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人DMD基因缺失检测多重PCR新体系的建立

    作者:彭园园;姚凤霞;孟岩;韩娟娟;黄尚志

    目的 建立新的适合中国人DMD特征的多重PCR体系,提高缺失突变的检出率.方法 对经"一步到位"诊断程序和MLPA分析确定的355例缺失型DMD患者的缺失突变谱进行归纳总结,筛选出缺失高发的外显子区域,挑选代表性外显子,组装成扩增体系,优化多重PCR条件.结果 经过对355例缺失型DMD患者的突变谱分析后,总结出两套新的多重PCR体系.第一套检测体系分两组,检测10个外显子(外显子5、8、17、44.45、47、49、50、51和52),可检出92%(326/355)的缺失;第二套检测体系检测另外5个外显子(外显子12、19、35、43和54),可进一步检测到5%(17/355)的缺失.在后续22例DMD患者的检测验证中,所有患者的多重PCR结果均与MLPA结果吻合.结论 这两套新体系是在对355例中国缺失型DMD患者的缺失分析的基础上归纳而成,所涉及的DMD病例来源遍布全国,更适合于中国人群DMD患者缺失突变的检测.

  • 多重连接依赖探针扩增技术在假肥大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蕾;朱宝生;郭晶晶;陈红;章印红;苏洁;杨继青;贺静

    杜氏肌营养不良( 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 DMD)为儿童期常见的重症肌营养不良疾病,多于5岁前发病,大多数患有DMD的男童12岁后基本丧失行走能力,少数存活至25岁。贝氏肌营养不良( Becker muscular dystrophy, BMD)临床症状轻于DMD,多于16岁后丧失独立行走能力。DMD和 BMD 都是由定位于 Xp21.2的肌营养不良蛋白( dystrophin)基因突变引起的X连锁隐性遗传疾病。目前此病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故确诊先证者、检出携带者并实施有效的产前诊断,杜绝患儿出生是干预出生缺陷的关键手段。

  • 不同表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的研究

    作者:鲁阳;路平;金春莲;林长坤;武盈玉;孙开来

    目的探讨我国东北地区杜氏型肌营养不良症(DMD)及贝克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类型分布与表型的关系,并用于产前基因诊断.方法采用多重PCR法检测124例来自东北地区的DMD(106例)及BMD(18例)男性患者的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情况,并对30例高危胎儿行产前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测.结果 124例患者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检出率为49%(61/124),其中41例(41/61,67%)缺失分布于外显子45~53,13例(13/61,21%)缺失分布于外显子8~19, 5例(5/61,8%)在上述两个外显子缺失区内均有缺失,2例(2/61,3%)缺失分布于外显子34和43;缺失型患者中有9例发生整码缺失(为BMD患者),49例发生移码突变(为DMD患者).30例高危胎儿中,17例为男性胎儿,其中10例为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型,缺失位点与先证者相同;13例为女性胎儿,无一例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结论 DMD及BMD患者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缺失主要分布于两个区域,外显子8附近区域可能是东北地区该基因缺失高发区;缺失类型与临床表型有一定的关系,当基因发生整码缺失时,临床表型为BMD, 而发生移码突变时,临床表型为DMD.

  • 反义寡核苷酸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竹君(综述);李茜茜(审校)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是由抗肌萎缩蛋白基因 Dystrophin发生移码突变导致的儿童遗传性致死性肌病。反义寡核苷酸(AON )靶向外显子中的剪接调控序列可以诱导Dystrophin基因的相应外显子跳读,以恢复dystrophin mRNA阅读框,是目前新的DMD治疗方法。该治疗方法的有效性已在患者来源的肌细胞及动物模型中得到证实。目前,AON靶向治疗DMD已经进入药物临床试验阶段。笔者拟对DMD的分子致病机制、AON治疗DMD的作用机制及其临床试验新进展进行综述,为AON在DMD治疗中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 产前诊断除外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外显子44移码突变一例

    作者:刘敏娟;李海波;毛君;陈瑛;李红

    先证者,男,1+岁,临床诊断为杜氏肌营养不良症(Duchenne muscular dystrophy,DMD).该病发生主要原因是编码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基因的大片段缺失或突变[1].首先采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技术针对先证者及其父母的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26个外显子(包括3、4、6、8、12、1 3、16、17、19、32、34、41、42、43、44、45、46、47、48、49、50、51、52、60、Pm、pb)进行检测,未见上述外显子缺失.进而采用多重连接依赖的探针扩增(multiplex ligation-dependcnt probe amplification,MLPA)法检测肌营养不良蛋白基因79个外显子,均未见缺失或重复.终经全基因测序发现先证者第44号外显子一处移码突变:NM_004006.1:c.6391_6392delCA(p.Gln2131AsnfsX3),而先证者父母的44号外显子同步测序均未见异常,且此突变未见报道.通过寡核苷酸多态性数据库(www.ncbi.nlm.nih.gov/SNP)、国际人类基因组单体型图计划(www.hapmap,org)和“华大基因千人基因组计划( www.genomics.cn)”中72个中国人样本的数据分析排除多态可能,同时经PDB数据库(www.pdb.org)蛋白功能预测可能造成膜蛋白结构域的改变,因此考虑此突变为新发或生殖腺嵌合造成的致病突变.

  •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的实验研究

    作者:陈松林;张成;黄文;张为西;刘晓蓉;李群;卢锡林

    目的研究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鼠(mdx鼠)的效果.方法取4~5周龄昆明鼠骨髓干细胞,体外培养3 d,静脉移植到7 Gy γ射线预处理7~8周龄mdx鼠体内.临床监测受体鼠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表现,并对移植12周mdx鼠的运动功能、肌电生理、dystrophin蛋白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 5只7 Gy剂量放疗mdx鼠,静脉移植4.8×106骨髓干细胞,3个月后,肌电图指标有了部分改善;10%肌纤维表达了dystrophin蛋白.结论静脉移植同种非同系鼠骨髓干细胞治疗mdx鼠有效,显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DMD有着理想的前景.

  • 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诊断dystrophin相关的临床表现良性肌病

    作者:吴冬燕;陈琳;赵燕环;任海涛;关鸿志;魏妍平;刘智;钱敏;郭玉璞

    目的 探讨免疫组织化学(immunohistochemistry,IHC)和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在诊断dystrophin表达异常的临床表现相对良性肌病中的价值.方法 收集4例肌肉活体组织检查标本显示dystrophin表达异常、临床表现良性的肌病患者的病史、临床特点,并对肌肉组织标本分别行组织学、IHC(dys-N、dys-R及dys-C)染色,同时进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 4例患者中2例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另2例主要表现为单纯的肌肉疼痛和血清CK升高.组织学显示2例为明显肌源性改变,可见肌纤维萎缩、肥大及分裂现象,另2例仅见肌纤维轻度大小不等.IHC发现1例患者肌纤维膜dys-N无表达,dys-R及dys-C显示肌纤维膜清晰着色,Western blot示dys-R及dys-C条带较健康对照淡,dys-N条带完全缺失;3例IHC显示患者dys-R无表达,dys-N及dys-C显示肌纤维膜清晰着色,其中2例Western blot示dys-R条带完全缺失,dys-C及dys-N条带相对分子质量改变.结论 利用3种抗dystrophin抗体进行肌肉组织IHC标记可以减少漏诊,Western blot对进一步确定dystrophin 蛋白异常类型是十分必要的.

  • 抗肌萎缩蛋白病一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点

    作者:罗静;熊晖;王小竹;钟南;王静敏;姜玉武;吴希如

    目的 分析并确定1个抗肌萎缩蛋白病(dystrophinopathy)家系的临床、分子病理及遗传学特征.方法 收集先证者及其家系成员的临床资料,对先证者行肌肉活体组织检查,采用抗层黏连蛋白α2(1aminin α2,又称merosin)、抗emerin蛋白、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中央棒状区(Dys1)、C′末端(Dys2)、N′末端(Dys3)单克隆抗体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取外周血基因组DNA,采用多重连接探针扩增(MLPA)进行抗肌萎缩蛋白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检测.结果 该家系中包括先证者在内共有3例患者临床诊断为肌营养不良,均无腓肠肌肥大,但病情重、进展较快,同时先证者肌肉活体组织检查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提示dystrephin蛋白部分缺失,merosin、emerin染色呈阳性表达.MLPA检测显示先证者DMD基因第45~54外显子缺失,其母在第45~54外显子区域为杂合性缺失.结论 该家系中的先证者DMD基因为第45~54外显子缺失,突变基因来自母亲,其母为表型正常的携带者.dystrophin蛋白表达异常是造成抗肌萎缩蛋白病表型的病理基础,其临床后果不仅取决于dystrophin蛋白表达缺失的程度,还取决于DMD基因缺失区域的功能.

  • 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中utrophin和dystrophin蛋白表达的相关性

    作者:王为民;蒲传强

    目的 探讨utrophin和dystrophin蛋白在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中的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采用免疫荧光方法观察26例共8种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及2名无神经肌肉疾病者的正常肌肉活检标本冰冻切片utrophin和dystrophin蛋白的表达.结果 dystrophin蛋白在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显示为大部分肌纤维荧光圈带缺失、荧光圈带亮度减弱或荧光圈带呈不连续状;在非DMD的肌营养不良、脂肪累积性肌病、强直性肌营养不良、神经源性肌萎缩、多发性肌炎、线粒体脑肌病、肌源性肌萎缩患者肌肉膜上呈现一圈完整的强荧光圈带;在对照组肌肉膜上呈现一圈完整的强荧光圈带.utrophin蛋白在dystrophin蛋白重度减少的DMD患者少部分肌纤维肌膜上呈现不连续的荧光圈带,但强度较弱;在dystrophin蛋白中度减少的DMD患者、非DMD的肌营养不良及其他6种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膜上不显示荧光;在对照组肌肉膜上不显示荧光.结论 DMD患者肌肉的dystrophin蛋白表达重度减少的同时,出现utrophin蛋白的表达;而包括DMD患者dystrophin蛋白中度减少、非DMD的肌营养不良在内的其他神经肌肉病患者肌肉的dystrophin蛋白正常表达时,其utrophin未出现表达.

  • 症状性女性迪谢内肌营养不良基因携带者五例临床、病理和基因特点

    作者:赵娟;宋书娟;王朝霞;吕鹤;张巍;袁云

    目的 分析5例症状性女性迪谢内肌营养不良(DMD)基因携带者临床、骨骼肌病理和基因突变特点.方法 5例女性患者的发病年龄为生后至54岁,其中1例有DMD家族史.2例表现为四肢近端无力,1例心肌病伴随肌痛,1例四肢无力伴随室间隔缺损,1例运动不耐受.5例患者血清肌酸激酶均升高(1 000~ 31 815 U/L).4例患者行骨骼肌病理检查,5例患者均行多重连接探针扩增方法检测DMD基因突变,1例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分析染色体核型.结果 4例患者骨骼肌组织化学染色均呈肌营养不良样改变,1例抗肌萎缩蛋白完全丢失,3例灶性丢失.基因检测证实4例患者存在DMD外显子缺失突变,1例患者染色体存在t(x;5) (p21;p14).结论 症状性女性DMD基因携带者的临床表现和骨骼肌抗肌萎缩蛋白表达下降程度更倾向于贝克肌营养不良,我国症状性女性DMD基因携带者也存在染色体易位.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心脏损害研究进展

    作者:张瑶;汤颖;张成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是儿童致死性肌萎缩疾病,病情进展迅速,如无系统治疗,患儿多于20岁前死于呼吸循环衰竭.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对心脏的不良影响日益凸显,推测与dystrophin基因特定外显子缺失密切相关.本文拟对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心脏损害的流行病学、与dystrophin基因关系、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和病理特征,以及早期预防与治疗进行综述.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自然病程演变规律

    作者:柯青;张利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是常见的X连锁隐性遗传性疾病,DMD基因突变导致抗肌萎缩蛋白缺失,不仅引起肌肉运动障碍,而且引起脊柱侧弯、认知功能障碍,以及泌尿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心脏病等多系统疾病,患者终于成年早期死于呼吸和循环衰竭.早期多学科综合治疗可以延缓疾病进程、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然而目前对该病的诊断与治疗存在明显延迟.本文拟从运动功能、认知功能、呼吸功能、心脏功能等方面综述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的自然病程,有助于临床医护人员对该病早期识别、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使患者得到大获益.

  • DMD基因点突变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临床研究

    作者:操基清;杨娟;李亚勤;冯善伟;陈菲;郑卉;梁颖茵;赵保健;张旭

    研究背景 DMD基因点突变,主要是无义突变,可以引起基因编码提前终止,使产生的目的蛋白不稳定而降解,导致临床症状较重的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见临床表型为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DMD点突变患者.本研究旨在探讨DMD基因点突变导致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的发病机制,以加深对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基因突变类型的认识.方法 共11例临床和肌肉活检明确诊断、多重连接依赖性探针扩增(MLPA)显示DMD基因外显子非缺失或重复突变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高通量第2代DNA测序法检测DMD基因外显子突变类型.结果11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患者携带10种突变类型,无突变热点;6例携带无义突变[c.5002G>T,p.(Glu 1668X);c.1615C>T,p.(Arg539X);c.7105 G>T,p.(Glu2369X);c.5287C>T,p.(Arg 1763X);c.9284T>G,p.(Leu3095X)];1例携带错义突变[c.5234G>A,p.(Arg1745His)];2例携带框移突变(c.10231dupT,c.10491delC);2例携带剪切位点突变(c.4518+3A>T,c.649+ 2T>C).结论 DMD基因点突变可以引起临床症状较轻的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当MLPA技术显示DMD基因为非缺失和重复突变时,切勿漏诊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研究其发生机制对基因治疗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有重要借鉴意义.

  •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小鼠神经肌肉接头特征研究

    作者:朱瑜龄;孙毅明;张惠丽;张誉;李亚勤;陈孟龙;王倞;张成

    目的 观察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模型小鼠骨骼肌肌膜抗肌萎缩蛋白(dystrophin)表达变化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分析其可能机制.方法 C57BL/6和mdx小鼠各8只,HE染色观察肌细胞组织学形态,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腓肠肌肌膜dystrophin蛋白表达变化和神经肌肉接头形态.结果 C57BL/6小鼠腓肠肌肌细胞大小基本一致,呈多角形,胞核位于细胞周边、极少数位于肌纤维中心;肌膜均匀表达dystrophin蛋白;神经肌肉接头形态完好.Mdx小鼠腓肠肌肌细胞大小不一致,呈圆形,部分胞核趋中心化;仅少量或个别肌细胞表达dystrophin蛋白;mdx种鼠突触后膜乙酰胆碱受体断裂成小片段,突触前膜神经末梢突起增多、变细,而mdx幼鼠神经肌肉接头形态与C57BL/6小鼠基本一致;mdx小鼠神经肌肉接头数目明显减少,突触前膜和突触后膜横截面积明显减小,肌细胞间神经轴突明显变细.结论 Mdx小鼠骨骼肌肌膜dystrophin蛋白缺失并非导致神经肌肉接头改变的直接因素,可能与病情进展有关.

  • 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患者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表达及意义

    作者:王莉娜;常涛;任艺婷;李兆艾

    目的 探讨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的表达与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PFD)的关系.方法 选择30例压力性尿失禁患者(SUI组)、30例盆底组织膨出患者(POP组)及6例无SUI和POP的直肠癌患者(对照组),术中行肛提肌活组织检查(活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PCR)的方法检测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的表达.结果 POP组和SUI组肛提肌中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表达较对照组均降低(P<0.01).POP组和SUI组比较,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和结蛋白mRNA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绝经后女性盆底功能障碍性疾病的发生与女性肛提肌中抗肌营养不良蛋白及结蛋白的表达降低有关.

  • 骨髓干细胞移植后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鼠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变化

    作者:卢锡林;姚晓黎;冯善伟;冯慧宇;于美娟;欧翠华;柳太云;张成

    目的: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后mdx鼠抗肌萎缩蛋白表达的变化.方法:实验于2004-09/12在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科实验室完成.①选取7~8周龄mdx鼠25只,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骨髓移植4,8,12,16周组、空白对照组,5只/组.另选取4~6周龄C57鼠20只作为供体鼠,10周龄C57鼠5只作为阳性对照组.②各组在移植前均给予照射剂量为7Gy的放疗预处理.放疗完毕后,骨髓移植4,8,12,16周组均进行尾静脉细胞移植,移植细胞数为2×107/只,0.3~0.5 mL;空白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尾静脉输入0.3 mL磷酸盐缓冲液.③骨髓移植4,8,12,16周组分别于对应时间点处死,取其腓肠肌,制备抗肌萎缩蛋白样品,进行抗肌萎缩蛋白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以GAPDH作为内参.结果:25只7~8周龄mdx鼠、5只10周龄C57鼠全部进入结果分析.骨髓干细胞移植后抗肌萎缩蛋白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结果:空白对照组无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骨髓移植4周组仅可见抗肌萎缩蛋白的徽弱表达,dystrophin/GAPDH灰度比值约为0.095±0.267;骨髓移植12周组约为0.218±0.338;随骨髓移植时间的延长抗肌萎缩蛋白表达量逐渐增加,移植后16周的表达量较移植后8周明显增加(0.393±0.385,0.173±0.284;t=6.062,P<0.05),但仍明显低于阳性对照组1.172±0.328(t=3.14,P<0.05).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mdx鼠后应用Western Blot免疫印迹分析可干不同时间检测到抗肌萎缩蛋白的表达,且随移植时间延长表达量增多,提示骨髓干细胞移植可长久持续参与受损骨骼肌的修复与再生.

  • 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心脏损害的研究进展

    作者:周璟娜(综述);黄国英(审校)

    杜氏肌营养不良是儿童致死性肌萎缩性疾病。该疾病发病率低、进展迅速、医生认识有限以及呼吸衰竭的有效治疗等多种因素,使心力衰竭成为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死亡的首要原因。早期发现、诊治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的心脏损害,对于延长患者生存时间和改善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该文就近年来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心脏损害的流行病学、发病机制、早期诊断技术、预防和治疗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的新药——依替来生

    作者:杨君义

    杜氏肌营养不良是由于编码抗肌萎缩蛋白的基因突变引起,抗肌萎缩蛋白可避免肌肉收缩放松过程中的肌肉细胞损伤.依替来生为一种反义寡核苷酸,作用于抗肌萎缩蛋白前体信使RNA,使其在转录过程中跳过外显子51,从而使杜氏肌营养不良患者产生了缩短的但具有一定功能的肌营养不良蛋白.依替来生由Sarepta制药公司开发,于2016年9月获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加速批准,用于治疗杜氏肌营养不良.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平衡失调、恶心及接触性皮炎等.

  • 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对肌营养不良症的诊断意义

    作者:朱海青;沈静;周金宝;狄晴;李作汉

    目的 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在肌营养不良症患者肌组织中表达的意义。方法 运用免疫组化法对12例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症(DMD)患者及5例Becker型肌营养不良症(BMD)患者的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并用6例非神经肌肉疾病患者的肌组织作为对照。结果 对照组6例肌组织标本中均可见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其阳性染色勾画出肌细胞的边界,胞核及胞浆呈阴性。在DMD中有10例(83.33%)肌细胞膜肌营养不良蛋白不表达。BMD中3例(60%)可见沿肌细胞膜分布的不连续斑片状弱阳性染色。结论 肌营养不良蛋白的缺失或异常表达,是DMD/BMD型较为特异的改变。运用免疫组化法检测患者肌组织中肌营养不良蛋白的表达,可为DMD/BMD型的病理诊断提供特异性指标。

  • 肌营养不良蛋白表达在萎缩性肌病鉴别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曾国勇;肖军兰;曾祥俊

    目的 探讨肌营养不良蛋白(Dystrophin蛋白)在萎缩性肌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均表现为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43例肌营养不良患者、3例其他神经肌肉疾病患者(包括1例脂质沉积性肌病、2例运动神经元病)及5例正常对照者的骨骼肌标本进行Dystrophin蛋白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Duchenne型肌营养不良(DMD)患者肌细胞膜上无显色,Becker型肌营养不良(BMD)患者全部为弱阳性,BMD/LGMD(肢带型肌营养不良)患者中6例肌细胞膜上显色浅淡、不连续或呈斑片状,其余15例患者肌细胞膜上染色正常;2例运动神经元病患者中1例肌细胞膜显色浅淡、呈斑片状,另1例染色正常.脂质沉积性肌病患者和正常对照肌细胞膜上染色均正常.结论 对于存在双下肢近端肌肉萎缩的临床表现相似的肌病患者,Dystrophin免疫组化染色可以将其大致区分,对早期预测肢体功能影响程度及正确地进行遗传咨询具有重要意义.

27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