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在创伤患者肢体血管损伤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血流显像在诊断创伤患者肢体血管损伤的应用价值.方法创伤患者或骨折复位后局部或患肢进行性肿胀、疼痛、血循环障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技术,经二维超声在患肢血管自上而下进行横向、纵向逐段扫查,了解肢体动、静脉与周围组织的关系.血管腔内回声、血流充盈情况,是否有血管损伤并获取血流信号.结果 21例创伤病例中发现肢体血管病变有假性动脉瘤5例,下肢动脉栓塞2例,下肢静脉栓塞有8例,血肿6例.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对创伤患者肢体血管损伤或血管并发症能有效地检出,并对术后或骨折复位后血管及肢体血供恢复及预后是一种无创性的诊断手段.
-
小儿头皮静脉先采血再输液方法介绍
婴幼儿由于肢体血管细小,不合作,采集血标本难度大.我院输液室自2002年1月~2003年12月对两岁以下的婴幼儿通过头皮针在输液前进行血标本采集[1].2年来共采集228例,成功率高,现将此方法介绍如下.
-
肢体加压器的研制
直立性调节障碍是小儿常见的生长发育性疾病之一,主要表现为立位时出现的眩晕、头痛、心悸、气短、跌倒等症状.其发病机制为肢体血管压力感受器反射性调节减弱、交感神经的紧张性较低.立位时,血液因重力作用郁积在下肢,使回心血量减少,而引起短暂性心脑血管灌注不足.
-
应用佳素致过敏反应一例
病例:患者,男,53岁,主因大隐静脉曲张收住我科.术后第三天输生理盐水250ml加头孢唑林钠3.0g 2/日(第一组液),5%葡萄糖注射液500ml加佳素10ml 1/日(第二组液)静脉点滴,当输至第二组液20分钟时,患者出现轻度胸闷、心慌、输液侧肢体血管出现条索样红线、皮肤出现云朵样丘疹、寒战,立即换生理盐水并将输液管内液体排尽,氧气吸入,地塞米松5mg入壶.20分钟后病人症状缓解.下午继续输入第一组抗生素,病人未出现上述症状.
-
肢体血管损伤患者的急救与护理
目的 探讨肢体血管急性损伤患者的病情观察及相应急救护理措施.方法 对急诊科30例肢体血管损伤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急救护理经验.结果 30例肢体血管损伤的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肢体血管损伤经过积极有效的急救处理,可明显减少死亡率和致残率.
-
改良自凝牙托材料在肢体管道铸型中的应用
自凝牙托材料以往主要用于灌注粗大管道,如:主动脉、腔静脉、门静脉、肝静脉、支气管及溶剂挥发成型法后期的大管道补注,用于较小管道的铸型特别是肢体血管的铸型尚未见报道.
-
老年糖尿病并发心肌梗死临床分析
糖尿病人长期血糖控制不理想时,会出现多种并发症.老年糖尿病患者心、脑及肢体血管易受累,心肌梗死发生率也高于同年龄组非糖尿病病人.
-
结节性血管炎的治疗体会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11例,男2例,女9例,均为门诊患者.年龄19~80岁,平均37.3岁.门诊患者肢体血管受累部位单纯双下肢发病者7例,单纯上肢发病者2例,上下肢皆受累者2例.表现为皮肤红色结节,皆未出现明显其他系统受累表现,其中湿热下注型4例,瘀血阻络型7例.
-
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30例护理隐患分析及对策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有效透析的基本保证,理想的维持性血液透析通路为自体动-静脉内瘘,但部分患者因周围血管条件限制,无法进行肢体血管造瘘手术,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导管是目前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极好补充.延长导管的使用寿命,提高工作效能是护理工作的重点,但由于护理人员知识水平参差不齐,操作不注意细节,易造成护理隐患.2009年1月~2010年1月,我们回顾性分析30例血液透析长期留置导管患者的护理隐患,探讨对策.现报告如下.
-
断肢再植术58例术后观察与护理
断肢再植是将断离的肢体血管重新吻合,恢复其血液循环,彻底清创及做骨、神经、肌腱、皮肤的整复手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肢体离断容易引起创伤性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术后血管痉挛、血栓形成等并发症导致再植肢体失活,甚至危及生命,因此术后细心观察与精心护理是再植成功与否的重要环节.
-
多轴向旋转DSA在肢体血管诊疗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多轴向旋转DSA在肢体血管造影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应用PHILIPS V5000数字成像系统对58例四肢血管行多轴向旋转DSA检查,并作回顾性分析.结果:58例旋转DSA影像均避开了多支血管的相互重叠,较好地显示病变处血管的起源、走向、分布、轮廓及假性动脉瘤的瘘口.结论:多轴向旋转DSA技术能更好地显示病变的供血血管和分支结构,多方位、清晰地显示迂曲血管分支的走行、正常解剖和异常改变,是对常规血管造影的重要补充.
关键词: 多轴向旋转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肢体血管 参数选择 -
前臂动静脉铸型标本制作方法的改进
肢体的动静脉血管铸型技术已有诸多资料[1,5].基于肢体血管流程长,管径细小的特点,多采用过氯乙烯填充剂,但过氯乙烯填充需要补注,否则大干不饱满.我们针对这问题,改用一次成型的牙托材料,分段插管灌注的方法成功制作出前臂血管铸型标本.现将具体操作报道如下.
-
全身整体血管铸型标本的设计与制作
制作全身整体血管铸型的难度很大,其原因主要是全身血管分布广,流程漫长,在粗大血管处插管灌注时,该血管及其邻近的分支承受的灌注压大,而远处的血管分担的压力小,以致各处血管灌注压力不均匀.再者,肢体血管管径小,流程长,又有肌肉和筋膜的支持保护,所需的灌注压力大,而内脏血管管径大,流程短,四周又缺乏致密的组织,故所需的灌注压力小.因此,常出现肢体血管稀疏,甚至显示不全,而脏器血管稠密,只显示脏器外形,看不见其内部血管构筑型式,或者出现离灌注点近的铸型细密,而离其远的则稀疏等情况.从整体观察,铸型稀疏不均,很不协调.我们在原有工作基础上[1~8],改进了灌注方法,采用多点分部灌注,使灌注压力和灌注量相对均衡,后期再作整体腐蚀,铸型获得成功.
-
桥式皮瓣修复下肢软组织缺损的护理
桥式皮瓣是针对下肢严重创伤,部分软组织缺损,其主干动脉损伤又伴长期病理改变致使软组织缺损处无血管可缝接,采用局部皮瓣,邻近皮瓣及游离皮瓣无法修复的情况下采用的一种新的高难度的手术方法,即采用健侧肢体血管为血管蒂携带游离皮瓣移植修复患侧软组织缺损的方法.
-
反向浅静脉穿刺在老年病人中的应用
静脉输液临床上一般采用向心性穿刺.对需要长期输液的老年病患者,由于反复多次静脉穿刺,造成肢体血管不同程度的破坏,短时间内难以恢复.
-
长期颈内静脉留置双腔导管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价值
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外循环通路是血液透析治疗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目前国内普遍采用动静脉内瘘作为常见的血液通路.但随着目前老年患者数量上升,糖尿病、肾病造成的慢性肾衰的比例增高,这类患者肢体血管条件差,行动静脉瘘手术的可行性小、成功率低.
-
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在儿童肢体血管及相关疾病的表现及临床应用
采用数字减影介入放射(DSA)对血管性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已有不少报道,但主要集中在内脏器官和颅脑血管病变的报道较多,对儿童肢体血管性疾病的报道则相对较少,儿童肢体先天性血管疾病则有较高的发病率,对诊断儿童肢体血管性病变采用其他的检查手段较难准确地判断其病变性质、病变范围、程度、以及与主干血管关系等,对外科手术入路,手术方式的选择,以及手术范围的确定帮助不大.我们选择10例怀疑有肢体血管疾病且范围广泛或部位深在或累及多层组织的儿童行DSA检查,获得满意结果,现报道如下:
-
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在透析中的应用
血液透析(hemodialysis)治疗方法实施的前提条件是建立长久、有效的体外循环通路.对肢体血管条件差的糖尿病患者、多次动静脉内瘘闭塞使肢体血管耗竭的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以及近期等待肾脏移植又对穿刺有畏惧心理的年轻患者,行永久性颈内静脉置管有其独特的优势.我血液净化中心自2004年12月~2007年12月对16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的患者采用了颈内静脉长期留置双腔导管.现报告如下.
-
糖尿病周围血管病变的血管重建手术
肢体血管的重建术用于糖尿病外周大中血管病变,能够手术重建的血管包括自腹主动脉下段至踝下,足背动脉弓以远的小血管及微血管病变则很难直接用外科手段进行重建.
-
四肢严重创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严重肢体创伤由于伤情严重,肢体血管、神经和骨组织严重受损,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软组织缺损,给保留肢体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同时,患者合并其他器官的损伤,增加了救治难度.自1991年以来,笔者对39例四肢严重创伤进行治疗与修复,取得了满意的效果.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