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氯吡格雷和他汀联用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临床观察

    作者:赵嫣;屈百鸣;丁亚辉;俞坚武;车贤达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氯吡格雷和不同他汀联用在短期内对血小板聚集的影响,并观察对PCI术后心肌损伤以及临床事件的影响.方法 60名ACS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和阿托伐他汀(10mgqd)组(30例)以及氯吡格雷和氟伐他汀(40mg qd)组(30例),分别测定联合用药前、用药后24小时、1周血小板聚集率,PCI术后24小时测定心肌损伤标志物,观察术后1周、半年临床心血管事件.结果 两组联合用药24小时、1周血小板聚集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PCI术后心肌损伤标志物未显著升高,两组导致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ACS患者常规用量阿托伐他汀、氟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对氯吡格雷的抗血小板作用未见影响.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表达

    作者:王琳;江建军;许莎莎;米亚非;方崇峰;王斌;葛卫力;黄洁;洪凤芹;王教辰;陈葆国;朱敏;唐礼江

    目的:探讨小凹蛋白-1及白三烯B4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中表达的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择45例经冠状动脉造影及临床证实为ACS的患者与20例无冠状动脉病变的对照组进行研究,以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单核细胞小凹蛋白-1(Cav-1)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30例ACS患者及对13例照组血清中白三烯B4(LTB4)的表达水平.结果:ACS组单核细胞Cav-1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ACS组血清LTB4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Cav-1在急性心肌梗死(AMI)与不稳定心绞痛(UAP)组均显著低于非冠心病组(P<0.01);AMI患者血清中LTB4水平显著高于UAP组及非冠心病组(P<0.01).经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ACS与非冠心病组,显示LTB4总预测准确率70.7%,Cav-1总预测准确率78%,而结合LTB4及Cav-1两类指标总预测准确率上升为80.5%. 结论:单核细胞上小凹蛋白-1在ACS患者表达降低,AMI患者血清中 LTB4表达上调,结合两类指标对预测发生ACS的准确率比单个指标的评价更有意义.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较大剂量他汀药物干预结果分析

    作者:章慧炯;徐亚伟

    目的 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应用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治疗的效果.方法 选取ACS患者90例,按给予阿托伐他汀剂量不同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5例,所有患者均给予硝酸酯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阿斯匹林、波立维及低分子肝素等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20 mg/d睡前口服;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阿托伐他汀40 mg/d睡前口服;分别测定治疗前后的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及血脂水平,并记录缺血性事件发生次数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对照组与观察组治疗后血脂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 0.05);两组治疗后hs-CRP水平明显下降、缺血性事件发生率也明显减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0.05).结论 较大剂量他汀药物早期干预能明显抑制ACS的炎症反应,降低血浆hs-CRP水平,减少缺血性事件的发生率.

  • 冠脉介入治疗患者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的抗凝效果研究

    作者:贾三庆;王雷;严松彪;邢云利;赵敏;陈辉;王永亮

    研究背景低分子肝素(LMWH)可以有效取代普通肝素(UH)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治疗.然而,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PCI)时佳的抗凝策略尚不明了.国外有关在ACS患者冠脉介入治疗中应用LMWH的研究表明,在皮下应用低分子肝素至少48h(≥4次)的基础上,仅使用LMWH,术中不追加抗凝药是安全有效的.而我中心曾按上述方法入选278例ACS患者,发现PCI术前仅有79.7%抗-Xa活性>0.5IY/ml,存在抗在抗凝力度偏低的情况.本试验在原有LMWH依诺肝素(克赛)基础上追加UH5000u,通过监测抗-Xa因子活性及APTT值评价低分子肝素联合UH在PCI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探索适合国人的PCI抗凝策略.方法入选75例ACS患者.所有患者按照lmg[100IU]/kg的剂量每隔12小时皮下注射依诺肝素(克赛)一次(7AM-7PM),至少48h(≥4次)后进行冠脉造影.术前不间断使用LWMH,末次注射时间(7AM)距离造影不超过8h,穿刺前≈末次注射的2~8h内)取血测定抗-Xa活性和APTT.行PCI前术中追加5000u普通肝素,术中不监测凝血活性,术后测定抗Xa活性及APTT.结果冠脉造影前肝素抗-Xa活性是0.675±0.2594IU/ml,75.7%患者抗-Xa活性>0.5IUml,2.7%患者抗-Xa活性>1.2IU/ml.追加5000u肝素后平均抗-Xa活性1.323±0.294IU/ml,1.4%患者抗-Xa活性<0.5IU/ml,74.3%患者抗-Xa活性>1.2IU/ml.追加5000u肝素组无一例发生血栓栓塞及严重出血事件,单纯冠脉造影组有一例在造影过程中出现血栓.结论皮下注射依诺肝素48h后PCI术中追加5000u肝素对ACS患者是安全有效的,尚需进一步的大样本随机照研究进行评价.

  • 靶控输注瑞芬太尼对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患者血浆TXA2和PGI2的影响

    作者:叶志坚;方韬

    腹腔镜手术虽属微创手术,但二氧化碳气腹对机体是较强的刺激,术中患者应激反应增高,血流动力学变化显著,且腹内压增加和高碳酸血症导致内脏血管收缩,血流量减少,可诱发心肌缺血,甚至术中出现急性冠脉综合症,可引起胃黏膜缺血性损害,甚至发生小肠缺血坏死,导致腹腔内环境紊乱.

  • 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

    作者:高宇勤;郝霁萍;刘继军;张宏考

    目的 探讨葛根素注射液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的同型半胱氨酸的影响.方法 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和荧光检测仪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的影响,观察2周后血浆同型半胱氨酸的变化.结果 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与未加葛根素注射液相比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下降(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葛根素注射液可降低冠心病患者血浆中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

  • 辛伐他汀联合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

    作者:钱健;徐坚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对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及血脂的影响.方法:67例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被分成观察组(35例)和对照组(32例),观察组采用辛伐他汀联用氢氯吡格雷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6周后观察两组患者血清中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含量的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6周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均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辛伐他汀联合氢氯吡格雷应用于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能更有效地降低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和血脂水平,有利于患者康复.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对留置针的影响

    作者:韦学萍;郑莉

    目的:观察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应用替罗非班对留置针的影响.方法:100 例ACS 患者按是否使用替罗非班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留置针堵管率、针管内回血及额外冲管情况.结果:观察组留置针堵管率较对照组低,针管内回血及额外冲管率较对照组高.

  • 冠脉介入后cTnⅠ与心室重构心功能的研究

    作者:汪斌;陈绍良;刘志忠

    目的:探讨ACS患者介入治疗后与心室重构和心功能的相关性研究.方法:47例ACS患者,依据术前cTnⅠ的检 测结果分为正常组和异常组,以手术前后Lad、LVD、IVS、LVPW、LVEF、E/A比值、cTnⅠ作为观察指标,对上述指标 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术前cTnⅠ正常组相比,cTnⅠ升高组的Lad、LVD显著增高(P<0.05),而IVS、LVPW、 LVEF、E/A比值显著性降低(P<0.05);手术后cTnⅠ含量与Lad、LVd呈独立正相关,与IVS、LVPW呈独立负相关.结论:cTnⅠ浓度与ACS患者术后心肌重构及心功能改变有显著的相关性,可能是独立危险因素.

  • 瑞舒伐他汀对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IL-6、GMP-140、BNP及心功能的影响

    作者:冯惠平;贾新未;冯惠清;王占启;李晓红;冯翠娜

    目的 观察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血浆α-颗粒膜蛋白(GMP-140)、脑钠素(BNP)和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80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瑞舒伐他汀口服.两组疗程均为32周.结果 治疗32周治疗组血清IL-6、 GMP-140和BNP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左室射血分数(LVEF)明显改善(P<0.01),对照组无明显变化.结论 瑞舒伐他汀治疗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可以使血清IL-6、GMP-140和BNP水平显著下降,减轻炎症反应,抑制血小板活化,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改善心功能.

  • 血清胆红素水平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

    作者:李莉;宋丽芬;杨霁;张军;胡艳杰

    目的:探讨胆红素与冠心病的关系以及在老年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危险分层中的作用.方法:老年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和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02例,健康对照者55例,其中冠脉造影92例,72例有冠脉病变,20例为正常者.测定其血清总胆红素 (TIBL)、间接胆红素(IBIL)、直接胆红素(DBIL)浓度.结果:ACS患者血清TBIL、IBIL和DBIL水平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01或<0.05),冠脉病变者的TBIL水平明显低于冠脉造影正常者(P<0.05).在ACS病人急性发作期血清胆红素浓度明显升高(P<0.001),合并危险因素越多体内胆红素水平越低(P<0 .001或<0.05).结论:低胆红素水平与冠脉病变程度相关.

  • 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氟伐他汀疗效观察

    作者:刘志廉;周华顶;吕树志

    目的:观察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应用氟伐他汀对血脂、心血管事件发生的影响.方法:40例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被随机分为治疗组(n=20)和对照组(n=20).观察其治疗前、后血脂的变化,心血管事件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治疗前、后血脂异常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血脂无变化.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下降(P<0.05).结论:无ST段抬高的急性冠脉综合症早期应用氟伐他汀可在改善血脂异常的同时明显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 纤维蛋白原浓度变化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临床意义

    作者:宋立功;彭朝权;吴震

    目的:探讨血浆纤维蛋白原(Fg)浓度变化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的关系.方法:对37例稳定性心绞痛、32例不稳定性心绞痛、31例急性心肌梗死和42例正常对照者分别进行血浆纤维蛋白原浓度测定,并分组进行比较.结果:(1)冠心病各组Fg浓度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2)冠心病各组之间随冠脉事件的严重程度,Fg有增高趋势,不稳定性心绞痛和心肌梗死组血浆Fg水平明显高于稳定性心绞痛组(P<0.05).结论:Fg参与冠心病的发病过程,其升高对冠心病有一定的预测价值,Fg浓度与急性期冠脉事件和ACS严重程度可能相关.

  • 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对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成本效果分析

    作者:杨丹

    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临床成本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2月~2013年2月于我院住院治疗的120例ACS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所有患者均给予常规中西医药物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中医特色的情志干预、健康教育、康复指导等辅助治疗.对两组进行成本-效果分析.结果:120例患者中6例脱落,其中观察组4例,对照组2例.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9.3%,观察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成本效果比为123.79元,对照组成本效果比为154.30元,观察组低于对照组.结论:中西医结合单元疗法治疗ACS经济、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和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作者:周晨;王星;金明超;任春云;郭希超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平均血小板体积(MPV)和血浆纤维蛋白原(Fg)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将315例经冠脉造影确诊的ACS患者(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UAP)患者1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169例(其中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7例和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122例)和96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将它们分为UAP组、AMI组和SAP组,同时选择100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测定各组人群MPV、Fg、血清生化指标、血常规其他参数和血清心肌钙蛋白I (cTnI)等。结果(1)AMI组MPV(11.87±1.173 fl)高于UAP组(11.36±1.103fl)、SAP组(10.60±0.869fl)和对照组(10.48±1.125f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MPV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MPV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2)AMI组Fg(3.75±1.339g/L)高于UAP组(3.08±0.750g/L)、SAP组(2.78±0.638g/L)和对照组(2.69±0.510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UAP组Fg高于SAP组和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SAP组Fg和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3)双变量相关分析显示ACS患者MPV和Fg均与PDW(r=0.942,P=0.000;r=0.122,P=0.031)和CK(r=0.119,P=0.032;r=0.219,P=0.000)呈正相关,与 Hb(r=-0.189,P=0.001;r=-0.147,P=0.009)呈负相关;MPV 和 Fg 之间呈正相关(r=0.118,P=0.036)。结论 ACS患者MPV和Fg均显著升高,不同危险分层的ACS患者MPV和Fg水平存在显著差异,测定MPV和Fg对于ACS患者的危险分层有一定的价值。

  • 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王胤辉

    2013年3月~2015年3月就诊于该院的78例老年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甲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法,乙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的方法。观察两组疗效。乙组有效37例,有效率94.9%;甲组有效28例,有效率71.8%。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丹红注射液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老年急性冠脉综合征疗效显著。

  •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在冠心病中的临床应用

    作者:柳玉晨;雷长城;罗超杰;万朝辉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heart - type fatty acid - binding protein,H-FABP)是近年来倍受关注的急性心肌损伤早期监测的生化标志物,诊断时间窗早、特异度高的特性,使其在黄金时间窗内较经典心肌损伤标志物对诊断和治疗更具优越性.H - FABP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目前多采用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研制出的定性试剂盒进行检测.H -FABP不仅可用于早期急性心肌梗死检测、梗死面积评估,尤其在早期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中有其独特的优势.

  • 血栓调节蛋白与心脑血管病疾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耿建芳;周白丽

    血栓调节蛋白( throm bomodulin,TM)是一种普遍存在于细胞膜表面具有较强抗凝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其功能可介导抗凝因子蛋白C(PC)快速活化使凝血酶底物发生特异性改变并通过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该复合物可致凝血酶不再具有促凝活性,而活化的蛋白C系统在蛋白S存在的情况下可使凝血因子Va、Ⅷa失去活性,发挥抗凝、抑制凝血、调控血栓形成和溶解的平衡作用[1].·36·

  • 血清FGF21和hs-CRP水平与急性冠脉综合症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任健

    目的:观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稳定性心绞痛患者以及健康志愿者血清FGF21和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的表达水平,探讨二者与急性冠脉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连续收集2015年1月--2015年12月在本院住院治疗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共128例.进一步根据诊断结果将患者分为急性心肌梗死(AMI)组60例,不稳定性心绞(UAP)组68例;另外入组稳定性心绞痛组(SAP)72例以及年龄及性别与实验组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65例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以及放射免疫法测定各组血清FGF21和hs-CRP水平.结果:在AMI组、UAP、SAP组FGF21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UAP组FGF21的水平均要高于SAP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MI组FGF21水平高于UAP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AMI组、UAP、SAP组hs-CRP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AMI、UAP组hs-CRP的水平和SAP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FGF21、hs-CRP在急性冠脉综合症患者以及SAP患者血清中升高,FGF21可作为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斑块稳定性病变严重程度的预测因子.

  • 血浆D-二聚体与NT-proBNP检测对早期诊断急性冠脉综合症的应用分析

    作者:郦敏霞;王国忠;王玉花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预期寿命的延长,心血管疾病对人类健康的威胁也随之增加.冠心病是负责心脏供血的冠状动脉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等原因出现狭窄或痉挛,导致心肌供血不足致使缺氧乃至坏死从而引起的疾病 [1].冠心病中常见的一种是急性冠脉综合症,常见典型的心电图表现及血浆心肌酶谱的改变,患者常感胸痛,并可呈放射状放射至肩部背部.能否早期对ACS做出诊断并进行下一步的再灌注治疗可极大地影响ACS的预后 [2].

305 条记录 9/16 页 « 12...6789101112...151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