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两种剂量干复津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
目的:观察两种不同剂量干复津联合利巴韦林胶囊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48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4例.两组分别接受干复津15μg和9 μg的治疗,3次/wk,并联合使用利巴韦林胶囊900 mg/d,疗程24 wk.本研究以治疗结束时(24 wk)和随访结束时(48 wk)血清ALT复常和丙肝病毒核酸(HCv-RNA)转阴考核药物近期和远期疗效,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近期应答(ETR):治疗结束(24 wk)时干复津15μg组和9μg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8.26%和79.17%,HCV-RNA转阴率分别为78.26%和70.83%,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6.52%和54.17%.持续应答(SR):随访结束(48 wk)时干复津15μg组和9μg组ALT复常率分别为73.91%和70.83%,HCV-RNA转阴率分别为69.57%和66.67%,完全应答率分别为52.17%和50.00%.两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两种不同剂量干复津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相似.
-
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与α干扰素疗效关系
观察丙型肝炎基因型、病毒量及肝损程度对α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应答率的影响.对41例慢性丙型肝炎用α干扰素3MIU每天肌注一次,二周后改为隔日肌注一次,共21周.治疗前用INNO-LIPA法作丙肝基因分型,并在治疗前、后每2月及停药6月时用PCR法检测HCVRNA含量和定性、每月检测肝功能.按国际标准判断干扰素的治疗末应答(ETR)和持续应答(SR).结果显示1b型HCVRNA的治疗末应答率占82.8%(24/29);持续应答率占78.9%(15/19).ALT的应答率分别是78.3%(18/23)和76.5%(13/17).HCVRNA含量显示≤5×105copies/mi的持续应答率高于>5×105copies/ml,二组P<0.01.治疗前ALT活力高低与干扰素治疗后ALT的应答率影响不大.预测干扰素疗效的关键是治疗前HCVRNA在血清中的水平.
-
在成功清除HCV的非肝硬化患者中,基线GGT的水平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据《J Hepatol》2014年5月报道】题:在成功清除HCV的非肝硬化患者中,基线GGT的水平与肝细胞癌明确相关性(作者Huang CF等)
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尽管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但仍然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为了探索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非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以及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因素。Huang CF等人对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642个患者,进行了中位数为53个月的随访期(从6到133个月)。在2324.8的人年随访期间,其中33个患者发展为肝癌。COX回归曲线显示肝硬化为肝癌的强预测因素,其次是年龄和基线GGT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与GGT水平无明显关联,但在非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与GGT水平密切相关,高GGT的患者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低GGT的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获得持续应答的非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与GGT水平以及年龄明显相关。而在年龄大的患者中,高GGT非肝硬化者和肝硬化者的肝癌发病率无差异。 -
对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持续应答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中肝细胞肝癌发生的新预测评分
丙型肝炎病毒(HCV)是引起慢性肝炎的主要病原体之一,也是肝细胞肝癌(HCC)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目前,腹部超声和甲胎蛋白(AFP)指标是监测慢性肝炎患者发生HCC 的2个重要方法。荟萃分析显示,抗 HCV 治疗能够降低肝功能失代偿的发生率,并可能减少 HCC 的发生。目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与利巴韦林联合疗法是 HCV 感染的主要治疗方案,30%~50% HCV 感染者能够达到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然而,达到 SVR 的患者仍有发生 HCC 的风险。与发生 HCC 相关的危险因素包括男性、高龄、血清高HCV 水平、HCV 为1b 基因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水平以及肝硬化等。
-
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CV感染与干扰素疗效反应
干扰素(IFN)已广泛用于丙型肝炎的治疗,但持续应答者仅占少数,短期应答者居多,且停止治疗后易复发,无应答者占相当比例.
-
核苷(酸)类似物停药后慢性乙型肝炎的复发
长期口服抗病毒药物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有效措施,但是也有其劣势。虽然目前看来核苷(酸)类似物不良反应很少,但是这个问题还需要在未来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进行验证。而且治疗疗程往往需要很长,给患者造成的经济负担也很重,在很多国家患者都不能完全承受核苷(酸)类似物长期治疗的费用。因此,核苷(酸)类似物治疗能否达到停药后持续应答应该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研究课题。但是目前我们仍不清楚核苷(酸)类似物治疗应该何时停药,而且也没有一个停药标准。
-
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治疗乙型肝炎e抗原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持续应答的预测因素
慢性HBV感染者如果得不到有效的抗病毒治疗,疾病将逐渐进展,发展到肝硬化、肝细胞癌等。各大指南已明确指出C HB治疗的目标是通过抑制 HBV的复制以延缓疾病的进展[1‐2]。自聚乙二醇干扰素α(pegylated interferon‐alpha ,Peg IFNα)应用以来,由于患者的个体特征不同,所获得的疗效也不同,仍然有部分患者不能得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或者在停药后复发。因此,本研究旨在前瞻性研究接受Peg IFNα治疗的CHB患者治疗期间的病毒学变化情况与疗效之间的关系,以便为尽早地预测长期疗效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
-
拉米夫定优化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专家共识
抗病毒治疗是慢性乙型肝炎(CHB)的根本治疗方法[1-4].已有大量研究证实,核苷(酸)类似物能有效抑制病毒,改善肝脏炎性反应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停药后仍能有效维持持续应答.但是,迄今尚无一种药物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进一步改进治疗方案以提高疗效是临床医师和患者的共同需求.
-
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
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相当重要。已有研究证明,HBsAg和HBV DNA水平的结合检测可鉴别非活动性HBV携带者。抗HBV治疗过程中,检测HBsAg定量可反映抗病毒疗效。HBAg水平快速下降可预测持续应答。此文就HBsAg定量在慢性乙型肝炎诊治中的临床应用和价值进行了综述。
-
丙型肝炎患者复发与无应答的再治疗
虽然干扰素(IFN)是目前治疗丙型肝炎唯一的有效药物,但仅有50%左右的患者获得较好的应答反应.这些有应答者在停药6个月内复发率高达50%,呈持续应答者仅占25%,表现为无应答或复发患者约占75%,对这一大部分患者的再治疗是临床中的难题,应寻找原因,制定更有效的治疗方案.
-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替比夫定治疗达完全应答后序贯普通干扰素巩固治疗的疗效观察
目的 对接受替比夫定(LDT)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获完全应答后,比较序贯干扰素(IFN)巩固治疗或单一LDT巩固治疗的疗效;并探索治疗期间血清HBsAg水平对停药后持续应答的预测价值. 方法 对20例接受LDT治疗的HBeAg阳性慢性乙性肝炎患者获完全应答后,继续LDT治疗6个月,然后分为序贯IFN巩固组或单一LDT巩固组.序贯IFN巩固组给予IFN α-1b治疗6个月;单一LDT巩固组继续给予LDT治疗6个月.分别在停药后1、2、3、6、9、12个月及之后每半年随访1次,肝功能采用全自动生物化学分析仪检测;血清HBV DNA定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HBsAg定量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率的比较采用Fisher精确概率法、组间均数比较采用t检验;血清HBsAg水平对停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分析. 结果 序贯IFN组与单一LDT组的复发率分别为30%、4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DT治疗24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的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689,大于治疗12周的0.652、48周的0.545.24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对停药后持续应答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4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1000 IU/ml的患者其持续应答率较下降幅度< 1000 IU/ml的患者高[90.9%(10/11)与33.3%(3/9),P<0.05].治疗结束时血清HBsAg水平<200 IU/ml的患者持续应答率高于≥200 IU/ml的患者[100%与53.3%,P< 0.05].结论 序贯普通IFN α-1b巩固治疗并不能降低停药后复发率.LDT治疗24周时血清HBsAg水平下降幅度≥1000 IU/ml的患者其持续应答率高于下降幅度<1000 IU/ml的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