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运动神经传导测定的新方法:单纤维针电极的应用
针电极肌电图和神经传导测定是临床中常用的检测手段[1-3]。神经传导测定包括运动神经传导( MNC)和感觉神经传导的测定,是诊断周围神经病重要的客观手段,而且有助于鉴别髓鞘损害与轴索损害。 MNC测定的主要观察指标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 CMAP)的波幅和传导速度,前者反映被检神经受刺激后所支配肌肉内运动单位兴奋性的总和。CMAP的大小和形态取决于每个运动单位的形态、分布和数量,主要与α-运动纤维的传导分布有关。常规MNC因其测定使用的是表面电极,不能理想地评价整条神经的传导特性,而主要反映的是快速传导的运动神经轴索的功能,传导速度主要反映髓鞘的功能[4-6]。
-
护理干预对应用股神经阻滞止痛技术病人意外歪倒的影响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要求在术后早期即进行手术侧肢体的功能锻炼,改善假体的功能.TKA术后60%的病人有剧烈疼痛[1].连续股神经阻滞病人术后静息和活动视觉模拟评分(VAS)明显低于静脉自控镇痛病人[2].股神经阻滞止痛技术是将局部麻醉药物通过连接于体外的股神经管注入股神经鞘内的方法,阻断疼痛刺激向感觉神经传导,继而达到止痛的目的.连续股神经阻滞镇痛效果良好,对下肢肌力影响轻微,并发症发生率低,是TKA术后较为理想的康复镇痛方法[3].但是通过临床护理观察发现,病人带泵期间存在意外歪倒在床上的安全隐患.现总结了置管病人术后护理的经验,并制定了护理干预措施,希望能够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
内关穴深浅刺对神经传导的影响
目的:对比分析深刺、浅刺内关穴对感觉神经传导和运动神经传导的影响.方法:选择健康男性受试者5名,分另q记录左侧内关穴浅刺(深度约0.5cm)、深刺(深度约2.0cm)时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和传导速度;运动神经传导的潜伏期、波幅.结果:(1)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感觉神经传导潜伏期、波幅、传导速度和比较,P>0.05.(2)浅刺受试者与深刺受试者运动神经传导潜伏期比较,P>0.05;波幅比较,P<0.05.结论:深刺和浅刺对感觉神经传导影响可能不具有差异性.深刺对和运动神经的较浅刺明显.
-
感觉神经传导检查比较法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中的应用
目的 寻找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CTS)敏感的神经电生理指标.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手外科医生临床诊断,并经手术治疗疗效确实,但常规电生理检查提示拇短展肌复合肌肉动作电位的潜伏期(CAMP)及示、中指感觉神经传导检查正常的患者80人,共92例手的腕管综合征患者进行神经电生理分析,采用顺向法记录掌腕正中、尺神经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期时差和环指腕正中、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时差,以潜伏期时差差值≥0.4 ms为阳性指标,计算其阳性符合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掌腕正中、尺神经混合神经电位潜伏期时差≥0.4 ms为64例,阳性率为69.56%;环指腕正中、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时差≥0.4 ms为83例,阳性率为90.21%.其中两种方法均为阳性的62例,均为阴性的7例.结论 环指腕正中、尺神经感觉神经电位潜伏期时差在诊断轻度腕管综合征时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
以周围神经损害为首发表现的干燥综合征1例报告
1 临床资料患者,女,56岁,农民,因"双下肢疼痛2月,加重伴双下肢无力1月"于2012年3月13日住院.2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下肢疼痛,行走困难,症状逐渐加重,约1月前出现双下肢无力,近端为主,无力抬举,在外院行头部MRI提示未见明显异常,未作特殊处理,患者症状逐渐加重,主动或被动活动下肢,均有疼痛,不敢行走,疼痛也逐渐累及上肢,无肢体麻木,在我院门诊行颈椎MRI提示轻度骨质增生及间盘病变,肌电图提示所检测的运动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波幅下降,传导速度减慢;感觉神经传导(正中神经,尺神经,腓肠神经)主要是波幅下降;双侧胫神经F波均未引出.
-
眼部麻醉给药:原理,方法和并发症
理论支配眼及附属器的三叉神经感觉支分布在三个区域:眼区、上颌区和下颌区.支配眼及附属器的神经纤维主要在眼区,下睑除外.下睑由上颌区神经纤维支配.通过麻醉可以阻断感觉神经传导使痛觉消失.
-
健康成人感觉神经传导相关影响因素及正常值范围研究
目的 研究影响健康成人感觉神经传导的相关因素,并建立正常值范围.方法 对213例正常成人的正中神经腕-示指、尺神经腕-小指和腓肠神经的感觉神经传导进行测定,分析其感觉传导各参数,结果 按照不同年龄、性别、身高和体质量,分别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体质量、身高对感觉神经传导各参数影响不大;年龄是主要的影响因素,主要影响正中神经感觉传导各参数、尺神经和腓肠神经感觉传导波幅,而这种影响在40岁前后明显;性别仅对某些感觉神经传导参数有影响.结论 年龄和性别是影响感觉神经传导的主要因素,正常参考值的建立应参考年龄和性别.
-
内外侧跖神经感觉传导:顺向与逆向测定法的比较
下肢末端感觉神经传导测定在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其测定方法有顺向和逆向法两种.应用这两种方法分别对14例健康受试者内、外侧跖神经的感觉传导进行测定并对测量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顺逆向法所测得的内外侧跖神经的感觉传导速度分别为41.2±2.4和40.7±2.6,44.3±4.7和43.4±3.8m/s,统计学分析显示其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表明两种方法均能可靠地应用于临床,但逆向法测得的SNAP的波幅较高,更易于辨认,且测量所需的电刺激量较小,患者痛苦较小,易于耐受.
-
腕管综合征279例神经电生理分析
目的:探讨电生理检查指标在腕管综合征( CT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CTS患者279例为观察组,健康志愿者228例为对照组,行神经电生理检测。结果两组末梢运动潜伏期(DML)、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前臂段运动传导速度(fMCV)、感觉神经动作电位(SNAP)波幅及腕-食指感觉传导速度(SC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尺神经电生理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S的诊断需要结合多项电生理检查指标以减少疾病的漏诊。
-
糖尿病足与糖尿病神经受累的观察
糖尿病(DM)并发糖尿病足(DF)是使糖尿病患者致残、丧失劳动和生活能力的重要原因之一.我院对收治的糖尿病足患者进行了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以探讨神经病变在DF发生中的作用.报告如下.
-
感觉统合失调儿童感觉神经传导状况的研究
目的 定量评估感觉统合失调(SID)儿童与正常儿童间感觉神经纤维传导的差异状况.方法 采用感觉电流阈值(CPT)评估法,对128例SID儿童和96例正常儿童的双侧三叉神经、正中神经和腓浅神经的感觉神经粗有髓鞘纤维(Aβ)、细有髓鞘纤维(Aδ)和无髓鞘纤维(C)进行2 000、250 Hz和5 Hz三种不同强度的感觉电流阈值测试.结果 1)SID儿童感觉异常情况:三叉神经的感觉异常率高(左侧63.28%,右侧72.66%),左右两侧的三叉神经与正中神经在2 000、250Hz和5 Hz三种强度下的感觉异常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腓浅神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两组儿童不同部位CPT的差异:SID儿童在正中神经、腓浅神经2 000 Hz、250 Hz的CPT较正常儿童高,两者在2 000 Hz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感统得分与CPT的相关性:SID儿童的感统得分与不同部位2 000 Hz、250 Hz的CPT呈负相关(P<0.05).结论 与正常儿童相比较,SID儿童感觉神经传导功能存在异常,以粗有髓鞘纤维(Aβ)和细有髓鞘纤维(Aδ)更为明显.
-
通络糖泰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实验研究
为了寻找中医药治疗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有效药物,我们拟定了通络糖泰这一处方进行了实验研究.选用STZ糖尿病大鼠作模型,分为糖尿病模型组、通络糖泰组、肌醇组和对照组.用药观察4周后测定大鼠的神经电生理和AR活性.实验结果:使用通络糖泰和肌醇后,糖尿病大鼠感觉神经传导速度提高,AR活性降低,且通络糖泰组与肌醇组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提示通络糖泰有更好地提高神经传导速度和降低AR活性的作用.
-
西宁地区与上海地区正常人群感觉神经传导肌电图对比研究
目的:建立西宁地区正常人群的周围感觉神经传导正常值,探讨西宁地区与上海正常人群周围感觉神经传导的差异.方法:分别在西宁市第一人民医院及上海华山医院选取健康体检者及志愿者,共2 240例.所有入组者行双侧上下肢感觉神经传导检测,比较两个地区之间的差异.结果:西宁与上海各年龄段男女感觉神经传导波幅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两地区各年龄段男女感觉神经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宁属于高海拔地区,低氧环境可能会影响感觉神经传导.中国其他地区的神经传导正常值不适用于西宁地区,西宁地区必须建立自己的正常值,以帮助诊断神经肌肉疾病.
-
有机磷农药中毒引起迟发性周围神经病2例
1 病例简介[例1] 患者女,17岁,以"四肢软弱无力,跛行1个月"入院;1个月前,因服有机磷农药(DDV)引起重度中毒,经剖腹切开洗胃、应用阿托品、解磷定等抢救治疗2周,中毒症状消失出院.2周前,出现四肢软弱无力,下肢重于上肢,跛行,无腹泻和发热.体检:T36.7℃,R14次/分,BP110/60mmHg,神志清,查体合作,扶杖行走,轻度跨越步态;心肺无异常;肝脾正常;双手骨间肌、大小鱼际肌及双胫前后肌群萎缩;四肢肌力Ⅲ级,肌张力减低;跟膝反射减弱;病理反射阴性;痛触觉减退.血常规、肝功能、电解质及脑脊液常规化验均正常;血沉18mm/L,类风湿因子(RF)及抗链球菌溶血素O(ASO)均阴性;血清磷酸肌酸激酶(CPK)及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均正常;血清T3T4正常;抗胆碱酯酶药物试验(新斯的明试验)阴性;颅脑CT、脊髓核磁检查正常.神经传导速度(MCV)腓骨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减低;感觉神经传导(SCV)减慢;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改变.诊断为"有机磷中毒性迟发性周围神经病".给予神经生长因子、胞二磷胆碱、维生素B类药物、联合针刺、理疗1个月,转门诊治疗.
-
外源性三磷酸腺苷对大鼠慢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的影响
三磷酸腺苷(ATP)作为中枢神经系统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调质,对神经冲动的传导有重要作用.近年来的研究表明,ATP与感觉神经传导、突触发育及神经细胞营养再生有密切联系[1,2].笔者通过生物行为学观察及免疫组化检测,研究外源性ATP对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后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及对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
-
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1例
病例:患者男,43岁,主因双下肢麻木无力21月,加重2月于2012-04-18入院。患者2010年7月无诱因出现双下肢麻木无力,以踝部以下麻木为主,呈持续性,走路时有踩棉花感,无腰痛及尿便障碍,不伴头晕、耳鸣。2011年在“河南省人民医院”查肌电图(2011-07-21河南省人民医院):双下肢运动、感觉神经传导速度异常;双下肢SEP潜伏时明显延长,波形分化不好;双上肢MEP正常,双下肢MEP:皮层潜伏时长。诊断为“亚急性联合变性”,予营养神经治疗1月余,症状有明显缓解,出院时能正常行走。但双足仍有麻木不适,后自行停药。2011年2月再次出现双侧大腿中部以下麻木不适,伴刺痛感,下肢无力,走路不稳,平地能走10米左右,无尿便障碍。既往长期饮酒20余年,每天饮白酒80-100g,长期不进早餐,饮酒后进食少量食物。查体:意识清楚,言语流利,高级皮层功能正常。眼动正常,口角不歪,伸舌居中。双上肢肌力、感觉正常,腱反射亢进,霍夫曼征阳性。双下肢近端肌力大致正常,右侧下肢远端肌力约2级,左侧远端下肢肌力约3级,肌张力降低,膝腱及跟腱反射减弱,双膝以下袜套样感觉减退,双下肢振动觉减退,远端明显,双侧腹直肌反射活跃,双侧巴宾斯基征未引出。辅助检查:叶酸4.82ng/ml↑、维生素B12545.10pg/ml(补充后测量)。血糖、血脂及肾功能正常,肝功能指标正常,脑脊液检查:脑脊液细胞总数8×10^6/L↑、脑脊液蛋34.5mg/L↑、脑脊液IgG测定9.44mg/dl↑(脑脊液)涂片未查见癌细胞;胃镜示萎缩性胃炎。腰椎MRI常规平扫+增强示终丝脂肪瘤可能性大;下肢动静脉超声未见明显异常;颈胸椎MRI常规平扫未见明显异常;入院后予以叶酸、维生素B1、B12等营养神经及改善循环治疗1月,出院时双下肢肌力远端5-级,双侧踝以上12cm以下痛觉减退,双足音叉振动觉减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