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医院实习护生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初探
有文献提出,实现学生的角色转换,是职业教育区别于中小学教育的独特目的,是研究和实践职业教育的一个逻辑起点.医院实习护生的素质教育终要落实到护士的职业素质上来.传统的实习护生教育比较重视护士职业知识、职业技能的培养,而在涉及职业价值、情感、道德、纪律、意志、风险等方面的职业意识教育则显得十分薄弱,难以使学生成为新的医学模式下的高素质护士.两年来,笔者作为临床带教老师、护理管理者、思想政治工作骨干,从"角色转化"这一逻辑起点出发,对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实行"职业意识启蒙教育",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果和经验,现总结如下.
-
基于“中医+”思维的中医亚健康职业技能水平培训教材编写初探
中医亚健康职业技能水平培训教材是规范技能型亚健康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教材的编写在“中医+”思维指导下,要在符合政策引导的方向和社会需求下,做到不同职业间知识体系的融合、理论与实践结合、“三基”与“五性”结合、传统与现代结合、常规与特色结合,才能对推动和规范中医亚健康技能型专业人才的培养起到重要作用。
-
中等医学职业学校保健按摩教学初探
为了增加中等职业院校毕业生的职业能力,改善我国保健按摩业的从业状况,我们在中等医学职业院校的选修课中选择了保健按摩的内容.并根据中职学生的特点和学时,制订了适合学生参加保健按摩师资格考试的教学大纲,教学计划,编制了教材,并进行了教学实践.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本文对中等职业学校学生进行保健按摩学习的特点,内容,方法进行了探讨.
-
慢性精神分裂症院内职业康复疗效的10年观察
长期住院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在渡过急性期后,存在大的问题是逐步走向衰退,丧失社会功能.为了防止这一现象的发生,临床工作者一直在对患者进行各项工娱疗活动及职业技能的训练.但有关其远期效果的报道不多.我们进行了10年职业康复治疗的研究,现报道如下.
-
袁健强:三步定位说正骨
人物:袁健强广州市荔港国医馆馆长,龙氏脊柱正骨疗法传人,广州医学院所属广州市卫生保健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康复保健培训部主任教授.
-
“以赛促学、以赛导学”,加强药学大学生职业技能培养的实践
利用大学生对竞赛活动的兴趣,积极开展与就业岗位相关的知识竞赛,通过“以赛导学、以赛促学”,引导同学们自我学习意识的养成和自我学习能力的提高,促进就业观念改变、职业技能的培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
-
中等卫校如何办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
近几年,各地不少有条件的中等卫校都开办了高职班.中等卫校如何办好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我们认为高等卫生职业教育应以社会对卫生人才的需求分析为大背景,明确并努力实践卫生高职培养的目标.1997年6月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指出:"办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培养具有高尚职业道德和熟练职业技能的优秀人才".这为我们准确地确立卫生高职培养目标指出了方向.结合我校办学的体会,在实践卫生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目标时充分考虑以下几方面.
-
内科教学要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
社会的发展,对各层次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素质教育成为目前社会关注的热点.医学教育主要目的是培养具有为社会服务实际能力的人才,这种人才不仅要具有必要的医学理论知识,更重要的是要掌握较强的职业技能.怎样从内科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从以下几个环节对学生进行综合能力的培养,取得了较好效果.
-
应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手术室护生的合作能力
随着社会的进步,人类已步入知识经济的时代.知识经济要求的人才必须是人文素质与科学素养相结合的人才[1].因此,近年来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已成为医学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而未来社会对医护人员综合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手术室是外科诊治和抢救的重要场所,手术配合得好坏取决于手术室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技术操作水平.手术室与各科室、各层次医生及护士之间有密切的联系.护校实习学生正处在生理、心理发展的转折时期,是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获得知识和技能的关键时期,合作能力直接影响着她们将来的生存和发展.为此,从2003年1月起我们对进入手术室实习的护生,在传授职业知识和职业技能的同时,特别重视护生人文素质教育与合作能力的培养.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
试析口腔工艺技术专业就业导向的项目化教学应用与探讨
通过深人调研、分析就业市场对口腔工艺技术人才岗位及核心能力实际需求的基础上,在口腔工艺技术专业教学中,开展就业导向下的项目化教学,探讨就业导向下的口腔工艺技术专业项目化教学方法实施的效果,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技能和就业能力.
-
从高素质技能型检验人才的培养视角探索高职教育课程内容的开发思路
教育部16号文件中明确提出,高职院校以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为目标[1]。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是关注素质与技能培养规格,强调高素质与高技能协调发展与融合的一类充实型立体人才。其中技能主要指向专业职业技能,包括专业岗位所要求的操作技能、操作规范,合理、完备的专业知识结构及相应辨析专业问题的能力,进而的专业创新能力的发展等;而高素质主要指与职业发展相关的综合素质,包括职场变化及需求的顺应能力,就业、再就业能力,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自主学习、终身学习能力和职业信息敏锐扑捉能力等。
-
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应用研究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职业教育要着力培养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技能和就业创业能力。如何培养高素质、高技能型护理人才是专科护理教育长期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校于2009年实施了校院联合培养专科护理人才的教学改革,利用学校、医院双方的资源优势,培养具有一定的知识、良好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素养的护理人才。
-
比较教学法在《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教学中的应用与体会
<医学影像检查技术>是卫生类高职高专医学影像技术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课程,它融合了普通X线检查技术、CT检查技术及磁共振成像检查技术等多种医学影像检查技术的内容,具有涉及学科多、内容多、知识点多等特点,学生常感觉这门课程较难,而这门课程学习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学生职业技能的高低.
-
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体会
生理学是研究正常机体功能活动及其规律的实验科学,是护理专业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学好生理学为今后学习基础医学、临床课程和护理职业技能提供理论基础;为提高护理专业人员的业务素质、增强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更好地从事临床护理和社区卫生护理工作奠定坚实基础.生理学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逻辑性,其理论知识较深奥、抽象.高职高专护理专业学生普遍反映生理学难学、难懂、难记.为此,作者在多年的护理专业生理学教学中,立足专业,突出护理专业对生理基本知识和技能的特殊需求,注重内容实用性和实践性,不断探索、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从而显著提高护理生理学的教学质量和效果.现将教学中使用的具体策略介绍如下.
-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老年护理课程中的实践
随着高等职业技术学院的快速发展,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培养规格要求越来越高。为此,2006年教育部提出: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1]。推进工作过程与学习过程的紧密结合,是加强职业教育与用人单位需求对接的关键举措[2]。构建工学结合人才模式、培养高技能人才是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任务。201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3]。工学结合是一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职业技能的训练和实际工作的经历三者结合在一起,使学生在复杂且不断变化的世界中更好地生存和发展的教育方法[4]。基于这一背景本校护理系从2011年开始在老年护理教学中进行了改革,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现报道如下。
-
实习生临床带教管理体会
随着人们对护理服务水平需求的日益提高,培养一支高素质的护理队伍已成为护理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内容,临床实习在1名护士的成长过程中占据非常重要的地位,此阶段是护生从单纯的学生向临床护士转变的过渡阶段,是护生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培养护生独立工作能力的第一步,是培养临床思维、职业道德品质和综合动手能力的关键环节,同时也是掌握熟练职业技能非常重要的时期,是护理教学的重要环节.
-
任务引领式教学方法在分析化学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中的应用及探讨
分析化学是门应用性强的学科,是药学和检验等专业的核心课程,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形成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传统教学采用理论与实践二元教学模式,其理论与实践的教学严重脱节,导致学生重理论轻实践,学难致用,使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岗位需求.根据教育部16号文件的要求,针对社会需求和职业特性,开展对受教育者职业技能的培训是高职技术教育的核心[1,2].因此,我们提出任务引领式的理论实践一体化教学模式,以设置真实任务或拟定问题的方法去驱动学生主动学习,使理论与实践有机地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增加学生探究兴趣,提高学生解决问题和动手的能力.
-
护理专业教师对护生实行职业指导的实践
职业指导是使护生了解职业、准备职业、选择职业、适应职业和转换职业的科学[1].职业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包含了对护生的生理、心理、知识、技能、观念等诸多方面的教育与培养,是素质教育的综合体现[2].为了探索护理专业教师在卫生职业学校开展职业指导教育的途径和方法,护理专业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职业指导工作,在4门专业学科教育教学过程中结合护理专业课的特点,发挥教师主观能动作用,灵活多样地渗透职业指导,教育、引导护生树立正确的职业理想和职业观念,帮助她们更好地进入自己的职业角色,同时挖掘她们自身的潜力,注重职业技能的培养,为护生今后事业上的成功和人生价值的实现奠定良好的基础.
-
北京市传染病防控人员工作条件和培训情况分析
[目的]了解北京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人员工作技能、工作条件现状和对传染病培训形武和内容的需求.[方法]采用标准化问卷对北京市6个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进行调查,并按照公共卫生人员和实验室检验人员进行分类比较、分析.[结果]两类传染病防制人员具有相当比例未能掌握各种传染病防制工作所需技能;防制人员收入水平、地位较低,两类人员对现有工作条件满意率分别仅为45.1%和45.8%,分别有38.2%和45.0%的防制人员有换工作的意向;两类防制人员接受国家级、市级传染病培训的人员比例均不高,公共卫生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对所接受传染病培训不满意的比例分别为34.4%和27.6%;公共卫生和实验室检验人员对传染病培训的内容需求不同,但两类人员认可培训班为佳培训形式的比例分别为84.2%和61.0%. [结论]该市应加强改善区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传染病防制工作条件,提高防制人员的待遇水平,稳定防制队伍;针对防制人员的实际需求安排培训的时间、形式和内容.建立长效考核机制.
-
医德法律化:医德医风建设的法律保障
1引言世纪之初,我国医疗服务行业正经历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深刻变革.一方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WTO正式向我国敞开大门,医疗体制必然要适应形势的变化,稳步推进体制改革;另一方面,人类疾病谱和医疗服务模式的悄然渐变,加之人们医疗健康观念和自主意识的不断提升,都需要医疗服务人员转变角色、更新观念,树立以人为本、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职业道德,在职业技能、职业理想、职业观念、职业情感、职业态度、职业纪律和职业良心、职业作风等方面要与时代合拍,顺应社会发展潮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医疗领域却出现了道德紊乱和滑坡现象,这与传统的医德建设缺乏法律约束机制有很大的关系.国内外医德医风建设的经验表明,制度化、法律化是转型时期医德医风建设的法律保障和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