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全肝血流阻断肝脏部分切除术的手术配合
行一般肝叶切除时,通常只需阻断入肝血流;而切除第二、第三肝门区肿瘤时,因肿瘤位置特殊,极有可能发生肝静脉或下腔静脉撕裂大出血.为了控制肝切除术中的大出血,需在肝门阻断的同时阻断肝上、肝下的下腔静脉,以达到在全肝血流阻断下切肝的目的,确保手术安全 [1、2] .1999年10月至2002年10月,我院实施全肝血流阻断下肝切除术共71例,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报告如下.
-
肝静脉根部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的处理方法
目的 探讨肝静脉根部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救治的有效方法.方法 2006年1月1日至2012年12月31日我们相继处理了6例此类型损伤,针对肝静脉根部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部位的不同采用不同的手术切口及全肝血流阻断方法.同时复习国内外处理此类型损伤的治疗方法.结果 6例患者中3例死亡,其中术中死亡2例,术后死亡1例,存活3例.对于肝静脉根部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虽然有一些显露和止血的方法,但此类损伤的病死率仍难以降低.肝静脉根部及肝后下腔静脉损伤仍然是外科医生的巨大挑战.结论 “便捷的创伤部位显露”以及“快速有效的止血”是手术成功的关键.经典开腹手术和血管介入技术的结合或许可为此类损伤的救治打开一道新的大门.
-
肝尾叶肿瘤的手术切除
肝尾叶肿瘤由于紧贴肝后下腔静脉且位置深,难以显露,极易发生大出血,手术难度很大。我们采用第三肝门解剖法分离结扎肝短静脉,使肝后下腔静脉与肿瘤分离,从而使肿瘤切除变得安全、简便,出血量明显减少〔1〕。大部分病人不需要行全肝血流阻断,自1994年4月至1998年8月,我们切除肝尾叶肿瘤34例,其中27例采用第三肝门解剖法切除,报告如下。 1.一般情况:34例病人中男性25例,女性9例。年龄25~57岁(平均42.3岁),原发性肝癌27例,肝血管瘤5例,胆管细胞癌1例,肝脂肪瘤1例。肿瘤位于左尾叶者10例,右尾叶者22例,尾叶横部者2例。肿瘤的直径3~12 cm,平均6.2 cm。(1)切口选择及肝脏游离:右尾叶肿瘤选择右肋缘下切口,左尾叶肿瘤选择左右肋缘下“人”字形切口。进腹后探查肝脏,切断肝周诸韧带,右尾叶肿瘤需游离肝裸区至肝后腔静脉侧壁,左尾叶肿瘤需完全游离肝左叶并切断肝胃韧带。必要时游离肝上、下腔静脉并置阻断带,所有病例均未行胸腹联合切口。(2)解剖第三肝门:将肝脏向左上方翻起,显露出肝下腔静脉,沿腔静脉浅面,由下至上,由右至左,仔细分离肝脏与下腔静脉之间的间隙,肝短静脉予以双重结扎并切断,直至肿瘤与下腔静脉完全分离。左尾叶除较小的肿瘤直接沿肿瘤边缘分离结扎血管外,较大肿瘤也可采用此法分离、结扎肝短静脉。(3)肿瘤切除途径:不同部位的肿瘤采用不同的切除途径:①右尾叶局部切除:于右肝门后缘横行切开肝实质,分离结扎肿瘤周围管道;②右尾叶联合其他肝叶切除:沿正中裂切开肝实质,至右肝门右侧,切断结扎需切除肝叶的管道,绕至右肝门后部,分离切除肿瘤;③左尾叶局部切除:将左叶翻向右上方,沿肿瘤与下腔静脉之间分离,结扎血管,切除肿瘤;④左尾叶联合其他肝叶切除:先切除左外叶或左半肝,再切除肿瘤;或左半肝联合肿瘤一并切除;⑤尾叶横部肿瘤切除:沿正中裂切开肝实质,结扎切断左、中肝静脉,沿肿瘤右侧分离结扎血管,连同左半肝一并切除。(4)肝血流阻断法:常规采用间歇性第一肝门阻断法,5例病人采用联合全肝血流阻断法
-
肝切除术中间歇阻断与不阻断第一肝门入肝血流的选择
时至今日,肝切除术中控制出血仍被认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所在.肝切除术中出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与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密切相关[1].肝血流阻断技术的产生与应用推动了近几十年肝脏外科的快速发展,使得目前肝脏外科几无禁区,手术并发症发生率和术后手术相关死亡率明显下降,甚至接近零死亡率[2].常见的阻断技术有第一肝门入肝血流阻断法(Pringle 法)、全肝血流阻断(THVE)和选择性肝血流阻断(SHVE)等[3].在经典Pringle 法之上衍生出的间歇阻断第一肝门入肝血流(intermittentPringle manoeuvre,IPM )是目前肝切除术中常用的肝血流阻断法,其优点为可以确切、简便地阻断肝动脉和门静脉的入肝血流[4].但是无论持续性或间歇性地阻断第一肝门均会造成肝组织的缺血- 再灌注损伤,尤其合并肝硬化时,阻断入肝血流可加重残余肝损害[5].
-
肝门区肿瘤切除中肝脏血流阻断方法的探讨
目的 探讨肝脏血流阻断技术在肝门区肿瘤切除中的合理应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至2008年3月采用第一肝门阻断法(Pringle法)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技术(NHVE)相结合切除16例肝门区肿瘤的临床资料,分析肿瘤和肝门区血管的毗邻关系、阻断次数、阻断时间、术中出血量、输血量、术后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本组16例患者采用Pringle法与NHVE相结合技术切除肿瘤,Pringle法平均阻断(3.8±1.6)次,平均阻断时间(46.6±28.8)min;NHVE平均阻断(1.6±0.4)次,平均阻断时间(23.5±8.2)min;术中出血量平均(1250±320)ml,输血量平均(860±245)ml;术中修补下腔静脉损伤4例,肝静脉损伤2例,门静脉主干损伤2例;术后均有肝脏酶学指标、胆线素不同程度的升高,经保肝等治疗后恢复正常,未发牛肝功能衰竭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Pringle法与NHVE技术分步结合使用可减少全肝血流阻断时间、增加肝门区肿瘤切除的安全性.
-
肝内血管外皮瘤并门静脉癌栓一例
一、临床资料 患者男,47岁因右上腹涨痛不适1年,加重伴尿黄消瘦1月余,于1999年5月11日收入院。即往有“肝炎”“胆囊炎”病史10年余。入院查体:消瘦体质,右季肋部饱满,锁骨中线肋缘下可触及肿大肝脏,质硬,无压痛,有结节感,边缘纯,不规则,肝浊音界增大;CT平扫:肝右后叶见大片低密度灶,边界不清,密度不均,CT值33Hu;门静脉右侧支增粗,密度不均。增强扫描:肝内低密度灶区强化不均,边界仍示不清,病灶约7cm×10cm,CT值53Hu,门静脉左右支见无强化低密度影(图1,2)。肝功能:SGPT(谷丙转氨酶)39u/L(卡门单位),Tbil(总胆红素)20μmmol/L,Bil(结合胆红素)6.9μmmol/L,HBsAg(+),AFP(甲胎球蛋白)280μg/L,PT(凝血酶原时间)19.6s。术前诊断:巨块型肝癌并门静脉癌栓。术中见肿物位于肝脏第Ⅴ、Ⅵ段及部分第Ⅷ段,呈多结节融合,直径约15cm;余肝脏呈小结节硬化,左肝部分代偿性增大,门静脉系统血管曲张,压力增高,测PVP(门静脉压力)达30cm水柱,未见转移。行常温下右肝门阻断,右肝Ⅴ、Ⅵ段及部分Ⅷ段不规则切除;全肝血流阻断取除门静脉癌栓并行门静脉修补,经网膜右静脉门静脉化学治疗(化疗)泵置入术,以备术后化疗。术后病理学诊断:肝内血管外皮细胞瘤(图1-3)。
-
Belghiti绕肝提拉肝切除术研究进展
复杂肝切除术常常需要阻断入肝或出肝血流、甚至全肝血流阻断,在减少失血量的同时也导致肝缺血再灌注损伤和明显的全身血流动力学变化.2001年,Belghiti等[1]首次提出不游离肝脏、绕肝提拉肝切除术(liver hanging maneuver)用于浸润膈肌的右肝肿瘤切除以来,这种方法迅速在其他肝脏手术中采用[2-5].
-
原发性肝癌全肝血流阻断肝脏切除术后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
目的 探讨原发性肝癌患者在常温全肝血流阻断下行肝脏切除术并发症的观察和护理.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4年来原发性肝癌患者在改良全肝血流阻断下行肝脏切除术33例,其中15例肿瘤合并右门静脉、左肝静脉甚至下腔静脉癌栓,同时施行癌栓取出术.结果 术后两个月内无死亡病例,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例、胸腔积液4例,经处理后全部治愈.结论 全肝血流阻断下行肝癌切除术对术后的护理要求高,术后针对此术式容易发生的并发症,做好细致的观察及护理,有助于避免严重并发症的发生及降低死亡率.
-
经腹经心包全肝血流阻断肝切除七例报告
术中大出血是肝切除术的主要危险因素,肝血流阻断方法是应用有效地控制了术中出血、促进了肝外科的发展.
-
肝切除术血流阻断技术及其应用
肝脏外科的发展史也是一部止血技术的发展史.自1908年Pringle首次采用捏压肝蒂的方法控制肝脏术中出血起,肝脏手术血流控制技术有了较大发展,出现了全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入肝血流阻断、半肝血流完全阻断、全肝血流阻断、选择性全肝血流阻断等技术.熟悉肝切除术中血流阻断技术并合理应用,对指导肝脏外科实践具有重要意义.
-
血流分步阻断肝叶切除的围手术期处理
我院于1998年4月~2004年6月,采用肝门血流阻断(portal triad clamping,PTC) 和常温下全肝血流阻断(totalhepatic vascular isolation,THVI) 分步结合使用的方法,成功切除了16例体积巨大、邻近第一、二肝门的复杂肝肿瘤,现就此术式围手术期的处理报告如下.
-
全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总结全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方法]巡回护士密切关注手术进展,精确记录肝血流阻断时间,准确评估失血量,积极配合手术医生、麻醉师保持术中病人生命体征平稳;器械护士了解肿瘤与肝脏的解剖关系,通过充分的术前准备,术中沉着、冷静、高效的护理配合,缩短手术时间,提高手术配合效率;严格执行预防标准,确保医护人员自身安全。[结果]肝癌切除手术过程顺利,病人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结论]加强全肝血流阻断肝癌切除术的护理配合是手术成功的保证。
-
紧贴大血管巨大肝脏海绵状血管瘤的手术治疗
肝脏海绵状血管瘤是比较常见的肝脏良性病变.治疗的方法有多种:手术切除、肝动脉结扎或肝动脉栓塞、捆扎、微波固化、射频等,甚至肝移植治疗.巨大的瘤体如能手术切除仍以切除为宜,能取得疗效好、代价低的效果,但巨大的瘤体常常紧贴第一、二、三肝门,术中易损伤大血管,特别是腔静脉与肝静脉,要完整切除巨大瘤体有一定困难及风险.因此,有术中采用肝动脉结扎,术中微波固化,但远期疗效都不理想;也有采用避开大血管行瘤体大部切除的方法,此法常由于瘤体切开出血较多,残余瘤体止血困难,不能避免残瘤继续增大的可能.全肝血流阻断由于瘤体紧贴第二肝门,要分离肝上下腔静脉十分危险,容易损伤瘤体造成出血,因此在巨大血管瘤甚难采用.
-
自行设计球囊导管内转流装置加用"复方仙台合剂"在全肝血流阻断下行无血切肝的实验研究
在外科临床实践中,许多肝脏占位性病变及严重肝外伤时为切除病肝而需控制肝脏出血往往需要阻断入肝及出肝血流,藉以在无血情况下切除病肝.1966年Henaney[1]首创经腹全肝血流阻断法,但此法增加了创伤和出血,加重了开放血流后对肝脏的再灌注损伤.本研究应用自制的球囊导管门腔心房内转流装置,拟通过转流减轻高压门瘀血对残余肝的再灌注损伤,观察在无血切肝时对全身血液动力学影响[2],同时并用"复方仙台合剂",观察其对残余肝的损伤修复情况.
-
全肝血流阻断行无血切肝术的护理
我院肝胆胰外科从1992年7月~1999年12月间,对12例肝癌患者进行了全肝血流阻断,顺利切除肿瘤.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
半肝血流阻断与全肝血流阻断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影响分析
目的 探讨半肝血流阻断与全肝血流阻断对肝癌患者术后肝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01~2014-01间我院收治的78例肝癌患者,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即半肝阻断组和全肝阻断组,每组各39例.半肝阻断组在进行肝切除手术时采取半肝血流阻断,全肝阻断组在进行肝切除手术时给予全肝血流阻断.比较半肝阻断组及全肝阻断组患者术后肝功能及术中出血量.结果 手术治疗后,半肝阻断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为(256.33±37.14) mL,谷氨酸转氨酶为(45.26±11.32)IU/L,总胆红素为(18.21±4.59) μmol/L,均低于全肝阻断组水平,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进行肝切除手术时,半肝血流阻断更利于肝癌患者的术后肝功能恢复,可推广使用.
-
全肝血流阻断下无血切肝术的手术配合
常规肝肿瘤手术的主要危险是可能撕破肝后下腔静脉或肝静脉发生大量失血及空气栓塞而危及生命,有效的控制术中出血是手术成功的前提,无血肝切除术则是一种有效控制术中出血的高难技术[1].我院采用此方法为12例患者进行了肝切除术.
-
异氟醚复合异丙酚控制降压在无血切肝术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异氟醚复合异丙酚在无血切肝术中的佳麻醉效果.方法:对20例择期手术病人在全麻加连续硬膜外阻滞下行全肝血流阻断(THVE)无血切肝之前适当加大异氟醚吸入浓度,用异丙酚静脉微泵维持麻醉,使平均动脉压(MAP)下降20%左右,一般维持20~30 min.在肝叶切除之后,立即减少异氟醚的浓度或停用,并加小剂量的多巴胺静脉维持,使MAP回升至降压前水平或稍低一点,同时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结果:本组20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出血量明显减少,平均输血量达800 ml.术毕麻醉复苏迅速,术后肝功能多于一周内恢复正常.结论:利用异丙酚加少量异氟醚复合麻醉,同时加小剂量的多巴胺静脉维持,是无血切肝术较理想的麻醉方法.
-
全肝血流阻断和肝静脉阻断对肝肿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比较
目的 探讨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total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THVE)和肝静脉阻断(selective hepatic vascular exclusion,SHVE)对肝肿瘤切除术中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40例肝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THVE组和SHVE组,术中置入Swan-Ganz导管记录肝切除术血管阻断前后的血流动力学变化,比较两组临床资料.结果 ,THVE组外围循环阻力(SVR)和肺循环阻力(PVR)与SHVE组比较有明显的升高,而心脏指数(CI)、平均动脉压(MAP)和平均肺动脉压(MPAP)则有明显的下降(P<0.05).前者术中输液量较后者多,两组术后肝肾功能及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肝切除术中SHVE和THVE均能有效控制出血和避免空气栓塞,而前者在保持全身血流动力学稳定并减少术中输液量方面更有优势.
-
外伤性肝后静脉损伤的处理
肝后下腔静脉(RHIVC)或临近下腔静脉的肝静脉(JCHV)损伤的处理,一直是肝脏外科领域中棘手的问题之一,死亡率高达50%~100%[1,2].1995年以来我院收治RHIVC或JCHV损伤病人共5例,在全肝血流阻断(THVE)、分步THVE和指压法下行破裂静脉修补术,抢救成功2例,现报道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