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术后并发高血压危象的护理

    作者:林楚芳

    高血压危象是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严重并发症,出现血压持续性升高、头晕、头痛、呕吐、抽搐等一系列症状.病情凶险,如不及时处理,可危及病人生命.笔者于2000年6月曾护理过1例患者,经及时抢救脱险,现介绍如下.

  • 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肾上腺皮质腺瘤探讨

    作者:张明荣;曹雪峰;乔梁;李文伦;柳光恒

    目的 探讨肾上腺皮质腺瘤(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射频消融治疗的安全性及疗效.方法 对22例原醛症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结果超声见瘤体完全消失;彩色多普勒超声瘤体内血流消失,超声仅见强回声团.结论 应用超声引导下射频消融治疗原醛症,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安全性好,对患者创伤小,痛苦小,费用低,是一种理想的治疗方法 .

  • 肾上腺肿瘤13例诊治分析

    作者:高正衡;李正芳

    目的 提高肾上腺肿瘤的诊治水平.方法 对13例临床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Cushing综合征5例,Conn综合征2例,嗜铬细胞瘤2例,肾上腺皮质癌1例,肾上腺转移癌1例,畸胎瘤1例,无功能腺瘤1例.临床表现,内分泌生化检查,B超、CT、MRI应用于疾病的诊断.结果 12例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均经病理证实.结论 认真采集病史,选择性的定性诊断及定位诊断可提高诊断准确率.积极手术是确切的治疗手段.

  • 腹腔镜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

    作者:李霞;魏力

    总结应用腹腔镜治疗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227例患者的围手术期护理.护理重点包括:术前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饮食指导、高血压的控制及低血钾的纠正,术后严密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变化、合理氧疗,观察血钾的变化,防止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并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出院前做好细致的出院指导.本组患者经过精心的术前术后护理,均安全渡过围手术期.术后随访6个月至2年,平均1.2年,所有患者术后均未出现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表现或其他明显并发症,血钾均于术后2个月内恢复正常,180例(79.3%)血压恢复正常.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的腹腔镜治疗进展

    作者:郭旭东;蒋绍博;王翰博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rimary aldostemnism,PA)是Conn在1955年首次发现并提出的一种肾上腺疾病[1].PA由一侧或两侧肾上腺过量分泌醛固酮而致,主要表现为高血压、低血钾、夜尿增多、碱血症、血浆醛同酮升高及肾素活性降低等.研究表明醛固酮所引起的高血压患者与原发性高血压相比,在心脏、肾脏等靶器官的损害方面要更为严重,因此PA的早期诊断及治疗非常重要.

  • 具有激素分泌功能的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一例临床分析

    作者:于俊杰;温儒民;陈家存;李望;陈仁富;朱海涛;薛松

    节细胞神经瘤(ganglioneuroma,GN)是一类少见的起源于神经脊的良性肿瘤,组织学上主要由成熟的神经节细胞、Schwann细胞、神经组织和神经纤维构成[1-2],通常起源于脊柱旁的交感神经链。肿瘤大多数位于后纵隔、腹膜后,原发于肾上腺髓质者偶见。通常GN很少分泌儿茶酚胺及类固醇激素,不具分泌功能。因此即使肿瘤较大,也常不会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3-4]。然而,本院收治1例肾上腺节细胞神经瘤(adrenal ganglioneuroma,AGN)患者内分泌功能活跃,呈低肾素性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表现。现对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措施进行讨论。

  • 慢性汞中毒导致膜性肾病合并肾小管损伤一例

    作者:莫晓露;王明军

    患者女,28岁,因"口干、多饮、多尿、消瘦、乏力3月余"入院.3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口干、多饮、多尿、消瘦,体重下降10 kg,伴双下肢乏力及双小腿颤动,曾在外院多次查甲状腺功能正常,有高血压伴低血钾,曾当"抑郁症"治疗无明显好转.门诊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小管间质性肾病?"收住院.

  • 尿醛固酮及尿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比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曾伟芳;沈玉婧;李华;初少莉;高平进

    目的 评估尿醛固酮及尿醛固酮与血浆肾素活性比(UARR)在诊断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中的价值,计算尿醛固酮及UARR诊断PA的佳切割值.方法 分析研究2009年8月至2012年5月在上海瑞金医院高血压科住院标准化条件下明确诊断为PA的患者238例,年龄(49.6±11.1)岁;原发性高血压患者326例,年龄(43.0±15.3)岁.测定血浆醛固酮浓度(PAC)及血浆肾素活性,留置24 h尿液测定尿醛固酮(不测定尿肾素活性),分别计算血醛固酮肾素活性比(ARR)及UARR.应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尿醛固酮及UARR曲线下面积(AUC),计算尿醛固酮及UARR诊断PA的佳切割值,并与目前常用筛查PA的指标ARR进行比较.结果 尿醛固酮的AUC为0.870(95%CI 0.841~0.899),佳切割值为12.95 μg/24 h,灵敏度72.4%、特异度85.2%.尿醛固酮的AUC高于立位PAC的AUC(0.870比0.784,P<0.01),低于ARR的AUC(0.870比0.947,P<0.01).UARR的AUC为0.964(95% CI0.950~0.978),佳切割值为7.95(μg/24 h)/[μg/(L·h)],灵敏度94.2%、特异度88.9%.与立位ARR的AUC相比,UARR的AUC更大(0.964比0.947,P<0.01).结论 尿醛固酮筛查PA的诊断价值高于PAC,但两者均较ARR低,而在本试验人群中UARR比ARR的诊断价值更高,同样为筛查诊断PA的一项有效指标.

  • 两种血浆肾素、醛固酮检测方法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效率的评价

    作者:赖凤华;曹筱佩;林慧美;张少玲;符娟;肖海鹏;李延兵

    目的 探讨放射免疫法(RIA)与化学发光免疫法(CLIA)测定肾素、醛固酮结果的相关性以及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的筛查价值.方法 对高血压患者96例分别采用RIA和CLIA平行检测血浆肾素活性或肾素浓度、醛固酮,对这两种检测方法的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比较这两种方法测得的醛固酮与肾素的比值(ARR)在原醛筛查中的灵敏度、特异度.结果 96例患者中41例诊断为原醛,两种方法测得的肾素活性(浓度)呈正相关(r=0.905,P<0.01),醛固酮浓度亦呈正相关(r=0.967,P<0.01).两种方法计算AR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95% CI 0.89~0.99)和0.92(95% CI 0.85~0.98),两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2).筛查原醛RIA法ARR以30 (nmol/L)/[ng/(L·h)]为切点,灵敏度为90.2%,特异度为92.7%;CLIA法ARR以25为切点,灵敏度为95.1%,特异度为83.6%.两种检测方法并联灵敏度为97.6%,特异度为83.6%.结论 两种方法检测肾素、醛固酮具有良好相关性;筛查原醛,CLIA具有更高的灵敏度,但其特异度比RIA低.

  • 右侧肾上腺静脉开口的手术定位

    作者:王国亮;周克明;欧阳玮琎;成秋艳;索菲娅;张德莲;常桂娟;孔剑琼;李南方

    目的 分析右侧肾上腺静脉开口位置,以利于肾上腺静脉取血术(AVS)进行.方法 收集2012年2月至7月于新疆高血压诊断治疗中心确诊为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且成功完成AVS的52例患者的光盘影像,应用Digital Jacket 4.0 pro软件回顾分析其右肾上腺静脉开口位置.结果 其中1例右肾上腺静脉开口于副肝静脉内,未做统计.右肾上腺静脉开口集中在胸11上缘和胸12下缘之间(47例,占92.2%);后壁多见(36例,占70.6%),多数主干与下腔静脉开口呈锐角(17例,占33.3%)或夹角极小(19例,占37.3%).结论 Cobra导管在胸11上缘和胸12下缘之间的侧后壁较容易找到右肾上腺静脉开口.

  • 经肘正中静脉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的可行性与安全性研究:附50例首次报告

    作者:董徽;蒋雄京;彭猛;车武强;邹玉宝;钱海燕;宋雷;吴海英;张慧敏

    目的 探讨经肘正中静脉行分侧肾上腺静脉取血(AVS)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13年2月至12月对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连续50例经肘正中静脉行AVS,记录选用的导管,并统计两侧取血成功率、手术时间、X线曝光时间、造影剂用量和并发症发生率.AVS成功定义为肾上腺血样皮质醇与外周血样皮质醇比值≥3.结果 50例患者均先使用5F MPA1导管寻找右侧肾上腺静脉,其中47例插入,其余3例改用5F TIG导管插入,而左侧肾上腺静脉均使用5F TIG导管插入.90.0%(45/50)患者右侧取血成功,94.0%(47/50)患者左侧取血成功,88.0%(44/50)患者双侧取血成功.术中平均导管操作时间(16.5±4.3)min,X线曝光时间(5.2±1.5)min,造影剂用量(14.9±4.5)mL.1例(2.0%)患者发生右侧肾上腺血肿.结论 经肘正中静脉行AVS安全可行,双侧取血成功率较高,但因样本量小,仍需进一步研究验证.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药物治疗随访分析

    作者:朱理敏;龚艳春;林伯贤;陆晓虹;牛文全;姚利萍;郑芳芳;唐晓峰;陶波

    目的 了解非手术治疗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经药物治疗后的预后.方法 纳入2012-01-05在高血压门诊随访的PA患者186例,依据患者随访时是否使用螺内酯治疗分为螺内酯组和常规药物组.以螺内酯为主的联合药物治疗的患者130例(男性占72%),年龄(51.5±10.5)岁,使用常规药物联合治疗的患者56例(男性占61%),年龄(51.5±8.8)岁.螺内酯组中有肾上腺腺瘤者50例和双侧肾上腺增生者80例.结果 两组患者的血压均较治疗前降低,螺内酯组的舒张压低于常规药物治疗组[(84±9)比(88±10)mm Hg,P<0.05].增生者治疗后舒张压低于腺瘤者[(84±9)比(86±10)mm Hg,P<0.05].螺内酯组治疗后的血钾高于同组治疗前和常规药物组治疗后[(4.0±0.4)比(3.4±0.6),(3.8±0.5) mmol/L,均P<0.05].螺内酯组的基础空腹血糖低于治疗后的空腹血糖[(5.7±1.4)比(6.2±1.5) mmol/L,P<0.05].两组的临床事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未经手术的PA患者经以螺内酯为主的联合药物治疗可以有效降低血压,纠正低血钾,但有升高血糖的趋势.

  • 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筛查中的价值及钠摄入对其筛查效率的影响

    作者:鄞国书;张少玲;严励;吴木潮;黎锋;徐明彤;程桦

    目的 探讨尿醛固酮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筛查中的作用并评估钠盐摄入对其筛查效率的影响.方法 收集2006-09-2009-07中山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内分泌科门诊和住院的高血压患者269例,其中包括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37例(女119例,男118例,平均年龄47.4岁)和PA患者32例(女20例,男12例,平均年龄41.9岁).所有入组的研究对象均测定立位1h血清醛固酮(SAC)和血浆肾素活性(PRA),并留取24h尿检测尿醛固酮、尿钠和尿钾.通过构建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效率并确定佳切点.以尿钠/尿钾作为钠盐摄入的评估方法,以尿钠/尿钾中位数作为切点将原发性高血压组分为高尿钠/尿钾组(n=119)和低尿钠/尿钾组(n=118),分别以这两组高血压人群作为阴性人群,以PA组作为阳性人群进行ROC分析,比较不同钠盐摄入情况对尿醛固酮水平及其PA筛查效率的影响.结果 通过构建ROC曲线评估尿醛固酮在PA筛查中的作用,其曲线下面积为0.824(95% CI 0.773~0.867,P<0.01),应用Youden′s指数确定尿醛固酮诊断PA的佳切点值为11.6 μg/24 h,其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1.2%(95%CI 63.3%~92.7%)和74.3% (95% CI68.2%~79.7%);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尿醛固酮与尿钠/尿钾呈负相关(r=-0.174,P<0.01).高尿钠/尿钾组尿醛固酮、SAC和PRA水平明显低于低尿钠/尿钾组.结论 尿醛固酮在PA筛查有一定意义,采用11.6 μg/24 h作为切点可取得较高的筛查效率.钠摄入可影响尿醛固酮水平,但不影响其筛查效率.

  • 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224例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红建;李南方;王梦卉;王红梅;孔剑琼;祖菲亚;周克明;张德莲

    目的 探讨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 选择2006-01—2010-03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住院,经过醛固酮肾素活性比值(ARR)初筛、卡托普利试验或盐水负荷试验确诊的224例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醛患者,回顾性分析临床和生化资料.结果 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醛患者224例中1、2、3级高血压分别占4.5%、18.3%、77.2%;主要症状依次是头痛(52.1%)、头晕(49.7%)、乏力(4.1%)、心悸(3.0%)、肢体麻木(1.8%);心血管并发症中脑梗死的发生率为24.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发生率为11.6%;血钠平均为(140.8±2.8)mmol/L,高钠血症患者仅占2.7%;低肾素活性者占97.3%.以ARR≥20(ng/dL)/[μg/(L.h)]且肾素活性减低为标准诊断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醛的阳性率明显高于肾素活性降低且醛固酮浓度升高、ARR≥20(ng/dL)/[μg/(L.h)]且醛固酮浓度升高、ARR≥30(ng/dL)/[μg/(L.h)]为标准的阳性率.结论 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醛患者主要表现为中重度高血压,血浆肾素活性降低,血管并发症中脑梗死比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更多见,以ARR≥20(ng/dL)/[μg/(L.h)]且肾索活性减低为标准筛查血钾正常伴高血压的原醛可能有助于减少漏诊率.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左心室肥厚与甲状旁腺素水平的关系

    作者:林莹;唐菊英;张少玲;邓亚娟;林刁珠;麦梨芳;郭颖;严励

    目的 比较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和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甲状旁腺素(PTH)水平的差异,探讨PTH和醛固酮等因素与左心室肥厚的关系.方法 选择因“高血压查因”住院确诊的资料完整的病例,按性别、年龄、血压水平及高血压病程等相匹配的原则纳入110例PA患者和110例EH患者,比较两组患者的电解质情况、PTH及左心室结构的差异.结果 PA组的血钙[(2.22±0.16)比(2.29±0.10) mmol/L]、血磷[(1.00±0.20)比(1.13±0.20) mmol/L]、血钾[(3.2±0.5)比(4.0±1.5) mmol/L]水平低于EH组(均P<0.01);PA组的血钠[(142.3±2.5)比(140.4±3.0)mmol/L,P<0.01]和PTH水平[(71.94±33.92)比(43.53±19.94) ng/L,P<0.01]高于EH组.线性回归分析示,PA组的高醛固酮水平与PTH正相关(β=0.311,P<0.05).PA组的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高于EH组[201.2(162.4~251.4)比155.5(131.4~176.1)g/m2,P<0.01].根据PTH水平将PA组人群分为两个亚组,高PTH组LVMI高于正常PTH组[252.4(240.5~328.9)比188.0(145.2~225.5)g/m2,P<0.05].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示,PA组的血磷和PTH是LVMI的影响因素(分别β=-0.264、0.607,P<0.05);全部样本中,入院收缩压、醛固酮、PTH、血钙、腰臀比是LVMI的影响因素(分别β=0.292、0.244、0.416、0.241、0.209,均P<0.05).结论 PA患者具有更高水平的PTH,醛固酮和PTH共同参与左心室肥厚的发生.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中不同筛查和确诊试验的应用及评价

    作者:江敏纯;马杜娟;唐菊英;林海伦;邓亚娟;郭颖;张少玲;严励

    目的 比较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卡托普利试验(CCT)及盐水负荷试验(SIT)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中的诊断效率.方法 回顾性连续纳入2008年8月至2016年6月在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内分泌科住院的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183例及PA患者105例的临床资料,利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不同试验的诊断效率.结果 共288例行筛查试验,基础ARR切点为27.2(ng/dL)/[μg/(L·h)]时,敏感性为86.7%,特异性为90.7%.261例行CCT,试验后血浆醛固酮浓度(PAC)、PAC抑制率(%)及AR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876(95% CI0.828~0.924,P<0.001)、0.691(95%CI0.621~0.760,P<0.001)和0.932(95% CI0.898~0.966,P<0.001),三者比较,CCT后ARR的诊断效率高(P<0.001).108例行SIT,试验后PAC及ARR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95(95% CI 0.675~0.915,P<0.001)和0.915(95% CI0.838~0.991,P<0.001),SIT后ARR的诊断效率更高(P<0.05).102例同时行CCT和SIT,一致性检验Kappa值为0.715(P<0.001);比较CCT后ARR、SIT后ARR及联合两指标的ROC曲线下面积,三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基础ARR筛查效率较高;CCT后ARR及SIT后ARR具有较高的诊断效率,两者一致性较好,但联合两者未能提高诊断效率.

  •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的水平

    作者:程维平;姚晓光;马万永;严治涛;毕云伟;李南方

    目的 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合并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血清补体C1q肿瘤坏死因子相关蛋白1(CTRP1)的水平及其相关因素.方法 病例组选取高血压住院患者中诊断为OSA合并PA患者28例,对照组选取同期入院的诊断为高血压合并OSA的患者30例,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ngⅡ)及血清醛固酮水平、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CTRP1浓度.结果 OSA合并PA组的醛固酮水平与OSA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RP1、PRA、AngⅡ、C反应蛋白(CRP)、血钾及血钠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总体人群中CTRP1与睡眠呼吸紊乱指数(AHI)、醛固酮及其他OSA及PA的相关因素均不相关,但在OSA合并PA人群中,CTRP1与AngⅡ呈负相关(r=-0.458,P<0.05).结论 高血压患者中,OSA并PA血清CTRP1水平与OSA人群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OSA合并PA人群中,CTRP1水平与Ang Ⅱ呈负相关,与醛固酮水平无关.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糖代谢紊乱情况分析

    作者:王红梅;王新国;张德莲;常桂娟;王新玲;祖菲亚;周克明;王国亮;李南方

    目的 探讨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原醛)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征.方法 分析2008-10-2010-07我院确诊的原醛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分析原醛患者中糖代谢紊乱的患病情况,分别根据性别、年龄、民族、体质量指数(BMI)、高血压病程及醛固酮水平进行分组,其中男性患者115例、女性患者98例.比较不同分组间糖代谢紊乱的患病率及伴与不伴糖代谢紊乱的原醛患者临床特征的差异.结果 ①原醛患者中糖代谢紊乱患病率为30.51%,其中空腹血糖受损者0.94%,糖耐量减低者7.00%,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减低者5.20%,糖尿病者17.37%.②经Logistic回归分析,BMI是原醛患者糖代谢紊乱的危险因素(OR= 2.48,95% CI1.13~5.46).③伴糖代谢紊乱患者的年龄、高血压病程、血糖和24 h尿钾排泄量高于不伴糖代谢紊乱的患者.结论 原醛患者中糖代谢紊乱患病率较高,在临床上应引起重视.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及心脑血管合并症: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调查

    作者:李彬;蒋雄京;彭猛;董徽;车武强;邹玉宝;张慧敏;宋雷;刘亚欣

    目的 调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患者的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及心脑血管合并症的检出率.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连续入选2010年3月-2014年3月于北京阜外心血管病医院高血压中心初次住院治疗的PA患者195例,调查其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及心脑血管合并症[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脑卒中]检出率,比较伴或不伴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的临床特征.结果 PA患者中高血压危险分层为高危或很高危占83.6%(163/195).PA患者中心脑血管合并症总检出率为26.2%(51/195),其中冠心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及脑卒中的检出率分别为13.3%(26/195)、2.6%(5/195)、3.6%(7/195)、9.2%(18/195).PA伴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的年龄、病程、体质量指数、血清尿素氮和肌酐值以及血脂异常、糖尿病比例显著大于PA不伴心脑血管合并症患者(均P<0.05).结论 PA患者高血压危险度分层多为高危或很高危,心脑血管合并症总检出率不容忽视.提示早期诊断和病因治疗十分重要.

  • 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患者蛋白尿情况分析

    作者:李南方;马轩;王红梅;李娟;王新国

    目的 调查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PA)与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蛋白尿检出率的差异,并分析PA患者蛋白尿可能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高血压中心2006-01-2010-01因临床特征高度怀疑为PA,且排除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嗜铬细胞瘤等其他类型继发性高血压并行24 h尿蛋白定量检测的患者401例.患者均经坐位肾素活性及醛固酮测定并计算血浆醛固酮与肾素活性比值(ARR)初筛、盐水负荷试验或卡托普利试验这一诊断流程,终确诊PA患者155例为PA组,排除PA患者246例为EH组.分析两组尿蛋白、蛋白尿检出率的差异,并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PA患者蛋白尿可能的危险因素.结果 与EH患者相比,PA患者的24 h尿蛋白[(1.99±0.37)比(1.85±0.34)g/24 h,P<0.01]、蛋白尿的检出率(14.2%比6.5%,P=0.01)明显增高.进一步用Logistic模型校正年龄、性别及高血压病程后,PA患者蛋白尿检出率仍然高于高血压患者(P=0.031),且PA患者蛋白尿的风险增高(OR 2.152).在PA患者中,校正年龄、高血压病程、血压及血浆肾素活性后,血浆醛固酮是蛋白尿的危险因素(β=0.232,P=0.021).结论 PA患者尿蛋白及蛋白尿检出率较高,增高的醛固酮是其主要致病因素.

526 条记录 2/27 页 « 12345678...262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