L]、TC[(5.28±0.84)mmol/L] 、TG[(1.96±0.89) mmol/L]、LDL-C[(3.11±0.65) mmol/L]高于对照组[(5.35±0.62)、(5.19±0.29)、(4.77±0.21) 、(1.54±0.11)、(2.82±0.30) mmol/L] (P<0.05);观察组左、右侧足背动脉β(14.41±5.06,14.68±4.80) 、Eρ[(198.35±72.89) 、(199.82±67.24) kPa]、PWVβ[(8.46±1.66)、(8.52±1.51) m/s]高于对照组[(10.99±4.28) 、(11.37±4.25);(137.09±52.38) 、(141.27±54.82)kPa;(7.05±1.37)、(7.18±1.37)m/s](P<0.05),AC值[(0.080±0.030)、(0.082±0.040) mm2/kPa]低于对照组[(0.104±0.043)、(0.103±0.042)mm2/kPa] (P<0.05);观察组腘动脉左、右侧β(14.21±6.08、14.38±5.86)、Eρ[(200.35±96.12)、(200.60±88.66)kPa]、PWVβ[(8.51±2.00)、(8.37±1.79)m/s]高于对照组[9.85±4.78、10.29±4.20;(122.77±63.00)、(127.15±52.10)kPa;(6.64±1.62)、(6.79±1.79)m/s](P<0.05),AC值[(0.30±0.14)、(0.34±0.18) mm2/kPa]低于对照组[(0.52±0.22)、(0.49±0.20)mm2/kPa](P<0.05);2型糖尿病患者足背动脉、腘动脉弹性指标β、Eρ、PWVβ与FPG、HbA1c、TC、LDL-C呈正相关,足背动脉AC与FPG、TC呈负相关,腘动脉AC与HbA1c、TC呈负相关.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动脉粥样硬化主要与FPG、HbA1c、TC、LDL-C有关,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可快速、无创地检查下肢小动脉弹性,及时发现血管弹性功能受损情况.

  • 腘动脉损伤20例临床分析

    作者:张玉强;吕根法;王晓红;安文弟;张鹏飞;闫枫

    目的 探讨腘动脉损伤的诊疗方法.方法 20例腘动脉损伤中18例行端端吻合及血管移植治疗,2例因修复腘动脉价值不大,给予截肢.结果 18例恢复良好,2例截肢.结论 腘动脉损伤后早确诊,早期手术探查治疗,切除损伤动脉并行自体大隐静脉血管移植效果为佳.

  • 结核感染合并多发性大动脉炎1例

    作者:兰海霞

    1 临床资料患儿 ,女,11岁,因"间断胸闷、气短2个月"入院.查体:双上肢血压对称(17/12 kPa~17/13 kPa),双侧股动脉均搏动对称,无减弱,双侧腘动脉未及明显搏动.卡介苗接种瘢痕(-).双肺呼吸音粗,心前区隆起,心界扩大,心率每分钟126次,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腹部可闻及血管杂音.心电图示窦性心律,V3~V6导联T波低平,右心室肥厚;胸部CT提示右下肺肺炎,心影扩大,以左心室增大为主,心腰平直.

  • 腘动脉损伤的及早诊断与处理

    作者:刘斌;朱化刚;余昌俊;宋海屏

    目的 探讨腘动脉损伤及早诊断与治疗的方法.方法 分析安徽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1999年10月至2011年9月收治的17例腘动脉损伤患者的救治过程,结合临床检查及多普勒超声检查,及早诊断和修复损伤血管,术中损伤血管远端取栓和预防性筋膜切开减压.结果 17例患者中4例截肢,2例有轻度跛行;1例因初次术后吻合口处血栓形成二次手术者,发生缺血性肌坏死虽保住了肢体,但遗留有严重的肢体功能障碍.结论 腘动脉损伤应早期采取相关检查,及时明确诊断并积极采取修复等综合治疗,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截肢率.

    关键词: 腘动脉 损伤 诊断 治疗
  • 显微修复治疗腘动脉损伤的疗效

    作者:陈晋伟

    目的 探讨显微修复治疗腘动脉损伤的疗效.方法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腘动脉损伤52例,手术方法包括固定骨折端、受损血管的显露、血管吻合和自体静脉移植术.结果 51例治愈,1例截肢.结论 对腘动脉损伤的治疗应立即纠正休克、控制出血和恢复肢体血液供应,腘动脉的修复是肢体血液循环重建和功能恢复的保证.

  • 腘动脉损伤延迟诊断的手术及康复

    作者:鲍同柱;赵红卫;周纳新;刘万军

    目的:探讨延迟诊断的腘动脉下段损伤的保肢治疗.方法:9例诊断时间>48 h的腘动脉下段损伤,在修复腘动脉的同时行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并行保肢和康复治疗.结果:1例截肢,8例保肢成功.随访1.5~6年,早期小腿下段及足部的感觉障碍均明显恢复,但有足下垂畸形、踝关节挛缩及步态异常,2例后期行踝关节融合后步态改善.结论:小腿坏死肌肉彻底切除是腘动脉下段损伤延迟诊断后采取保肢治疗的重要措施;术后早期的康复锻炼和后期踝关节融合能够明显恢复和改善下肢的行走功能.

  • 闭合性腘动脉损伤的治疗及其并发症的预防

    作者:危蕾;周必光;廖苏平;吴波;刘俊

    自2003年10月至2007年8月,我院共收治闭合性腘动脉损伤1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狭窄的疗效比较

    作者:张伶;郭俊渊

    目的:比较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与支架植入治疗股腘动脉小段狭窄慢性症状的效果.方法:在海德堡、基尔、维也纳的三个研究中心搜集了116例患者(年龄39~87岁,平均67岁),共124个患肢进行随机分组,其中53例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组),71例行中-长支架(long-medium Palmaz-stent)植入术(支架组).病例的纳入标准:间歇跛行或慢性的肢体缺血症状,动脉阻塞范围很小(病变长度≤5cm)或狭窄偶尔发生,血管造影示至少有一个主干血管未闭.随访包括临床评价,测踝-臂指数(ABI),彩色多谱勒超声检查,和 /或在术后第6、12、24个月时行血管造影.术后12~36个月有54个患肢行血管造影检查.

  • 右侧腘动脉发自臀下动脉伴股深动脉缺如1例

    作者:陈拥彬;胡圣望

    女尸,65岁左右,身高148cm."股后动脉"及腘动脉起始部异常.右侧髂总动脉短粗,长2.0cm,压扁横外径2.0cm,在第5腰椎体右前方分出骼内、髂外动脉,髂内动脉明显大于髂外动脉(前者压扁外径1.5cm,后者压扁外径0.8cm).

  • 1例腘动脉栓塞患者的护理体会

    作者:王海梅;韩艳

    总结了1例外伤骨折术后,发生腘动脉栓塞患者保全肢体的临床资料和护理经验,即专科护理和心理护理,包括严密观察患肢末梢血运、皮肤颜色、温度、感觉活动及动脉搏动等情况,及时发现血管栓塞危象的发生,并给予早期治疗与护理,减少了残疾的发生.认为护理人员应具备高度的责任心,并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认识发生血管栓塞危象的严重性,通过精心的治疗,细心的护理,使患者肢体得以保全,终痊愈出院.

  • 外科手术与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的疗效比较

    作者:冰峰;任补元

    【目的】比较外科手术与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6月至2013年6月本院收治的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患者113例,根据 T ASCⅡ分级及治疗方式将其分为四组:T ASCⅡC级30例(C级手术组)、T ASCⅡD级27例(D级手术组)行股‐腘动脉旁路移植术;T ASCⅡC级组29例(C级介入组)、T ASCⅡD级组27例(D级介入组)行支架植入术;观察四组术后1周、3个月、6个月、1年的下肢血管通畅率、踝肱指数(ABI),记录四组生存率、保肢率、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1周、3个月,手术组与介入组下肢血管通畅率、ABI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P >0.05);术后6个月、1年手术组通畅率、ABI均高于介入组(P <0.05);四组保肢率、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手术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介入组( P <0.05)。【结论】外科手术与介入术治疗糖尿病下肢缺血病变的保肢率、生存率相近,但外科手术的远期疗效优于介入术。

  • 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

    作者:樊孝文;方力;郑翼德

    [目的]探讨膝关节周围骨折、膝关节脱位合并腘动脉损伤的诊治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合并有腘动脉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通过临床检查、血管造影和(或)多普勒检查,早期明确诊断。手术方式采用血管吻合术7例,取栓+血管修补术5例,自体大隐静脉移植1例,人工血管移植3例。术后抗凝、祛聚、扩管、解痉、预防感染治疗。6例患者(37.5%)保肢成功,10例患者二期行截肢(趾)手术。5例患者行骨折固定前因发现伴有骨筋膜室综合征而行术中减压,2例术后预防性切开减压,其中3例终保留肢体成功。[结论]膝关节周围骨折、脱位应高度怀疑合并有腘动脉损伤,通过仔细临床检查,必要时结合多普勒、血管造影尽早明确诊断,及早手术探查修复损伤的血管,稳定骨折。

  • 药物涂层球囊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研究

    作者:孙利坤;王兵;吴斐;刘俊超;牛晓阳;刘晓哲;许恒;卢维龙

    目的:探讨药物涂层球囊(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1月应用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34例患者(42条患肢).原发狭窄性病变28条患肢,支架内再狭窄病变4条患肢,闭塞性病变10条患肢,病变长度(126±85) mm,术后3~6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晚期管腔损失(LLL)、小管腔直径(MLD)、冉狭窄率、临床驱动靶血管血运重建率(TLR)、踝肱指数(ABI)以及临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34例患者手术技术成功率100%,患者术后MLD、ABI均较术前明显改善(均P<0.05);术后6个月随访LLL为(0.08 ± 0.94) mm、靶病变再狭窄率为9.52%(4/42)、TLR为2.38%(1/42),Rutherford分级均较术前得到改善.3例患者出现术中并发症:2例动脉夹层,使用直径稍大球囊压迫,夹层消失,l例血管破裂,植入Viabahn覆膜支架.结论:DCB治疗股腘动脉硬化闭塞症安全、有效.

249 条记录 9/13 页 « 12...567891011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