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作者:

    关键词:
  • 螺旋CT诊断颈动脉体瘤一例

    作者:徐桂军;翟慎国;陈东梅;周文亮;郭树真;朱建友;单保信

    颈动脉体瘤(carotid body tumor,CBT)是化学感受器肿瘤,主要发生于颈总动脉分叉部,亦可见于头、颈部其他化学感受器中心,常单发,多中心少见.笔者自1993年6月至2002年9月共搜集到2例经CT诊断和病理证实的病例,其中1例经螺旋CT扫描及工作站重建,CT表现有一定特征,现介绍如下.

  • 神经酰胺对模拟失重大鼠颈总动脉敏感性的调控作用

    作者:程耀萍;苏玉婷;孟星星;张海军;谢小萍;常耀明;暴军香

    目的 探讨模拟失重大鼠颈总动脉对神经酰胺(ceramide,Cer)调控的敏感性改变及其机制.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48只,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悬吊组,每组24只.用4周尾部悬吊大鼠模型模拟失重影响,通过血管环张力描记技术检测颈总动脉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采用二氢乙啶荧光探针检测血管环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水平. 结果 对照组与悬吊组大鼠颈总动脉收缩和舒张反应无明显差别.在对照组颈总动脉,C6-神经酰胺(C6-ceramide,C6-Cer)及抗神经酰胺抗体(ceramide antibody,anti-Cer)孵育对动脉收缩和舒张反应性以及O2-·水平均无显著影响.而在悬吊组,C6-Cer孵育后,颈总动脉对氯化钾和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性、O2-·水平显著增高(t=6.077~12.630,P<0.05),对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则无影响;anti-Cer孵育则使颈总动脉对氯化钾和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性、O2-·水平显著降低(t=11.582~32.130,P<0.05),舒张反应亦无改变.超氧化物歧化酶与过氧化氢孵育可分别抑制Cer和anti-Cer所致动脉收缩反应改变. 结论 模拟失重大鼠颈总动脉收缩反应对于Cer调控的敏感性增加,其机制与活性氧水平有关.

  • 酸性鞘磷脂酶/神经酰胺在模拟失重大鼠颈总动脉功能调控中的作用

    作者:程耀萍;谢小萍;薛莉;王忠超;刘焕;张海军;常耀明;暴军香

    目的 观察模拟失重大鼠颈总动脉酸性鞘磷脂酶(acid sphingomyelinase,ASM)/神经酰胺(ceramide,Cer)改变,并探讨其在血管功能调控中的作用. 方法 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36只,按体重配对原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悬吊组,每组18只.悬吊组采用4周尾部悬吊模拟失重影响,应用免疫蛋白印迹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ASM及Cer的含量和分布,通过血管环张力描记技术检测颈总动脉血管环收缩和舒张功能,采用二氢乙啶荧光探针检测血管环超氧阴离子(superoxide anion,O2-·)水平. 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4周尾部悬吊组大鼠颈总动脉ASM及Cer含量均显著降低(t=3.626~9.922,P<0.01或<0.05),对KCl和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及对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均无明显改变.C6-神经酰胺孵育后,对照组大鼠颈总动脉Cer水平、收缩和舒张反应性以及O2-·水平均无显著变化,而悬吊组大鼠颈总动脉Cer水平显著增加,对KCl和苯肾上腺素的收缩反应性及O2-·水平显著增高(t=3.015~7.088,P<0.05),对乙酰胆碱和硝普钠的舒张反应则无影响. 结论 模拟失重使大鼠颈总动脉ASM/Cer水平下降,可降低颈总动脉O2-·水平并下调其收缩功能.

  • 血尿酸对部队离退休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

    作者:庞超;尹磊

    目的:探讨血尿酸对部队离退休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的影响。方法112例高血压患者按照颈总动脉平均内膜中层厚度分为:内膜正常组16例(<1.0 mm);内膜增厚组32例(≥1.0 mm,但<1.2 mm);斑块形成组42例(内膜局部增厚≥1.2 mm,向官腔内突出,但未引起狭窄);管腔狭窄组22例(明显的斑块凸起造成管腔狭窄>30%)。运用彩超对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检查,同时检测患者血尿酸水平。结果内膜增厚组、斑块形成组、管腔狭窄组收缩压、颈总动脉内径、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与内膜正常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着内膜中层厚度的增加,血尿酸水平逐渐增高(P<0.05)。结论血尿酸水平对离退休高血压患者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有影响,其水平越高,预示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越厚,提示血尿酸水平增高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应该对离退休老干部中的高血压患者加强血尿酸水平的监测,并适时干预。

  • 头臂干型大动脉炎术中麻醉管理

    作者:李爱芝

    大动脉炎是一种主动脉及其分支的多发性、全层动脉的非化脓性炎性疾病,头臂干型多发性大动脉炎以严重的脑缺血、缺氧为主要症状,术中风险大、死亡率高.近期我院完成3例头臂干型大动脉炎累及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腋动脉等动脉造影完全不显影的患者,行升主动脉-左颈总动脉人工血管转流术.现总结如下.1资料与方法

  • 应用超声技术研究中心静脉穿刺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

    作者:秦晓辉;刘艳红;黄连军

    目的:应用超声技术研究中心静脉穿刺患者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位置关系的影响因素,为提高穿刺成功率提供依据。方法于2014年1-6月选择我院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15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在胸锁乳突肌胸骨头与锁骨头顶点位置,头部偏转0°、30°、60°和大角度,测定不同转头角度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和动脉重叠率,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对其的影响。结果超声影像显示,随患者转头角度的增加,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双侧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夹角逐渐减小(P<0.01),动脉重叠率逐渐增加(P<0.01)。相同转头角度下,右侧动静脉夹角均大于左侧(P<0.01),而动脉重叠率均小于左侧(P<0.01)。患者头中立位(0°)和转头30°时,女性动脉重叠率大于男性(P<0.05);高龄患者动脉重叠率大于低龄患者(P<0.05);不同转头角度,大体质量指数患者动脉重叠率均大于小体质量指数患者(P<0.05)。结论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随转头角度而发生位置变化,并受年龄、性别和体质量指数的影响。前、中入路穿刺时,转头30°即可;后路穿刺时,尽可能向对侧做大转头,更易避开动脉。

  • 不同穿刺点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解剖关系变化的研究

    作者:秦晓辉;张宏;米卫东

    目的 研究中国人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以寻找颈内静脉穿刺佳入路,提高穿刺成功率.方法 选择需要中心静脉穿刺的择期手术患者280例,应用超声波扫描术测定甲状软骨上缘水平、环状软骨水平、第二气管环水平颈部3个平面双侧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位置关系.结果 自上而下,双侧颈内静脉横径逐渐增加,双侧颈总动脉横径逐渐减小(P<0.05),颈内静脉从颈总动脉外侧逐渐移向颈总动脉前面,即动静脉夹角逐渐变小,动脉重叠率和静脉重叠率均逐渐增加(P<0.01),静脉未重叠量逐渐减小(P<0.01).同一扫描平面左右对比,右侧颈内静脉横径宽于左侧(P<0.01),双侧颈总动脉横径相似.在甲状软骨上缘和第二气管环水平,右侧动静脉夹角大于左侧(P<0.01),静脉重叠率小于左侧(P<0.01),3个扫描平面右侧静脉未重叠量均大于左侧(P<0.01).280例患者中共有13例存在一个或多个扫描平面颈内静脉在颈总动脉内侧.在甲状软骨上缘水平,右侧颈总动脉有9例(3.2%)已分叉,左侧颈总动脉有16例(5.7%)已分叉.结论 颈内静脉和颈总动脉的解剖位置存在较多变异.了解颈内静脉与颈总动脉的解剖关系有助于降低颈内静脉穿刺时误穿颈总动脉的发生率.

  • 外伤性纵隔血肿一例报告

    作者:郭峰;苗齐;崔玉尚

    患者男,38岁,因铁屑击伤前颈部2d,声音嘶哑1d于2005年4月12日入院.查体:左颈根部胸骨切迹上缘有1cm伤口.循环、呼吸系统无明显异常.胸部X线片示上纵隔增宽.CT示左前上纵隔气管旁金属异物,血肿占据纵隔间隙,主动脉弓三支大血管受压移位,左胸腔内少量积液,心影无增大.入院诊断:纵隔金属异物、纵隔血肿.患者于2005年4月14日急诊开胸探查.胸正中加左颈横切口,劈开上半胸骨至第4肋间,开胸后发现纵隔张力甚高,胸腺及纵隔内淤血,血肿从上纵隔向下延续,累及双侧纵隔胸膜,左无名静脉后侧方有血肿.切开纤维包膜,清除血凝块.用手指探查无名动脉左侧方有一间隙,可扪及金属异物.清除血凝块时,突然有大量鲜红血液涌出,立即用纱垫填塞压迫,扩大切口,完全劈开胸骨.急请心外科会诊,考虑有较大动脉分支破裂出血,需行体外循环辅助修补破裂血管,遂于左股动脉和右心房分别插管建立部分体外循环,降低血压、体温.去除压迫纱垫,在动脉持续出血尽力吸引并回收情况下,进一步解剖纵隔局部,辨清出血来自左颈总动脉,距离其起始部约1cm,血管阻断钳夹闭左颈总动脉根部,用5-0 Prolene缝线修补血管裂口数次,但仍有渗血.考虑血管损伤重,单纯修补效果不肯定,遂决定截除损伤段血管,以Gortex人工血管行升主动脉和颈总动脉架桥.术毕检查吻合满意,无渗血,左颈动脉血流通畅.彻底清除纵隔血肿并取出金属异物.切除双侧纵隔胸膜,两侧胸腔留置胸管引流.术后恢复顺利,声音嘶哑好转,12d痊愈出院.

  • 超声与造影结合评价颈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作者:史铁君

    目的 探讨超声与造影结合评价颈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1月~2011年6月收治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患者108例,根据患者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两组,冠状动脉狭窄为1支和2支的患者为对照组51例,冠状动脉狭窄为3支以上的患者为观察组57例,分析比较两组患者颈总动脉、脑动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结果颈总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观察组颈总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明显高于对照组;脑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观察组脑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明显高于对照组;颈总动脉与脑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颈总动脉、脑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具有明显的相关性,颈总动脉超声检测可以作为预测脑动脉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重要手段.

  •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肥胖者颈总动脉弹性的研究

    作者:张纳;杨智航;马玉东

    目的 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肥胖者颈总动脉(CCA)短轴方向管壁弹性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健康志愿者30名,肥胖者40名,分别利用VVI技术分析右侧CCA管壁短轴方向二维图像上各节段的大应变(Smax)以及大应变率(SRmax),用以评价其血管壁弹性差异.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肥胖组颈总动脉IMT显著增厚,血管各壁的Smax、SRmax显著降低(P<0.05),心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分析颈总动脉管壁弹性变化.VVI参数与IMT相结合利于全面评价颈总动脉的弹性状态.

  •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双侧颈总动脉闭塞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途径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唐屹青;吴明双;潘辑;徐韶华;周晓东;柳标;赵宝珍

    目的 探讨双侧颈总动脉(CCA)闭塞患者颅内外动脉侧支循环方式及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 选择9例双侧CCA闭塞患者和27例健康成人作为研究对象,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颅内外动脉,观察CCA闭塞患者颈外动脉(ECA)反向血流入颈内动脉(ICA)、大脑后动脉(PCA)P1段峰值血流速度(Vs)是否大于健康成人的Vs值,从而判断ECA、Willis环后交通动脉(PCoA)侧支循环代偿途径.结果 9例患者均双侧ECA反向血流后进入ICA;2例双侧PCA的P1段Vs大于健康成人,7例单侧PCA的P1段Vs大于健康成人.结论 双侧CCA闭塞患者存在ECA、PCoA两种侧支循环途径,彩色多普勒超声能准确、实时评价其血流动力学变化.

  • 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在鉴别颈内动脉虹吸部中的价值

    作者:何艳;陈惠灵;崔穗晶

    目的 探讨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在对单侧或双侧颞窗不透声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检查颈内动脉虹吸部时的鉴别价值.方法 对473例单侧或双侧颞窗不透声的患者进行TCD检查,经眼窗探查眼动脉和颈内动脉虹吸部,通过压迫同侧或对侧颈总动脉,鉴别经探头所在侧眼窗探查到的眼动脉、颈内动脉虹吸部是否与探头所在侧一致.结果 TCD所检测的946支颈内动脉虹吸段中,884支与探头所在侧一致,62支与探头所在侧不一致,经分析,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对单侧或双侧颞窗不透声患者通过眼窗进行TCD 检查颈内动脉虹吸部时,存在一定的误差,颈总动脉压迫试验在对其进行鉴别时具有重要价值.

  • 血管回声跟踪技术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的评价

    作者:刘霞;梁虹;车国英;苏雁欣

    目的 应用血管回声跟踪技术(echo-tracking,ET),观察2型糖尿病(T2DM)患者颈总动脉弹性变化情况,为其周围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糖尿病患者60例,其中内-中膜正常组20例(A组)、内-中膜增厚组20例(B组)和单发斑块组20例(C组),另选正常对照组20例.将取样容积分别置于双侧颈总动脉距窦部近心端2 cm处,常规测量内中膜厚度(IMT).采用ET技术自动跟踪颈总动脉的运动,检测以下参数:压力应变弹性系数(Ep)、僵硬系数(β)、顺应性(AC)和脉搏波传导速度(PWVβ),并分析这些指标在糖尿病各组之间及糖尿病组与正常对照组间的差异性.结果 糖尿病组IMT、Ep、β及PWVβ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B、C组的Ep、β及PWVβ又高于A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 < 0.01).A、B、C三组AC值明显低于对照组,B、C组又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或P < 0.01).B、C两组间Ep、β、PWVβ、AC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结论 ET技术可早期反映糖尿病患者颈总动脉弹性改变,并能在IMT增厚之前对患者颈总动脉硬化做出预测,有利于血管病变的早期诊断与治疗.

  • 颈部巨大神经鞘瘤1例诊疗体会

    作者:梁承志;黄彦;文定厚;朱智泉

    1临床资料患者,男,14岁,藏族.因"发现右侧颈部包块"3年于2006年8月人院.患者自诉3年前发现右侧颈部无痛性包块,约鸡蛋大小,未行任何特殊处理.以后包块逐渐长大,不伴吞咽梗阻、气紧、呼吸困难、咽痛.检查见:右侧颈部包块大小约6cm×8cm×6cm,按压无疼痛,质硬,推之活动性差,包块正中由上而下可扪及动脉样搏动,无面部紫绀、面部潮红、单侧瞳孔缩小等表现(见图1).颈部MRA示:右颈动脉鞘周围见巨大等T1等T2信号肿块影,约5.5cm×8cm、5cm×7cm大小,边界清晰,其内信号不均,见多发斑块状短T1长T2信号影,肿块增强后有明显不均匀强化,肿块从下颌角平面向下至锁骨平面向外突出,颈内静脉及颈总动脉受压位于其前外方,口咽部、气管及右侧甲状腺受压左移.颈部血管走行未见异常扩张(见图2).心电图检查示:窦性心率,T波改变.超声检查示:肝脏、胆道系统、脾脏、胰腺未见异常.其余各项实验室检查均无异常.

  • 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造影的对比研究

    作者:施国君;高国栋;赵振伟;赵继培;陈玲

    目的 研究兔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前后脑血管的改变情况.方法 经股动脉插管行兔脑血管造影,再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15 d后行第二次脑血管造影,并进行前后对比.结果 与结扎前比,结扎后大部分兔脑血管,尤其是基底动脉迂曲、延长、增粗,颅内外侧支循环广泛形成.结论 颈总动脉结扎后,兔脑可能靠侧支循环增加和基底动脉增粗来代偿脑血流的下降;在症状性脑血管痉挛模型的制作中,颈总动脉结扎是一项可行的技术.

  • 血管性痴呆动物模型制作方法的改良

    作者:黄文革;郭芬芬;刘慰华;陈凤英;张健;刘本胜;黄河清

    目的 对大鼠血管性痴呆双侧颈总动脉永久性结扎模型(pennanent bilateral common carotid artervocclusion,2VO)进行改良,以提高模型动物存活率.方法 采取改良造模方法(间隔7d分2次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和传统的2VO方法(同时结扎双侧颈总动脉)建立血管性痴呆模型,观察并比较2种方法大鼠的存活率、学习记忆能力改变及病理形态学变化.结果 术后7 d,改良模型组动物存活率(86.7%)明显高于传统模型组(40.0%)(P<0.05).术后8 W与12 w,与假手术组比较,两种方法模型组逃避潜伏期均明显延长(P<0.05),而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之间相比较无显著性差异.HE染色显示:改良法与传统法造模组的大鼠海马区神经元有相似程度的明显变性、坏死和凋亡.结论 2VO改良造模法是降低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动物死亡率的成功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推广.

  • 大鼠颈动脉梭性动脉瘤的制作

    作者:殷尚炯;许百男;孙正辉

    健康雄性250~300 g SD大鼠30只,动物随机分为两组,模型组20只,阴性对照组10只.2.5%的水合氯醛腹腔麻醉,颈前正中切口,显微镜下切开皮肤、颈阔肌.显露右侧胸锁乳突肌、胸骨舌骨肌、肩胛舌骨肌.沿颈动脉三角间隙分离打开颈动脉鞘,显露颈总动脉、颈外动脉和颈内动脉约1.5 cm.解剖显微镜测微计测量颈总动脉分叉近端1 mm处直径大小.阻断夹临时阻断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在颈外动脉3 mm处结扎剪断颈外动脉,沿颈外动脉切口向近段插入微导管,进入颈总动脉,以生理盐水冲洗血管腔至清亮,血管腔内注入猪胰弹性蛋白酶(E1250)至血管腔膨胀,临时关闭颈外动脉入口并留置导管,连续滴注E1250始终保留颈总动脉腔呈膨胀状态30 min.然后放松临时阻断夹使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重新恢复血流,重新测量颈总动脉直径,缝合皮肤.阴性对照组以生理盐水代替E1250进行血管内灌注.

  • 18~35岁不同体质量指数的年轻人血压及颈总动脉内中膜的研究

    作者:万里凯;张琴

    目的 探讨18~35岁不同体质量指数(BMI)的年轻人血压(BP)及颈总动脉内中膜(IMT)的情况.方法 对107例18~35岁年轻人测量BP,采用超声仪检测颈总动脉IMT,按BMI将研究对象分为正常体重组、超重组及肥胖组,分析三组间BP及IMT的情况.结果 不同BMI的BP有显著性差异,以肥胖组高(P<0 05);不同BMI的颈总动脉IMT厚度及异常检出率有显著性差异,肥胖组高(P<0 05).结论 18~35岁年轻人随BMI增加,血压升高、IMT厚度增加、异常检出率增加.

  • 超声诊断广泛型大动脉炎1例

    作者:罗淑荣;张庆东;杨庆刚

    1一般资料
      患者男,32岁。反复头昏、头晕4年,伴左侧肢体麻木不适3年余,无恶心呕吐,无肢体活动障碍,当地医院测血压200/100 mmHg,近4年来,症状反复出现,均经降压治疗后好转,为进一步检查,来本院就诊。查体:腹部、颈动脉听诊可闻及血管杂音,四肢关节无畸形,双下肢无水肿。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下肢无肿胀,无皮肤破溃,双侧股动脉,足背动脉,桡动脉搏动可。实验室检查:血沉46 mm/h,血红蛋白107.3 g/L,白细胞记数13.0×109/L,嗜中性粒细胞百分比74.5%,血小板记数223×109/L。腹部超声检查:腹主动脉管壁不均匀增厚,不光滑,厚处约1.2 cm,回声增强,管腔内径不规则,呈不同程度向心性变窄,窄处内径0.6 cm,位于腹主动脉上段, CDFI:显示该处血流不规则,充盈缺损,狭窄口处呈花色血流(见图1),峰值流速约414 cm/s;腹腔动脉干起始部变细,管腔内呈低回声,远端管腔透声好, CDFI:腹腔动脉干起始部无血流显示。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前后壁均可见强回声斑块,厚处约0.2 cm, CDFI:峰值流速274 cm/s,舒张期血流80 cm/s。左肾体积较右侧偏小,大小分别为:右肾10.7 cm×6.0 cm×4.5 cm,左肾8.7 cm×5.2 cm×4.1 cm,形态如常,轮廓清晰,包膜光滑连续,实质厚度分别约2.1 cm,1.7 cm,皮髓质界限清,集合系统无分离, CDFI:双肾内血流丰富,分布正常,右主肾动脉、段动脉血流速度正常,阻力指数偏低(RI:0.4),左主肾动脉起始部呈花色血流,流速明显增快,峰值流速约180 cm/s,左肾段动脉呈小慢波,加速时间大于0.7 s,峰值流速34 cm/s,阻力指数0.24。肝胆胰脾未见异常。颈动脉超声检查:双侧颈总动脉内膜光滑,局部中膜回声稍强,不均匀增厚,大厚度0.15 cm,左侧椎动脉整个心动周期血流方向与同侧颈总动脉相反,峰值流速约63 cm/s,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管腔内透声差,呈不均质的低回声, CDFI:管腔内呈花色血流,峰值流速540 cm/s。心脏超声心动图显示:各房室腔内径正常,室壁增厚,室间隔厚度1.5 cm,左室后壁厚1.3 cm,回声可,运动及收缩幅度略减低。各瓣膜形态、回声、运动未见异常,各瓣膜口无异常血流信号,肺动脉管腔内透声好,腔内未见异常回声。超声提示:①胸、腹主动脉狭窄。②腹腔干闭塞,肠系膜上动脉起始部狭窄。③左肾动脉起始部狭窄。④左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左锁骨下动脉窃血。⑤双侧颈总动脉中膜局限性增厚。⑥左室心肌肥厚,左室舒张功能减低,建议进一步检查。患者行DSA检查:胸、腹主动脉狭窄,腹腔动脉干闭塞;左肾动脉起始部狭窄;左侧锁骨下动脉起始部狭窄;DSA排除了肠系膜上动脉起始段狭窄的超声诊断,余大血管的超声诊断均得到证实。入院后予以糖皮质激素和免疫抑制剂治疗及左肾动脉支架置入术,术后血压降至130/90 mmHg,血沉14 mm/h ,症状消失。

673 条记录 10/34 页 « 12...78910111213...33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