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应用ET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弹性功能的临床研究

    作者:郭继忠;刘宏强;王立坤;袁桂莉;王义成

    目的:探讨ET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的弹性功能.方法:选择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轻中度)70例,正常健康组50例.利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测量颈总动脉、肱动脉、股动脉各项指标: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ρ)、僵硬度(β)、顺应性(AC),膨大指数(AI),脉搏波传导速度(PWV),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结果:各组颈总动脉参数:Eρ、β、AC、AI、PWV差异显著(P<0.05),IMT数值有改变,差异有显著性(P<0.05);各组肱动脉参数比较:Eρ、β、AI差异显著(P<0.05),PWV、AC、IMT数值有改变,差异无显著性(P>0.05);各组股动脉参数比较:Eρ、β、PWV、AI、IMT差异显著(P<0.05);相关分析显示:Eρ、β与IMT有良好相关性(r=0.512,P<0.05;r=0.482,P<0.05),随血管内中膜厚度增加,Eρ、β增加,具有直线相关性.结论:高血压患者外周动脉弹性功能减退,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是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

  • 叶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H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作者:白艳

    目的:研究叶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 H 型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选择2016年1月至2017年7月期间我院收治的144例H型高血压患者,所有患者在近1个月内未服用降压药,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给予观察组叶酸联合阿托伐他汀治疗,对照组给予阿托伐他汀治疗,随访6个月,对患者Hcy 水平、双侧颈总动脉 IMT 进行测定.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收缩压(138.71±6.93mmHg vs 141.77±10.24mmHg)和舒张压(90.82±7.12mmHg vs 94.72±6.55mmHg)相比差异 显著(P<0.05),观察组在Hcy水平(9.82±3.11μmoL/L vs 12.32±3.18μmoL/L )和IMT(1.14±0.11mm vs 1.29±0.15mm)方面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叶酸联合阿托伐他汀对于降低H型高血压患者Hcy水平、降低颈总动脉IMT的厚度具有显著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 颈总动脉高位分叉、颈外动脉分支变异1例

    作者:张国华

    在解剖一成年女尸时,见其右侧颈总动脉高位分叉,并发现颈外动脉分支的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面动脉多处变异,现报道如下.

  • 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内-中膜横切面面积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

    作者:蔡洁;刘志聪;童建卿;滕淑琴;梁亚非;王文标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内-中膜横切面面积(IMCSA)对冠心病的预测价值.方法 根据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将81例行冠状动脉检查者分为冠心病组(51例)和对照组(30例),再根据受累冠状动脉数量将冠心病组分为一支病变组(10例)、二支病变组(22例)及三支病变组(19例).超声测定所有病例双侧颈总动脉IMT、IMCSA,并进行分析.结果 冠心病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92±0.15)mm,IMCSA为(22.0±2.8)mm~2,而对照组左侧颈总动脉IMT为(0.85±0.07)mm,IMCSA为(18.4±2.1)mm~2,两组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右侧颈总动脉IMT、IMCS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冠状动脉病变支数的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斑块发生率亦增加(P<0.01).以左侧颈总动脉IMT≥0.90 mm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66.7%;以左侧颈总动脉IMCSA≥20 mm~2预测冠心病的敏感度为80.4%,特异度为86.7%.结论 颈总动脉斑块的检出,同时结合左侧颈总动脉IMT及IMCSA,尤其是IMCSA,可以作为预测冠心病的指标及是否进行冠状动脉造影的筛选方法.

  • 短轴平面与斜轴平面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超声解剖位置关系研究

    作者:吴文;聂昆;李敏;陈涛;张毅;钱传云

    目的 比较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超声解剖位置,探讨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置管术佳穿刺平面.方法 选取2013年1月-2014年9月入住葛洲坝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的180例患者,采用超声探查患者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分别采用短轴平面和斜轴平面测量颈内静脉横径、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计算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和安全穿刺范围.结果 在胸锁乳突肌三角顶点水平处,短轴平面与斜轴平面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相对解剖位置关系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8.146,P=0.017).斜轴平面较短轴平面颈内静脉横径延长[(2.04±0.28) cm与(1.57±0.22) 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距离缩短[(0.73±0.36) cm与(0.82±0.36) cm]、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重叠率降低[(37.0±17.6)%与(50.9±18.8)%]、安全穿刺范围增大[(1.31±0.33) cm与(0.76±0.26) cm] (P<0.05).结论 与传统的短轴平面相比,斜轴平面能减少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重叠程度,提供更大的安全穿刺范围,理论上可降低误穿颈总动脉的风险,可作为更安全的超声引导下颈内静脉穿刺路径.

  • 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

    作者:马琳;阚艳敏;张树华;孙萌;李劼

    目的:应用超声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的变化,分析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水平不同对颈总动脉弹性改善程度的影响,探讨ET对临床治疗高血压及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指导价值。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月就诊于河北联合大学附属医院的高血压患者234例,应用降压药物进行个体化治疗,血压≤140/90 mm Hg (1 mm Hg=0.133 kPa),持续3个月。应用ET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指标:僵硬度(β)、压力应变弹性系数( Ep)、顺应性( AC)、增大指数( 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 Pwvβ)。分析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下降21~30 mm Hg及下降>30 mm Hg)和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下降0~10 mm Hg、下降11~20 mm Hg及下降>20 mm Hg)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指标的变化。结果高血压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颈总动脉β、 Ep、 Pwvβ降低, AC升高( P<0.05)。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舒张压下降水平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变化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AC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收缩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I、 Pwvβ均呈正相关(P<0.05),与AC呈负相关(P<0.05)。舒张压下降水平与颈总动脉β、 Ep、 AC、 AI、 Pwvβ均不具有直线相关性(P>0.05)。结论 ET能清楚检测高血压患者治疗前后颈总动脉弹性变化情况;治疗后不同收缩压下降水平各弹性指标改善情况也不同。 ET指标的变化能指导临床治疗高血压,早期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 吸烟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男性单纯吸烟人群颈总动脉弹性影响的研究

    作者:马琳;阚艳敏;李治安;郭瑞君;肖丹;黄品同

    背景吸烟是引起动脉硬化的主要危险因素,动脉弹性减低是动脉硬化的早期改变,分析吸烟及其相关危险因素对动脉弹性的影响有重要意义。血管回声跟踪(ET)技术可以在血管发生明显的形态学改变之前检测到动脉弹性的减低。目的探讨吸烟及其相关因素对中国男性单纯吸烟人群颈总动脉(CCA)弹性的影响。方法2009年8月—2011年8月从全国各地46所医院的国人吸烟人群调查数据中,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男性单纯吸烟者915例为吸烟组。同时选取国人正常值手册中的1920例中国男性正常人群为正常组。记录两组年龄,吸烟组吸烟相关因素,即平均每日吸烟量、吸烟年数、开始吸烟年龄、尼古丁依赖程度评分。记录吸烟组左右侧 CCA 的内膜中膜厚度(IMT),两组 CCA 的弹性参数〔硬度指数(β)、弹性系数( Ep)、顺应性( AC)、膨大指数( AI)及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结果吸烟组左、右侧 CCA 的β、Ep、PWVβ均大于正常组,AC、AI 均小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左、右侧 CCA 的β大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10~19岁左侧 CCA,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左、右侧 CCA 的 Ep 大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20~29岁、≥60岁左、右侧 CCA,30~39岁左侧 CCA,50~59岁右侧 CCA 的 AC 小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10~19岁、20~29岁左、右侧 CCA,30~39岁、50~59岁右侧 CCA 的 AI 小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10~19岁、≥60岁右侧 CCA,20~29岁左、右侧 CCA,30~39岁、40~49岁左侧 CCA 的 PWVβ大于正常组(P ﹤0.05)。吸烟组平均每日吸烟量与 CCA 的 IMT、β、Ep、PWVβ呈正相关,与 CCA 的 AC 呈负相关(P ﹤0.05);吸烟年数、开始吸烟年龄、尼古丁依赖程度评分与 CCA 的 IMT、β、Ep、AI、PWVβ呈正相关,与 CCA 的 AC 呈负相关(P ﹤0.05)。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平均每日吸烟量、吸烟年数是 CCA 的 IMT 的影响因素(P ﹤0.05);平均每日吸烟量、吸烟年数、尼古丁依赖程度评分是 CCA 的β、Ep、AC、PWVβ的影响因素(P ﹤0.05);吸烟年数是 CCA 的 AI 的影响因素(P ﹤0.05)。结论吸烟人群 CCA 弹性明显减低,平均每日吸烟量、吸烟年数、尼古丁依赖程度的增加均是吸烟人群 CCA 弹性减低的危险因素。

  • 超声评价健康成年人颈总动脉应变与弹性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小瑜;邹春鹏;张超;赵雅萍;金慧佩

    目的 应用应变和应变率成像(X-strain)以及射频动脉僵硬度分析技术(QAS)评价健康成年人颈总动脉(CCA)应变与弹性的相关性.方法 随机选取2011年3月-2012年2月在我院门诊检查的健康成年人56例,均应用X-strain和QAS对其颈总动脉进行检查.获得颈总动脉的大圆周应变(CSmax)、大圆周应变率(CSRmax)、顺应性系数(CC)和僵硬度系数(β),并对以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健康成年人颈总动脉CSmax、CSRmax分别为(6.30±1.11)%和(0.62±0.10)/s,CC及β分别为(1.37±0.39)mm2/kPa和(5.50±2.92).相关性分析显示,CSmax、CSRmax均与顺应性系数CC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927和0.925,P均=0.000),而均与β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859和-0.865,P均=0.000).结论 健康成年人颈总动脉应变与弹性存在相关性,CSmax和CSRmax可以作为反映颈总动脉机械运动特性的新指标.

  • 1例高安氏病病人行介入治疗的护理

    作者:吴秀媛;刘启华;王航;黄梅

    高安氏病是多发性大动脉炎的一种亚型,为自身免疫性疾病,表现为大动脉多发性狭窄和闭塞,临床表现为相关血管供应减少后的缺血及高血压等症状。我院于1999年9月17日首次为1例高安氏病病人成功实施了经皮腔内4处血管成形术及1处支架植入术,术后随访8个月,效果满意,现将护理报告如下。1 病例介绍 病人,女,33岁,教师。于1996年查体时发现右上肢血压25/14kPa,胸部有血管杂音,诊断为高血压病,给予内科降压药物治疗。2a后出现头晕、憋气,且于劳累、负重后明显,站立30min后出现双下肢乏力。查体:右上肢血压26/14kPa,左上肢2 2/11kPa,双下肢测不清。外周动脉造影显示:左侧颈总动脉近段狭窄99%,左侧颈内动脉显影较淡,胸主动脉胸10水平处狭窄80%,左侧锁骨下动脉近段狭窄95%。于1999年 9月17 日行左颈总动脉、胸主动脉、左锁骨下动脉球囊扩张术,左颈内动脉球囊扩张术及网状支架植入术,术中采用双侧股动脉同时穿刺置鞘管,进导管扩张胸主动脉。术后10 d,病人痊愈出院,6个月后参加正常工作。

  • 1例高龄颈动脉内膜剥脱术后脑部并发症的预防护理

    作者:周意

    颈动脉严重狭窄极易引起脑卒中,而脑卒中一直是威胁中老年人生命的常见病.在脑血管功能不全病人中,有的病变在颅外血管.动脉粥样硬化导致颅外动脉阻塞性病变是常见的原因,常累及颈总动脉分叉部及颈内动脉.当颈动脉狭窄率达60%~100%时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能降低脑卒中的发生率和病死率[1].我科于2002年8月为1例高龄病人行颈动脉内膜剥脱术.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颈内静脉置管罕见并发症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杨慧华

    经颈内静脉置管是中心静脉置管中常用的途径之一,是各种危重病人及围手术期病人救治的常用技术.因颈部解剖复杂,颈内静脉邻近颈总动脉,进行颈内静脉置管,操作的难度大且有较多并发症发生[1].我院1996年-2005年10月共施行中段颈内静脉穿刺置管1670例,发生与导管有关的并发症21例(1.26%),其中严重且罕见并发症4例,现报告如下.

  • 主动脉缩窄术后并发症产生原因及护理对策

    作者:俞红云;何萍萍

    主动脉缩窄(CoA)是指先天性的主动脉局限性狭窄,管腔变小,发生于主动脉峡部,接近于动脉导管或动脉韧带处,有的缩窄可同时发生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间.术后由于多种原因患儿常会出现各种并发症,如在早期给予积极的治疗和精心的护理将减少这些并发症的发生,利于患儿的早日康复,减轻痛苦.

  • 中医药干预颈动脉粥样硬化近十年研究现状

    作者:张文高;刘美霞

    颈动脉是全身动脉的一部分,是联系心脑两个重要脏器的桥梁,也是容易受累的大血管之一.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msclerosis,CAS)即指双侧颈总动脉、颈总动脉分叉处及颈内动脉颅外段的管璧僵硬,内膜下脂质沉积、斑块形成以及管腔狭窄[1].CAS与冠状动脉、脑动脉粥样硬化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和危险因素,而且由于其位置表浅,已被视为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AS)的"窗口";早期有效干预CAS对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

  • 超早期微创术加颈总动脉缩窄术的护理

    作者:李群;刘凤仙

    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非损伤性脑出血的一种,病死率极高.内科保守治疗不能有效清除颅内高压,亦不能使血肿压迫而发生功能障碍的血肿周围组织功能恢复;外科开颅手术可增加颅脑损伤的意外,而且术后反应较多[1].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我科2004年以来,收治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运用超早期微创术加颈总动脉缩窄术治疗,术后死亡1例,成活65例.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 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相关性的探讨

    作者:张建平;夏耀林;胡志耕;侯雯

    各种血管源性脑病引起的脑功能障碍称为缺血性脑血管病[1](CVD).是目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命的主要疾病之一,更是引起成人残疾的主要因素.而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的原因多在颅外段颈动脉.本研究旨在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颈总动脉、颈内外动脉、椎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情况、狭窄程度、血流动力学情况,并探讨其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相关性.

  • 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与高尿酸血症颈总动脉内径之间关系的探讨

    作者:张敏;张七一;李培杰;李红;王爱民

    目的 探讨原发性高血压分级与高尿酸血症及颈内动脉内径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00例高血压伴高尿酸血症患者,按不同血压水平(1、2、3级)进行分组,分别测量每组的血尿酸(SUA)、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载脂蛋白A1(APOA1)、载脂蛋白B(APOB)、颈总动脉内径并进行比较.结果 各组SUA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随血压升高SUA升高;各组血生化比较,TG、TC(P<0.01)以及LD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APOA1、HDL、APOB及颈总动脉内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两组间比较.Ⅰ,Ⅱ组间:TG(P<0.05)、LDL(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Ⅱ,Ⅲ组间:SUA和颈总动脉内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Ⅰ,Ⅲ组间SUA、TG和颈总动脉内径(P<0.01)以及TC、LDL(P<0.0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高血压患者SUA水平升高的程度与高血压的临床分级及脂质代谢有关,与颈总动脉内径有相关性,但不密切.

  • 大动脉炎致冠状动脉左主干起始病变一例

    作者:张雅奇;柴颖儒;安国霞

    患者女,28岁,主因发作性胸憋2年,加重伴头痛、颈痛半年入院。2年前患者每于快步行走约5 min后出现胸骨后至咽部憋痛、气紧、呼吸不畅,休息3~5 min可缓解,未诊治。病情渐进展,近半年来,快步约3 min即出现胸憋、气紧、咽部发紧,无胸痛、心悸、出汗、濒死感,伴左侧搏动性偏头痛、头晕,持续数分钟,扭头时颈部疼痛明显,伴双下肢酸痛、无力、易疲劳,无间歇性跛行。我院门诊实验室检查示:红细胞沉降率(ESR)增快(120 mm/1 h),颈部血管超声示:双侧颈总动脉及右侧锁骨下动脉起始处非均匀增厚(考虑大动脉炎所致),左侧颈总动脉节段性狭窄(重度),右侧颈总动脉节段性狭窄(中度)。既往史:既往体健,否认食物、药物过敏史。入院查体:体温:36.4℃脉搏:74次/min,呼吸19次/min,血压110/70 mmHg。头颅五官无畸形。口唇无紫绀,颈软,无抵抗,颈静脉无怒张,颈动脉区未闻及血管杂音。胸廓无畸形。双肺呼吸音清,无干湿音。心率82次/min,心音有力,律齐,无杂音。腹软,无压痛,无包块,肝肾未及,腹部未闻及血管杂音,肠鸣音5次/min。双侧桡动脉及足背动脉搏动有力,对称。双下肢无水肿。

  • 颈总动脉推注高渗甘露醇对兔急性脑缺血疗效的试验研究

    作者:王东吉;孙晓娟;杨苏敏

    目的:观察颈总动脉推注高渗甘露醇对减轻缺血性脑水肿的机制和效果.方法:建立兔急性脑缺血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脑缺血6h和12h(非推药组)、脑缺血6h后和12h后推药组(颈总动脉推注20%甘露醇),脑缺血6h和12h推药后24h跟踪观察组,共7组.用干湿重法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光镜下观察脑组织病理变化,评价脑水肿程度.观察甘露醇脱水24h后神经症状的恢复,评估兔运动功能.结果:脑缺血6h和12h组脑组织含水量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升高(P<0.05,P<0.01);脑缺血6h、12h后推药组脑组织含水量显著低于非推药组(P<0.01,P<0.001),脑组织病理变化也明显轻于非推药组,尤以6h组效果佳.结论:颈总动脉推注高渗甘露醇可明显减轻缺血性脑水肿.

  • 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的特点及临床分析

    作者:杨丽兰;陈小平;张水旺;韩清华;刘卓敏;李天亮

    目的探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及颈动脉的斑块的特点及其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原发性高血压患者54例,分作无器官损害组(A组)38例及合并器官损害组(B组)16例,另设正常对照组(C组)18例,超声波检测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 IMT)及颈内、颈外动脉与颈总动脉分叉处斑块情况,并测定血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及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血糖等指标.结果 A组及B组的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显著大于C组[C组(0.45±0.16)mm,A组(0.67±0.20)mm,B组(0.94±0.28)mm,三组之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B组的IMT显著大于A组;三组间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1.78,P<0.01);患者IMT值与颈动脉斑块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62,P<0.01),与颈动脉的斑块数呈正相关(r=0.51,P<0.01);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示,高血压患者的IMT与年龄及原发性高血压年数相关性较强(r=0.617,F=12.32,P<0.01).结论高血压可使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增加,从而引起动脉粥样硬化,而且损害随原发性高血压病程增加而加重;超声检测可作为一种简便的手段早期检测到动脉硬化情况,评价血管的损害程度;颈总动脉的IMT与年龄有较强的正相关.

  • 健康人颈动脉超声结构和功能双侧对比的研究

    作者:岳爽

    颈动脉的左右两侧的解剖结构存在差异.左侧颈总动脉直接起自主动脉弓,而右侧颈总动脉起自头臂干.两侧颈总动脉均在胸锁乳突肌的深面平对甲状软骨上缘处分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左右两侧颈总动脉在起始结构的差异必然使其血管的血流动力学也存在差别. 这种差别在临床上对血管病变的发生是否有影响,是本科题研究的目的.文献[1]报道,对正常人颈动脉弹性研究结果,表明左右两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旨在进一步验证这一结果的科学性.

673 条记录 13/34 页 « 12...10111213141516...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