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曲美他嗪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疗效观察
曲美他嗪(TMZ),商品名为万爽力(由法国施维雅药厂生产),是近年来逐渐引起人们重视,并已开始应用临床的抗心绞痛新药.本文选择确诊为冠心病稳定劳力性心绞痛病人40例,观察加有TMZ治病前后临床疗效及病人运动耐量.
-
氨氯地平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 选择于我院诊治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频率及持续时间均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3%(P<0.05);观察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3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8.3%(P<0.05).结论 劳力性心绞痛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氨氯地平治疗,可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临床效果显著,具有较高安全性.
-
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探讨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7年1月~2017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70例,其分为35例观察组与35例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采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前心绞痛发作时间与发作频率接近的基础上,P>0.05,治疗后均有所减少,观察组患者的改善情况更具显著,P<0.05.治疗过程中观察组共出现2例低血压、3例肌痛、3例咳嗽、2例肝酶升高,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8.6%,低于对照组的48.6%,P<0.05.结论:采用氨氯地平治疗劳力性心绞痛患者,临床效果显著,安全可靠.
-
中西医结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56例
资料与方法2005年6月~2008年6月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11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6例.治疗组中男32例,女24例,年龄58~79岁,平均66.5±6.4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26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3例,静息型心绞痛13例,变异型心绞痛6例,梗死后心绞痛8例.对照组中男35例,女21例,年龄56~81岁,平均65.4±5.3岁,其中初发型劳力性心绞痛23例,恶化型劳力性心绞痛8例,静息型心绞痛11例,变异型心绞痛5例,梗死后心绞痛9例.二组患者在年龄、性别、心绞痛类型及心绞痛发作次数等比较无显著性,具可比性(P<0.05).
-
六味地黄汤加味治疗绝经后妇女冠心病50例
资料与方法收治患者50例,绝经期均在3年以上,年龄50~65岁.病程5个月~11年.劳力性心绞痛34例;自发性心绞痛16例.稳定型32例,不稳定型18例.心绞痛程度:1级为12例,2级25例,3级9例,4级4例.心电图表现:心肌缺血43例.心率失常:合并室性早搏8例,房颤9例,房性早搏6例,窦性心动过速13例.绝经后3年出现心绞痛9例,5年出现心绞痛24例,8年以上出现心绞痛17例.
-
女性要小心X综合征
冠状动脉造影是冠心病诊断的金标准,但是有不少患者明明有典型的劳力性心绞痛症状,比如稍微一活动就会引起胸部及附近部位不舒服,心电图和运动平板试验也呈阳性结果,但偏偏冠状动脉造影却显示正常.出现这种矛盾的情况与现有诊断技术的局限性有关,因为现有的心血管影像技术,只能显示相对粗大的冠状动脉,而小于500微米的小血管则显示不了.
-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以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的疗效.方法 选择符合WHO诊断标准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75例,按2: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以活血化痰通络法协定方、消心痛片治疗,疗程1个月,观察对心绞痛症状、心电图等的影响.结果 中药在改善心绞痛症状、硝酸甘油的停减率和心电图方面具有与消化痛同等的效果.结论 活血化痰通络法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痰阻心脉型有较好的疗效.
-
针刺通补宗气法治疗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35例
劳力性心绞痛指患者心绞痛发作由体力劳累、情绪激动或其他引起心肌耗氧量增加的情况所诱发,如其发作诱因、频度、程度、持续时间均在一段时间内(>1个月)相对稳定,则称之为稳定型劳力性心绞痛.笔者自2008年以来,以通补宗气法针刺治疗35例本病患者,现报道如下.
-
芪参胶囊治疗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临床观察
微血管性心绞痛(microvascular angina,MVA),又称心脏X综合征,是指一组具有典型劳力性心绞痛症状、心电图运动试验阳性、冠状动脉造影正常、无冠状动脉痉挛依据并排除其他可引起缺血性心电图改变心脏病的临床综合征.随着冠状动脉造影的广泛开展,本病的诊断在临床上越来越多见.MVA发病机制仍不很明确,目前认为与冠状动脉血流储备能力降低、内皮功能异常等有关[1],治疗以药物治疗为主.本研究旨在观察芪参胶囊治疗MVA的临床疗效.
-
不稳定型心绞痛院前急救干预效果分析
不稳定型心绞痛(UA)发病症状较重,UA是指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死(AMI)之间的一组临床心绞痛综合征[1].常继发急性心肌梗死及猝死,是严重的具有潜在危险的疾病.急诊干预治疗短期目标是抗心肌缺血、减轻劳力性心绞痛的发作及改善生活质量.
-
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术致冠状动脉穿孔及心脏破裂一例
患者男,76岁,反复发作性胸闷8年,加重2个月人院.血液学及体检未见异常;心电图:Ⅱ、Ⅲ、aVF导联ST段压低0.05 mV;心超:LVIDd47.7mm,EF 62%;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入院诊断:①冠心病、劳力性心绞痛;②高血压病2级中危.冠脉造影:LM正常,LAD中段85%~95%狭窄,ICX中远段85%弥漫狭窄(见图1),RCA中段狭窄95%长病变.
-
病例70:52岁男性前壁心肌梗死、溶栓疗法后
男性,52岁.因突发胸骨后痛,放射至双肩、双上肢,有长期大量吸烟史,过去几年常发劳力性心绞痛.体检:生命征,脉搏80次/min,血压 130/80 mm Hg,肺野清晰,心脏听诊:心尖部S 4,正常S 1、S 2,无S 3,无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清肌酸激酶(CPK)2250 IU/L,同工酶(MB)占17%,心电图前壁ST段抬高.
-
支架术综合治疗冠状动脉并双肾动脉狭窄一例
患者男,74岁,心绞痛发作收治入院。该患者患劳力性心绞痛病史3年,高血压病史1年,血压为160~180/95~110 mm?Hg(1 mm?Hg=0.133 kPa),此次发病时血压为170/110 mm?Hg,血清肌酐为1.4 mg/dl。冠状动脉及肾动脉造影示冠脉双支病变,前降支近中段偏心狭窄约90%, 左回旋支中远段弥漫狭窄约75%,右冠脉正常。左室射血分数为70%,左右肾动脉开口处限局性狭窄分别为80%及60%(图1A,B)。先行左前降支支架术(NIR 16 mm)及回旋支PTCA成功,术后四周行冠状动脉造影未见再狭窄,逐行肾动脉介入治疗,测左右肾动脉垮病灶压差分别为56及39 mm?Hg,先行左肾动脉球囊扩张术(PTRA),残余狭窄约50%,跨病灶压差为31 mm?Hg,故置入一只长15 mm Palmaz支架,用直径6 mm球囊扩张两次,压力分别为12和14个大气压,扩张后狭窄及压差消失,然后行右肾动脉PTRA,出现夹层(图2A),遂另置入一15 mm Palmaz支架,用5 mm直径球囊扩张3次,压力为8、12、16大气压,扩后无跨病灶压差,造影示右肾动脉残余狭窄<;法国Parly 2心脏病介入中心(T.Corcos,P.de cussin)10%(图2B)。术后患者血压降至160/90 mm?Hg。随访8个月,无心绞痛复发,血压150/90 mm?Hg,血清肌酐1.3 mg/dl。
-
冠状动脉侧支循环的研究现状
侧支循环能够在冠状动脉(冠脉)严重狭窄或闭塞时保护心肌,保留相对更好的心肌收缩力,同时可以减轻缺血症状.当前冠心病的治疗主要包括药物治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和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然而,弥漫的慢性冠脉闭塞性病变或远端细小血管病变的患者通常不适合进行PCI或CABG.该组人群可表现为劳力性心绞痛和行动受限,但仍能保持较好的左心室功能,并维持一定的生活质量,其关键原因是大都存在侧支循环.治疗性侧支化(therapeutic collateralization)将可能会成为辅助治疗冠心病的切实可行的方法.本文主要阐述现阶段冠状动脉侧支循环形成机制、影响因素以及当前用于评价侧支应答(collateral response)的方法.
-
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疗效评价
从1997年始我院应用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形术(PTCA)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UA),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资料:符合经常规卧床休息及硝酸甘油、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和阿司匹林治疗无效的UA患者。选择住院患者27例,男21例,女6例。初发心绞痛9例,恶化性劳力性心绞痛12例,梗死后心绞痛6例。合并高血压18例,高血脂21例,糖尿病8例,吸烟20例。
-
冠心病合并反流性食管炎一例
患者女性,64岁.因反复发作胸骨后疼痛4个月余,于1998年12月23日入院.患者4个月前开始发作性胸骨后疼痛,性质为闷痛,有时为灼痛,向颈部放射,夜间发作较白天频繁,曾用丹参、硝酸酯制剂等治疗,效果不佳.既往有高血压病史20年,服用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冠心病史2年,曾因劳力性心绞痛住院,经抗心绞痛治疗缓解.长期服用消心痛、地奥心血康等药物.
-
经皮腔内射频闭塞术治疗冠状动脉瘘一例
患者女,66岁,劳力性心绞痛2年,加重1个月,疑诊"冠心病"收治,无冠心病易患因素.体检:血压正常,心脏不大,L3~4闻Ⅱ/VI级舒张期血流杂音、静息心电图正常,运动心电图ST段V 4~6轻度缺血性下移.心脏超声、胸片正常.左室造影左前侧壁节段性舒张期膨隆,左室射血分数0.65.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CAG)见左主干较短,前降支开口及近端分别可见两条异常分支血管,直径分别是2.0 mm、2.3 mm,向右前上方移行,蜿蜒迂曲,无规则分支,相互盘绕如环状,终末开口段不规则扩张,终端血流呈烟雾状涌入主肺动脉并弥散至左、右肺动脉.前降支中、远段血管分布及管壁正常,管腔较细小,血流充盈延迟(TIMIⅡ级,图1),余冠状动脉无异常.右心导管检查各房室、大血管压力正常,主肺动脉血氧轻度增高(PO2:41.5),肺动脉根部造影于左后下方似有一异常不规则血管影,以"血氧测定法"计算体循环血流量(Qs:2.87L/min)及肺循环血流量(Qp:3.41L/min),其左向右分流量为0.54 L/min.
-
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对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进行分析与观察.方法 选取我院在2015年7月份~2016年7月份所接收的80例患有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并随机分为2组,分别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的药物进行治疗,观察组则采用氨氯地平药物进行治疗,对两组患者的发作次数、时间,以及治愈率和不良反应等进行对比和分析.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心绞痛发作次数和时间明显少于对照组,且治愈率和不良反应情况也较对照组有明显优势(P<0.05).结论 对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采用氨氯地平药物进行治疗可以有效提高治疗效果,并提高治愈率,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该种治疗方案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临床治疗中.
-
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观察
目的 探讨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的治疗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253例血压正常的劳力性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氨氯地平组(125例)和常规组(128例).常规组采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氨氯地平组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用苯磺酸氨氯地平治疗.比较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治疗6个月时急性心肌梗死(心梗)、恶性室性心律失常、死亡的情况,治疗期间的不良反应(低血压、低心率、咳嗽、肝酶升高、肌痛)发生情况.结果 两组治疗前心绞痛发作频率及发作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6个月时,氨氯地平组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发作持续时间与常规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氨氯地平组的急性心梗、死亡率明显低于常规组(P<0.05).两组低血压、低心率、肌痛、肝酶升高、咳嗽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氨氯地平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8.8%)明显低于常规组(35.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剂量氨氯地平对劳力性心绞痛近期疗效显著,安全可靠.
-
卡维地洛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疗效分析
目的:探讨卡维地洛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劳力性心绞痛的疗效。方法随机选取该院于2011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80例劳力性心绞痛的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院给予冠心病的常规治疗,治疗组院在冠心病常规治疗的基础上服用卡维地洛和复方丹参滴丸。每组40例,观察时间5周,比较治疗前后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心率、血压及临床疗效。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总有效率是77.5%),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增加(87.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卡维地洛联合复方丹参滴丸治疗劳力性心绞痛能提高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