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患者的护理

    作者:秦凤香;孙玉花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骨科常见病,近年来,我院对重症腰椎间盘突出症,通过开窗法或部分椎板切除行椎间盘髓骸摘除术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护理体会如下.

  • 阶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潜行扩大开窗减压术

    作者:王兵;郑介伯;陈国勋;王志刚;刘贻运;李坤

    目的:报道节段性腰椎管狭窄症的诊断和椎板侧隐窝扩大开窗减压术的临床经验.方法:自1990-1999年共手术治疗54例腰椎管及侧隐窝、神经根管狭窄的病例.应用一侧或双侧椎板扩大开窗及椎板下潜行减压、黄韧带切除,神经根管侧隐窝减压并保留棘突、棘上及棘间韧带的手术治疗方法.结果:全部患者平均随访46.8个月,优34例,良12例,可26例,差1例.另有一位老年患者术后第5天突发心梗死亡.结论:该手术在有效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同时维持了脊柱的稳定性及减少了术后疤瘢而致的医源性狭窄.

  • 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近期疗效分析

    作者:韩丹

    目的 探讨椎板开窗减压术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的近期效果.方法 对我院2009年5月-2013年1月收治的114例腰椎管狭窄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57例,采用椎板开窗减压术治疗,对照组57例,采用椎板切除术治疗.结果 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比较中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并发症比较中,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随访6~24个月,治疗组优良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椎板开窗减压可有效缓解患者临床症状,大限度解除神经根压迫,维持脊柱的稳定性和结构,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的有效术式,近期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 Dick钉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合并脊髓损伤

    作者:苏培基;刘永恒;徐伟光;陈敢峰;伍中庆

    对胸腰椎骨折合并截瘫的手术治疗,在骨折复位、后椎板切除、椎管减压后,作椎弓根内固定已被公认为一种有效的方法[1,2].该固定具有固定坚强、手术创伤小,保留较好的脊柱功能,但存在轴向撑开力不足,有螺钉折断、松动及继发畸形等问题.本文就我院1992~1996年采用Dick系统治疗13例结果进行初步总结,分析存在的问题,以期提高对上述问题的认识.

  • 腰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粘连预防方法的研究进展

    作者:冯明宣;洪盾

    腰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粘连是下腰椎手术失败综合征(failed back surgery syndrome,FBSS)的病因之一,可引起腰腿疼痛或神经损伤症状.预防和减少腰椎板切除术后硬膜外瘢痕形成,对提高腰椎手术疗效具有重要意义.椎板切除后骶棘肌粗糙面和椎间盘损伤纤维环是硬膜外纤维化和瘢痕形成的主要来源,目前硬膜外粘连的主要预防方法包括植入物阻隔、药物抑制和低剂量放射线照射等,但大多还处于动物实验阶段,其临床应用仍不确定.临床研究如自体游离脂肪移植、ADCON-L和丝裂霉素C(MMC)的结果仍有争议,未得到医学界共识和和广泛应用.理想植入物材料应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不良反应、可降解吸收、在体内维持一定时间,药物的选择应抗粘连作用好、不良作用小、半衰期长.此外,药物联合生物可降解医用膜,两种或多种医用膜联合也是预防硬膜外粘连及瘢痕形成的研究方向,需要进一步研究探索新的组织材料及药物,以稳定有效地预防硬膜外瘢痕粘连.

  • 椎板成形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研究进展

    作者:陈建民;刘国印;张勇;赵建宁

    外科手术是治疗椎管内疾病的首选方法,手术方式有单纯椎板切除术和椎板成形术等.理想的椎管内手术既要充分显露椎管、完整切除占位并解除脊髓压迫,还要维持脊柱生物力学稳定性.由于临床医师对椎管内疾病手术过程中脊柱稳定性的保护与重建存在不同认识,手术方式的选择及如何保持脊柱生物力学的稳定性成为该领域研究的热点.为减少椎板切除对脊柱稳定性的影响,许多学者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椎板成形术可通过增加或重建椎管体积对脊髓进行直接减压并允许脊髓向背侧迁移离开椎间盘和椎体从而完成间接减压,既能做到术中充分显露和减压,又可防止脊柱术后失稳,除病变广泛、严重骨质破坏或合并骨质疏松外,是目前理论上单纯椎管内病变理想的术式.

  • 颈椎半椎板切除后小关节部位的应力分析

    作者:林冬;樊瑜波

    根据CT数据建立了颈椎C4-C6功能节段的三维非线性有限元完整模型,并在此模型基础上建立了椎板切除模型.考察了椎板半切除术对小关节的生物力学影响.将C6椎体下表面固定作为边界条件,采用三种加载模式,即于C4椎体上表面施加1.8Nm分别沿矢状面、冠状面、轴面方向的纯弯矩.通过计算得到了C5半椎板切除后小关节部位的应力变化.结果 表明,半椎板切除手术对各加载模式下小关节面的Von Mises应力有较大的影响,应力变化大处应力上升了187.5%.评价颈椎半椎板切除术不能忽视手术对小关节的影响.

  • 急性自发椎管内血肿临床诊治及预后分析

    作者:彭德清;应广宇;朱亮亮;余丹枫;朱永坚

    目的:探讨急性自发性椎管内血肿的临床特点、治疗及预后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自2011年1月至2014年3月收治的38例自发性椎管内血肿患者临床资料,对流行病学、临床特征、以及治疗和预后进行评估。结果38例患者中,硬膜外血肿29例,硬膜下5例,蛛网膜下腔1例,髓内血肿3例。男性22例,女性17例;血肿分布以颈、胸段多。29例患者行手术治疗,9例患者保守治疗。脊髓损伤ASIA A和B级的患者出院后6个月随访JOA评分恢复率为(51.26±38.97)%, ASIA C、 D、 E级的患者恢复率为(80.33±25.83)%(P<0.05);24 h内手术减压的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率明显优于24 h后手术患者(P<0.05)。结论诊断急性椎管内血肿MRI是首选检查。对于已明确出血节段、症状较重且呈现进展趋势的患者应尽快急诊手术。预后与术前神经功能状态和术前病程时间有密切相关。

  • 腰椎后路棘突椎板连接块取植术的手术配合

    作者:朱建丽;唐明霞;冀元

    腰椎间盘突出和腰椎管狭窄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通常在保守治疗无效时采用手术治疗.目前在各医院应用广泛的术式是经典的后路椎板切除或开窗术.

  • 全椎板切除并全颈椎弓根钉棒系统重建治疗急性多节段脊髓损伤

    作者:杜世新;贾艳丽;罗绍伟;邱开封;胡军;刘东昕;夏雪;王虎

    目的 探讨经颈椎后路行全椎板切除减压、颈椎弓根螺钉三维钉棒系统重建治疗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27例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患者,行后路颈椎全椎板切除减压、小关节植骨融合、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根据术前、术后3个月随访时颈椎的标准侧位X光片、颈椎CT,以ASIA评分评估脊髓功能改善情况.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0个月.结果 所有病例均获骨性融合.术后3个月ASIA评分与术前比较均有提高.由于解削的因素,应用颈椎弓根螺钉重建在术中较易损伤椎动脉.结论 一期行颈椎后路椎板切除减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重建颈椎序列是治疗伴或不伴颈椎后凸畸形的多节段急性脊髓损伤的有效方法.

  •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分析与对策

    作者:张立家

    腰椎间盘突出症经手术治疗后,绝大多数可获得满意疗效,但部分病例术后症状不缓解或治愈后再次复发,甚至少数患者初次手术即未能成功,还需2次手术,该病再手术率2%~9.2%[1]。结合国内有关文献,就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次手术的原因和预防分析如下。1 腰椎间盘突出症再手术原因探讨1.1 术式选择不当对突出组织穿破后纵韧带进入椎管并刺激和压迫部分马尾神经或术前患者有严重跛行,证实有明显椎管狭窄和突出的间盘组织及后纵韧带有钙化者错误地采用前路途径摘除,病情复杂,术前定位不确切或老年患者,常合并有椎管狭窄,而采用了开窗的途径切除病变,后路手术时,减压范围过大,脊柱的稳定结构受到破坏,随着年龄的增大,脊柱周围各种软组织和腰间盘进一步退变,失去正常的稳定功能,从而导致椎间盘再突出。1.2 手术探查不仔细在手术摘除突出的髓核时:①未找到突出的椎间盘,常见于间隙定位错误,在椎板切除不够,显露不充分时,又遗漏旁侧型突出;还可出现可还纳性突出未能识别和处理的情况;②多处椎间盘突出仅处理一处,术后症状不缓解或稍减轻;③摘除髓核不充分,术后很快又突出或破入椎管内的髓核碎块未取净;④术中未用软质的神经剥离子认真探查,未处理合并存在的椎管狭窄。1.3 医源性因素腰椎间盘探查中,由于解剖关系不熟悉,经验不足,手术操作粗暴,往往造成:①术后椎管内形成较多瘢痕组织,压迫束带,而造成医源性椎管狭窄;②还有人在找不到突出时就以扩大减压和/或椎板融合代替髓核摘除,都是不恰当的;③手术过程中,有时操作很困难,易撕破硬膜囊,硬膜损伤后未细致修复,术后形成脑脊液囊肿;④术后指导患者进行腰腹肌肉和下肢训练也是重要的,可防止神经根粘连和肌肉萎缩无力,增强脊柱的稳定性,有利于防止腰椎间盘再突出,并且不宜过早恢复工作,在一定时间内仍需限制活动,避免重劳动和剧烈运动,防止再度外伤,都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 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

    作者:邵斌;刘会文;黄忠;陈绪林;杨景瑞

    目的 探讨经后路全椎板切除减压加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自2011-01-2014-03对23例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采用经颈后路全椎板切除加侧块钉棒内固定治疗,比较手术前后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硬膜囊前后径,脊髓向后漂移距离.结果 23例术后获得平均9.2(6~18)个月随访.随访期间均未出现C5神经根麻木,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术后MRI检查显示狭窄处硬膜囊前后径为(6.05±0.87)mm,较术前(2.90±1.39)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6.947,P=0.003).术后颈脊髓向后漂移2.95~6.58(5.56±1.02)mm,较术前(4.50±1.15)mm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032,P=0.037).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5.80±1.01)分,较术前(10.50±1.15)分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5.736,P=0.029).结论 经后路椎板切除加内固定治疗多节段颈椎管狭窄症能有效恢复神经功能和维持颈椎正常的曲度,临床疗效满意.

  • 微创减压治疗高龄肥胖退变性腰椎管狭窄患者的手术疗效分析

    作者:郎继孝;赵景明;陈德喜;于沛林;邢志军;王开友;万修阳;李巍;柳明欣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对显微镜下微创减压治疗75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伴有肥胖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研究.方法 回顾性研究了自2010-06-2012-01,显微镜下微创减压(MID)治疗下75岁以上退变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资料47例,所有患者的体重指数(BMI)都大于30 kg/m2,手术前后应用JOA、VAS、ODI法评价疗效.并与经典的开放减压(0D)手术的时间、平均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下床活动时间进行比较.结果 47例均获得随访,术后1周和3个月进行评价,发现术后各项指标明显好转,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术前术后有显著差异,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显微镜下微创减压具有手术时间短,失血量少,肌肉分离少,并发症少、轻微,可术后早期活动等优点,是经过非手术治疗失败的高龄退变性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一个很好手术方式.

  • 限制性椎板切除后根切断治疗创伤性痉挛瘫

    作者:李正维;孙刚;何大为

    目的探讨通过仅切除L1椎板行后根切断治疗创伤性痉挛瘫的可行性.方法本组16例,均为颈胸椎骨折患者.瘫痪程度Frankel B 8例,Frankel A 8例.肌张力4级(Ashworth)4例,5级12例.手术均在局麻下进行,切除L1椎板可显露L1~S1后根,行后根切断术.结果术后16例双下肢痉挛基本解除.术前4例痉挛4级,术后3例降至1级1例,降至0级.术前12例5级,术后10例降至1级,2例降至2级.获随访12例,平均3.4年,解痉效果稳定.结论通过限制性椎板切除可准确识别各后根,安全可靠地施行后根切断术.

  • 显微内窥镜下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

    作者:吴富章;蔡靖宇;郭涛;郑华龙;张勇

    近年来,为避免传统椎板切除及关节突切除导致脊柱稳定性的破坏.有学者在内窥镜下行椎间孔成形及侧隐窝减压术[1].而脊柱后路显微内窥镜系统被认为对神经根管外口骨性狭窄、小关节突明显内聚增生者不合适应用[2].但我科自2000年5月~2001年12月成功开展了显微内窥镜下经脊柱后路单节段侧隐窝和神经根管扩大术,近期疗效满意.

  • 椎板可回植式切除椎管扩大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作者:王忠远;闫飞;胡晓峰;梁家龙;颜斌

    腰椎管狭窄症治疗术式的改进已有一些报道,如:椎板切除自体棘突造盖术[1],椎板后移回植椎管扩大术[2],保留完整脊柱后部结构的椎管重建术[3].自2003年以来,笔者应用椎板可回植式切除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1例,取得良好疗效,报告如下.

  • 交叉椎板切除扩大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

    作者:靳安民;朱立新;张辉;童斌辉;何冰;钟箐

    因伤病引起颈椎间盘退变、椎体后缘骨质增生、椎间隙变窄、黄韧带增厚、颈椎变短等诸因素都能使颈椎椎管直接或间接变狭窄.国内对颈椎管狭窄多采用后路单开门、双开门和椎板切除减压治疗,手术的临床效果各家报道不一,但仍有部分患者自觉症状改善不明显,甚至加重,可能与减压不彻底有关.我们采用交叉椎板切除扩大减压治疗颈椎管狭窄症36例,达到了减压的目的.

  • 三种经皮内镜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

    作者:杨进;孔清泉;宋跃明

    目的:回顾性分析51例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接受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经皮内镜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percutaneousendoscopiclumbardiscectomy,PELD)的手术安全性及临床疗效,并探讨3种不同手术入路的适应证。方法2010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椎间孔、椎板间和经髂骨椎间孔3种手术入路的PELD治疗的伴有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的51例,其中男31例,女20例;平均年龄39(29~72)岁,平均病程6.7(3~23)个月,记录治疗方案选择及手术中转情况,手术时间、术中透视时间、术中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采用术前、术后3、6、12个月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uescales,VAS)评价患者腰痛、腿痛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功能恢复,术后12个月评价责任神经根功能。结果所有手术均完成,2例采用椎间孔入路的病例(椎间孔外合并椎间孔内型)中转为经髂骨入路完成手术。经髂骨入路平均手术时间长于经椎间孔入路和经椎板间入路,分别是75(65~110)min,45(35~80)min,50(40~90)min(P<0.05);术中透视次数经椎间孔入路16.5次、经椎板间入路2.6次、经髂骨入路33.4次。所有病例均获至少12个月随访,均无神经损伤、感染等并发症,经髂骨入路组有1例骶髂关节面的损伤,目前尚无复发病例。术后各组内各时间点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均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椎间孔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1±5.9)分、(71.8±7.5)分、(38.6±4.5)分降至术后1年(3.3±2.5)分、(4.4±4.6)分、(7.2±2.6)分(P<0.05);椎板间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5.2)分、(71.0±5.8)分、(37.7±4.3)分降至术后1年(7.0±3.6)分、(4.7±4.7)分、(8.1±4.2)分(P<0.05);经髂骨入路组:腰痛VAS、腿痛VAS及ODI分别由术前(28.5±4.5)分、(69.7±6.2)分、(38.4±4.3)分降至术后1年(5.0±3.4)分、(5.5±5.1)分、(8.3±4.2)分(P<0.05)。术后1年3组的责任神经根支配区感觉、肌力均明显恢复(P<0.01),除椎间孔入路组的外侧型突出症影响的是L5神经根,故该组踝反射无明显改善外(P>0.05),其它2组踝反射均明显恢复(P<0.05)。术后经椎板间入路组腰痛加重1例,复查MRI未见髓核突出复发,腰椎动力位未见明显节段不稳和滑脱,目前仍在随访中。结论3种PELD手术方式治疗合并高髂嵴的L5~S1椎间盘突出症均是安全、有效的,但每种手术方式的适应证不一:椎间孔入路(靶向穿刺)对于椎间孔外型有效;椎板间入路的内镜手术,对于中央型、旁中央型以及混合型伴或不伴有轻度脱垂的突出类型能够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经髂骨椎间孔入路可以有效地治疗椎间孔型、椎间孔合并椎间孔外型、旁中央型合并部分椎间孔内型,对伴有脱垂时需谨慎。

  • 完全内窥镜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中期临床疗效

    作者:王冰;吕国华;李亚伟;李磊;邝磊;周乾;李鹏志

    目的:评价完全内窥镜(full-endoscopic,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中期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8月至2010年2月,我院应用FE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45例,男25例,女20例;年龄19~58岁,平均38.3岁。术前、术后3个月、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进行腿、腰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analogescale,VAS)和腰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评定,参照改良MacNab标准评价临床疗效,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病例手术均顺利完成,平均手术时间62.4min;平均住院时间5.2天;2例术中出现硬膜小裂口,未予处理;无神经根损伤及术后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48~66个月。腿痛VAS评分从术前(7.6±1.6)分降至术后3个月(1.2±0.8)分、术后1年(1.1±0.9)分、末次随访(1.6±1.2)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痛VAS评分从术前(3.1±2.2)分降至术后3个月(1.8±1.5)分、术后1年(1.6±1.4)分、末次随访(1.7±0.9)分(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腰椎ODI指数从术前(69.5±10.5)降至术后3个月(19.3±6.5)、术后1年(15.6±5.9)、末次随访(21.8±7.0)(P<0.01),末次随访与术后1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93.3%的患者获得良好的主观满意度,临床疗效优良率为88.9%。性别、年龄、突出类型及术前腰痛与改良MacNab结果无相关性(P>0.05);而术前Pfirrmann分级、感觉缺陷及手术节段与改良MacNab结果具相关性(P<0.05)。1例L4~5节段患者术后1周发生下肢麻木加重,予以脱水、激素治疗等保守治疗后2周症状缓解;1例L5~S1节段患者术后4个月出现手术节段椎间盘再次突出,行小切口开放手术翻修。末次随访时,2例轻度运动障碍,6例感觉异常,但较术前均显著改善。结论 FE下经椎板间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不仅具有创伤小、出血量和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的优点,而且可以获得满意的中期临床疗效。

  • 腰椎外科手术中Cage的临床应用

    作者:苏兰海

    自从1764年Cofugno[1]描述了腰间盘突出的综合症状后,人们对它进行了大量研究.如今,以腰椎间盘突出临床症状结合影象学仍为诊断、决定实行手术治疗的重要依据.后路或前路椎间盘切除是祛除腰椎间盘源性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切除突出或膨出的椎间盘加椎板切除或关节突关节部分切除,实现椎管减压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有效方法;椎间关节固定与融合是治疗椎间关节不稳或退变性滑脱的有效方法.

142 条记录 1/8 页 « 1234567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