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浓度阿苯达唑体外抗微小膜壳绦虫形态学研究
应用形态学方法观察比较了不同浓度的阿苯达唑体外对微小膜壳绦虫及其虫卵的损伤作用.结果显示,48 h各实验组虫体活力明显下降,72 h高浓度组虫体均死亡.虫体损伤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皮层损伤.出现皮层水肿增粗、绒毛脱落,皮层区基底膜及皮下肌细胞脱落;②实质区损伤.海绵状实质区呈空网格状高度透亮,出现空泡,排泄管明显扩张,细胞有核固缩、核碎裂现象发生.且随着药物浓度升高和作用时间延长,组织损伤愈加严重.48 h虫卵出现形态改变,数量明显减少.表明阿苯达唑对微小膜壳绦虫及其虫卵均具有较强的损伤作用.
-
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囊蚴感染家猫的实验研究
目的 测量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囊蚴感染家猫后检获的成虫、虫卵大小,分析其分型意义. 方法 从福建省延平区太平镇捕获溪蟹,分离并殖吸虫囊蚴.选择l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400 μm)囊蚴12个感染家猫,87 d后检获成虫和虫卵并测量其大小,并分析闽、浙两省既往调查结果. 结果 在福建、浙江两省8个点中,有3个点捕获的溪蟹分离出单纯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囊蚴,其余5个点捕获的溪蟹均为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囊蚴混合感染,但都以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占多数(85%~97.6%),三倍体型占0.4%~15%.在福建省延平区的溪蟹中检出卫氏并殖吸虫囊蚴96个,取1 2个>400 μm的囊蚴喂饲家猫,79 d后在猫肺检获8只成虫及大量虫卵.测量2只虫体轻压标本大小分别为0.9 cm×0.3 cm和1.1 cm×0.33 cm,30个虫卵大小平均为(67.5±3.6)μm×(51.3±2.3)μm. 结论 以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囊蚴感染家猫获得具有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特征的成虫与虫卵,表明直径>400 μm作为区分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囊蚴的界限不确切,该数值尚不能作为鉴别卫氏并殖吸虫二、三倍体型囊蚴的标准.
关键词: 卫氏并殖吸虫二倍体型 卫氏并殖吸虫三倍体型 囊蚴 成虫 虫卵 染色体 -
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与粪便虫卵负荷、钉螺密度相关性的现场实验研究
目的 研究自然条件下钉螺血吸虫感染率与粪便虫卵负荷、钉螺密度间的相关关系.探讨血吸虫病流行区达传播阻断所需的血吸虫负荷和/或钉螺密度阈值.方法 采用两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设计L9(34):虫卵负荷设为1 000、5 000和10 000个/m2,钉螺密度设50、100和200只/m2,共设置9个实验组.于秋季10月份用含血吸虫虫卵粪便现场感染阴性钉螺,次年春季4月份回收钉螺并压碎镜检钉螺感染情况.结果 9个实验组钉螺感染率在1.09%~25.53%之间;同等粪便虫卵负荷下,钉螺感染率随钉螺密度的降低而增高,1 000只虫卵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经多因素方差分析,钉螺感染率与粪便虫卵负荷、钉螺密度无显著相关性且后二者无交互作用(F=3.930,P>0.05).结论 当钉螺密度≥5只/0.1 m2,秋季1 000个及以上血吸虫虫卵可致1 m2范围内的钉螺感染血吸虫.在钉螺感染环节中粪便虫卵负荷的作用似大于钉螺密度.
-
菏泽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及婴幼儿肠道蠕虫感染调查
为了解菏泽地区农村中小学生及婴幼儿肠道蠕虫感染情况,为今后防治工作提供依据.于19969年10月~11月对部分农村中小学生及婴幼儿进行了肠道蠕虫感染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调查对象及方法1.1 对象根据地形地理特点、经济状况及卫生条件,随机整群抽取3县9个自然村,0~15岁的1090名中小学生及婴幼儿为调查对象,其中男618人,女472人.0~5岁(婴幼儿)167人,6~11岁(小学生)561人,12~15岁(初中生)362人.1.2 方法水洗沉淀集卵法查虫卵.
-
皮脂蠕形螨虫卵形态观察
人体蠕形螨分为毛囊蠕形螨(Demodex folliculorum,Df)和皮脂蠕形螨(D. brevis,Db) 两种.近年来我国对蠕形螨的致病、防治及流行病学调查日渐增多,但对皮脂蠕形螨虫卵形态研究的报道甚少.到目前为止,国内教科书及各种参考书中对该卵形态没有详细的描述, 且也未见虫卵图.为此我们自1998年4月至1999年6月对皮脂蠕形螨虫卵的形态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绦虫及其虫卵的电镜制样探讨
在带绦虫超微结构研究中,样品制备一直存在较多困难。为配合我院研究生课题研究,我们对绦虫成虫及其虫卵的电镜制样进行了探索和改进,获得了满意的结果。
-
18例患者皮下囊尾蚴治疗前后B超影像变化
皮下囊尾蚴病是指人体感染猪带绦虫虫卵后,囊尾蚴寄生于皮下或粘膜下,肌肉组织中的结节性病变,临床表现为皮下结节.患者多因身上"起疙瘩"或伴有其他临床症状就诊.现将本单位近两年来经病理活检证实的18例患者皮下囊尾蚴抗囊治疗前后B超影像变化报道如下.
-
住院病人中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调查
鉴于肠道寄生虫病在人群中的广泛存在,摸清住院患者这一特珠人群中肠道寄生虫的感染情况,为加强医院管理提供依据,作者对内科住院病人进行了调查.1对象与方法调查对象为在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住院的患者.共调查139人,其中男80人,女59人.年龄18~83岁.农村患者84人,城市患者55人.对受检对象均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粪检虫卵.
-
洪氏虫卵计数法与青霉素瓶定量饱和盐水漂浮虫卵连续计数法比较
收集感染犬钩口线虫新鲜犬粪便,称取1、0.2 g,分别采用青霉素瓶定量饱和盐水漂浮法作虫卵计数,出现虫卵的片数分别为25张和11张,克粪虫卵数(EPG)分别为1 648和1 425,表明标本量影响检验结果.称取1 g粪便,采用改良洪氏虫卵计数法检查,EPG为1 316,仅为青霉素瓶定量饱和盐水漂浮法的79.9%(1316/1648).
-
驱虫后人群肠道线虫感染与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变化的连续观察
土壤肠道线虫卵污染及与人群感染关系的调查已有报告[1].为了解集体驱虫后人群感染率变化及家居环境土壤虫卵污染状况,作者等于2001年9月~2004年9月在贵州省普定县龙场乡肠道线虫防治点进行了连续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的发病机理及治疗进展
血吸虫病的病理基础是宿主对组织内的成熟虫卵释放的可溶性抗原(SEA)产生免疫应答,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均参与其过程;以细胞免疫为主,其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免疫反应引起肉芽肿的形成和肝脏胶原蛋白的沉积而致肝纤维化。此外,虫卵所造成的窦前阻塞引起肝微循环障碍,使肝细胞缺血缺氧继而变性坏死,肝纤维化进一步加重。遗传的个体差异也与感染的结局有关。由于发病机制研究的进展促进了治疗观念的改进,由过去单纯化疗到针对免疫发病机理及改善微循环方面的治疗。现将这方面的进展简要综述如下。1 发病机理1.1 细胞免疫 在血吸虫肝肉芽肿的形成中CD4+细胞及分泌的细胞因子起重要作用。CD4+细胞分TH1和TH2两个亚型。TH1产生IL-2、IL-12、IFN-γ;TH-2细胞分泌IL-4、IL-5、IL-6、IL-10、IL-13等因子。这两类细胞因子可相互下调对方的生长和分化,刺激自身的增殖。TH1分泌的IFN-γ抑制TH2增殖,TH2产生的IL-4、IL-5则抑制TH1的生长和分化。
-
胸水中检出肺吸虫卵1例
肺吸虫病引病隐匿,临床上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较困难,误诊率较高.诊断主要依据流行病史及实验室检查,若病原学检查找到虫卵,则可明确诊断.
-
胆总管直接引流华支睾吸虫的动态观察
以往观察药物治疗华支睾吸虫病的疗效,多以克粪便虫卵数(EPG)间接反应驱虫情况[1].胆总管T型管引流术为寄生虫学活体观察肝内寄生虫数、考核驱虫疗效提供了直观途径,这是肝胆外科学与寄生虫学的有机结合.自1997年以来,我们采用此种方法,先后观察了4例华支睾吸虫病病人的驱虫情况,现报道如下.
-
饱和盐水漂浮法与Kato-Katz法检查肠道线虫卵的效果评价
肠道寄生虫感染检查方法有直接涂片法、饱和盐水漂浮法(以下简称漂浮法)、沉淀法、改良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等[1].其中Kato-Katz法为全国人体重要寄生虫病现状调查推荐方法.
-
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负荷与虫卵数的关系
日本血吸虫宿主从粪便中排出的虫卵数与血吸虫感染度(即虫负荷数)有关,但有关虫卵数与虫负荷数关系的相关资料国内尚属少见,云南省亦未见报道.1997~1999年,在实施<云南省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的调查>课题中,我们进行了虫负荷与虫卵数的检测,以了解鼠类感染日本血吸虫后虫卵负荷与虫卵数的关系.
-
CT诊断多发性腹壁下包虫病1例
患者 男,25岁,蒙古族,从事放牧工作。因“右中腹部渐增性包块2月余”就诊。查体:右中腹可触及一约4cm×5cm×5cm大小包块,质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差,压痛明显。腹部B超:于右中腹部探及7.1cm×4.2cm,4.3cm×4.0cm的无回声区,壁厚,边界清晰,形态规则,肝脏未见异常。X线检查:心、肺未见异常。卡松尼试验:阳性。CT图像所见:右侧腹壁下两个囊性类圆形的低密度影,呈哑铃状,边缘清晰,其大小分别约为6.5cm×5.0cm,1.8cm×2.1cm,CT值6.4~25.6HU,腹腔内容物被挤压,考虑为右中腹部腹膜下囊性包块,包虫病可能性大。手术后病理证实为(右中腹部)腹膜下包虫病。 讨论 包虫病为感染棘球绦虫的幼虫所致。棘球绦虫有数种,感染人的主要有细棘球蚴和泡状棘球蚴,前者的成虫寄生于大肠和小肠,后者的成虫寄生于狐狸和犬中。其妊娠节片或成虫卵随粪便排出,污染水源、蔬菜等,人可因误食虫卵而被感染。虫卵在小肠孵化出六钩蚴而钻入肠壁血管,随血流到达肝、肺等脏器形成包虫病。极少数可通过肺导致其它脏器如心、肺、肾、脑等处包虫病。发生于腹膜者多为继发性(90%),由肝包虫囊肿破裂后头节和子囊播种于腹膜所致,而少见于原发性。
-
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
目的:总结肝吸虫性胆管炎的临床特点,减少对该病的误诊漏诊.方法:回顾性分析1996-2002年广州地区三家医院外科107例肝吸虫性胆管炎患者的临床表现和诊治过程.结果:本组术前诊断率44.9%.诊断方法中十二指肠液虫卵检查阳性率高达90.5%(19/21).驱虫治疗37例,疗效满意,手术70例,发生胆瘘8例.全部患者中合并肝癌5例.结论:肝吸虫性胆管炎易被漏诊,十二指肠液虫卵检查是简单、可靠的检测手段.该病手术后易发胆瘘,长期的肝吸虫病史可导致癌变.
-
门脉主干及其分支外/内径比值对日本血吸虫肝病的诊断价值
血吸虫性肝病的基本病变是大量虫卵在门脉分支内沉积并引起炎症反应,导致门脉管壁增厚和干线型纤维化.为了研究门脉壁的变化对血吸虫肝纤维化的诊断价值,我们对2002年1月~2003年5月在本院就诊的血吸虫肝病患者、健康对照组和肝炎后肝硬化病人进行检测分析.
-
十二指肠引流液检出姜片虫1例报告
姜片虫病患者多在粪便等消化道排泄物查见姜片虫卵,而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很少查见.本院收治1例患者,在十二指肠引流液中查见虫卵,报告如下.1 病历简介 患者男,11岁,因上腹部疼痛、腹泻、浮肿入我院检查.查体:面容倦怠,消瘦、食欲不振,上腹部疼痛,颈部淋巴结肿大,肝脾可触及.血常规:白细胞 10.1×109/L,血红蛋白 105 g/L,红细胞 3.5×1012/L,中性粒细胞0.45,淋巴细胞0.43,嗜酸粒细胞0.12.
-
学龄前儿童肝包虫病的诊断和治疗体会
肝包虫是由寄生在狗小肠内细粒棘球绦虫的虫卵被感染所致.小儿喜欢与狗玩耍的生活习惯致幼儿期受染.我院自1978~2000年对93例学龄前儿童肝包虫外科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