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骨盆"歪"了也腰痛

    作者:于红

    骨盆倾斜--特殊的腰痛原因老百姓有几个没经历过腰痛的?人们或多或少地对这个病的发病机理、临床表现、治疗方法有所了解.今天我要和大家说一种特殊的腰痛,这种腰痛需要到医院找专业的治疗医师治疗.由于反射性保护和机体代偿的原因,腰痛的病人经常表现出哈着腰、扭着身、腰板不直、屁股歪在一边等各种各样的姿势.给这样的病人拍摄腰椎X线片时,你可以看到腰椎侧弯、旋转、滑脱、不稳和骨盆倾斜等征象.其中骨盆歪斜是继发的,是因腰痛而产生的结果!

  • 股骨头坏死后骨盆倾斜角度对人工髋关节置换后功能的影响

    作者:王洪义

    目的:探讨股骨头坏死后骨盆倾斜角度对全髋置换术后髋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随访分析我院2005年1月~2010年1月收治的50例股骨头坏死行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均为患侧盆下型骨盆倾斜,其中Ⅰ型18例,II型26例,Ⅲ型6例,术前、术后均行X线检查,测定骨盆倾斜角、髋臼外展角和前倾角,在末次随访时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三组骨盆倾斜患者术后X线测量髋臼外展角平均为Ⅲ型(37°)<Ⅱ型(40°)<Ⅰ型(44°),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而组间前倾角差异无明显统计学意义,末次随访髋关节功能评分I型、II型明显大于Ⅲ型,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股骨头坏死后通常产生患侧盆下型骨盆倾斜,对全髋置换术中髋臼杯外展角有决定作用,随着倾斜程度加重术中髋臼外展角应随之减小,Ⅲ型约比I型减少7°,尽管如此,骨盆倾斜越重,术后髋关节评分也越低.

  • 风湿性脑病案

    作者:梁粤

    梁××,男,14岁,学生,1997年7月24日初诊.家长代诉:颜面、肢体不自主抽动3年,伴右侧肢体乏力1年半.查:神疲,面色萎黄,消瘦,对答切题,右上下肢肌力Ⅳ级,肌张力增强,腱反射增强,右巴氏征(+),骨盆倾斜,约向右前方旋转30度.

  • 糖友不妨试试倒着走

    作者:陈鑫

    如今人们越来越重视健康问题,强身健体离不开运动,运动越来越受到大家的关注,运动的方式很多,找到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重要,现在向糖友推荐一种新的运动方法——倒走,希望能够适合您.★倒走的好处数一数防治腰背疼痛由于倒走时人体骨盆倾斜方向与正常前行时相反,因此,在倒走时腰部肌肉紧张状态能够得到放松,有利于腰肌劳损的恢复.另外倒走还可以加强背部、膝关节等处的肌肉以及颈椎等处的血液循环,可以起到舒筋活络、强身健骨的作用,所以说长期坚持倒走可以改善腰背疼痛.

  • 中医正骨矫正功能性下肢不等长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李良彬;祝乾清

    目的 探讨中医正骨矫正功能性下肢不等长临床疗效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2018年收治的80例骨盆倾斜致下肢长度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针刺推拿治疗,观察组采用中医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长度差异变化,并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为7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27.5%,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讨论 中医正骨能有效地矫正功能性下肢不等长,且安全可靠,对临床有很好的价值.

  •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诊治

    作者:袁自生;刘利君

    目的 探讨儿童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肢体不等长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1990~2004年间笔者收治的32例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患儿的临床特点并随访其疗效.结果 17例双下肢长度差在0.5~2.0cm之间,9例在2.0~4.0 cm之间,6例在4.0 cm.所有病例均表现为不对称性的臀肌挛缩.采用经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治疗,疗效优30例,良2例.结论 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是双下肢臀肌挛缩程度不对称的结果.采用大转子后外侧纵弧形切口行臀肌松解术配合双下肢皮肤牵引、运动锻炼治疗,是臀肌挛缩合并骨盆倾斜双下肢不等长的有效治疗办法.

  • 石骨症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全髋置换一例

    作者:贺仕雄;韩毅;姚国荣;蔡力;李剑峰;袁九安

    1病例报告患者,男,44岁,因"外伤后髋部疼痛伴左下肢跛行12年,加重1年"入院.专科情况:脊柱居中,胸腰段活动受限,骨盆倾斜,左下肢短缩5 cm,左髋关节屈曲畸形,内收肌挛缩,左髋关节纵向叩痛阳性.X线片检查:髂翼呈同心圆状波纹,关节间隙变窄,股骨头扁平,股骨颈缩短,髓腔极度狭窄;椎体上下骨板增厚,骨密度增高,中间层稀疏透亮,呈"夹心饼"样改变.入院诊断:石骨症并发左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治疗:先左侧内收肌切断及左侧股骨髁上骨牵引,3周后再全髋置换.术中见关节囊萎缩,股骨头扁平,股骨头和髋臼表面未见软骨,髓腔消失.

  • 外伤截肢后严重股骨外旋一例

    作者:斯清庆;侯春林;陈爱民

    1病例报告男,9岁,因右下肢外伤截肢后髋关节外旋畸形、活动受限1.5年入院.1年半前因车祸致右小腿毁损伤、髋关节脱位、髋臼骨折,行膝下截肢及髋关节脱位手法复位术,术后1年发现髋关节严重外旋、活动受限无法安装假肢.查体:一般情况可,脊柱、双上肢及左下肢正常,骨盆倾斜,右下肢膝下截肢术后,切口愈合佳,髋关节外旋约80°畸形,活动度:外展10°,内收0°,前屈10°,后伸0°,内外旋障碍,右膝固定于90°位.辅助检查:X线示右髋臼骨折愈合,右股骨外旋约90°,骨质疏松(图1).

  • 髋关节闭孔内脱位伴骨盆骨折一例

    作者:智良;刘红军;贾辉;李会奇

    1 病例报告患者,男,39岁,因被煤车撞击致骨盆、左下肢畸形4 h住院.查体:患者神志恍惚、表情淡漠、面色苍白、四肢发凉、口渴.血压:50/30 mmHg,脉搏:124次/min,呼吸:25次/min,体温:36.7℃.查体:腹部稍胀,腹肌紧张,下腹部及会阴部区广泛皮下瘀血,骨盆倾斜,挤压、分离实验(+),左侧大转子内陷,左下肢外旋畸形.X线片示:右侧闭孔消失,双侧坐、耻骨支骨折,左侧髂耻线分离,股骨头脱位于闭孔内.CT示:左骨盆底边平面横断,远侧坐、耻骨折段位于股骨头内侧,股骨头颈部嵌夹于骨折端.诊断:①创伤性休克;②左侧髋关节闭孔脱位;③双侧坐、耻骨支骨折.处理:①快速补液、输血等抗休克治疗;②行左股骨髁上骨牵引.将患肢置于布朗氏架上,牵引重量为6 kg.

  • 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骨盆平衡的影响

    作者:杨凯;陶惠人;李寰;冯超帅;苏薇;杨卫周;张波波;段春光

    目的:通过回顾性分析先天性腰骶部畸形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探讨先天性腰骶部畸形对于骨盆平衡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1月~2018年9月本团队诊治的腰骶部畸形患者,排除仅有矢状面畸形、既往有脊柱手术史、双下肢不等长≥2cm或合并髋关节疾病者.终纳入26例患者,其中男8例,女18例,年龄13.8±6.9岁(6~33岁).将患者分为A组(单纯腰骶部畸形,9例)、B组(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12例)与C组(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5例).测量并比较A、B组的腰骶部节段Cobb角,3组的冠状面骨盆倾斜角(PO)、矢状面骶骨倾斜角(SIA)与横断面骨盆旋转(PR).PO>2°、SIA<30°或>45°及PR>1.2分别为冠状面、矢状面及横断面骨盆失衡的标准.结果:3组病例的年龄、性别无统计学差异(P=0.469,P=0.813).A、B组节段Cobb角分别为24.0°±13.6°与28.3°±14.4°,无显著性差异(P=0.497).A、B、C组的PO分别为1.7°±2.3°、4.9°±6.7°、18.9°±12.7°,C组PO显著大于A、B组(A组与C组P=0.002,B组与C组P=0.009),A、B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200).3组的SIA分别为38.7°±6.8°、36.1 °± 18.2°、28.4°±9.3°,3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418).3组的PR分别为1.09±0.05、1.22±0.15、1.44±0.51,B组PR显著大于A组(P=0.002),余无统计学差异(A组与C组比较P=0.061,B组与C组比较P=0.191).A组、B组、C组在冠状面上骨盆失衡的发生率分别为33.3%、77.8%、100%,在矢状面上分别为11.1%、58.3%、40.0%,在横断面上分别为0、41.7%、60.0%.单纯腰骶部半椎体病例未见明显骨盆失衡.所有PR>1.15及93.3%的PR>1.10的病例中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结论:单纯腰骶部半椎体不会引起明显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合并其他部位椎体畸形,尤其是腰椎与骶椎复杂畸形时,更容易造成骨盆失衡.腰骶部畸形引起的骨盆旋转方向与主弯方向一致.

  • 儿童恶性骨肿瘤保肢术及其尚待解决的问题

    作者:沈靖南;尹军强

    随着新辅助化疗及规范化手术的广泛开展,恶性骨肿瘤患者的生存率有着明显的提高,保肢术已经成为恶性骨肿瘤治疗中的主要手术方式.儿童恶性骨肿瘤保肢治疗中由于生长骨骺板常常被切除,随着健侧骨骺不断生长,使得患侧肢体相对短缩,导致双侧肢体不等长,继而引起跛行、患侧下肢关节痛、下腰痛、代偿性脊柱侧弯、骨盆倾斜等一系列并发症[1].

  • 儿童四肢恶性骨肿瘤假体研究的应用进展

    作者:黄洪超;胡永成;李海啸

    骨骺尚未完全闭合的恶性骨肿瘤患儿的保肢治疗一直是个棘手的难题,因为在四肢长骨端的恶性肿瘤行广泛性切除时需要切除受累的骨骺生长板.而治疗后对侧健康骨骼继续生长可导致双侧肢体不等长,继而可引起跛行、下腰痛、代偿性脊柱侧弯、骨盆倾斜和步态异常等一系列并发症[1].

  • 罕见的巨大神经纤维瘤一例

    作者:翟舒娅;侯彦伟;王力军;王国胜;李丽华

    病例男,42岁.出生后,头面、躯干、四肢逐渐出现突出皮肤表面的大小不等的结节,尤以右下肢及臀部肿瘤增长为快,近6年来,肿瘤增长加速,瘤体巨大,以致完全不能离床活动,生活不能自理,2000年5月入院.查体:一般情况尚好.全身皮肤可见密集、深褐色、大小不等的结节,突出皮肤表面,无蒂.右臀部及右下肢肿瘤巨大,无触痛,质地硬韧.皮肤表面可见粗大的静脉.大腿根部周径80cm,膝部83cm,踝部82cm,大腿大周径85cm,小腿大周径133cm.胸背部可见数个牛奶咖啡色素斑.X线片:骨盆倾斜,右股骨、胫腓骨弯曲变形,右股骨陈旧性骨折畸形愈合.双下肢血管彩色超声检查,右股动脉流速增快.甲状腺系列检查正常.血常规、尿常规、生化全项均正常.诊断:神经纤维瘤病(图1).

  • 骨盆倾斜对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股骨偏心距影响的前瞻性研究

    作者:杨洋;周小小;王琦;张先龙

    目的:研究盆下型骨盆倾斜( infrapelvic obliquity ,IPO)对全髋关节置换术中股骨偏心距的影响,以进行临床分析。方法通过收集在上海第六人民医院2013年4~6月期间行全髋关节置换( THA)患者共计98例,术前、术后骨盆前后位X线片,使用Image Pro Plus6.0测量术前及术后骨盆倾斜角、健侧及患侧股骨偏心距( femoral offset, FO)、内侧偏心距( medial offset, MO)、垂直偏心距(vertical offset, VO),以分析THA术中骨盆倾斜角对股骨偏心距的影响。结果 THA术后术侧FO为28.50±7.74mm,健侧FO为29.36±9.51mm,术后术侧与健侧相比,患侧FO得到了重建( t=0.80,P=0.420)。股骨偏心距接近29(28.50±7.74)mm,ⅠC 型骨盆倾斜所对应的 FO明显较其他类型低(23.07±8.96mm)(P <0.05),较 FO平均值减小约5.43mm。 MO接近60(60.27±8.83) mm,ⅠC型所对应的MO较平均值小约6.16mm,ⅠC型与ⅠA、ⅡB、ⅡC相比较,MO显著偏小(54.11±8.97mm)(P<0.05),而ⅠC型同ⅠB型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90)。各亚型之间VO(32.63±9.24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ⅠC型骨盆倾斜患者THA术中股骨偏心距需增加约5mm才得以重建,内侧偏心距增加约6mm,其他各亚型骨盆倾斜THA术中股骨偏心距及内侧偏心距无需额外矫正。无需处理垂直偏心距。

  • 模拟中老年人双下肢不等长对脊柱和骨盆姿态的影响

    作者:张慧芬;廖节烂;季珉;唐仕颖;金建锋;陈雷;吴立军

    目的 分析站立、行走状态下对脊柱和骨盆姿态的影响及其代偿规律.方法 2017年1至4月温州医科大学数字化医学研究所和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选取44名年龄在46~79岁志愿者,通过Rasterstereography仪器进行背部脊柱和骨盆进行站立和行走时的检查,其中男20名,女24名.44名正常中老年志愿者穿统一布鞋,定制单个5 mm厚的鞋垫,通过增加鞋垫高度,模拟出双下肢差异(5 ~30 mm),应用Rasterstereography仪器进行脊柱和骨盆检查,在站立及行走状态下测量骨盆及脊柱3D体表参数和4D动态参数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站立状态下,随着双下肢差异增加,冠状面骨盆倾斜和矢状面骨盆扭转也随之增加[大值约(10.6 ±4.3) mm、(3.3±3.5)°],但横断面骨盆旋转变化很小;而冠状面脊柱大偏移距离也随之增加[大值约(11.1±17.9) mm],但矢状面脊柱偏移及横断面椎体表面旋转角度变化均很小.行走状态下,骨盆左、右旋转大角度及椎体表面左、右旋转大角度变化均很小,但冠状面脊柱向左、右大偏移距离随着双下肢差异增加而增加[大值约(9.8±5.1)、(10.4±6.9) mm].结论 双下肢不等长对骨盆冠状面和矢状面影响较明显,但对骨盆横断面影响甚微.骨盆通过其冠状面倾斜距离、矢状面扭转角度的增加进行一次代偿.同样,对脊柱冠状面影响较明显,但对脊柱矢状面及横断面影响较小,脊柱主要通过冠状面弯曲进行了二次代偿.

  • 臀肌筋膜挛缩症的临床分型与治疗

    作者:李进禄;白自跃

    臀肌筋膜挛缩症是以小儿为主的臀肌纤维变性,引起髋关节外展外旋挛缩畸形.表现出异常姿势和特殊步态,严重者可造成骨盆倾斜,影响患儿的健康发育,造成患儿身心障碍.笔者1997 - 2001年共收治326例,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案,现报道如下.

  • 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

    作者:李宝俊;丁文元;张英泽

    退变性腰椎后凸畸形(lumbar degenerative kyphosis,LDK)是平背综合征的一种亚型,主要为脊柱退变引起的脊柱结构在矢状面上出现腰椎生理前凸角度的减少、丢失甚至变成腰椎后凸的一种畸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发现LDK多见于亚洲人,且高发于长期居住在山区的农民[1].关于发病诱因和发病机制绝大多数学者认为主要与生活方式及长期低头弯腰负重劳动姿势有关,同时有研究者也指出部分先天性或特发性脊柱侧凸的患者因为长时间反复使用牵引或支具固定矫形也可引发LDK[2].平背综合征患者主要表现为矢状面上腰椎生理性脊柱前凸的减少甚至丢失,此为始动因素.继之往往出现一系列代偿性改变,包括骨盆倾斜程度降低、髋关节屈曲、膝关节伸展、颈椎过伸等,进一步发展则出现退变性脊柱后凸畸形[3].

  • 进行性骨化性纤维发育不良致严重脊柱侧后凸一例报告

    作者:孙旭;邱勇;朱泽章;王斌;俞杨

    患者 女,8岁,近5年来全身多部位出现条索状痛性肿块,伴进行性加重的脊柱侧后凸畸形.肿块无红肿,开始呈痛性,待肿块变硬后疼痛消失.查体:颈部强直,双侧胸锁乳突肌挛缩.脊柱呈严重的剃刀背畸形,为左侧后凸型.直立时骨盆倾斜,右足跟无法着地(图1).腰椎右侧可扪及数处肿块,右侧肋弓下缘与右侧髂骨上缘紧邻.双肩和双上臂可见鸡蛋大小的包块,双肩外展受限.左髋周扪及硬质包块,左髋屈伸和外展受限.双膝内侧可扪及硬质包块,伴有轻度活动障碍.

  • 退变性腰椎侧凸与成人特发性腰椎侧凸:临床与影像学的差异

    作者:邱勇

    成人脊柱侧凸(adult scoliosis)是指骨骼发育成熟(年龄>20岁)患者在冠状面上形成或存在Cobb角>10°的脊柱侧凸。成人脊柱侧凸的患病率随年龄不同而存在差异,文献报道为1%~32%[1],年龄60岁以上者更高达68%[2]。根据发病机制不同,Aebi将成人脊柱侧凸分为三类[3]。第一类是原先并不存在,在进入老年期后由于脊柱结构、尤其是椎间盘和关节突关节退变导致的脊柱侧凸,称为退变性脊柱侧凸(de novo/degenerative scoliosis,DS);第二类是畸形发生于骨骺发育成熟之前,在发育成熟后持续存在并进一步加重的特发性脊柱侧凸(idiopathic scoliosis,IS);第三类为继发性成人脊柱侧凸,包括继发于骨盆倾斜、骨质疏松合并骨盆倾斜、不对称的骨关节炎、椎体骨折等。

  • 矫盆整脊治疗骨盆倾斜合并脊柱侧弯238例

    作者:刘剑平

    目的:观察矫盆整脊手法治疗股骨头坏死导致骨盆倾斜合并脊柱侧弯的临床疗效,为治疗该病探索新途径.方法:针刀松解后进行四维调曲、手法矫盆整脊、口服自拟生骨中药治疗股骨头坏死.结果:终对238例骨盆倾斜合并脊柱侧弯患者进行追踪随访,优良率达80%以上,取得了良好效果.结论:中国传统整脊手法治疗脊柱病及脊柱连带疾病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特别是应用韦以宗脊柱圆筒枢纽学说、脊柱平行四边形应力平衡理论和椎体板块移动与椎曲论,配合以宗四维整脊牵引床治疗,疗效更佳.

70 条记录 1/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