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C-反应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

    作者:王庆;凌文华

    C-反应蛋白(C-reactiveprotein,CRP)作为急性炎症标志物,其升高不仅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发生、发展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且对于AS斑块的稳定性有着重要的影响,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的发生和预后方面也有着较高的价值.通过药物和膳食干预来减少炎症反应,降低CRP水平将可能成为延长冠心病患者生命的重要手段之一.

  •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作者:靳志峰

    目的 观察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90例ACS患者,将其随机分为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其中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40 mg/d)联合依折麦布(10 mg/d)治疗,对照组仅采用辛伐他汀(40 mg/d)治疗,两组均治疗1个月.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前后TC、TG、LDL-C、ALT、CK水平变化,治疗后心血管不良事件和ALT、CK水平升高的发生率.结果 观察组的治疗有效率为97.78%,对照组为80.00%,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x2=6.229,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TC、TG、LDL-C、CK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观察组中再发心绞痛以及再发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辛伐他汀联合依折麦布应用于早期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治疗能够有效降低血脂水平,减少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且不增加ALT以及CK升高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疏血通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介入治疗患者内皮功能的影响

    作者:许博裳;张永键;刘世明;周国良;陈军初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后血管内皮功能的变化,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或疏血通注射剂干预,了解疏血通对该变化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6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分为两组,每组30例;常规治疗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按冠心病二级预防及ACS治疗指南用药);疏血通组在冠脉支架植入术后给予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注射剂(单味中药水蛭提取物,主要成分为水蛭素)10毫升,天,疗程10天.冠脉支架植入术前后及疏血通治疗前后分别应用FDM法测定血浆内皮因子:血浆内皮素(ETI)、血栓烷B2(TXB2)、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测定,双重评价其血管内皮功能;同时观察两组患者的近期预后.结果两组间冠脉支架植入术前比较,两组FDM、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水平均差异无显著性,术后血浆内皮素(ET1)、血栓烷B2(TXB2)均较术前明显提高,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水平明显下降(P<0.05);经10天治疗后,两组FDM均明显提高,血浆内皮素(ETI)、血栓烷B 2(TXB2)有所下降,6-酮-前列腺素(6-keto-PGF1a)有显著性升高(P<0.05),且疏血通治疗组与常规治疗组间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住院期间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性,但疏血通组较低.结论接受支架植入术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在术后有明显-过性受损,疏血通可显著改善支架植入术治疗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且有改善近期预后的倾向.

  • 血清hs-CRP联合心血管事件危险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价值

    作者:谭志伟;李朝晖;廖通;黄锡藩;杨俊峰;叶新责

    目的 探讨血清超敏丙反应蛋白(hs-CRP)联合心血管事件危险因子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预测价值.方法 对252例入选人群的身高、体重、血压、心电图、血糖、血脂及血清hs-CRP等进行测定.将血清hs-CRP按四分位数分组,分析各组心血管危险因子分布情况及ACS发生率.结果 各组间心血管危险因素组间差异有显著性(均为P<0.001),TC、LDL-C两项也随hs-CRP水平增高而上升(P<0.01),四组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检出率差异有显著性(P<0.001),ACS的发生组间差异有显著性(P<0.001).结论 血清hs-CRP与心血管危险因素呈正相关关系,血清hs-CRP联合重要的心血管事件危险因素,特别是心血管危险因素聚集个体,对心血管事件风险的预测具有重要意义.

  • Wellens综合征与冠脉狭窄1例

    作者:张钦锋;解建

    患者男,35岁,于2015年1月19日因“发作性胸痛、胸闷不适1个月余,加重3d”入院,患者近1个月以来出现胸闷、胸痛,活动后加重,无后背及左肩放射痛,每次持续3~5 min ,休息后可缓解,未予特殊处理,入院前3 d,平静时亦发胸闷、胸痛,且症状较前加重,持续时间久,约10 min ,自服“阿司匹林肠溶片、消心痛片、合贝爽”,症状稍缓解,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急诊内科就诊。既往“急性阑尾炎、阑尾切除术”病史,无其他疾病病史。查体:血压152/91 mmHg ,心率80次/min ,节律规整,心界无扩大、各瓣膜无病理性杂音。辅助检查:心电图(2015年1月19日)示胸前导联V3 T 波倒置、V4 T波正负双向,无明显QRS 波及ST 段改变(图1);肌钙蛋白 I 测定(2015年1月19日)示<0.012 ng/mL (参考区间0~0.034 ng/mL,AMI 临界值:>0.12 ng/mL);心脏彩超(2015年1月20日)示心脏结构及血流未探及明显异常;冠状动脉造影(2015年1月20日)示:LM(左主干)未见显著性狭窄,LAD (前降支)近中段局限性偏心狭窄约95%(图2),LCX(回旋支)未见显著性狭窄,RCA (右冠脉)未见显著性狭窄、远段可见向LCX逆灌。临床诊断:(1)急性冠脉综合症,不稳定型心绞痛;(2)Wellens综合征。治疗:给予阿司匹林肠溶片0.1 g 口服,1次/d,替格瑞洛片90 mg 口服,2次/d,酒石酸美托洛尔片12.5 mg 口服,2次/d,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 口服,每晚1次,依诺肝素钠注射液40 mg ,皮下注射,每12小时1次,并于2015年1月20日行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治疗后患者症状缓解,T波恢复正常。

  • 他汀联合依折麦布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PCI术后的效果

    作者:袁秀;黄铮;洪承路;范俊

    目的 比较单用他汀类药物治疗与依折麦布-他汀联合治疗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纳入诊断ACS并行PCI的患者126例,根据术后降脂策略分为3组:A组: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组(47例),B组:依折麦布联合中等强度他汀治疗组(38例),C组:强化他汀治疗组(41例).分别比较3组患者在PCI后1个月和6个月血脂、肝酶、肌酐、肌酸激酶(CK)等水平以及血脂达标情况.随访12个月,观察比较患者复查造影的情况、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事件发生率等.结果 PCI术后1个月,3组血脂均有显著下降(P<0.05),3组胆固醇(TC)降低百分比分别为18.95%、35.61%、19.84%,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降低百分比分别为24.89%、39.56%、23.99%,B组TC和LDL-C的降低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均P<0.05);术后1个月B组LDL-C达标比例(65.8%)较A组(34.0%)及C组(31.7%)高(P<0.05).PCI术后6个月B组LDL-c达标率(91.3%)仍较A组(79.4%)及C组(84.2%)显著偏高,但组间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PCI术后12个月,B组MACE事件发生率均较A组及C组低(P<0.05),而C组副作用发生率较B组及A组明显升高(P<0.05);复查造影显示B组新生血管狭窄发生率较A组以及C组低(均P<0.05),3组间冠脉支架内再狭窄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依折麦布-他汀类药物联合降低TC和LDL-C程度较单用他汀(包括中强度他汀治疗以及强化他汀治疗)显著,且PCI术后1个月LDL-C达标率较单用他汀治疗高;术后12个月,联合治疗组MACE事件发生率较单用他汀组低,而副作用较少.他汀联合依折麦布联合治疗可能是ACS患者PCI术后二级预防CHD的治疗方案.

  • 早期静脉使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冠脉综合症疗效及安全性研究

    作者:杨顺茂;杨昌燕;赵丽莎;朱龙巧;万瑞廷;韦邦叶

    目的:探讨替罗非班早期使用在急性冠脉综合症中的疗效及安全性研究.方法:选择我科100例明确诊断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和治疗组.二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早期给予替罗非班,比较两组胸闷、胸痛缓解情况.结果:替罗非班组胸闷、胸痛治疗有效率较对组明显增高(p<0.05).对照组和治疗组主要不良事件均为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0%和14%(p>0.05).结论:早期使用替罗非班,能快速抑制血小板聚集,增加冠脉灌注,减少胸痛发生次数,缩短持续时间,降低心血管事件发生,且安全有效,不增加出血风险.

  • 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0例疗效分析

    作者:杜红坤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予硝酸脂类、β受体阻滞剂、钙拮抗剂、阿司匹林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药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服阿托伐他汀10 mg,Q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结果治疗组心绞痛的改善程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UVP,能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显著改善心绞痛的症状.

  • 急性冠脉综合症血清蛋白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刘兰;夏豪;谢华强;陈燕;郭凯

    目的:探讨不同类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症(ACS)患者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的变化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91例2009年9月~2010年7月我院心血管内科ACS住院患者,ACS患者符合ACC/AHA2007年ACS诊疗指南的诊断标准.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2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患者27例及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36例,检测患者入院即刻、发病4~5 d、发病10~14 d时血清中ALB、C反应蛋白(CRP)、血浆B型钠尿肽(BNP)的含量,观察并记录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同时依据血清ALB水平分为正常血清ALB组(35-55 g/L)、低血清ALB组(<35 g/L),比较两组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其与血清CRP、血浆BNP水平的关系.结果:(1)STEMI组血清ALB水平低于入院时,血清CRP、血浆BNP水平高于入院时,以发病4~5 d明显(P<0.05).(2)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率、死亡率及血清CRP、血浆BNP水平低蛋白组均高于正常蛋白组(P<0.05).(3)ALB与CRP、BNP、心力衰竭、死亡率呈负相关(R分别为-0.362,-0.147,-0.387,-0.473).结论:血清ALB水平与CRP、BNP等在评估ACS患者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及其病情严重程度方面具有同等价值,尤其对于ACS发生心力衰竭与否是一项检测简便、为经济、易于推广的预测指标.

  • 急性冠脉综合症介入治疗的临床观察

    作者:纪勤炯;汤圣兴;王安才;曹蘅;俞国华;杨浩;芮世宝;倪薇华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病人经皮冠状动脉或形术(PTCA)或(和)支架置入术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AACS病人不稳定型心绞痛18例,急性Q波性心肌梗死4例,非Q波心肌梗死1例.病变血管28支.单支病变6例、双支病变12例、三支病变5例,分别行PTCA和(或)支架置入术,结果成功22例、失败1例、成功病例血管TIMI均恢复为Ⅲ级.随后2-20个月,2例有心绞痛发作,但均能用药物控制.结论PTCA或(和)支架置入术是ACS病人安全而有效的治疗方法,也是目前治疗冠心病有效的方法.

  • 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强化降脂治疗

    作者:欧阳艳红;杨红莉

    急性冠脉综合症(ACS)包括了不稳定心绞痛(uAp)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及ST段抬高心肌梗死,这三种病症的共同病理基础均为不稳定的粥样斑块,临床研究证实了ACS是动脉粥样斑块不稳定甚至破裂以及炎症加速的过程,这种不稳定斑块,具有大而松软的脂质核,纤维帽薄且有大量的炎症细胞浸涧,基质金属蛋白酶活性增加,降解细胞外基质,削弱纤维帽的结构,使斑块易于破裂,这种特性决定了ACS的临床病情变化迅速,如强化治疗能使症状迅速缓解,相关的冠脉病变稳定,可避免UAP向心梗发展,而ACS后心脏事件高发期是第一个月,大约3-6个月后明显减少,完善早期治疗措施是增加存活率的关键,因此ACS的治疗除了常规措施外,还应包括阻止粥样硬化病变加重,稳定斑块以及抗炎等内容,这已在成为现阶段医学界临床和基础研究的热门课题.

  • 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介入治疗临床评价(摘要)

    作者:沈青山;朱锐;汤永谦;付度关;李素珍;叶剑文

  • 2005国际心肺复苏与心血管急救指南(七)(急性冠脉综合症急症处置)

    作者:宋维

    急性心肌梗死和不稳定型心绞痛均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疾病譜中的一种表现形式.它们的病理基础核心是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破裂或腐蚀.该综合征的心电图表现包括ST段抬高,ST段的压低及非诊断性ST段和T波异常.如果心肌损害标志物显著升高伴ST段抬高心电图改变,这种情况可诊断为ST段抬高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如果心肌损害标志物显著升高伴ST段压低等非特异性ST-T心电图改变,这种情况可诊断为非ST段抬高抬高型心肌梗死(NSTEMI).心源性猝死在以上几种情况下均可发生,而ACS通常是心源性猝死直接的原因.

  • 缺血修饰清蛋白诊断心肌缺血截断值的建立及临床意义

    作者:熊军;熊勋波;汪功文;魏运梅

    目的 观察缺血修饰清蛋白(ischemia modified albumin,IMA)在心肌缺血早期中的改变,建立荆州地区IMA诊断心肌缺血的佳截断值,探讨IMA诊断心肌缺血的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清蛋白钴离子结合实验,对荆州地区健康人群血清样本106份;急性胸痛(心肌缺血)2 h以内入院,出院诊断为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的患者血清样本106份,进行IMA浓度检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 (ROC)曲线分析获得IMA值的适截断值.结果 ACS患者于胸痛2 h IMA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IMA浓度在诊断心肌缺血的适截断值为72.7 U/ml.结论 诊断截断值的建立可提高对心肌缺血诊断的准确率,IMA是心肌缺血早期病变的敏感因子,心肌缺血患者早期检测其浓度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胱抑素C与髓过氧化物酶在冠心病严重程度评估中的应用

    作者:林炜炜;邵康;于嘉屏

    目的 研究分析冠心病病变程度与白细胞计数、超敏C反应蛋白(CRP)、纤维蛋白原(FG)、髓过氧化物酶、胱抑素C、肌酐(Scr)、肾小球滤过率(eGFR)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121例冠脉造影后有冠状动脉狭窄患者(男86例,女35例)的临床资料及静脉血,根据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急性冠脉综合症组(ACS)和稳定性心绞痛组(SAP),以同期50例体检者作为健康对照组,检测患者组及健康组白细胞计数、超敏CRP、FG、髓过氧化物酶、胱抑素C、Scr、eGFR,统计分析各组间的关系.结果 (1)SAP组白细胞计数、超敏CRP、FG、髓过氧化物酶、胱抑素C、eGFR水平较健康组有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ACS组FG、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超敏CRP、髓过氧化物酶、胱抑素C、eGFR水平明显高于SAP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白细胞计数、Scr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ACS组(1.42±0.46)mg/L、SAP组(0.93±0.29)mg/L,与健康对照组之间胱抑素C(0.78±0.37)m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白细胞计数、超敏CRP、 FG、髓过氧化物酶、胱抑素C、eGFR与冠心病病变程度密切相关,尤其是超敏CRP、胱抑素C.对于早期发现冠心病,监视冠心病病程,对急性冠脉综合征与稳定性心绞痛区分有意义.

  • 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观察

    作者:唐忠梅;莫大;农凤秋

    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脂质代谢紊乱,血管内皮损伤,炎症反应,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形成,破裂和血栓形成等因素起关键作用,而粥样斑块突然破裂和血栓形成是导致急性冠脉综合症的主要原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是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表现形式之一,由此可见,含抗血小板及抗凝治疗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主要观察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的疗效观察,同时记录有无显著不良反应.

  • 急性冠脉综合征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浓度在他仃类药物干预下的变化研究

    作者:林云;姚震;顾申红;杨新玮;张光星;崔开媚

    [目的]研究他仃类药物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血浆患者中性粒细胞弹性蛋白酶(Neutrophil elastase NE)的影响.[方法]将91名冠心病患者分成4组:(1)急性心肌梗死组(AMI组)45例,(2)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P组)18例,(3)稳定型心绞痛组(SAP组)13例,(4)陈旧性心肌梗死组(OMI组)15例,AMI组和UAP组合并为ACS组,为冠脉急性病变(A组);SAP组和OMI组合为慢性冠脉病变(B组),两组同时给予氟伐他仃胶囊.患者在入组时、服药后1周、第1月、第12月内抽取静脉血.PMN Elastase Kit试剂盒以酶联免疫吸附检测法(ELLSA)检测患者血浆中NE浓度.同时观察忠者在12个月内心绞痛发病率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结果](1)A组和B组在入组时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34.503,P<0.0001).(2)给予氟伐他汀干预后,发现A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13.537,P<0.05);B组所测得的NE浓度的差异在不同时期比较无统计学意义(χ2=2.523,P>0.05),(3)A组和B组在应用氟伐他汀治疗1年,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低,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血浆NE浓度与急性冠脉综合症有相关性.在氟伐他仃的干预下,血浆NE浓度在急性病程不同时段里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慢性病程中变化不大;再次发生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下降,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进一步证实氟伐他仃可以减少心绞痛和其他心血管事件发病率.

  • 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 NT-ProBNP)水平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预后价值

    作者:陈跃武;李天发;张卫泽;陈永清;马凌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对临床预后的价值.[方法]纳入2007年1月~2009年12月138例符合诊断的ACS患者,入院24h内检测血浆NT-ProBNP水平,根据血浆NT-ProBNP水平分为3组:A组<200 pg/L,B组200-500 pg/L,C组>500 pg/L.随访患者住院期间、30 d、3个月主要心血管不良事件(包括心源性死亡,再次心肌梗死,再发心绞痛和心力衰竭的复合终点)发生率.[结果]138例ACS患者随着血浆NT-ProBNP水平的不同,各组住院期间及30 d、3个月时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呈明显不同.随着血浆NT-ProBNP水平的升高,B组(200-500 pg/L)和C组(>500 pg/L)在心源性死亡及再次心梗、再发心绞痛、心力衰竭等方面发生率呈明显递增趋势.3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分别为7.97%,28.99%,66.67% (P<0.01);经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NT-ProBNP是ACS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53,95%的可信区闻1.582~6.992,P<0.01),结果显示其独立于年龄、吸烟史、心电图、Killip分级、左室射血分数、肌钙蛋白、肌酸激酶等临床评估因素.[结论]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浆NT-ProBNP水平升高独立于各因素预测近期病死率及心血管不良事件发生率,对评估ACS患者近期临床预后具有重要价值.

  • 祛瘀解毒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验案3例

    作者:付达;王强;刘真

    冠心病为当前常见多发疾病,中医历代治疗多以"益气活血、化瘀通络"为治则,本文通过分析笔者以"祛瘀解毒法"治疗相关病案三则,提出"毒"、"瘀"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主要病因病机所在,探讨临床辨治疾病的新思路,进一步发挥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的优势.

  •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炎症因子和氧化应激的影响

    作者:甘受益;李彩蓉;李宾;黄红霞;曾令勇;冯光瑞;镇海涛;黄俊;葛雄

    目的:观察丹参酮ⅡA磺酸钠(TSN)对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治疗后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121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丹参酮ⅡA磺酸钠治疗者,n=61例,50mg/d),对照组(常规治疗组,n=60例).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2w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两组患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变化.结果:两者患者hs-CRP、HCY、TNF-α、MMP-9水平比较,治疗前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2w后hs-CRP、HCY、TNF-α、MMP-9水平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组SOD活性明显增高,MDA和LPO含量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能协助调控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血清炎症介质及明显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可能有改善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

305 条记录 12/16 页 « 12...891011121314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