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解读《加拿大二膦酸盐相关性下颌骨坏死诊疗指南共识》

    作者:周惠琼

    随着二膦酸盐广泛地应用于治疗骨质疏松症、恶性肿瘤相关的骨骼疾病等,二膦酸盐引起的下颌骨坏死(ONJ)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它是一种罕见而严重的并发症.为此,加拿大口腔及颌面外科学会组织了国内外的多学科专家,通过对ONJ相关的文献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制定了二膦酸盐相关性ONJ诊疗指南.目的 为临床医生提供一个诊断、预防及治疗二膦酸盐相关性ONJ的建议.笔者翻译了指南共识的相关内容,供临床医生参考.

  • 前后路联合手术切除下颈椎巨大骨瘤1例报告

    作者:周乾;王冰;吕国华

    骨瘤(osteoma)是一种良性成骨性肿瘤,由成熟的骨松质或骨密质构成,在所有骨肿瘤中占1%,其中占良性骨肿瘤的11%,好发年龄为20~30岁,常见部位为下颌骨和鼻窦[1],在脊柱发生骨瘤较为少见。我院收治1例下颈椎巨大骨瘤患者,报告如下。

  • 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骨畸形整形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程立新;朱慧茹;周著祖

    目的:探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在下颌骨畸形整形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自2012年3月-2013年3月我院收治的下颌骨畸形患者18例,对其术前术后进行螺旋CT断层扫描和三维重建,垂直测量咬合平下颌面部位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距离和下颌骨升支中部至下颌角的距离,并正常侧分别与术前畸形侧、术后畸形侧上述距离的比较。结果:正常侧和术前畸形侧的第一磨牙、第二前磨牙、第二磨牙至下颌骨下缘的垂直距离和下颌骨升支高度进行对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侧与术后畸形侧比较上述距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下颌骨畸形整形中运用螺旋CT三维重建技术,可以准确判断手术部位,精确测量截骨量,保证手术安全、顺利进行,具有极大的应用价值。

  • 下颌骨整形手术后突发窒息21例

    作者:程立新;朱慧茹;周著祖

    下颌角明显外翻、肥大,双侧或单侧下颌角突出,面部宽度上下比例不协调,都可以通过下颌骨整形手术进行矫正。尽管手术简单成功率高,但接受下颌骨整形手术后的患者会突然发生窒息、呼吸困难等现象,如果不能找出突发窒息的产生原因和有效的防治方法,就会影响患者术后恢复,甚至造成严重后果[1]。现选取2008年4月~2013年4月在我院进行下颌骨整形手术后的患者53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结果报告如下。

  • 肩关节可吸收缝合锚钉术后骨质溶解研究进展

    作者:徐栋;崔国庆

    可吸收材料在医学领域的应用已有近40年的历史。1977年,Kulkarm 和 Getter 等首先报道了可吸收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作为内固定装置的一些应用,将用PLA 制成的棒、螺钉、线、膜和板用于固定狗的下颌骨骨折手术中。Tormala 和 Kokaman 于1984年首先将生物降解可吸收材料 PLA 应用于临床。上世纪80年代以后,PLA骨折内固定材料的研究相当活跃,增强工艺的应用使可吸收内固定材料的研究得到迅速发展[1]。随着肩关节镜手术技术的不断提高,可吸收缝合锚钉在肩部疾患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其相关并发症也逐渐被报道。Nho 等[2]认为尽管可吸收缝合锚钉安全、高效,但术后可吸收缝合锚钉会出现断裂、过早退变等情况。如果术后患者出现疼痛或僵硬,医生应该考虑盂肱关节滑膜炎、关节盂骨质溶解、游离体及软骨损伤等并发症。因此,可吸收缝合锚钉的并发症是临床研究的重要一环。本文着重介绍其并发症之一骨质溶解的研究进展。

  • 吻合血管的腓骨瓣移植一期重建双侧下颌骨

    作者:李劲松;陈伟良;潘朝斌;王建广;陈绍维;黄洪章;杨朝晖

    目的探讨下颌骨巨大肿瘤截骨切除后应用游离腓骨复合组织瓣一期重建双侧下颌骨方法和疗效.方法 2000年7月至2002年10月,分别对波及双侧下颌骨的4例巨大成釉细胞瘤、2例牙龈癌施行截骨切除,手术造成跨中线的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根据下颌骨缺损的特点,以腓动静脉为血管蒂切取腓骨肌(皮)瓣,经截骨塑形后,用微形钛板将移植骨与双侧下颌骨残端坚固内固定,腓动、静脉与颈部小血管吻合,形成血管化腓骨复合组织瓣一期重建双侧下颌骨.结果 6例移植腓骨复合组织瓣全部成活.随访6个月~2年,面下部外形恢复良好,移植腓骨与上颌骨相对位置正常,接受活动义齿修复后咬合关系和咀嚼功能均较满意.结论腓骨复合组织瓣节段性的骨膜供血和骨髓滋养动脉的双重供血特点十分适合塑造成下颌骨的弓状形态,是修复下颌骨巨大肿瘤导致的跨中线双侧下颌骨巨大缺损的理想材料.

  • 下颌骨及颧弓测量相关分析在美容医学中的应用

    作者:曾效恒;刘建芝;欧阳四新;谭建国;陈胜华

    目的原位测量成人下颌角间距及颧弓深度、长度,并进行相关分析,以期在活体上通过测量下颌角间距来推算下颌骨和颧弓深度、长度各项指标,为临床美容矫治术及复合体的制作提供相关资料.方法经甲醛溶液固定成人男、女性尸体各50具,用游标卡尺直接测量下颌骨、颧弓各项指标.结果男性下颌体厚度(12.60±1.26)mm,下颌体高度(33.60±3.35)mm,下颌体长度(77.60±7.80)mm,下颌支宽(34.80±3.50)mm,下颌支高度(67.20±6.70)mm,颧弓深度(9.54±1.19)mm,颧弓长度(40.60±4.97)mm,下颌角厚度(12.20±0.67)mm(P=0.001).性女下颌体厚度(10.70±0.98)mm,下颌体高度(29.40±2.64)mm,下颌体长度(74.00±7.07)mm,下颌支宽(31.10±3.04)mm,下颌支高(64.00±5.53)mm,颧弓深度(8.67±1.09)mm,颧弓长度(36.50±4.59)mm,下颌角厚度(13.80±1.28)mm等(P=0.001).结论采用下颌角间宽推算颧弓深度、长度及下颌骨各项指标,对进行美容、复合体制作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 电穿孔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转染对牵引成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

    作者:吴国平;黎德平;何小川;李盛华;杨智慧;廖毅;郭力

    目的 探讨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对下领骨牵引成骨过程中早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32只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电穿孔组(C组),空白对照组(D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1、3、7、14 d处死,取牵引区组织进行组织学检查、电镜观察、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微血管密度检测.结果 A、B组血管内皮细胞呈增殖活跃状态;C、D组多数血管内皮细胞部分呈现退变及凋亡早期改变.免疫组化染色发现,转染后第1天血管壁内皮细胞浆CD34表达较弱;第3、7、14天,牵引区肉芽组织血管内皮细胞均出现CD34阳性表达.A组CD34阳性表达较B组强,A、B组的CD34表达持续阳性且呈上升趋势;C、D组表达弱,CD34阳性表达维持在第1天水平上平稳波动.结论 电穿孔介导的pIRES-hVEGF165-EGFP重组质粒体内转染能够促进牵引区早期微血管的生成,使局部血管增生、渗入,增加骨断端的血流量.对调节和促进骨的生长和修复过程具有重要作用.

  • 下颌前方牵引器制作与应用

    作者:伏瑞修;时荣新

    目的探讨自行研制的一种下颌前方牵引器在矫正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病因的安氏Ⅱ类Ⅰ分类错牙合的效果.方法选择30例以下颌后缩为主要病因的安氏Ⅱ类Ⅰ分类患者,采用方丝弓矫正器治疗的同时,配合使用下颌前方牵引器.牵引前后分别拍摄头颅侧位X线定位片进行头影测量,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30例患者矫正后上下前牙排列整齐,覆盖覆牙合正常,磨牙关系正常;X线头影测量显示:SNB角、ANB角、下颌长度、下颌切牙切缘和下颌第1磨牙牙冠近中点到SP线的距离,均有明显变化.结论下颌前方牵引器是一种矫形力矫治器,可促进下颌向前发育;同时,抑制上颌骨的生长发育,适用于矫治下颌后缩.

  • 双颌前突拔牙矫治后颏部的变化

    作者:李兰超;钟惠;王丛智

    目的探讨双颌前突者拔除4个双尖牙矫治后颏部形态及位置的变化.方法 12例均拔除4个第1双尖牙,其中8例采用直丝弓技术,4例采用方丝弓技术进行矫治,并做治疗前后X线头影测量,以分析其治疗变化.结果 UL-E减小3.28 mm(P<0.001),LL-E减小3.85 mm(P<0.001),颏唇沟深度增加1.98 mm(P<0.001),颏唇沟倾角增加1 2.07°(P<0.001),"Z"角增加5.22°(P<0.001),SNPg及SNsPg没有明显变化.结论双颌前突者拔除4个第1双尖牙矫治,可明显内收上下唇,改善唇颏关系及颏部形态,但颏部位置没有明显改变.

    关键词: 拔牙 整形 下颌骨
  • 膨体聚四氟乙烯在下颌角肥大截骨过多矫正术中的应用

    作者:张旭东;汪立川;杜太超

    下颌角肥大矫正术中是否能恰到好处地截除下颌角、下颌体、升支部肥大的骨质,将直接影响下面部轮廓的形态.如果骨质截除过多,下颌角区域塌陷,下颌骨的轮廓弧线过于平直,将呈现不自然的外形,明显有损于美观.自2000年1月以来我们共收治8例下颌角肥大矫正术截骨过多者,采用膨体聚四氟乙烯(e-PTFE)充填下颌骨缺损区8例13侧,均获得了满意效果.

  • 下颌骨肿物切除置入钛板并发症原因分析

    作者:鲁伟;高玉萍;毛永惠;杨长有

    下颌骨肿物行骨段切除术后造成骨缺损,为了保持面部的容貌和下颌骨的完整性,我们常选用钛板置入术以恢复下颌骨的连续性,比传统切取自体肋骨或髂骨移植,减免了增加取骨的痛苦,患者易于接受.但是在置入钛板手术中,手术后若处理不当,会造成钛板断裂,螺钉松动、脱落及钛板外露移位感染等并发症.通过对1999~2003年收治的102例中发生10例并发症(占9.8%)的原因进行分析,总结经验,现报告如下.

  • 保留部分下颌骨体的舌或口底恶性肿瘤根治术的疗效评价

    作者:宋宝义;吴秦;李新清;王利萍;李佳;邢允波

    舌、口底癌是口腔科颌面部常见的恶性肿瘤,是人体组织细胞由于内在和外界诸因素长时间的作用而发生异常功能失调所造成的一种疾病,严重威胁人的健康、生命,国内同类资料显示,平均以40~60岁为发病高峰,发生于60岁以下者占总数的73.65 %[1].近年的资料表明,无论国内或国外,女性患者都有明显的上升趋势,发病年龄亦趋于年轻化[2],占全身恶性肿瘤发病率的8.2%~9.97%[3].其发病可能与口腔卫生、酗酒、过量吸烟、营养缺乏、遗传因素、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等有关[4 ].

  • 高压氧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的影响

    作者:安彦川;胡纯兵;尹康;吴国平

    目的 探讨高压氧治疗对兔下颌骨牵引区新生骨骨密度和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选取日本大耳白兔30只,双侧下颌骨截骨植入牵引器后随机分成高压氧治疗(HBOT)组和非HBOT组.均经过5d潜伏期后,以0.8 mm/d速度连续牵引10 d,停止牵引进入固定期.HBOT组在术后给予HBOT直至牵引结束,非HBOT组不行高压氧治疗.分别于固定期7,14,28 d处死动物,取材检测牵引区新骨生成情况、骨密度和生物力学指标.结果 在固定7d时骨密度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时点HBOT组新生骨组织的骨密度值高于非HBOT组(P<0.05).固定28 d时两组新生骨的骨强度、弹性模量及大破坏能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BOT能够提高下颌骨牵引间隙新生骨的骨密度与骨强度.

  • 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

    作者:黄进军;柳大烈;耿健;王晋煌

    目的 探讨咬肌神经切除和化学去神经对大鼠下颌骨骨密度的影响.方法 以28 d龄Wistar大鼠为实验模型.实验分为4组:手术1组:切除右侧咬肌神经;手术2组:显露但不切除右侧咬肌神经;肉毒毒素组:右侧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照组:仅麻醉.75 d时取各组双侧完整下颌骨,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感兴趣区的骨密度.结果 大鼠下颌骨骨密度(BMD):手术1组左侧为(0.184±0.012) g/cm2,右侧为(0.184±0.026)g/cm2;手术2组左侧为(0.179±0.022) g/cm2,右侧为(0.173±0.019) g/cm2;肉毒毒素组左侧为(0.165±0.061) g/cm2,右侧为(0.158±0.051) g/cm2;对照组左侧为(0.196±0.026) g/cm2,右侧为(0.185士0.022)g/cm2.组间左右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右侧下颌骨BMD组间比较:手术1组、手术2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毒毒素组和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切除幼龄大鼠咬肌神经、咬肌肌内注射A型肉毒毒素,对成年后下颌骨骨密度无明显影响.

  • 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

    作者:李绍兰;郭力;吴国平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0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本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1992年,McCarthy等[1]率先将DO技术成功应用于人下颌骨的牵拉延长,从而为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DO技术较多应用于整形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治疗,我们就DO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 下颌角截骨术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

    作者:徐永成;汪立川;原林

    下颌骨及其相邻组织的形态、结构解剖对开展颅颌面外科,及整形美容手术非常重要.现对与下颌角截骨术相关的下颌骨的结构、下颌角的形态及与之毗邻的软组织的应用解剖研究进展概述如下.

  • 下颌角肥大口内外入路截骨矫治6例

    作者:刘开东

    下颌角肥大,面部不协调,影响美观,给患者工作和生活带来一定不良影响,心理压力较大,多要求手术矫治[1]。而以往口内入路行下颌角骨质去除,截骨不彻底,而外入路皮肤切口往往留有瘢痕。我院1993年至今,采用口内外联合入路下颌角截骨治疗下颌角肥大6例,经随访1~2年,效果满意。 一、临床资料 本组6例,女4例、男2例。5例为双侧下颌角肥大,1例为右侧下颌角肥大。6例均无局部咬肌肥大。术前X线片,均无其他异常情况可见。 二、手术方法 口内切口为双侧下颊龈沟内磨牙后区,切开约3 cm长,深达骨膜下,直至下颌骨体部。沿骨膜下分离,前至截骨线前端,后至下颌骨后缘,下至下颌角及下颌体的下缘。口外切口位于截骨前端部位的下颌下缘2 cm,切开皮肤(切口约为1 cm长的小切口),避免损伤面神经下颌缘支,分离至与口内骨膜下的剥离面相通。设计截骨线。用来复锯片经口外小切口插入,达骨膜剥离的区域,沿下颌角截骨线在口外和口内下颌角骨面作向上后的方截骨。从口内切口夹持取出离断的骨片。分层缝合口内外切口。6例经1~2年随访,外形良好,口外切口瘢痕不明显,无咀嚼等功能异常(图1)。

  • 注射聚丙烯酰胺水凝胶隆颏后下颌骨骨质改变一例

    作者:李石峰;黄泽春

    病例 患者女,37岁,9年前在某医院行聚丙烯酰胺水凝胶注射隆颏术,术后外形、手感均较好,1年后发现填充组织移位,下颏变形,但无发热、关节酸痛等全身症状,无口腔疾病.于2010年7月来我院求治.查体:下颏宽,左右不对称,左下颏局部隆起,从鼻尖-上唇-下颏前直线连线测量观察,下颏整体后缩约5 mm,颏部皮下组织深层可扪及移位的填充物,质较硬.建议患者行填充物取出术.在局部麻醉下,距下颌游离缘约1.5 cm做长约3 cm的横切口,切开皮肤至浅筋膜层,见黄白色胶冻状物流出,并可见多个筋膜小腔隙,挤出各腔隙内填充物,冲洗干净后再做深层次分离,剥开下颌前面骨膜,见部分黄白色胶冻状填充物,发现骨面呈虫蚀样改变,以庆大霉素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直至肉眼下未见胶冻状物后缝合创口,术后创口愈合良好.

  • 正颌外科与面部美容的关系

    作者:张兰成;侯敏

    正颌外科学20世纪60年代在西方医疗科学技术发达国家兴起,20世纪80年代逐步发展成熟成为新的临床分支学科.正颌外科综合应用外科和正畸的手段,以美学理论为指导,通过面中、下部颌面骨结构的变换调整,达到恢复正常口腔(牙合)功能,并美化容貌的目的.一、正颌外科的发展简史及其美学特点运用外科手段矫正颌骨畸形已有百余年历史.1849年美国弗吉尼亚Hullihen医师首先报道1例烧伤后致畸的病例,由于面下部瘢痕挛缩导致下唇外翻,下颌前突伴开(牙合)畸形,采用下颌骨截骨的方式向上向后移动得到改善.这是现代医学文献中记载早的颌骨整形术.

1785 条记录 6/90 页 « 12345678...899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