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作者:孙红振;王爱民;蒋祖言;杜全印;尹良军;郭庆山;赵玉峰

    目的观察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的临床效果.方法1992~2002年共收治股骨头无菌性坏死患者221例243髋,其中创伤性56例,酒精性48例54髋,激素性68例76髋,原因不明49例57髋.Ficat分期:Ⅰ期65髋,Ⅱ期92髋,Ⅲ期75髋,Ⅳ期11髋.全部采用股骨头减压,死骨清除,带髂深血管的髂骨瓣移植手术.结果经2~11年(平均5.8年)随访,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有效率98%.Ⅰ~Ⅱ期157髋,X线检查患者股骨头外形好,关节活动度满意;Ⅲ~Ⅳ期患者,一部分股骨头外形好,关节间隙清晰,髋臼没有创伤性改变,另一部分股骨头可见进一步塌陷,关节活动受限.Harris评分,总体优良率83.6%.结论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对缓解疼痛有明显的效果,在疾病早期可减缓甚至阻止病变的进一步发展.

  • 人工股骨头置换和术后感染模型的建立

    作者:王子明;邢叔星;唐桂阳;王爱民

    目的 设计制作兔人工股骨头假体,建立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和术后感染模型.方法 测定兔股骨上端参数,以不锈钢制作出兔人工骨股头.对24只日本大耳白兔行骨水泥型人工股骨头置换,分为A、B 2组,A组在切口缝合后即刻接种1×106CFU的耐甲氧西林表皮葡萄球菌(MRSE)SAL65164到髋关节周围,B组接种1×108CFU的MRSE.于术后14天分别检测X线片、细菌培养、组织学变化以及C-反应蛋白(CRP)和红细胞沉降率(ESR)的变化.结果 本组人工股骨头置换14天后,A组75%(9/12)的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B组100%(12/12)感染;血清CRP和ESR在置换后维持在较高水平.光镜下感染的假体周围假膜组织呈慢性炎性改变,未感染者炎性细胞较少.结论 骨水泥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可以模拟临床人工关节置换,术后1×108CFU的MRSE(SAL65164)即刻接种在关节周围,14天后可成功建立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后感染模型.

  • 股骨头髋臼覆盖率的测定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英振;孙鹏;陈伯华;丁昌荣;谭金山;胡有谷

    ①目的利用正常人体髋关节的CT影像,建立髋关节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研究各种体位下股骨头髋臼覆盖率.②方法取32岁健康男性髋关节CT二维影像,利用计算机相关软件处理,依次转化图形,取其二维框图放样、叠加,建立髋关节三维几何模型;分别固定模型髋臼端及股骨端,模拟正常情况下髋关节在不同动度下的运动情况,计算不同动度下股骨头的髋臼覆盖率.③结果本模型的颈干角和CE角均在正常范围之内,说明本模型基本符合人体结构,髋关节模型中立位股骨头髋臼覆盖率为60.1%,在外展位时股骨头的髋臼覆盖率大,而前屈位小.④结论髋关节计算机三维几何模型所测得的结果与现有人体测量参数相似;股骨头的髋臼覆盖率在外展位为稳定.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60例的CT诊断分析

    作者:黄永生

    目的 通过探究CT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表现,明确CT在诊断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重要价值.方法 选择20093月年至2012年3月在我院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6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别采用X线和CT进行检查,观察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影像表现.结果 X线的检出例数有32例,检出率为53.3%,CT检出例数有53例,检出率为88.3%.两组比较存在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能够准确的诊断出股骨头缺血性坏的临床表现,对股骨头坏死的早期治疗有很大帮助,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 糖皮质激素在酒精中毒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作用

    作者:郭坤亮;安洪;蒋电明;邓忠良;刘传康;李宏宇

    目的:探讨内源性糖皮质激素在酒精中毒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中的作用.方法:选用家兔分为三组.采用灌胃法给予实验组家兔含乙醇50%的烈性白酒8mL/(kg.d),药物干预组等量相同浓度白酒加氨鲁米特25 mg/(kg.d),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1~6个月.化学发光法测定血清皮质醇含量,观察股骨头组织学和糖皮质激素受体(GCR)mRNA表达变化.结果:家兔血清中皮质醇变化为:实验组(5.49±1.38ug/dL)>干预组(2.15±0.49ug/dL)>对照组(0.73±0.24 ug/dL),3组之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 0).实验组股骨头骨细胞2个月时GCRmRNA弱表达,3个月弱表达或不表达,6个月时不表达;干预组1~3个月时中等表达,6个月时弱表达;对照组为中等表达.实验组骨髓内造血组织减少,脂肪组织逐渐增多,2个月时脂肪面密度实验组为(8.36%±0.49%),明显高于对照组(7.30%±0.55%)和干预组(7.59%±0.57%),差异有显著性(P<0.01);3、6个月时实验组(1 2.00%±1.09%,21.68%±1.80%)、干预组(8.63%±0.85%,10.60%±1.39%)、对照组(7.84%±0.78%,8.00%±0.99%),3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P=0.000 0);骨小梁逐渐变细、稀疏、部分断裂,6个月时实验组骨小梁面密度(29.97%±6.53%)、干预组(35.85%±3.10%)、对照组(43.67%±3.00%),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 0);实验组6个月时空骨陷窝百分比(27.93%±3.06%)、干预组(17.98%±2.07%)、对照组(11.24%±2.64%),3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0 0).透射电镜下见骨细胞内脂质沉积、核固缩、坏死;干预组骨细胞核异染色质增多.结论:饮酒后可明显增加内源性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在酒精中毒致ANFH发生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股骨头动脉血供的CTA评价

    作者:杨秀军;程芙蓉;李巍

    目的:探讨CTA评价股骨头动脉血供的临床价值与限度。方法:在AW4.2工作站,对115例非髋关节病变患者的201组股骨头颈部薄层动脉期4排螺旋CT图像进行回顾性3D重建,观察股骨头动脉血供显示情况。结果:CTA显示MCFA、LCFA敏感性为100%,其近段显示较好、中远段显示模糊或未显示;显示RA的敏感性为28.57%(287/1005),仅显示它的始段。适当缩小FOV,极小、极大阈值数值分别选取75~80Hu、250~300Hu,且多角度3DVR旋转、动态观察,对这些血管解剖及毗邻关系显示较好。结论:4排CTA评价股骨头动脉血供临床价值有限。

  • 中西医结合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53例

    作者:耿红梅;吴益民;陈静

    自1997年以来,我们用中西医疗法配合牵引治疗儿童髋关节滑膜炎53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53例中,男40例,女13例;年龄小3岁,大14岁,平均6.8岁;病程短2天,长21天,平均5.7天;单髋50例,双髋3例;有闪挫、扭伤或活动量过大者39例,有上呼吸道感染病史者10例,病史不详者4例;髋部疼痛42例,膝部疼痛11例.全部病例均有不同程度的髋关节功能障碍,骨盆倾斜.患肢假性延长者43例,"4"字试验阳性者22例,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阳性者13例.X线片显示髋关节间隙增宽1~3mm,股骨头向外侧移位,闭孔不对称27例.血白细胞总数大于10×109/L 9例,血沉20~30mm/h 19例,发热者7例.

  • 闭合复位空心钉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4例

    作者:徐刚

    股骨颈骨折在临床非常常见,老年人、青壮年均可能发生,其骨折不愈率和股骨头坏死率较高。2010年1月至2013年1月,我们用空心钉闭合内固定治疗股骨颈骨折34例效果满意,报道如下。

  • 股骨头颈部血供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作者:刘时伟;贾光耀

    目前国内外主要的解剖学专著、骨科学专著以及相关的教科书中,关于股骨头颈部血供分布的描述,或为示意图,或为二维图,均没有提供有关股骨头颈部骨内和骨外血供分布的三维全景图像.这一方面不利于初学者对该部位血供的学习理解,另一方面也影响临床医师对股骨颈骨折后股骨头血供受损情况的判断及其治疗方法的选择.应用当今先进的影像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处理技术,可建立精准的股骨头颈部骨内和骨外血供分布的三维全景图像.有利于探讨不同股骨颈骨折对股骨头血供可能造成的影响,设计对不同类型股骨颈骨折的个体化治疗方案.

  • bFGF/PDPB促进兔股骨头缺损再血管化的实验研究

    作者:龚跃昆;李晓辉;李世和;李彦林;杨浩

    目的模拟临床上治疗股骨头坏死的开窗法的手术过程制备兔股骨头缺损,并植入bFGF/PDPB(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部分脱蛋白骨),以探讨bFGF对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方法成年健康新西兰白兔24只,切开关节囊,在头颈交界处开窗,建立缺损模型.48侧股骨头随机分为3组;A组植入bFGF/PDPB;B组植入PDPB;C组为空白对照.术后2周、4周、8周处死动物,制备墨汁灌注标本,样本行病理学观察,图像分析.结果病理学观察及图像分析结果表明:A组在术后2周、4周和8周股骨头缺损区修复组织血管生成明显优于B组,A,B两组优于C组.结论 bFGF具有促进股骨头缺损的再血管化作用,其在治疗股骨头坏死方面具备一定的潜能和优势.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检查及比较

    作者:毛新远;陈燕;徐江莉;蔡莉;张海英;姚桂莲

    对51例缺血性坏死股骨头(ANFH)进行X线、SPECT、MRI图像检查,根据早、中、晚期图像评价标准对其分别进行分期.结果SPECT、MRI对ANFH早-中期诊断的灵敏度分别为50.9%、60.8%,X线的灵敏度为39.0%;对晚期诊断的灵敏度差别不明显.这表明SPECT、MRI对ANFH早、中期诊断较X线敏感.因此在判断早期病变时,采用X线诊断的同时,应做SPECT或MRI影像学检查.

  • 微创小切口股骨头置换术

    作者:刘丰刚;李慧文;张懋

    随着当今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导致人口老龄化问题越来越严重,这就导致现代社会中老年人所占的比例越来越高.老年人由于抵抗力差,而且身体大多退化,所以老年人经常会出现各种各样的疾病,股骨头坏死就是老年疾病中比较常见的一种.股骨头坏死是由各种各样的致病因素导致的骨科类常见疾病的一种疾病,多是由于股骨头的供血不足,从而导致骨细胞发生凋亡,后使得骨髓基质干细胞发生坏死或者形成脂肪细胞.

  • 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安全性的Meta分析

    作者:李涛;王英振;李玉龙;肖刻;王磊;翁习生

    目的 通过Meta分析对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安全性进行评价.方法 计算机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万方数据库、维普中文科技期刊等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hemiarthroplasty"、"arthroplasty"、"replacement",中文检索词为"股骨颈骨折"、"关节置换术",由2名评价者严格按照纳入及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收集关于骨水泥与非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治疗老年股骨颈骨折的随机对照研究,检索日期均为建库至2015年9月,提取相关数据后输入RevMan 5.2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本研究采用死亡率、并发症发生率、再手术率等指标的优势比对手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价.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随机对照研究11篇,总样本量为1531例髋.Meta分析结果显示,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相关并发症少(OR=0.17,95%CI:0.11~0.27,P<0.001),在心脑血管并发症、全身并发症、局部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和再手术率方面,两种置换方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与非骨水泥相比,骨水泥半髋关节置换假体具有相关并发症少等优点,同时不增加其他并发症、术后死亡率及再次手术率.

  • 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疗效分析

    作者:刘正红;彭耀庆;杨檑;李伟雄

    目的评价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治疗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临床疗效与适应证.方法采用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治疗18~50岁的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82例,其中Ficat Ⅰ期19例,Ⅱ期22例,Ⅲ期27例,Ⅳ期14例.平均随访4.5年,对各型手术优良率做x2检验.结果按中华医学会骨坏死学组推荐的疗效评价标准评定疗效,优52例,良18例,可12例,优良率85.4%,其中Ficat Ⅰ~Ⅳ期的优良率分别为100%、100%、92.6%与28.6%,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01).结论带旋髂深血管髂骨瓣移植术可作为FicatⅡ、Ⅲ期青壮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首选治疗.

  • X线平片与MRI对股骨头缺血坏死的诊断价值

    作者:于群;张太娟;杨志成

    目的:评价X线平片和MRI对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方法比较分析40例63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X线平片、MRI的表现,评价两者评估股骨头缺血坏死的价值。结果 MRI在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早期发现明显优于X线平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MRI在诊断早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上为准确有效,可以用于早期高危患者筛查,指导治疗并延缓病情的发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X线平片对于中后期骨皮质改变的观察及随访比较更直观有利。

  • 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人有哪些该注意的?

    作者:魏俊

    康医生:您好!前几个月,我妈妈做了左侧髋关节置换手术,现在活动正常,走路挺稳的.听说做完手术,不能跑步,不能跳广场舞,还有很多要当心的地方,想请教专家,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需要注意的?谢谢!广西 周先生周先生:您好!目前,随着医疗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有许多股骨颈骨折、髋关节骨关节炎,股骨头无菌坏死的患者经过人工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生活质量大大改善,幸福指数大幅提高.近年来,进行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大量增加.但是,很多患者对于髋关节置换手术后的康复和家庭保健还是缺乏一定的认识和了解.髋关节置换的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也有一些小问题需注意.

  • 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影像学诊断与治疗(附107例分析)

    作者:鲍春生;陈德;渠红;王志芳

    目的:复习文献并对照分析股骨头缺血坏死各期在x线平片、CT与MR、核素扫描、B超、DSA造影和介入治疗的下同影像特征比较,评价其在诊断股骨头缺血坏死诊断与治疗的应用价值.结论:①X线平片是诊断ANFH基本的方法,也是Fieat分期的重要依据,是ANFH首诊的方法,但早期没有诊断意义.另外关节对积液不敏感.易导致漏诊.②CT可以早期发现病变,对诊断有决定性意义,由于CT的普及和覆盖率较高,是目前会诊或确诊ANFH的重要的检查手段,但缺乏特异性.对少量关节积液不敏感.③MR可以作出早期诊断,且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目前检查确诊ANFH好的方法.但对晚期骨质增生、硬化、钙化及坏死骨的信号改变,没有平片与CT图像直观效果.但对关节积液由于T1T2加权信号转换优势,优于平片和CT.④MR、核素、CT对指导临床早期诊断和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具有重要价值,晚期三者在诊断上并无太大差异.⑤介入治疗同是诊断又是治疗是早发现早治疗ANFH的新途径.在有条件的医院推行对ANFH防治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 股骨头 缺血 影像
  • 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坏死的探讨

    作者:李富兴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方法.方法:股动脉插管超选择关于股外旋动脉升支给药治疗;置管并同时灌注复方丹参液,每天一次,每次2~4 ML,持续时间为2周,肝素液保留灌注.结果:明显改善疼痛症状和髋关节的功能,治疗效果优良率达94%.结论:介入治疗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为临床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手段.

  • 经导管药物灌注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76例临床分析

    作者:王增强

    股骨头无菌坏死(ANFH)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我院自2002年10月-2004年11月应用经股动脉插管至对侧旋骨内、外动脉升支直接灌注血管扩张剂和溶栓药物技术治疗股骨头无菌坏死76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本文将资料完整的76例进行回顾性分析,以期总结介入治疗经验.

  • 药源性股骨头缺血坏死的影像学诊断

    作者:韩广

    通过分析123例因长期使用皮质类固醇激素所致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病人的临床及影像学表现,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各期影像学表现,特别提出,CT中的"星状征"与MRI检查中的"双线征"在检查中的诊断价值.

1041 条记录 51/53 页 « 12...45464748495051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