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的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徐华;邵宝富;王超;韩明

    目的 探讨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的CT特征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118例VBD患者的临床和CT资料,分析其CT特征及临床意义.结果 临床表现:头晕、头痛、行走不稳、肢体麻木、偏瘫多见,102例(86.4%);三叉神经痛、耳鸣、听力下降、面肌抽搐等少见,8例(6.8%);部分无症状及体征,8例(6.8%).CT及CTA特征:基底动脉均扩张增粗,增高延长102例(86.4%),迂曲偏移44例(37.3%),钙化81例(68.6%),脑干局部受压73例(61.9%),脑出血及蛛网膜下腔出血7例(5.9%),脑梗塞89例(75.4%),其中,6例(6.7%)发生于基底动脉供血区,83例(93.3%)发生于非基底动脉供血区.结论 CT对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及临床意义.

  •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护理体会

    作者:陈雯雯

    目的:探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进行中医护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我院于2014年11月至2015年11月接收的68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组,分为参照组与研究组,每组34例。参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研究组采用中医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与疼痛程度。结果:实施护理后,研究组的焦虑评分明显低于参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医护理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的护理效果明显,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 256排螺旋CT低电压低剂量对比剂头颈部血管造影的可行性研究

    作者:郑彩端;郑书刚;王增奎;冯刚;刘超

    头颈部 CT 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能够清晰显示 Willis 环、椎基底动脉、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其效果接近数字减影动脉造影,故能够用于对头颈部动脉狭窄、斑块以及动脉瘤等的诊断[1]。辐射剂量及对比剂剂量是头颈部CTA 检查中影响患者健康的因素,降低辐射剂量、减少造影剂应用剂量是目前影像学研究的重点。本研究旨在获得良好的图像质量前提下,探讨通过低电压以及减少碘对比剂实施头颈部 CTA 的可行性,现报告如下。

  • TCD联合低剂量双源CTA筛查对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分布规律及后循环缺血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栾岚;徐世亮;岳超;陈建强;战跃福

    目的 探究TCD联合低剂量双源CTA筛查对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分布规律及后循环缺血(PCI)的相关性分析.方法 原住民800例为观察组,内地迁居者500例为对照组.均行低剂量双源CT血管成像(CTA)头颈部检查.结果 观察组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检出率47.00%低于对照组的58.00% (P<0.05);L-VA易损斑块发生率25.00%低于对照组的34.14%,BA易损斑块发生率29.79%高于对照组的22.41% (P<0.05);R-VA、R-PCA平均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BA、L-VA峰值血流速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海南省原住民与内地迁居者椎基底动脉易损斑块分布规律及后循环缺血情况均存在差异,有助于制定合适的预防方案.

  • 高清磁共振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在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中的应用

    作者:朱银伟;季立标;王国军

    目的 应用3.0T高分辨磁共振(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探讨其在后循环脑梗死预后中的价值.方法 连续入组经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考虑存在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狭窄的后循环脑梗死患者45例,稳定型斑块25例为稳定组,不稳定型斑块20例为不稳定组.使用3.0T HRMRI对椎基底动脉斑块进行检查,评估斑块稳定性,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分析斑块评估结果与预后的关系.结果 稳定组基线量表得分(9.64±5.19)分,不稳定组为(9.35±5.02)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89,P=0.851);治疗后稳定组评分为(7.2 ± 5.2)分,不稳定组为(10.95 ± 6.8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6,P=0.042);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909,P=0.008),不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367,P=0.188);稳定组治疗前后差值为(2.44±4.19),不稳定组为(-1.6±5.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876,P=0.006).结论 HRMRI评估椎基底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果可提示后循环脑梗死患者预后.

  • 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

    作者:邓本立;乔亚男;王默力

    目的 探讨延髓梗死部位与后循环血管状态的关系.方法 选择142例经头部MRI确诊为延髓梗死的患者,依据延髓供血动脉分部将其分为5组:(1)内侧组;(2)前外侧组;(3)背外侧组;(4)后侧组;(5)综合组.经CTA和DSA检查观察血管情况.结果 各组例数分别为11(7.7%)、16(11.3%)、68(47.9%)、6(4.2%)、41(28.9%)例.左椎动脉闭塞18例(12.7%),狭窄23例(16.2%);右椎动脉闭塞20例(14.1%),狭窄27例(19.0%);双椎动脉闭塞4例(2.8%),狭窄5例(3.5%).左小脑后下动脉闭塞6例(4.2%),狭窄10例(7.0%);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5例(3.5%),狭窄13例(9.2%).脊髓前动脉狭窄6例(4.2%).1组与脊髓前动脉狭窄之间有相关性(P =0.012);2组与基底动脉狭窄、基底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 =0.041,0.027);3组与右椎动脉狭窄、右椎动脉闭塞、右小脑后下动脉闭塞均有相关性(P =0.005,0.011,0.032);4组与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42);5组与右椎动脉闭塞有相关性(P=0.038).结论 延髓不同部位梗死的发生与后循环相应供血血管狭窄或者闭塞关系密切.梗死机制可能以低灌注为主.

  • MRA和TCD对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发作的研究

    作者:唐开雄;陈瑞陶;蔡瑞洲;周剑勇;黄俊杰;龙晚生;莫仲娟

    目的探讨椎基底动脉短暂缺血性发作(VBTIA)的发病机理.方法患者组65例,对照组26例,作磁共振血管成像(MRA)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测量VBTIA的脑血流量(CBF).结果对照组双侧椎动脉(VA)CBF为112.3~278.9ml/min(均值195.6),较患者组48.0~262.0ml/min(均值14.90)高(P<0.01).15例患者CBF降低,双侧VA广泛迂曲者下降明显,均值为107.5ml/min,VA重、中、轻度狭窄或发育不良者均值分别为120.0、141.3、154.2(ml/min).三者健侧CBF占双侧CBF的百分比分别为91.5%、82.0%、65.8%.结论通过MRA和TCD可以测量CBF,它是诊断VBTIA的量化指标,对诊断VBTIA和认识其发病机理具有重要意义.

  • 短暂性完全遗忘综合征(附4例临床分析)

    作者:宋凤珍;邱学荣;辛传友

    短暂性全脑遗忘是一种临床综合征,特点为突然不能接受新的信息,而保留远期记忆,保持自知力,常在24小时内缓解.我科1989年~1999年共收治了4例,现报告如下.例1,女,68岁,干部.1989年8月6日上午散步后上街买菜,中午时发现上午3个多小时的买菜经过全无记忆,不知道买了多少菜,花了多少钱,是否与菜主讨价,买菜后是否又做了其它事情.查体无阳性体征,心电、脑电、头颅CT均正常,TCD示椎基底动脉紧张度增高.诊断:短暂性完全遗忘综合征.予盐酸培它啶及胞二磷胆碱治疗15天.2个月随访正常,无再次发作.

  • 37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诊断及病因分析

    作者:樊新颖;李芸;王昭君;马敏敏

    目的:分析379例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南京卒中注册系统中急性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病例共379例,所有患者均行CT/MRI、超声心动图及血生化实验室等相关检查。患者行CTA/MRA/DSA、血管超声等脑血管检查。结果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患者中头晕伴/不伴视物旋转、言语不清是常见的首发症状。大动脉粥样硬化型脑梗死为常见(53.6%),梗死部位以桥脑、小脑为常见。55.4%患者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起始部病变常见。结论全面认识椎基底动脉系统脑梗死的临床特征对于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及预防至关重要。

  • 持续低重量颈椎牵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疗效观察

    作者:王淑华;李艳;王雪峰;荷小花

    老年人因头晕、耳鸣、恶心、呕吐、共济失调就诊的很多,临床确诊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药物治疗效果欠佳,且容易反复发作.因此,寻求一种配合药物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方法非常重要.我们在临床中应用持续低重量颈椎牵引配合药物治疗该病,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 低分子肝素钙与凯时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疗效观察

    作者:孙国新;杨曦云;纪辉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与凯时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41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的病人随机分为两组,低分子肝素钙与凯时联合治疗组(20例)和复方丹参加葛根素氯化钠注射液对照组(21例).结果治疗组的显效率、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作用.结论低分子肝素钙与凯时联合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全是安全、有效的.

  • 应用三维经颅多普勒对40例椎基底动脉脑供血不足的临床分析

    作者:李静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是中老年常见的脑血管病,是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导致脑干、小脑落枕叶皮层的短暂性缺血所致.临床主观症状多、客观诊断依据不足,而CT等项检查VBI大多数没有获得满意结果,而应用经颅多普勒(TCD)能直接获得VBI病人的血液动力学改变,在临床有独特的使用价值.

  • 天麻注射液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70例临床观察

    作者:李旸

    目的:观察天麻素注射液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116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天麻素注射液组)58例,对照组58例,用药14d.分别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并检测椎基底动脉血液速度.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9.65%,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改善治疗组亦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天麻素注射液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改善临床症状,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有明显疗效.

  • 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的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显示

    作者:陈超;刘崎;陆建平;沈碧霞;王飞;王莉

    目的:探讨三维增强磁共振血管成像(3D CE-MRA)对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显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经3D CE-MRA诊断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影像资料.结果:3D CE-MRA能清楚显示3种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起源及其走行.32例中,22例为永存三叉动脉,7例为永存舌下动脉,3例为寰前节间动脉.结论:较之DSA、CTA和常规非增强MRA(时间飞跃法/3D-TOF-MRA),3D CE-MRA能无创、安全、便捷、可靠地显示永存颈内-椎基底动脉吻合图像,为临床该区域疾病诊断及手术或介入治疗提供有价值的影像解剖资料.

  • Willis环严重不全伴左侧颈内动脉缺如1例

    作者:刘慧明;陈忠

    患者女,65岁,半年前常头晕,近来加重,同时伴有右侧面部及右侧肢体麻木,日前因突发跌倒而入院,入院后行MRI检查,发现左侧大脑半卵圆区斑片样梗死灶,并于脑桥前发现基底动脉异常增粗并迂曲的流空血管影,随即行头颅MRA,发现左侧颈内动脉缺如,两侧脑血管之间无交通,右侧颈内动脉分出左、右两支大脑前动脉、右侧大脑中动脉及右侧大脑后动脉;椎基底动脉明显增粗,左侧大脑后动脉来自于基底动脉,左侧大脑中动脉血供来源于基底动脉.对原始薄层图像观察,发现右侧眼动脉由右侧颈外动脉的脑膜中动脉前支延续而来.再行颈部MRA发现,左侧椎动脉明显增粗,左侧颈总动脉管径只及右侧颈总动脉的一半,且在左侧颈内、外动脉的分叉处未见颈内动脉分出,颈总动脉向上直接延续成颈外动脉.

  • 双嘧达莫负荷试验在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婕;朱文炳;修雁;马昱

    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脑卒中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椎基底动脉系统梗塞的死亡率亦可高达20%~30%[1,2],因此早期诊断椎基底动脉缺血性脑血管病,对于脑卒中的预防和减少卒中后的死亡率、致残率均有很重要的意义.

  • 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与前循环障碍关系的研究(附5例报告)

    作者:黄旌

    目的 观察椎基底动脉延长扩张症(VBD)与前循环障碍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VBD与颈内动脉闭塞/狭窄并存病例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5例患者中,临床表现为双眼同向偏盲或视力障碍3例,一侧肢体运动障碍2例,Gerstmann综合征l例.CT/MRI显示分水岭性脑梗死(后型)2例,大脑前及大脑中动脉供血区梗死各1例,无明显改变l例;CTA/MRA显示同时伴有一侧颈内动脉闭塞3例,双侧颈动脉狭窄及发育不良(烟雾病)各1例;基底动脉长度为34.0~39.5 mm,直径为4.6~4.8 mm;颅内椎动脉大处直径为4.4~4.8 mm.结论 VBD可与颈动脉闭塞或狭窄共存,临床表现更为复杂.长期的前循环障碍可能是VBD形成的重要促发因素,应兼顾前后循环状况制定治疗方案.

  • 高压氧联合转化糖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30例临床观察

    作者:吴秀芸;穆敬平;宁红平;李厚成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ertebrobasilar ischemia,VBI)性眩晕是临床神经内科常见病之一。主症为头晕、恶心、呕吐等,多因动脉硬化、颈椎骨质增生压迫椎动脉所致,近年来有逐渐年轻化的趋势,发生率也在逐年增高,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活和工作质量。高压氧是改善VBI不足的一种较为有效的治疗方法。转化糖电解质注射液是由右旋结晶葡萄糖与左旋结晶果糖按1∶1混合制成的复方制剂,适用于需要非口服途径补充水、能量及电解质的患者。笔者采用高压氧联合转化糖静滴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满意。现报道如下。

  •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的介入治疗

    作者:朱凤水;李慎茂;缪中荣;吉训明;焦立群;凌锋

    目的 探讨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动脉内溶栓治疗,溶栓后血管狭窄的处理问题.方法 收集我院2001年1月至2006年7月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患者67例.全脑血管造影后,责任动脉内泵入尿激酶,复查造影,溶栓后动脉残余重度狭窄者置入支架.结果 溶栓后血管完全再通17例(25.4%),血管部分再通41例(61.2%),血管未通9例(13.4%).临床症状恢复良好19例,轻度伤残23例,重度伤残8例,死亡17例.结论 急性椎基底动脉闭塞溶栓治疗是有效的,时间窗应强调个体化,溶栓后血管残余狭窄可行支架置入术.

  • 胞磷胆碱钠葡萄糖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1例

    作者:李雪琴;曾凯军;王致道

    1临床资料患者,男,58岁,2005年1月9日因反复头晕欲扑1周来院就诊,查体未发现异常,查生化全套,颈、椎基底动脉彩超,诊断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脂血症.

258 条记录 6/13 页 « 12345678...121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