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体感诱发电位联合视觉诱发电位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秦楠;张雪青;徐小林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EP)联合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在神经梅毒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10月间的50例神经梅毒患者,包括25例有症状者(有症状组)和25例无症状者(无症状组),另以25名无神经梅毒的普通人为对照组.分别进行SEP和VEP检查,并对检查结果进行组间对比分析.结果 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SEP检查的N20波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延长(P<0.05);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VEP检查的P100潜伏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延长(P<0.05).结论 SEP联合VEP检查有助于早期诊断神经梅毒,特别是可为无症状神经梅毒的诊断提供客观依据.

  •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预测作用的Meta分析

    作者:孙一睿;胡锦;高亮;杜倬婴;吴雪海;金毅;吴惺;毛颖;周良辅

    目的 分析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的评估作用.方法 将1980,1月~2012,4月发表在MEDLINE,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ies数据库中相关的英文文献进行汇总和Meta分析,并将体感诱发电位对预后的评估价值与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评分)做比较.结果 检索共发现10篇文献符合入选标准并纳入meta分析,其中6篇进行了与GCS评分比较.体感诱发电位预测良好预后的灵敏度为0.69(95% CI,0.63~0.74)、特异度0.73(95%CI,0.68-0.78)、阳性似然比2.71 (95% CI,1.77~4.15);对不良预后的预测灵敏度为0.58(95% CI,0.50 ~0.66),特异度0.82(95%CI,0.77 ~0.86),阳性似然比3.61(95% CI,2.38-5.47).分析发现体感诱发电位在预测患者预后时特异度高于GCS评分,其中对不良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与GCS相当,但对良好预后预测的灵敏度不如GCS.结论 体感诱发电位对重型颅脑创伤患者预后有良好的预测价值.

  • 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

    作者:李永新;尹利荣;李燕莉;宋长兴;牛增广

    目的:探讨SEP、TES-MEP、EMG监测技术在胸椎结核患者行结核病灶清除及植骨内固定术中联合应用的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2015年11月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胸椎结核患者44例,所有患者术中均行经头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体感诱发电位(SEP)和自发肌电图(EMG)监测,根据患者手术前后MEP和SEP波幅降低程度分组,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的差异,分析SEP、TES-MEP、EMG监测在其手术中的应用价值.结果:44例患者术后cobb角(17.69±7.25)低于术前(31.08±12.14),术后血沉(ESR)(20.19±6.13)低于术前(43.47±25.52),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患者手术前后ASIA分级,术后患者的神经功能与术前相比明显得到改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44患者手术后3个月影像学评价为优者29例,良者9例,尚可者6例;术后6个月时所有患者的影像学评价优良率达100%;术后3月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优良率(91.43%)高于M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SEP波幅降低程度<50%者(96.97%)大于SSEP波幅降低程度≧50%(54.54%),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术中3例患者出现下肢肌肉肌电反应,均即时提醒医生避免刺激神经根,3例患者术后均未见明显的神经功能损伤.结论:术中TES-MEP和SEP波幅变化程度与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密切相关,TES-MEP、SEP、EMG监测可及时提醒医生进行脊髓功能和神经根的保护.

  • 葛根提取物对颈神经根性痛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作者:于林;陈宝田;谢炜;赵伟宏

    目的 探讨以葛根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葛根提取物对颈神经根性痛大鼠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方法 首先对葛根中葛根素的提取方法进行优化,确定佳提取工艺.然后通过椎管插线法建立神经根型颈椎病根性疼痛模型.将符合入组条件的大鼠随机分成5组:颈复康组,葛根提取物高、中、低剂量组,生理盐水组,每组8只.治疗前和治疗10 d后,分别对大鼠进行疼痛行为及步态评分、正中神经体感诱发电位测量.结果 葛根提取物各剂量组及颈复康组均能显著改善模型大鼠根性疼痛的相关行为,且能显著改善体感诱发电位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与生理盐水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葛根提取物高剂量组(葛根素含量266.1 mg·kg-1·d-1)疗效佳,中剂量组(葛根素含量133.0 mg·kg-1·d-1)与高剂量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以葛根素为主要有效成分的葛根提取物能明显减轻颈神经根根性疼痛,并提示存在量效关系.

  • 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训练疗效评定的临床研究

    作者:黄海彬;张晨辉;程灿;孙沄;纳冬梅

    目的: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evokedpotential,SEP)在评价脑卒中本体感觉障碍患者感觉功能训练疗效中的作用.方法:选取有本体感觉功能障碍的脑卒中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措施进行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感觉功能训练.临床疗效评定采用SEP电位测定和Fugl-Meyer运动功能、四肢本体感觉功能评定法.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Fugl-Meyer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均P<0.05);而SEP潜伏期值治疗组明显缩短(P<0.05),对照组则不显著(P>0.05);另外治疗组Fugl-Meyer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水平(均P<0.05),这与SEP记录的治疗组SEP潜伏期值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一致.结论:SEP除评价体感通路本身的病变外,还能客观评价康复疗效,从而制定适合于患者的康复训练计划.

  • 不同针刀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疗效及电生理变化

    作者:孙绪国;张道平;刘方铭

    目的:观察2种针刀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及电生理变化。方法:采用临床随机、单盲、对照试验方法,将患者分为针刀松解腧穴组与针刀松解棘间韧带组。针刀松解腧穴组予针刀松解颈周腧穴治疗;针刀松解棘间韧带组予针刀松解患椎上、下棘间韧带和两侧后关节的关节囊治疗,治疗1疗程后比较2组临床疗效、体感诱发电位(SEP)N9~N13峰间潜伏期检测值、运动神经F波潜伏期检测值及F波出现率百分比。结果:临床疗效总有效率针刀松解腧穴组为97 1%,针刀松解棘间韧带组为93.9%,2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 05);2组治疗前后SEP的N9~N13峰间潜伏期检测值、运动神经F波潜伏期检测值及F波出现率百分比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2组治疗后上述各项分别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2种针刀方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确切、相近,可改善颈神经的传导功能,针刀松解腧穴组相对更安全,更便于操作。

  • 多模式神经电生理监测在椎管内占位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陈艺;叶劲;林志雄;吴景明;黎文;卢永辉;白波;卢伟杰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CSEP)、经颅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TES-MEP)与自由及激发肌电图(EMG)多模式联合监测技术在脊柱椎管内占位手术中应用的价值.方法 对47例脊柱椎管内占位患者(颈椎4例,胸椎14例,胸腰段13例,腰椎13例,骶椎3例)行占位病变切除术中采用CSEP+TES-MEP+自由EMG+激发EMG监护.结果 ①CSEP和TES-MEP:监测成功率各为100%和93.6%;阳性率分别为19.1%和17.0%;联合监测假阴性率及假阳性率均为0%;10例诱发电位阳性均与手术操作有关,8例及时报警采取措施后渐恢复,2例MEP阳性未能恢复,术后肌力下降;6例CSEP改善,术后症状好转.②自由和激发EMG:34例患者术中出现自由EMG,其中1例马尾神经严密包裹病变的患者,术后小便功能异常,术后渐恢复.结论 ①椎管内占位术中联合运用CSEP和TES-MEP监测,排除各种干扰因素后,能准确地反映术中脊髓功能状况;②术中自由及激发EMG监测可准确探查和鉴别占位病变神经组织分布,实时反映神经受激惹情况,预防医源性神经损伤.

  • 体感诱发电位提取方法的研究与分析

    作者:王颖;王兵;谢正祥

    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体感诱发电位的提取方法.方法:将基于自参考自相关自适应干扰对消技术(AAA-ICT)单次提取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与传统的叠加平均提取方法作比较.结果:通过80例神经系统正常的受试者体感诱发电位的深入研究与分析,表明传统的叠加平均方法在提取体感诱发电位上有其合理内涵,但却存在着无法避免的缺陷.结论:AAA-ICT方法避免了其缺陷,实现了体感诱发电位提取方法上的又一大飞跃,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大脑语言运动区手术中的神经电生理监测(附52例分析)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任晓琳;高寒;蒋晓星;王国良;王伟民

    目的 研究大脑语言运动区病变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的方法.方法 对52例病变位于语言运动区的病人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及脑电图,同时行显微手术切除病变.结果 全切除42例,次全切除10例.术中记录到典型的皮质体感诱发电位38例,其中波形倒置23例,大波幅者20例.皮质电刺激与体感诱发电位所判定的中央前回位置完全相符者33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不典型者电刺激阳性5例.肌电图变化与肌肉运动相符者20例,肌电图出现反应波而未见肌肉运动者10例.脑电图示癫(癎)波20例,广泛性慢波40例.术后症状改善或消失47例.结论 语言运动区病变采用术中唤醒全麻,联合监测皮质体感诱发电位、直接皮质电刺激、肌电图与脑电图等神经电生理指标,有助于在大限度保留脑功能的前提下全切除病变,保证手术安全,明显减少术后功能障碍的发生.

  • 正中神经脑干躯体感觉诱发电位和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联合术中监护在颈髓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顾士欣;徐启武;陈炜;车晓明

    目的研究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方案下,联合应用正中神经脑干躯体感觉诱发电位(MN-BSEP)和经颅短串电刺激运动诱发电位(STTES-MEP)对颈髓手术实施术中监护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变换不同的刺激条件、记录条件、技术参数,分别摸索MN-BSEP和STTES-MEP的可靠检测方法,并按照总结得到的技术规范,选择我科15例接受颈髓手术的病人,进行术中联合监护,对照分析术前和术后脊髓功能的改变和诱发电位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 MN-BSEP基本不受麻醉影响,术后的改变与术后病人感觉功能的转归情况相吻合;STTES-MEP与麻醉方案有关,在异丙酚麻醉下,可记录到清晰、稳定的运动诱发电位,其术后的变化与术后病人肌力的转归情况相吻合.结论选用异丙酚全静脉麻醉,联合应用MN-BSEP和STTES-MEP实现对颈髓功能的术中监护是可行的,其效果优于单纯应用体感诱发电位或运动诱发电位进行监护.

  • 术中皮质体感诱发电位与电刺激术定位脑功能区

    作者:李天栋;白红民;蒋晓星;林健;高寒;李建亭;王国良;王伟民

    目的探讨脑功能区手术中利用脑皮质体感诱发电位(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定位脑功能区的方法及意义.方法对10例脑功能区病变病人在唤醒麻醉下进行手术,利用皮质SEP及皮质直接电刺激定位感觉区、运动区及语言区,在保护脑功能区的前提下,手术切除病变.结果7例病人利用SEP及皮质电刺激确定出运动感觉区,其中4例利用SEP位相倒置确定出中央沟,3例病变位于左侧额颞叶的病人通过皮质直接电刺激确定出语言区.术后功能均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术中SEP及直接皮质电刺激可准确、实时确定脑功能区,大程度地保护功能,切除病变.

  • 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李兵奎;常巍;王达义;温国宏;杨棋;郭振鹏;刘涛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 从2011年3月至7月,采用全骨髓差速贴壁培养法进行SD大鼠BMSCs的体外分离与培养;利用多中心急性脊髓损伤打击器(MASCIS Impactor)建立大鼠T11脊髓损伤模型,建模成功后将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A组)、电针组(B组)、BMSCs移植组(C组)、联合组(D组).SCI后1周,C组与D组大鼠自尾静脉注射移植BMSCs悬液0.1 ml,A组与B组自大鼠尾静脉注射无血清的DMEM/F12培养液0.1 ml,B组与D组接受督脉电针治疗,1次/天.于SCI后1、2、4、8周采用BBB评分法进行后肢运动功能评分;于SCI后8周采用SEP检测脊髓传导功能,采用HE染色观察脊髓空洞大小,采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神经丝蛋白(NF200)的表达.实验中获得的数据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 SCI后2、4、8周,与A组比较,B、C、D组BBB评分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BBB评分升高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与A组比较,B、C、D组SEP潜伏期缩短、波幅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R、C组比较,D组SEP潜伏期更短,波幅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损伤区均可见组织结构紊乱,细胞肿胀,空泡变性,且损伤区均可见瘢痕组织及空洞形成,其中A组脊髓空洞大,B组和C组次之,D组小.SCI后8周,4组大鼠脊髓组织均有NF200阳性表达,与A组比较,B、C、D组NF200阳性表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B、C组比较,D组NF200阳性表达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BMSCs移植联合督脉电针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恢复的促进作用更为显著,优于单纯BMSCs移植和督脉电针治疗.

  • 体感诱发电位在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中的作用

    作者:徐伟伟;王向宇;姜晓丹;周月玲;柯以铨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traumatic brain injury, TBI)后长期意识障碍成人患者清醒的影响因素及清醒预测.方法 收集47例重度颅脑损伤后(Glasgow coma scale, GCS<8)意识障碍超过2周的患者的病例资料,选择5个预后因子:年龄、性别、受伤机制、去骨瓣减压手术、体感诱发电位(somatosensory evoked potentials,SEP)表现方式等分析与清醒结果的关系,将体感诱发电位分为3个等级:Ⅰ级,双侧N20-P25都存在,①双侧CCT正常且对称, N20-P25波幅正常;②至少一侧CCT延长低于其正常均值一倍且N20-P25波幅>0.8 μV.Ⅱ级,至少有一项达到下列指标,①双侧CCT延长超过其正常均值一倍;②双侧N20-P25波幅<0.8 μV;③一侧N20-P25消失,另一侧存在.Ⅲ级,双侧N20-P25消失.结果 判定以外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结果 SEP分级与重型颅脑损伤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的机率有显著相关性(P=0.002),其对清醒的预测准确率可达87.2%.结论 SEP分级可客观、准确地评估患者的预后及预测患者的清醒机率.

  • 诱发电位监测在显微外科手术治疗颅内动脉瘤中的初步应用

    作者:康德智;吴赞艺;余良宏;王晨阳;林章雅;兰青

    背景 近年来显微外科手术技巧取得很大的进步,然而颅内动脉瘤手术仍然存在众多并发症.多种术中特定手术操作造成的大脑功能区缺血与术后神经系统功能损伤有关.为进一步提高颅内动脉瘤手术的安全性、减少术后脑缺血性并发症的发生,有必要在术中对相应脑血管供血区域的缺血性损伤进行实时的监测.我们在颅内动脉瘤显微外科手术中联合应用运动诱发电位(MEPs)、体感诱发电位(SSEPs)及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s)监测,提高术中诱发电位(EPs)信号改变对特定手术步骤导致脑缺血的敏感性,并研究它们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的关联性.方法 我们于2006年3月至2006年8月对我院25例采用显微手术的动脉瘤患者联合应用MEPs、SSEPs和BAEPs进行术中监测.对22例前循环动脉瘤手术,单纯行SSEPs监测4例,行MEPs及SSEPs监测18例,对3例后循环动脉瘤手术同时监测MEPs、SSEPs及BAEPs,将术中监测结果与术后神经功能作前瞻性观察研究.①SSEPs监测:记录及刺激电极均采用皮下针电极.监测上肢SSEPs时,按国际脑电学会制定(10~20)系统,参考电极放在Fz,记录电极放在C3'、C4'和双侧Erb点,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外周电位.刺激电极放在腕部左右正中神经,刺激强度为15~25 mA,刺激间期0.2 ms,刺激频率3.1 Hz,波带通50~300 Hz,分析时间50 ms.监测下肢SSEPs时,记录电极置于Cz和双侧腘窝,分别记录双侧皮质电位和腘窝电位.刺激电极放在内踝部左右胫后神经,刺激强度为20~30 mA,记录参数与上肢SSEPs监测相同.术中主要观察手术侧皮质电位(上肢为N20波,下肢为P37波).所有波形均以麻醉后40 min SSEPs的值为标准,警报标准为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或潜伏期延长10%.②MEPs监测:采用外接电刺激器(Digitimer D 185 stimulator),刺激电极采用螺旋塞电极,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刺激电极放在C3/C4或C1/C2前1~2 cm,阴极放在对侧相应的地方.刺激采用恒流经颅连续短串电刺激:5个单相方波,阳极刺激,持续时间300μs,刺激间隔2 ms(重复频率500 Hz),大刺激电压600 V.记录从双侧肱二头肌、拇短展肌、胫前肌和拇展肌诱发的肌源性MEPs.警报标准为肌原性MEPs波幅消失.采用四联刺激肌肉收缩试验(TOF)监测神经肌肉反应活动.③BAEPs监测:记录电极采用皮下针电极,置于两侧乳突.参考电极置于头顶(Cz).耳道插入式短声刺激.11.1 Hz疏密波,100 dBnHL级,对侧耳道60 dBnHL白噪音掩蔽.波带通30~1 500 Hz,分析时间15 ms,叠加1 000次.警报标准为V波潜伏期延长大于0.8 ms或波幅降低大于基线的50%.麻醉维持采用异丙芬、芬太尼、异氟醚、N2O和万可松,控制吸入性麻醉剂和肌松药的用量.结果 对载瘤动脉临时阻断、载瘤及临近重要血管的误夹、过度脑牵拉、血管痉挛或小穿支血管损害等术中事件引起的脑缺血,MEPs5/21、SSEPs5/25、BAEPs1/3出现异常.3例术后出现新的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病人中,术中均有MEPs异常,而SSEPs仅1例异常.术中EPs未出现异常的病例,术后均未出现新的神经功能障碍.结论 通过本组初步研究,笔者认为MEPs监测对于运动系统缺血性损伤的敏感性优于SSEPs监测,术中EPs信号改变与术后神经功能结果之间具有良好的关联性,而稳定的EPs联合监测有助于预测健全的感觉运动功能,并且保证足够的远端侧支血流量,允许术者安全地完成潜在危险性的操作.

  • 2型糖尿病体感诱发电位研究

    作者:陈薇;陈璇;陈慎仁;吴静珊;罗毅平;刘兴材

    目的通过对2型糖尿病(DM)患者进行刺激正中神经(MN)和胫后神经(PTN)诱发的体感诱发电位(SEP)的检查,了解病人躯体深感觉通路功能状态,早期发现病人的神经病变.方法用Nicolet Viking TV型肌电图/诱发电位仪对30例2型DM患者进行SEP的检测并与正常人对照.应用SPSS统计软件采用t检验、卡方检验及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SEP各项参数的差异,分析DM组SEP参数变化与血糖、血脂、肾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①DM组MNSEP异常20例(66.7%),PTNSEP异常22例(73.3%),表现为波形缺失、波潜伏期延长及波幅下降.②DM组MNSEP的N9~N20潜伏期、波幅异常(P<0.05);PTNSEP的N9~P38潜伏期、波幅异常(P<0.05).③DM组SEP异常与病程、血糖、血脂、肾功能有关(P<0.05).结论①SEP是检测2型DM神经病变的敏感指标.②控制血糖、血脂、保护肾功能有利于阻止神经病变的发展.

  • 诱发电位监护下手术治疗颈髓髓内肿瘤(附17例报道)

    作者:郭智霖;丁美修;陈若平;程志华

    脊髓作为连接脑和周围组织器官的重要通道,结构精密,功能重要,可代偿的余地非常小.髓内一旦出现肿瘤,因手术致残率高,在裸眼手术时代多数作者持保守态度,采取姑息治疗.

  • 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对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的评价

    作者:张富洪;郝舒亮;郝玉洁;宋永斌;唐菲;徐江涛;袁增华

    应用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SLSEP)技术探讨脑血管病患者SLSEP与其神经功能的关系。共有患者35例,男19例,女16例,平均年龄(60±9)岁。均经头颅CT证实,其中脑出血17例,脑梗死18例。有感觉障碍26例。全部患者在卒中后数小时至7天内行SLSEP检查,在病后21~30天及2~3个月分别进行SLSEP复查,并同时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第1次检查时,有2例患者昏迷,其余清醒,第2、3次检查时患者全部清醒。对每个患者的3次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两两进行配对t检验,同时对N20及N9~N20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进行相关分析,并进行检验。结果显示随着评分的减少,N20波幅升高,N9~N20潜伏期缩短,说明临床症状改善与SLSEP改善相一致。提示脑卒中早期SLSEP的变化对患者发病后2~3个月的神经功能情况有一定的预示作用,对于临床医师利用SLSEP对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与体感诱发电位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魏梁锋;王守森;郑兆聪;薛亮;田君;刘海云

    目的 探讨颈椎管内肿瘤患者颈髓弥散张量成像(DTI)指标与正中神经短潜伏期体感诱发电位(MN-SLSEP)参数之间的关系. 方法 收集厦门大学附属福州总医院神经外科自2015年2月至2016年5月行肿瘤切除术治疗的成年颈椎管内肿瘤患者22例(试验组),另外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年龄与试验组完全匹配的健康体检者22例作为对照组.2组受试者在术前3d及术后1个月均行颈髓磁共振DTI扫描及MN-SLSEP检测.将颈髓分成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并计算这3个区域的各向异性分数(FA)值.通过弥散张量示踪技术(DTT)重建颈髓纤维束并观察其完整性.根据试验组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是否延长分为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和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比较3组颈髓不同区域FA值的大小. 结果 试验组患者肿瘤全切除19例(86.4%),次全切除3例(13.6%),后者包括神经纤维脂肪瘤2例和髓内神经鞘瘤1例;术后1个月时脊髓功能改善17例(77.3%),无改善5例(22.7%).试验组患者术前N9~N20峰间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试验组患者颈髓纤维束的形态分为完整型和中断型,颈髓纤维束中断型患者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率(75.0%)明显高于颈髓纤维束完整型患者(2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9~N20峰间潜伏期延长组、N9~N20峰间潜伏期正常组、对照组肿瘤头区、肿瘤区及肿瘤尾区3个区域的FA值逐渐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DTI指标与MN-SLSEP参数存在明显的关联性.颈髓DTI能通过定量参数值和纤维束形态的变化,敏感、直观地反映出神经电生理的变化,可作为颈椎管内肿瘤的重要诊断工具.

  • 体感诱发电位和改良脑出血量表在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预测价值

    作者:张国利;李艳春;朱勇;刘芳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和改良脑出血量表(MICH)在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中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自2008年3月至2010年3月在怀化医专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82例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进行SEP检测及MICH量表评分,在患者出院后1月、3月及6月应用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肢体运动功能进行评估,以对SEP及MICH的预测价值进行评价. 结果 ZentnerⅡ级、MICH量表≥3分患者MRS量表评分在出院后1月、3月及6月时均明显高于Zentner Ⅰ级、MICH量表<3分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Zentner分级及MICH量表预测患者预后不良(MRS评分≥4分)的敏感性分别为74.2%、83.9%,特异性分别为86.3%、88.2%,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6.7%、81.3%,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4.6%、90.0%.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ZentnerⅡ级及MICH量表≥3分均与患者预后不良相关. 结论 SEP及MICH量表均能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肢体运动功能康复进行预测,临床上将二者结合使用,有利于早期制订康复计划,促进患者康复.

  • 重型颅脑外伤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体感诱发电位分级研究

    作者:徐伟伟;王向宇;陈祎招

    目的 探讨体感诱发电位(SEP)对重型颅脑外伤(TBI)后长期意识障碍患者清醒预测的分级标准. 方法 记录46例重度TBI后意识障碍超过1周患者的SEP表现,根据SEP中N20-P25是否存在及中枢传导时间(CCT)是否正常,将SEP分为3级:Ⅰ级为双侧N20-P25都存在(Ⅰa:双侧CCT正常且对称,Ⅰb:双侧CCT正常,但不对称);Ⅱ级为一侧N20-P25存在,另一侧消失;Ⅲ级为双侧N20-P25都消失.预后以外伤后6个月患者是否清醒为标准. 结果 SEP分级与清醒的几率存在负相关关系(r=-0.591,P=0.000),分级越高,预后越差. 结论 SEP的分级可客观、准确地反映脑功能损伤程度和清醒的几率.

509 条记录 20/26 页 « 12...17181920212223...252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