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咽峡炎链球菌致口腔颌面部多间隙感染一例
患者女,63岁,因“右侧下颌后牙区疼痛10 d,颌下区肿痛5 d”于2012年10月13日来诊。患者10 d出现右下颌后牙区疼痛,锐痛,夜间疼痛加重,可放射至右侧耳颞部,口服头孢克洛、甲硝唑无明显疗效。5d前出现右侧颌下区肿痛,于当地医院静滴头孢哌酮、替硝唑无明显疗效。现肿痛加重,张口受限,影响进食,来诊,门诊检查后,以“右颌下间隙、咬肌间隙、颞间隙感染”收入院。既往糖尿病病史16年,服用二甲双胍0.5 g,每日两次治疗。专科检查:右侧颌下区、下颌体部、耳颞部肿胀明显,边界不清,按压痛明显,未扪及明显波动感。表面皮肤颜色稍红,皮温略高。辅助检查:血常规:白细胞数20.1×109/L、中性粒细胞总数18.3×109/L、淋巴细胞总数0.9×109/L、单核细胞总数0.9×109/L、中性粒细胞百分数91.2%、血红蛋白91 g/L、红细胞压积26.2%;肝肾功:血糖:15.8 mmol/L、总蛋白51.4 g/L、白蛋白16.8 g/L、总胆红素6.4μmmol/L、直接胆红素2.8μmmol/L、碱性磷酸酶143 U/L;尿常规:酮体(+++)、尿糖(+)。 CT示:右侧下颌角至颞肌区弥漫性肿胀,可见大量液体低密度影像,气管旁亦可见肿胀区。入院后行“右面部多间隙感染切开引流术”,术中见颌下间隙、咬肌间隙、翼下颌间隙、颞间隙、颞下间隙见大量灰白色脓性分泌物,留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加药物敏感试验。大量双氧水、生理盐水交替冲洗后。留置引流管3根。术后经验性给予头孢曲松钠、奥硝唑等抗感染治疗,并给予人血白蛋白补充蛋白,重组人胰岛素(甘舒霖R)、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降糖,塞莱昔布止痛等处理。3d后细菌培养结果,提示:咽峡炎链球菌,对头孢曲松、头孢噻肟、替考拉宁、万古霉素等敏感,克林霉素、红霉素、莫西沙星耐药。10 d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再次行引流物细菌培养,提示:正常菌群生长。但引流区仍有灰白色脓性分泌物溢出,继续抗感染治疗10 d,引流口未见明显分泌物,于2012年11月5日出院。
-
继往开来加强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研究
糖尿病(DM)作为一种古老的疾病医史记载已逾千年,随着人类社会文明发展,其患病率明显增加,20世纪末糖尿病与心脑血管病及肿瘤已成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慢性疾病而受到世人的关注。与此同时,对DM复杂的病因、发病机制与治疗的研究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首先是在20世纪20年代发现了胰岛素,这是对糖尿病病因和治疗史上的一次突破;50年代胰岛素放免测定技术开创了微量激素的测定,大大促进了对DM及各种内分泌疾病的研究;70年代揭示了Ⅰ型DM的免疫机制;80年代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和胰岛素基因遗传密码的解密,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生物合成激素——生物合成人胰岛素问世,从而结束了依靠由猪、牛胰脏提取胰岛素的历史。与此同时也大大推动了对DM遗传病因的研究,某些单基因遗传DM的致病基因被查明如MODY、线粒体基因突变DM等。这些成果已集中反映在ADA(1997)和WHO(1999)糖尿病专家组对DM诊断标准和分型的新建议中,但目前对绝大多数(90%)2型糖尿病的复杂病因与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DCCT和UKPDS等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也只说明严格的血糖控制和生化异常的纠正只能部分减少DM血管并发症。因此,DM专家预测21世纪到2025年全球DM的患病人数将继续增加,特别是2型糖尿病将成为包括中国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流行病,而糖尿病血管并发症仍将是糖尿病人致残和早亡的主要原因。继往开来如何降低糖尿病发病率和减少糖尿病并发症,仍是广大糖尿病专业工作者面临的主要课题与艰巨任务。在此,我们建议除有条件的单位可继续进行对糖尿病的基础研究外,建议大多数临床医生宜结合自己的工作和条件开展对糖尿病及其并发症防治的临床研究。为此,根据以往来稿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几点意见作为开展糖尿病临床研究的参考: 首先应尽量开展前瞻性研究,既往来稿中回顾性总结多,因此文章中存在资料不完整,标准不一致等问题而影响论文的质量。而前瞻性研究不仅可以避免这些问题,而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进行严密的设计,包括研究对象的选择,对照的设立,研究方法和观察指标的选择等,一篇好的论文研究设计本身就等于成功一半。
-
人胰岛素类似物简介
胰岛素在临床的应用已有近90年的历史,期间胰岛素制剂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革,从初的动物胰岛素发展到如今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大大减少了胰岛素导致的过敏和皮下脂肪萎缩等情况的发生.但由于胰岛素药效学和药代学的特点,患者在取得较好血糖控制的同时,常常发生低血糖.为了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水平,减少低血糖的发生,且更便于注射,胰岛素类似物应运而生.
-
如何从基础胰岛素转为预混胰岛素治疗?
2型糖尿病是一种逐步进展的疾病.当一种或多种口服降糖药(OHA)治疗后血糖仍不能达标时,就需要启动胰岛素治疗.此时,OHA加基础胰岛素治疗是多数指南或共识所推荐的下一步选择,其使用特点是:在一种或多种OHA(例如胰岛素促泌剂、二甲双胍、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等)的基础上,晚睡前使用中效人胰岛素(包括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和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或长效人胰岛素类似物(包括甘精胰岛素和地特胰岛素).当OHA加基础胰岛素治疗效果不佳时,可考虑转预混胰岛素治疗,由于其同时控制基础和餐时血糖的优势,在临床中逐渐得到认可并广泛应用.
-
两种不同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对比
我们应用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笔芯)及胰岛素注射笔治疗24例糖尿病,同时与同期动物胰岛素治疗26例糖尿病患者作对比,观察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高血糖控制时间及血糖控制满意时的每日胰岛素用量.现将治疗情况报道如下.
-
合成人胰岛素在DKA中的应用
我院自98年引进诺和诺德公司生产的合成人胰岛素,应用其短效胰岛素(诺和灵R)抢救DKA16例,总结如下:
-
新胰岛素制剂的研究进展概述
自1921年胰岛素被Banting等人成功提取并应用于临床以来,已经挽救了无数糖尿病患者的生命.仅2000年,胰岛素在全球范围内就大约延长了5 100万名1型糖尿病病人的寿命.在问世的头50年里,临床普遍应用的胰岛素都是从猪和牛胰腺中提取出来的.20世纪70年代人们对胰岛素纯度的关注,生产出了高纯度(单组分)胰岛素;80年代初,人胰岛素又成为了商业现实;80年代末基因重组技术成功生物合成人胰岛素以来,这种生产方法就倍受瞩目.因为,这项变革使生产出药代动力学更佳的皮下注射胰岛素类似物成为可能.
-
人胰岛素注射笔在老年糖尿病人中的临床应用
老年人使用普通一次性塑料注射器注射胰岛素时,常常出现胰岛素剂量上的误差,使血糖得不到很好的控制并容易出现低血糖反应.我们采用胰岛素注射笔(诺和笔3)及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笔芯)治疗17例老年糖尿病患者,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
麻醉科总住院医师会诊典型病例分析三例
本文回顾分析了近1年来我院麻醉科总住院医师会诊的3例典型病例资料,现报道如下.例1男,61岁,因"颈部肿块"拟在全身麻醉下行"颈部肿块切除术".既往有"糖尿病"史5年,不规律服用"二甲双胍、格列齐特"等降糖药物,血糖控制不理想.入院后请内科医师会诊,给予停用口服药物、皮下注射胰岛素治疗:三餐前使用常规胰岛素(诺和灵R) 12 IU,晚睡前使用长效胰岛素(诺和灵N)8 IU.术前1d麻醉科总住院医师会诊该患者,复习病史及当前治疗方案后提出,由于患者需要术前禁食禁饮,如果术前晚仍执行长期医嘱注射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N),则手术当日发生严重低血糖的风险大大增加,甚至可能导致严重后果.提醒外科医师后停用了术前晚的诺和灵N治疗.
-
门冬胰岛素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妊娠期糖尿病(gestational diabetes mellitus,GDM)给母婴带来风险[1-3].本研究比较门冬胰岛素(诺和锐)与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R)治疗GDM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
人胰岛素和动物胰岛素的临床使用专家意见
胰岛素的发展简史及临床应用现状
1.胰岛素的发展简史
在胰岛素发明之前,糖尿病一直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这成为当时医学界棘手的难题之一。直到1921年,Banting和Best从狗的胰腺中首次成功提取胰岛素,使糖尿病的治疗成为可能。1923年末,胰岛素开始应用于临床[1]。生产胰岛素的原料主要来自于牛或猪的胰腺,1kg的动物胰腺仅可以提取出100~200mg的胰岛素,且纯度很低,无法满足临床需要。之后,人们先后尝试从人胰腺提取人胰岛素、用氨基酸化学合成人胰岛素以及通过猪胰岛素酶转换半合成人胰岛素,但是这些方法生产出的胰岛素在数量和质量上仍然无法满足临床需求。直到20世纪80年代基因工程/重组DNA技术的发展使生物合成重组人胰岛素的生产成为可能[2]。自此,人胰岛素突破了数量和质量的限制,在临床得到日益广泛的应用[3]。20世纪90年代末,科学家利用重组DNA技术,对人胰岛素的氨基酸序列进行修饰,研制出了可以更好地模拟生理胰岛素分泌的胰岛素类似物[4]。 -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63例疗效观察
我科应用合成人胰岛素及胰岛注射笔治疗糖尿病63例,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达标时与动物胰岛素(普通胰岛素)治疗在日用量等方面的差别,现报告如下:
-
门冬胰岛素治疗妊娠期糖尿病的疗效及其对患者血清氧化物质水平的影响
目的:探讨妊娠期糖尿病(GDM)患者采用门冬胰岛素治疗的临床疗效以及对患者血清氧化物质水平的影响。方法将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10例妊娠期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55例。对照组采用皮下注射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研究组在此基础上皮下注射门冬胰岛素,采用统计学SPSS 20.0软件对比两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血糖变化以及丙二醛(MDA)、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氧类物质(ROS)、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等血清氧化物质水平变化情况,并评估两组母婴结局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治疗后1、3、5 d 空腹血糖(FPG)、餐后2 h 血糖(2 h PG)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且治疗3、5 d 后两组2 h PG均低于治疗后1 d,且观察组治疗3、5 d 后 FPG、2 h PG 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中餐前血糖、血糖达标时间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意义(P ﹤0.05)。在 ROS、SOD、GSH-PX、MDA 水平方面,两组治疗后5 d 各指标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研究组治疗后5 dMDA 含量与对照组比较明显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在妊娠结局、分娩方式等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妊娠期糖尿病采用合成人胰岛素与门冬胰岛素联合治疗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妊娠期血糖状况,能纠正妊娠期糖尿病患者外周血清抗氧化与氧化物质间失衡,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值得推广。
-
合成人胰岛素与动物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对比——附54例报告
1引言我院应用合成人胰岛素及胰岛素注射笔治疗54例糖尿病患者,并与同期动物胰岛素治疗28例糖尿病患者作对比,观察三餐前及餐后2小时血糖、高血糖控制时间及控制近理想时的每日胰岛素用量.现报告如下.
-
门冬胰岛素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对2型糖尿病治疗效果比较
近年来全球糖尿病发病率显著增加,国内糖尿病患病率增加更明显.我国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功能受损较重,应尽早起始胰岛素控制血糖.预混胰岛素可兼顾空腹及餐后血糖,具有使用安全性较高、灵活方便等特点已成为医生及患者的理想选择.门冬胰岛素30为预混人胰岛素30R升级产品,含有30%可溶性门冬胰岛素和70%精蛋白结晶的门冬胰岛素,其作用模式更接近生理胰岛素分泌模式,现已广泛应用于胰岛素起始和强化治疗.我科于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采用门冬胰岛素30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30R对比治疗患者共118例,对其降血糖效果及低血糖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
预混30/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与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比较
预混30/70精蛋白锌重组人胰岛素(重和林M30,拜耳医药保健有限公司)较精蛋白生物合成人胰岛素(诺和灵30R,丹麦诺和德公司)用于临床较晚,其有效性及安全性的临床研究不多,为验证其疗效,笔者在征得患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了临床对比观察,现报告如下.
-
门冬胰岛素30在2型糖尿病强化治疗中的优势比较
部分新诊断的2型糖尿病患者经短期胰岛素治疗可诱导出长期血糖控制良好而无须服用任何降糖药物的"蜜月期"[1],因此胰岛素强化疗法作为治疗糖尿病的一种有效手段,在临床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不同的强化方案在控制餐后高血糖、减少低血糖等并发症方面各有不同,本文研究门冬胰岛素30和生物合成人胰岛素的临床疗效对比,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