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三苯氧胺配合乳安贴治疗乳腺增生1200例疗效观察
乳腺增生是以乳腺腺泡、导管上皮细胞及结缔组织增生为基本病理变化的一组非炎症、非腺瘤性,良性增生性疾病.我院于1992年3月至2003年4月应用甘肃九保健品开发有限公司生产的乳安贴配用三苯氧胺(tamoxifen)治疗乳腺增生3 000余例.现将1 200例的疗效观察报告如下.
-
电脑妇科治疗仪配合中药治疗32例中期妊娠引产合并尖锐湿疣的临床观察
尖锐湿疣是由人类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生殖道皮肤粘膜上皮的良性增生,妊娠期生殖道尖锐湿疣可致婴幼儿咽喉乳头瘤,HPV又与生殖道肿瘤密切相关[1],故越来越得到重视,目前治疗尖锐湿疣的方法较多,主要有化学药物、免疫制剂、物理疗法及手术三大类[2],对于中期妊娠引产合并尖锐湿疣的处理,如何提高疗效,减轻痛苦,减少复发,仍是一个需要深入探讨的课题.笔者对32例中期妊娠引产合并尖锐湿疣者进行治疗、观察,认为终止妊娠后使用电脑妇科治疗仪辅助中药治疗效果佳,能减少复发.
-
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并发症原因分析及防治措施(附150例报告)
目的:分析基层医院前列腺气化电切术并发症产生原因,探讨其防治措施.方法:采用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结合电切术治疗良性前列腺增生(BPH)150例.结果:治愈127例,出现并发症23例65例次.随访1a,除4例死于心脑血管疾病、1例真性尿失禁外,余145例经治疗均愈后良好.结论: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疗效可靠,但基层医院开展此术式并发症发病率相对较高.究其原因,一是患者就诊较晚,且多为急诊入院,前列腺体积较大;二是医生经验不足,解剖不熟悉.
-
前列腺癌活检的病理诊断
结合个人经验及目前的文献,对前列腺癌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有关问题进行阐述.主要从前列腺癌的免疫标记、相关病变、镜下形态特征、侵犯和转移特点、癌与良性增生的鉴别5个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
前列腺穿刺活检诊断中易与癌混淆的良性病变
本文介绍六类穿刺活检中易与癌混淆的良性前列腺病变,其中萎缩后增生、非典型性腺瘤样增生和硬化性腺病以小腺泡增生为主,易与低级别癌混淆,但这类良性小腺泡均有34βE12标记(+)的基底细胞层,无明显增大的核仁,也缺乏腺腔内黏液或类结晶体.单纯性萎缩和高级别PIN均为大腺泡结构痛变,前者核/质比增大,后者有核的不典型性,但它们都保留小叶结构和基底细胞层,并缺乏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梗死诱发的鳞化、基底细胞增生-基底细胞腺瘤和非特异性肉芽肿性前列腺炎都有成巢、成片增生的细胞,在穿刺中易与高级别癌混淆,但这些良性增生的细胞均缺乏高级别前列腺癌的细胞异型性和明显的浸润性生长方式.34βE12和KP-1等免疫标记也有助于诊断.
-
p63、calponin和SMM-HC联合标记在乳腺增生性病变中表达的比较
在乳腺良性增生性疾病中,腺体周围肌上皮存在,而恶性病变出现浸润时肌上皮消失.因此乳腺肌上皮细胞是否存在对鉴别良、恶性病变具有重要的鉴别诊断价值.以前认为肌动蛋白异构体是乳腺肌上皮细胞较好的标记物,后又发现肌动蛋白结合蛋白(calponin)和平滑肌球蛋白重链(SMM-HC)的特异性优于肌动蛋白异构体,但仍未解决平滑肌细胞和肌纤维母细胞共同表达的问题.近年来,p63蛋白的应用解决了以上抗体交叉后反应的问题,使得一些构象复杂的乳腺上皮性病变易于诊断.本文应用p63、calponin和SMM-HC 3种抗体联合标记,对41例乳腺良、恶性病变进行比较,探讨3种抗体联合应用在乳腺疾病诊断中的意义.
-
干扰素及干扰素诱导剂与人乳头瘤病毒致尖锐湿疣的治疗
尖锐湿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引起的皮肤黏膜病变,主要引起皮肤黏膜的良性增生,某些型别HPV所致皮损易反复发作,甚而导致癌变,故去除疣体、防止复发和癌变是尖锐湿疣治疗的目的.干扰素(interferon,IFN)是一种具有广谱抗病毒、抗肿瘤、抑制细胞增长和免疫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IFN用于治疗尖锐湿疣已近20年,取得了一定的临床疗效,但尚存一定问题,本文就干扰素在尖锐湿疣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
光动力作用与微循环损伤效应(二)
自Dougherty等[1-3]首次报道光动力学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恶性肿瘤以来,因其良好的组织选择性和作用强度的可控性在临床上受到普遍的重视.通过对治疗区瘤体的观察,发现光动力作用所致的微血管损坏效应甚为明显[4-6],这种现象启发人们将PDT用于良性血管增生性疾病的治疗.近年来,随着PDT基础研究的不断进展,对光动力作用的微血管效应认识进一步深入,PDT的适用范围已不仅仅局限于肿瘤性疾病,而广泛应用于多种良性增生性疾病,如鲜红斑痣(port wine stain,PWS)、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的治疗中,取得了确切的疗效,同时对于PDT治疗类风湿关节炎、增生性瘢痕等其他增生性疾病也进行了积极的研究和探索,并展现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现就光动力-微循环效应的临床研究现状综述如下.
-
乳腺硬化性腺病的临床与影像学诊断
乳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是一种良性增生性疾病,临床相对少见,且由于其在临床、影像学以及病理学的表现均与乳腺癌有重叠,对诊断带来极大困扰。目前,国内外关于 SA诊断的文章较少,且观点不一。本文旨在提供更多的病例,以期提高临床及影像诊断医师对于SA的认识。
-
《良性前列腺增生诊断治疗指南》解读:治疗篇
下尿路症状是BPH患者的切身感受,下尿路症状及其导致的生活质量下降是患者寻求治疗的主要原因.因此,下尿路症状以及生活质量的下降程度是治疗措施选择的重要依据.应充分了解患者的意愿,向患者交代包括观察等待、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在内的各种治疗方法的疗效与不良反应.1 观察等待( watchful waiting)观察等待包括患者教育、生活方式指导及随访.BPH是前列腺组织学一种进行性的良性增生过程,BPH患者中尿潴留、肾功能不全、膀胱结石等并发症的只是少数.因此,对于大多数BPH患者来说,观察等待不失为一种合适的处理方式,特别是患者生活质量受下尿路症状影响并不明显的时候.
-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影像学表现及临床意义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是一种可发生于髋、膝、踝、肘等四肢大关节的、原因不明的良性增生性疾病[1],有肿瘤和炎症两种病因学说[2],恶性者罕见[3],可单关节发病,也可多关节发病,多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多见于青少年,甚至小儿.通过本组7例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X线及MRI表现,并结合文献分析,以期提高对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的诊断水平,为指导临床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
-
青年人前列腺中叶良性增生一例报告
患者,31岁.因尿频、尿急、排尿不畅6年加重1个月于2005年2月28日入院.曾以"慢性前列腺炎"给予抗炎及尿道微波治疗无效,发生尿潴留2次.直肠指检示前列腺稍偏大、表面光滑、质地中等、中央沟存在,无触压痛.B超示肝内点状高回声及强回声,脂肪肝样改变,胆囊壁内胆固醇沉着.
-
P504S、p63、34β-E12抗体混合物在前列腺癌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我们采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α-甲酰基辅酶A消旋酶(AMACR,P504S)、P63、34β-E12抗体混合物在前列腺癌与良性增生的表达情况,探讨其在前列腺癌鉴别诊断中的作用.现报告如下.
-
ET-1、ETAR、IGF-ⅠR在正常前列腺和良性前列腺增生中的表达及意义
各种生长因子在前列腺的生长、发育、病理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们研究内皮素(ET-1)、内皮素A型受体(ETAR)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受体(IGF-ⅠR)在正常和良性增生前列腺的表达.现报告如下.
-
伴下腔静脉受累的静脉内平滑肌瘤病的诊疗进展
静脉内平滑肌瘤病(intravenous leiomyomatosis,IVL)又称脉管内平滑肌瘤病,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子宫肿瘤.该肿瘤组织学上呈良性增生,但是具有侵及静脉和淋巴管的不良生物学行为,常常超出子宫范围,沿宫旁静脉、髂静脉延伸达下腔静脉,甚至累及右心或肺动脉,成为心脏内平滑肌瘤病(intracardiac leiomyomatosis,ICL).以下腔静脉或右心房病变为首发症状瘤病发展极为隐袭,临床表现多样且缺乏特异性,诊断非常困难.
-
p53和bcl-2在腺性膀胱炎及膀胱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意义
目前大部分学者认为腺性膀胱炎是膀胱癌前病变[1] ,有资料提示腺性膀胱炎与膀胱肿瘤有一定关系.人们还发现在许多良性增生病变、癌前病变及恶性肿瘤中存在着细胞凋亡的异常,这种现象提示细胞凋亡与这些疾病的发生、发展、分化、转移等生物学性质有密切关系[2].我们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p53和bcl-2蛋白在腺性膀胱炎中的表达,并探讨其意义.
-
多关节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一例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otis,PVNS)是一种原因不明、不常见的良性增生性疾病.多发生于四肢大关节,以膝关节多见[1],而多关节同时发病非常少见[2-7].笔者遇到的1例同时累及单侧膝、踝关节的PVNS病例,现报道如下.
-
非那雄胺可引起男性乳腺癌
非那雄胺属4-氮甾体激素类化合物,为特异性Ⅱ型5-α还原酶抑制剂,抑制男性体内主要的雄激素睾酮转化为更强效的雄激素二氢睾酮(DHT),显著降低血液和靶组织(前列腺、皮肤等)中DHT水平.前列腺的生长发育和良性增生依赖于DHT,口服非那雄胺5 mg可迅速降低血清和前列腺组织中的DHT水平而抑制前列腺增生、改善良性前列腺增生(BPH)的相关症状.
-
竹红菌素结合红外线对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的治疗与体会
外阴鳞状上皮增生是以外阴瘙痒为主要症状,病因不明的鳞状上皮细胞良性增生为主的外阴疾病.多见于30~60岁妇女,恶变率2%~5%,是常见的外阴白色病变.现在对于外阴鳞状上皮增生病因不明,迄今尚无确切证据表明慢性损伤、过敏、局部营养失调或代谢紊乱是导致此病的直接原因,其发生可能与外阴局部潮湿、阴道排出物刺激及对外来刺激反应过度有关.
-
乳腺问题合理应对
乳腺囊性增生病(简称乳腺病),临床上常称乳腺增生病.本病既不是炎症也不是肿瘤,而是乳腺实质的良性增生,好发于中青年女性.雌、孕激素比例失调是导致本病的主要原因.现代女性由于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晚婚晚育等因素,容易导致内分泌的紊乱而引发本病,故本病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发病率占乳房疾病的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