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治疗丙肝患者致精神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与心理干预

    作者:孙艳伏;刘畅;王长华;丁艳华

    目的 探讨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PEG-IFN-SA)在治疗丙型肝炎(HCV)患者时,引起精神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心理干预后的效果.方法 将46例参加“聚乙二醇化重组集成干扰素变异体(PEG-IFN-SA)注射液单中心、随机、阳性对照、多剂、多次给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人体耐受性和药代动力学研究”的HCV受试者随机分5组,第1组(PEG-IFN-SA 1.0 μg/kg治疗组)9例,第2组(PEG-IFN-SA 1.5μg/kg治疗组)10例,第3组(PEG-IFN-SA 1.5 μg/kg联合利巴韦林治疗组)9例,第4组(PEG-IFN-SA 2.0 μg/kg治疗组)9例,第5组(派罗新180 μg/kg治疗组)9例,临床观察12周.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分别于治疗后4,8,12周对5组患者进行问卷测试,根据问卷结果进行针对性心理干预.用瑞文软件系统对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5组患者用药后4,8,12周SCL-90测试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G 2.0治疗组用药后第8周,中、重度抑郁,强迫状态及躯体化症状发病率高为56%;用药后第12周,中、重度焦虑发病率高为33%,由于每组样本数少,未造成各治疗组在4,8,12周统计学上的差异(P>0.05).结论 PEG-IFN-SA组的精神不良反应没有因剂量的增加而加重;PEG-IFN-SA治疗期间运用心理干预,精神不良反应没有因治疗时间的延长而增加.

  •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的护理

    作者:刘冰

    干扰素为当前治疗病毒性肝炎的首选药物,但临床上以普通干扰素居多,聚乙二醇干扰素的问世,是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是一项重大突破.聚乙二醇干扰素是聚乙二醇与重组干扰素α-2a结合形成的长效干扰素,首先在欧洲和美国进行了Ⅱ期和Ⅲ期临床试验,获得了令人振奋的结果,其疗效已达到或超过普通干扰素与病毒唑的联合治疗效果[1].我科从2002年开始应用瑞士罗氏公司提供的聚乙二醇干扰素(派罗欣),使用以来为常见的不良反应有发热、头痛、食欲不振、肌肉酸痛、乏力、精神症状等.现对10例患者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中不良反应的观察与护理报道如下.

  • 血液透析感染丙型肝炎事件引发的思考

    作者:李六亿

    血液透析病人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机体抵抗力低,各种侵袭性操作多,透析治疗涉及的环节,人员多,治疗过程中暴露于血液的机会大,输血机会也多,同时血液透析病人的流动性大,活动于医院内外;而且这类病人一旦发生感染,治疗困难,后果严重,因此我们应对这类人群的医院感染防控要给予特别关注,血液透析病人管理是我们医院感染防控面临的严峻挑战.

  • 双环醇联合利巴韦林对干扰素禁忌或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作者:孙建民

    6目的 探讨双环醇片联合利巴韦林对干扰素α禁忌或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照组(15例)给予护肝、支持及对症治疗,观察组(21例)在此基础上加用双环醇和利巴韦林治疗,疗程均24周.结果 治疗24周时,观察组血清HCV-RNA转阴率(42.86%)、ALT复常(76.19%)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HCV-RNA含量的对数值(4.08±1.25)、ALT值(49±21)U/L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5,P<0.01).结论 双环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干扰素α禁忌或治疗失败的慢性丙型肝炎降酶效果显著,且有一定的抗病毒疗效,值得临床应用.

  • 南通市美沙酮门诊吸毒人员216名丙型肝炎流行病学调查分析

    作者:宋红兵

    目的:了解南通市吸毒人群丙型肝炎的感染率及流行病学特征.为制定相应的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6至2008年南通戒毒门诊应用美沙酮维持治疗(MMT)216名吸毒者应用问卷调查 ,用酶联免疫吸附试剂进行丙型肝炎抗体(抗 -HCV )血清学检测.对阳性者进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在 216名戒毒人员中 ,抗 -HCV 阳性143 人 ,阳性率 66.20% (143/216) .男性抗 -HCV 阳性率 68.52% (111/162) ,女性抗 -HCV 阳性率为 59.26%(32/54) .抗 -HCV 阳性者无业人员及初中或以下文化程度为主 ,调查方式有效应答者214名,其中静脉注射吸毒者(intravenous drug users, IVDUs)183名,抗hcv阳性率76.5%.非静脉吸毒者(NIVDUs)31名抗hcv阳性率12.9%.吸毒史在>9年抗hcv阳性率94.9% ,>4年抗hcv阳性率81.57%.结论:丙型肝炎在吸毒人群中流行严重 ,丙型肝炎流行与静脉吸毒及吸毒史有密切相关,与年龄相关.

  • 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138例临床研究

    作者:孙立华;周艳彩;魏晓霞

    目的: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抗病毒治疗进行观察分析.方法:选择138例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9例.研究组患者手术后予以抗病毒治疗,对照组则不予以抗病毒治疗.对比抗病毒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研究组患者在进行手术治疗后,血小板和WBC的计数明显升高,Child-Pugh评分也明显下降,均符合抗病毒治疗的评分标准;研究组实施抗病毒48周的后,1年中平均住院次数研究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Child-Pugh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患者在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都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5;研究组在进行治疗的过程中均出现不良反应,结束治疗后均消失.结论:运用抗病毒对失代偿期丙型肝炎肝硬化的术后患者进行治疗时,患者持续病毒学的应答率、ALT的复常率均较高,临床效果显著,值得推广.

  • 干扰素治疗慢性肝炎中检测干扰素总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宫秀春

    应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清干扰素总抗体的产生情况,以探讨干扰素抗体与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丙型肝炎临床疗效的关系.

  • 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与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效果比较

    作者:许楠

    目的:比较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CLIA)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检测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行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检测的11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分别采用CLIA与ELISA法进行检测.对弱反应性样本(0.75≤S/CO<3.5)进行第3代重组免疫印记法(RIBA-3)检测,并将其作为金标准.采用Kappa法分析CLIA和ELISA法检测结果的一致性.比较两种方法对弱反应性标本的检测灵敏度、准确度和特异度.结果:Kappa一致性检验结果显示,两种方法的一致性较好(κ=0.948,P<0.05).CLIA法对弱反应性样本的检测准确度和灵敏度均明显高于ELISA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LIA法和ELISA法对丙型肝炎病毒抗体的初筛效果相当,但对于弱反应性标本,CLIA法优于ELISA法.

  • 丙型肝炎的危害及其防治

    作者:胡兴寿;代永安

    调查显示:没有听说过或不知道丙型肝炎的人占50%,剩下50%的人听说过丙型肝炎,但不知道它究竟危害有多大.据1992年全国调查数据显示,丙型肝炎患者大约是总人口的3.5%,我国约有4000万丙型肝炎患者.它的一个很大特点就是容易转为慢性,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非常高.若将我国传染性肝炎排一座次,乙型肝炎是当之无愧的老大,人数多,约1.2亿人.丙型肝炎应列为第二,是乙型肝炎的1/3.

  • 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在丙型肝炎患者临床检验中的应用

    作者:魏双菊

    目的::探讨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有效检验方法。方法:选取80例行丙型肝炎检验患者的常规静脉血,分别采用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检查方法的检验结果。结果:应用酶联免疫法检测显示6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为7.50%,有74例患者为阴性,阴性率为92.50%;应用胶体金法检测显示5例患者为阳性,阳性率为6.25%,有75例患者为阴性,阴性率为93.75%。两种检验结果在阳性率和阴性率上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酶联免疫法和胶体金法均为临床检验丙型肝炎的有效方法。

  • 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引起交叉配血不合1例报告

    作者:翟红杰

    1 临床资料患者,女,汉族,65岁.2006年10月23日主因腹壁脐下有一肿物入院,患者有高血压病史20年.腹部彩超示:盆腔大量腹水,脾大.血常规检查:PCT 91×109/L,WBC 2.16×1 09/L,RBC 3.10×1012/L,N 0.68,L 0.21,Hb 69g/L.肝功:ALT 22U/L、TBiL 31.2μmol/L、DbiL 12.3μmol/L、IbiL 18.9μmol/L.网织红血胞:0.02.尿含铁血黄素 (-).HCV抗体阳性.

  • 血液透析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多中心临床研究

    作者:张小丽;朱蓓;喻荣彬;赵卫红

    目的 探讨多中心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人群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的发生率、危险因素以及血清转氨酶水平的变化.方法采集多中心MHD 患者病史、输血史、肾移植史等临床资料,检测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anine transaminase,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partate transaminase,AST)、抗HCV 抗体及HCV-RNA.结果 796 例透析患者抗HCV 抗体阳性176 例(22.1%),其中HCV-RNA 阳性142 例(80.7%).单因素分析表明,MHD 患者的HCV感染与透析时间、输血率、透析器复用率及肾移植有关(均P < 0.05).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提示透析时间(OR=1.38,95%CI=1.24~1.53,P<0.05)和透析器复用史(OR=10.91,95%CI =5.52~21.55,P<0.05)是HCV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HCV感染组和HCV 未感染组的ALT 水平分别为(25±30)U/L 和(12±13)U/L,AST 水平分别为(24 ± 20)U/L 和(16 ± 14)U/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HCV 感染组和HCV 未感染组的ALT 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7.0%(30/176)和2.4%(15/620),AST 异常增高率分别为10.5%(18/171)和4.8%(29/60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结论抗HCV 抗体阳性的透析患者可进一步检测HCV-RNA 以判断其活动性;监测血清转氨酶水平虽不宜作为判断血液透析患者HCV 感染的敏感指标,但可作为了解肝损害的指标;针对MHD 患者应当采取综合措施,控制HCV 的传播,降低感染率.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冠心病事件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相关性

    作者:谢剑腾;李志莲;梁馨苓;王文健;李锐钊;梁华般;董伟;史伟

    目的 探讨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C virus,HCV)感染与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事件的相关性.方法 横断面调查分析2011年7月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净化中心所有MHD患者的感染控制筛查结果,按HCV阳性和HCV阴性分组,比较两组间CAD的患病率并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377例MHD患者中,HCV阳性率为9.0%,CAD患病率为23.9%; HCV阳性组CAD患病率为41.2%,明显高于HCV阴性组(22.8%,P=0.013).Logistic相关分析显示,MHD患者CAD的发生与HCV感染无关,而年龄、血红蛋白及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是MHD患者发生CAD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HCV感染并非MHD患者CAD事件的危险因素,HCV能否预测MHD患者的CAD事件需要前瞻性研究来证实.

  • 血液透析患者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感染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屠秋娣;赵湘

    维持性血液透析(HD)是目前肾衰竭患者赖以生存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经过40余年的发展,血液透析疗法已在许多医院得到广泛普及,延长了许多尿毒症患者的生命.

  • 维持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研究

    作者:郑小玲;古英明;邓小燕;郭海波

    目的探讨长期维持性血液透析(HD)患者感染丙型肝炎与血液透析、输血的关系及临床指导意义.方法用ELISA和PCR法检测242例血液透析患者血清中抗HCV和HCV-RNA.结果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明显高于非输血组(P<0.01),血液透析患者输血组与非输血组,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液透析易感染丙型肝炎病毒,输血是引起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主要原因.接受异体输血的次数和量越多,感染的机率越大,阳性检出率则越高.

  • 维持性透析患者严重的感染症之一:病毒性肝炎

    作者:刘惠兰

    乙型肝炎及丙型肝炎的病原学一、乙型肝炎病毒(HBV)为DNA病毒,其直径为42~47 nm的球型颗粒(Dane颗粒 ).HBV由两层外壳及内核组成.外壳有许多小球状颗粒,含表面抗原(HbsAg).内核由环状双股DNA、DNA多聚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

  •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感染并发症

    作者:王质刚

    据国外资料统计,感染是导致终末期肾衰竭透析患者死亡的第二位病因(平均约占死亡病例的25%),仅次于心血管疾病(约占50%).尽管透析患者的感染死亡率在过去几年中已有显著下降,如美国已从上世纪90年代初的36%降至12.7%,但是,对透析患者感染进行积极预防和治疗仍是一临床重要课题(乙型、丙型肝炎已有很多报道,此不赘述).

  • 400例性病门诊男性就诊者丙型肝炎感染率调查分析

    作者:褚秀英;李娟

    目的 通过对400例性病门诊男就诊者丙型肝炎感染率调查分析,进一步了解丙型肝炎感染的高危人群感染率,以对丙型肝炎的预防策略的制定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连续采样,定群定量:400例性病门诊男就诊者.酶联免疫试剂双筛法确定感染阳性,数据分析软件为SPSS Statistic 17.0版.结果 通过调查分析此人群丙型肝炎感染率1.3%高于普通人群,疫情由高危人群向一般人群扩散,继续加大力度推广安全套在高危人群的使用,加大预防丙型肝炎知识宣传,做好重点人群的防护,提高防护意识是基层预防工作的重点.

  • 611例海洛因依赖者感染HBV和HCV及肝功能分析

    作者:胡贵先

    目的 调查分析佛山市顺德区海洛因依赖者中感染乙型肝炎病毒(HBV)和丙型肝炎病毒(HCV)及肝功能状况,了解吸毒人群经血传播疾病的危险因素,为这组人群的疾病预防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取酶联免疫法实施吸附实验,对611例海洛因的依赖者HBsAg与抗-HCV血清标志物进行分别的检测,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对患者的丙氨酸基转移酶(ALT)进行检测.结果 611例海洛因依赖者的HBsAg阳性率为19.01%、抗-HCV阳性率为74.12%、ALT异常率为35.25%.结论 吸毒是HBV、HCV感染的重要高危险因素,同时还会导致肝功能出现异常.

  • 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检验分析

    作者:梁有娣;梁玉金

    目的 与临床经验相结合,探讨和研究丙型肝炎患者的有效检验方案.方法 研究对象是1222例在2010年10月至2011年10月期间在我院检验丙型肝炎的患者,这些患者都采取常规抽取静脉血,将静脉血采取离心方式提取血清待用.并且患者们要进行双向检验,两种检验分别是酶联免疫法检验和胶体金法,酶联免疫法即使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检验,由中山生物有限公司生产;胶体金法检验即使用丙型肝炎病毒抗体诊断试剂盒检验,由英科新创科技有限公司生产.检验结果出来后对以上两种方案的有效性进行判定.结果 此次研究结论表明,通过这两种方案对丙型肝炎阳性率检验的x2=1.03且P>0.05,由此判断两种方案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表明在临床检验上这两种方案都能使用,并且可以肯定其有效性.结论 虽然两种方法的有效性都得到了肯定,但是胶体金法与酶联免疫法相比较,具有以下几个优良性质,即:便捷的操作、更短的时间、直观的观察、没有特殊设备作为辅助、价钱便宜有保障等等,并且能够测定单份丙型肝炎病毒,特别是在急诊和临床上的优势更加突出.因此胶体金法是更加适合丙型肝炎病毒检验的方法,这种方法不但可以检验出早期的丙型肝炎,更可以对预防以及控制丙型肝炎有重要意义.

1964 条记录 8/99 页 « 12...567891011...989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