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脑卒中患者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的变化观察

    作者:梁建伟;崔桂萍;杨萍;张葳

    目的 测定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中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动态变化,探讨其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MESSS)、预后Barthel指数(BI)以及脑出血量和瘫痪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出血性脑卒中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所有患者在相应的时间点进行MESSS评分,并在出院时评价BI.结果 患者发病后第1天、第3天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为(9.22±3.65)、(8.18±3.52)、(8.45±3.77) ng/mL,均显著高于对照组[(4.62±1.56)ng/mL](P<0.01).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MESSS评分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 =0.696,P<0.01;r=0.352,P<0.05].第1天和第3天血清GFAP水平分别与相应时间的出血量呈正相关(r=0.520,P <0.01;r =0.440,P<0.05).而第14天血清GFAP水平与出院时BI呈负相关(r=-0.431,P<0.05).第1天血清GFAP水平与瘫痪程度呈正相关(r =0.462,P<0.05).当临界值(Cut-off)为6.021 ng/mL时,ELISA的灵敏度为78.6%,特异度为80.0%.结论 出血性脑卒中患者血清GFAP水平显著升高,有望成为出血性脑卒中患者早期病情诊断和预后评估的指标.

  • 微创术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作者:牛换香;李建国;李天元;王运莲;崔乃林;李富魁

    我科自1998年3月~1999年7月对收住的具有颅内血肿微创清除术(以下简称微创术)适应证的64例高血压性脑出血患者进行了对比研究,现报告如下: 资料和方法 资料 按1986年第2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第3次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全部患者均在起病3h内经头颅CT证实。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4例患者分为微创组32例,对照组32例,两组患者的性别比例、年龄分布、出血部位、出血量及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经统计学分析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 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冯智英;李颖;李焰生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后并发肺炎的危险因素.方法 分析34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估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危险因素,包括人口学因素、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吸烟史、入院时的体温和血压、空腹血糖、C-反应蛋白、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吞咽功能和辅助机械通气(MV)等情况,分析肺炎评分与肺炎的关系.结果 340例患者中并发肺炎63例(18.5%).多变量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性别、入院时NIHSS、MV和吞咽困难是急性脑卒中后发生肺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肺炎的发生率随肺炎评分的增加而逐渐增高.结论 脑卒中后肺炎的发生与老年、男性、吞咽困难、MV和NIHSS有关,肺炎评分可以用来评估脑卒中后肺炎发生的风险性.

  • 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的影响

    作者:庞潇丽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以及hs-CRP水平与ACI病情程度的关系.方法 将2012年7月至2013年1月神经内科住院的64例ACI患者按照有无接受阿托伐他汀治疗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组32例和常规治疗组32例,另选30例健康体检者为正常对照组.比较ACI组和正常对照组血清hs-CRP水平,并比较不同病情程度的ACI患者hs-CRP水平,观察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治疗前后血清hs-CRP水平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的变化.结果 ACI组血清hs-CR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重,血清hs-CRP含量越高(P<0.05);治疗1个月后,阿托伐他汀组和常规治疗组血清hs-CRP水平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降低,阿托伐他汀组降低更明显(P均<0.05).结论 ACI的发生和病情程度与血清hs-CRP水平有关,阿托伐他汀能降低ACI患者血清hs-CRP水平,改善神经功能,可作为ACI发生及其严重程度、预后的预测因子.

  • "瘫康灵"颈动脉加压滴注治疗脑出血53例

    作者:张国平

    脑出血是发病率、致残率较高的老年性疾病之一,采用有效的治疗方法,使病人及早康复,降低致残率是临床治疗目的.我院对2002年10月至2003年1月53例脑出血住院患者,在基础治疗后3周采用颈动脉加压滴注瘫康灵治疗,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电针结合背部循经刺络对脑梗死后遗症的康复作用

    作者:陈勇

    目的:观察背部循经刺络对电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增效作用.方法:将100例脑梗死偏瘫早期住院患者随机分成电针结合背部循经刺络组(治疗组)和常规电针组(对照组)各50例,2组在采用相对统一的神经内科常规药物治疗和良肢位摆放的同时均给予电针治疗,治疗组另采用皮肤针在背部进行循经叩刺,10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进行疗效评价,同时测评2组治疗前、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改良的SSS)评分.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差异,但2组愈显率及治疗后改良的SSS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常规电针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基础上加用背部循经叩刺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 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疗效和血浆内皮素-1的影响

    作者:宁世金;梁耀武;陈彩英

    目的 探讨尤瑞克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疗效及对其血浆内皮素-1(ET-1)的影响.方法 选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为研究对象,对照组与观察组分别60例.对照组予降脂、抗血小板聚集及改善脑循环等基础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予注射用尤瑞克林0.15 PNA治疗,观察临床疗效,分别于治疗前、治疗第14天测定血浆ET-1浓度,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IHSS)评分.结果 观察组的显效率为66.67%,总有效率为85.00%;对照组分别为36.67%及58.33%.2组患者治疗前的血浆ET-1浓度、NIHS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ET-1浓度及NIHSS评分均有所下降,观察组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显著(P<0.01).结论 与基础治疗相比,加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安全有效,可以更显著地降低其血浆ET-1浓度,促进神经功能恢复,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患者血浆ET-1的浓度而发挥作用.

  • 侧脑室并脑脊液终池引流治疗重症脑室出血28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奚惠娟;樊栋良

    1998年1月~2003年12月本科采用侧脑室和脑脊液终池引流治疗重症自发性脑室出血28例,现报告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本组男19例,女9例;年龄38~72岁,平均(51±8)岁;均急性起病,病程2 h~3 d,平均16 h;其中浅昏迷16例,深昏迷7例,嗜睡5例.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出血诊断标准,并经头颅CT证实为4个脑室积血.其中源于基底节区出血16例,丘脑出血6例,原发性脑室出血6例.入院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为(33±5.2)分.排除严重心肺肾功能障碍及脑外组织出血倾向.

  • 尼莫通对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水平的调节和临床意义

    作者:赵中;周晋贤;许中;周沁;刘秋芳;高炳忠;邱晨红

    临床研究发现尼莫通治疗脑梗死疗效明显[1],但尼莫通对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应用尼莫通治疗20例脑梗死患者以探讨其作用机制及对血清VEGF的调节,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 ACI组选自1998年3月~1999年12月本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共40例,均符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MRI确诊,随机分成两组:常规治疗组20例,男9例,女11例,年龄55~81岁,平均69.4±5.69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为5~18小时 ;尼莫通治疗组20例,男7例,女13例,年龄44~90岁,平均67.6±11.29岁,从发病到接受治疗3~19小时.对照组20例,均为健康体检者;男7例,女13例,年龄46~75岁,平均67.8±8.4岁, 均无心、肾、肝、肿瘤及高血脂病史.1.2 方法1.2.1 治疗方法常规治疗组采用丹参+维脑路通静脉点滴,伴有颅内高压患者可加用20% 甘露醇,疗程为10天.尼莫通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组的基础上加用尼莫通(德国拜耳公司提供) 10 mg+生理盐水500 ml,避光静滴,维持6~8小时,10天为1疗程.1.2.2 观察指标两组患者分别于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临床疗效的评定依据神经功能缺损分值的减少(功能改善)和患者总的生活能力状态[2].所有患者均在入院时和治疗结束后经头颅CT/MRI检查,分别计算治疗前后的梗死灶体积[3].1.2.3 VEGF检测 ACI患者于入院时及治疗结束后分别抽取肘静脉血2 ml,室温放置30分钟 ,分离血清后-70℃保存待测.VEGF浓度检测采用抗体夹心ELISA法,美国Genzye公司产试剂盒,检测步骤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1.2.4 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 检验或χ2检验.2 结果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梗死灶体积、血清VEGF浓度的比较两组治疗前梗死体积相比无差异,尼莫通组治疗后梗死体积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明显减小(P<0.01),见表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 .两组患者治疗后VEGF浓度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1),尼莫通组治疗后VEGF 浓度较常规组治疗后明显升高(P<0.05).表1 两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梗死体积、血清VEGF浓度的比较( ±s)组别例数梗死体积(cm3)VEGF浓度(ng/L)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尼莫通组203.24±2.891.24±0.99*▲154 .00±65.03342.65±168.03*△常规组202.81±1.482.07±0.91124.75±31.80240.40±118.87 *与治疗前相比*P<0.01;与常规组治疗后比较▲P<0.01,△P<0.052.2 两组患者治疗后疗效比较尼莫通治疗组基本痊愈4例,显著进步9例,进步6例,显效率65%,总有效率90%;而常规治疗组基本痊愈1例,显著进步4例,进步8例,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25%和65%.两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3 讨论尼莫通(有效成分为尼莫地平)为脂溶性药物,易透过血脑屏障,是高度选择性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钙离子拮抗剂.它通过与钙通道有关的脑血管受体的作用而阻止血管平滑肌细胞外的钙离子内流.动物实验表明[1],0.01 mg/kg尼莫地平可使脑血流量增加70%,实验性缺血性动物模型应用尼莫地平治疗后,可减少缺血区脑组织ATP的下降,保持脑内微循环的酸碱稳定,保持梗死灶周围缺血半暗带的神经元结构的完整,从而缩小梗死灶,改善神经功能.本组观察表明尼莫通治疗后梗死灶体积较治疗前及常规组治疗后均明显缩小(P <0.01),而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尼莫通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高于常规组(P<0.05) .结果提示尼莫通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较常规组疗效明显.大量实验资料表明梗死发生后数小时梗死灶内及缺血半暗带区均可见VEGF-mRNA高浓度表达 ,其含量的多少与缺血缺氧程度成正比,且发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有不同的细胞类型表达 VEGF-mRNA,但以小胶质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为主.我们先前研究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 VEGF浓度急性期升高,第7天达高峰,后渐下降,至病程第14天仍维持高水平.我们观察两组患者经尼莫通和常规治疗后血清VEGF浓度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P<0 .01),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清VEGF浓度均明显高于治疗前(P<0.01),但尼莫通组治疗后血清中VEGF浓度显著高于常规组治疗后(P<0.05).结果表明尼莫通治疗组显著上调血清中VEGF浓度,两者具有协同作用,通过抑制钙离子内流,增加侧支循环从而增加缺血部位的血流供应,提高脑的缺血耐受力,改善延迟后再损伤,缩小梗死体积和减轻脑水肿,改善神经功能,达到缓解和治疗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目的.但尼莫通上调VEGF浓度的确切机制待今后进一步探讨.

  • 盐酸纳洛酮治疗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张虹桥;章成国;罗韶辉

    为了观察盐酸纳洛酮对重症脑梗死患者的疗效,我们作了一组对照研究,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7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42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均为首次发病,病程在3日之内,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均≥31分.分为二组:(1)治疗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8~80岁,平均65.1±10.02岁.其中脑基底节区梗死11例,脑叶梗死3例,多发性脑梗死5例,脑干梗死1例,小脑梗死1例.(2)对照组21例,男14例,女7例,年龄48~75岁,平均63.55±9.57岁.其中脑基底节区梗死12例,脑叶梗死4例,多发性脑梗死4例,脑干梗死1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及治疗前NDS均无显著性差异.

  • 前列地尔脂肪乳剂治疗急性脑梗死30例效果观察

    作者:王建娟;范建民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脂肪乳剂(Lipo-PGE1)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尼莫地平、小剂量阿司匹林、胞二磷胆碱、血塞通、甘露醇等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10μg静脉滴注14天.治疗前及治疗2周后对两组血小板、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血肌酐、24h尿蛋白定量及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进行评定结果.观察组临床显效率(80.0%)明显优于对照组(53.3%)(P<0.01);治疗后观察组NDS(7.82±4.30分)明显低于对照组(14.5±7.08分);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血肌酐下降,血小板在正常范围.结论:前列地尔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可改善肾功能,降低血脂.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浓度变化的临床研究

    作者:赵中;许中;邱晨红;周晋贤;周沁;刘秋芳;高炳忠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也称血管通透性因子或血管调理素,可促使血管内皮细胞分裂、增生,增加血管通透性并促使新血管生成。近年来许多研究报道VEGF在缺血性卒中患者组织中的表达,且与血管发生有着密切关系。本文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ACI)患者血清VEGF浓度,观察其浓度的改变与疾病的相关性,现将结果报道如下。对象与方法 一、ACI组自1998年8月~1999年10月本院神经科住院患者共40例,男17例,女23例,平均年龄64.5±7.4岁。所有患者均经头颅CT/MRI确诊。梗死灶体积≥2cm3者18例,<2cm3者22例,病情程度按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三型:轻型17例,中型13例,重型10例。 对照组健康体检者20例,男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7.8±8.4岁。 二、VEGF检测 ACI患者发病后第1、3、7、14天分别抽取静脉血2ml,分离血清后-70℃保存,双抗夹心ELISA法检测。同时测定外周血白细胞(WBC),单核细胞(MO)。 三、统计学方法实验数据以±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结果 一、两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比较(见表1)。 二、梗死灶大小不同VEGF浓度比较(见表2)。 三、不同程度病情患者血清VEGF浓度比较(见表3)。

  • 丁苯酞对急性脑梗死疗效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作者:罗丹红

    近期研究表明,脑梗死患者Hs-CRP浓度的高低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提示Hs-CRP可以作为判断患者病情轻重的指标之一[1]。

  • 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应忠明

    目的探讨血清钙、镁含量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检测75例确诊为急性脑梗死患者早期和2周时血清钙、镁含量,并选取63例非急性脑梗死患者作对照研究,对脑梗死患者按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将其划分为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三组.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患者各组血清钙、镁含量均降低(P<0.01),轻型脑梗死、中型脑梗死和重型脑梗死组之间血清钙、镁含量亦有明显差异,治疗2周后患者组血清钙、镁含量比原先有较大回升(P<0.01),但与对照组比较仍降低(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钙、镁含量降低,其降低程度与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相关,随着病情好转,血清钙、镁含量趋于回升.

  • 盐酸纳洛酮治疗脑梗死患者的疗效观察

    作者:徐晴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1998年8月~1999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52 例.均符合1995年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订的脑梗死诊断标准.并经CT证实.病程在3日之内 ,按1986年全国第二次脑血管病学术会议制订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均≥31分.分

  • 胰岛素辅助治疗伴高血糖的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疗效观察

    作者:何冬英;楼美珍;马顺天

    脑出血急性期患者的应激性高血糖状态对血肿周围水肿带具有不利影响。我们对伴高血糖的脑出血患者急性期采用胰岛素治疗,观察治疗后血糖水平、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近期疗效,以评价胰岛素对急性期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缺血组织的保护作用。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发病48h内,经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

  • 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建瓴汤加减治疗进展性脑卒中临床观察

    作者:方秀杰

    目的:观察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建瓴汤加减治疗进展性脑卒中的临床疗效和不良反应,并评价其应用价值.方法:选择进展性脑卒中患者90例,随机分为2组各45例.对照组采用小剂量尿激酶治疗,治疗组在小剂量尿激酶使用基础上加用建瓴汤加减治疗,比较治疗2周后有效率、治疗前后的凝血功能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SSS)以及治疗3个月后的Barthel和Fugl指数.结果:2周后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出血时间、凝血时间、血小板计数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SS评分2组均有下降表现,但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下降幅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3个月后的Barthel和Fugl指数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小剂量尿激酶联合建瓴汤加减治疗进展性脑卒中,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日常生活能力和肢体运动能力,具有很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 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附111例分析)

    作者:邓宇春;吴和平;阎建萍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P)浓度的变化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 对64例脑梗死患者(脑梗死组),47例腔隙性脑梗死患者(腔梗组)和5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血清CRP含量进行测定.按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标准对患者进行评分.结果 脑梗死组患者血清CRP含量高于腔梗组,腔梗组高于对照组(均P<0.01);CRP异常的脑梗死患者NDS评分的改善均低于CRP正常组(均P<0.01).结论 CRP水平可作为评价脑梗死严重程度的指标之一.

  •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保护的临床效果观察

    作者:李玉青

    目的 探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2年1月-2014年7月收治的10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血栓通注射液,疗程为30 d.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14、30 d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及日常生活活动Banhel指数得分情况.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试验组治疗后14、30 d NIHSS得分分别为(3.37±3.03)、(2.48±1.05)分,均低于治疗前的(6.00±3.30)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30 d,试验组NIHSS得分均低于对照组的(5.65±4.00)、(3.00±1.4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治疗后14、30 d Barthel指数分别为(78.56±20.16)、(85.21±15.28)分,均低于治疗前的(65.38±27.9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14、30 d,试验组Barthel指数均低于对照组的(70.05±20.75)、(78.52±16.3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4%,高于对照组的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丁苯酞软胶囊联合血栓通对脑梗死急性期患者神经功能恢复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临床疗效安全可靠,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出血96例临床观察

    作者:赵向红

    目的 评价依达拉奉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出血的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2011年2月-2013年2月选择急性缺血性脑出血患者1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90例和治疗组96例,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125 ml快速静脉滴注,肠溶阿司匹林100 m/次,每日1次,丹参16 ml(5%葡萄糖注射液250 ml稀释)静脉滴注,每日1次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依达拉奉30 mg/次(生理盐水100 ml稀释),每日2次,静脉滴注,两组均治疗14 do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14 d按照《中国脑出血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量表》进行评分,治疗后30 d按改良Rankin量表评分,并比较两组不良反应.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51.11%和86.4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ankin评分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60.00%和83.3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血转氨酶轻微升高2例,尿素氮升高1例,给予相应治疗,不影响治疗结果.结论 依达拉奉对急性缺血性脑出血患者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127 条记录 4/7 页 « 1234567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