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急诊科创伤性气胸临床救治与护理体会
目的:探讨急诊科创伤性气胸临床救治与护理的有效方法.方法:根据血气胸患者病情轻重缓急、伤后时间以及有无合并伤等情况,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案.结果:本组治愈52例患者,治愈率为100%.结论:抢救用品的齐全及熟练的护理技术操作是抢救病人赢得时间的关键.医护人员精湛的专业知识与技术及健全的管理制度也是抢救严重创伤性血气胸病人成功有效的关键之一.
-
我和中西医结合事业
我毕业于中医院校,分配至基层医院,当时特定的形势及医疗实践教育我、引导我走上中西医结合道路,至今已36年,抚今追昔,感慨万千。当时正值“文革”期间,有真才实学的权威、老师多数被打倒。我出身不好,不许“搞革命”,只许“促生产”,所以较早就承担内科病房工作,急、危、重症病人多,风险大。在“阶级斗争”甚嚣尘上的年代,临床救治只能成功,不许失败,否则扣上“阶级报复”的帽子,比当今医患摩擦、经济索赔,更为可怕。
-
腹部严重创伤并发MODS的临床特点和救治对策(附36例报告)
腹部严重创伤有五大并发症,即休克、呼衰、肾衰、感染、多脏器功能障碍,而MODS仍然是腹部严重创伤后的主要死亡原因.现将我们1988~1999年临床救治腹部严重创伤并发MODS患者36例报告如下.
-
危重口腔颌面部急症的临床救治
口腔颌面部急症在临床急症中占有相当比例,其危重型口腔颌面部急症已成当今社会的主要致死、致残原因之一.据相关统计,仅颌面部伤已占创伤患者总数的34%[1].口腔颌面部相对暴露、结构复杂并邻近重要组织,因此颈动脉损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颅面多发伤一直是临床救治的重点和难点.笔者总结12年收治口腔颌面部急症中涉及面颈部大血管损伤、颅面多发伤、颌骨中央性动静脉畸形出血460例的救治体会,通过3例典型病例,探讨临床救治的要点及方法.
-
影响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预后因素的分析
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约占颅脑损伤的20%,死亡率高,是临床救治的重点.本研究通过分析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临床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果与预后之间的关系,探讨可预测疾病预后的相关因素.
-
一起咸鸭蛋导致的群体钡中毒的应急救治
2006年5月31日至6月6日江西上饶两县一区相继出现一批以全身肌麻痹、低钾血症为主要表现的就诊患者,经全面临床救治观察、流行病学调查,结合有关实验室检测,终查明这批患者为一起咸鸭蛋导致的急性钡中毒群体事件,报道如下.
-
心脑复苏在成人院外心搏骤停中的应用
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 CPR)是对心搏呼吸骤停患者采用的初急救处理,包括口对口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及体外除颤三大基本要素.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虽然CPR对心搏呼吸骤停的临床救治提供了帮助,但迄今为止,大量报道表明,院外复苏成功率仍<2%.导致其不理想的主要因素有:复苏过程中胸外按压有效时间短、旁观者操作心肺复苏率低、指南所指基础生命支持过于复杂以及室颤延迟后对初除颤无反应等[1].
-
细胞外组蛋白与脓毒症
脓毒症(sepsis)是指微生物入侵机体感染后引起的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ystemic inflammatory response syndrome,SIRS).国外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脓毒症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与1995年相比,2004年脓毒症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明显升高口[1].由于脓毒症发病机制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因此对脓毒症的治疗及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Xu等[2]研究使脓毒症的发病机制及治疗有了新的突破,引入了治疗靶点组蛋白.
-
内科急危重症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
急危重症的救治包括急危重症的现场救治、转运过程中、急诊科内、手术室外科干预期间以及在重症监护治疗病房(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的加强监护治疗,构成了生命支持的全过程.急危重症的抢救水平反映了现代医院的综合实力.
-
重视对脓毒症本质的探讨
自1991年脓毒症(sepsis)的概念提出以来,针对脓毒症的研究方兴未艾,对其了解亦日益加深.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己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大障碍.提高对该严重感染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1].近年来,尽管脓毒症发病规律与临床意义的研究取得一定进展,但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抗炎治疗的Ⅲ期临床试验并未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些事实表明脓毒症的根本发病环节及作用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新的干预途径值得探索.
-
腹部外科疾病并发MODS的临床救治研究
目的 MODS是腹部外科疾病患者死亡的直接、重要的原因之一。本研究探索有效合理的综合临床救治方法。方法 ①短程大剂量山莨菪碱和地塞米松联用的综合治疗方法;②“分阶段代谢营养支持”治疗;③采用自制的“解毒固本冲剂”配合治疗;④针对“炎性介质、细菌、内外毒素”等8个方面,提出了多环节兼顾和并治的12条综合治疗具体措施;⑤生长激素和生长抑素治疗等;⑥手术治疗等。结果 按KnausW.A教授MODS的诊断标准,118例中共死亡59例,病死率为50.00%。其中应用传统常规疗法的87例,死亡49例,病死率为56.32%。采用综合救治新策略的31例中,共死亡10例,病死率为32.25%。结论 MODS病因复杂,治疗困难,死亡率高,采用综合救治新策略疗法能降低MODS的死亡率。
-
灾害事故中多发伤伴昏迷患者的救治分析
随着灾害性事故的增多,多发伤的发生率也逐年增加.其伤情大多较复杂,并发症多,死亡率高[1],尤其多发伤伴昏迷者临床救治更为困难.目前国内尚未见多发伤伴昏迷大样本病例资料报道.
-
"创伤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的开发和使用
创伤已成为第4死亡原因.美国每年约150 000人死于创伤[1],我国仅交通事故伤引起的死亡较30年前增加500倍[2].为提高创伤患者治愈率,许多有识之士呼吁建立大型创伤患者数据库,这是因为传统的创伤患者资料的管理方法和工具已不能适应今日数字化时代.创伤患者信息管理不仅需要包括临床救治和研究有用的内容,而且录入要规范、快捷,同时查询和使用方便,并能实现院内乃至院际之间数据传送和共享.目前国内的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都没有专门的创伤患者资料管理功能,为此笔者编制了"创伤患者信息管理系统"软件,经几年应用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
自制肠内营养液标贴在肠内营养患者中的应用
肠内营养是指经胃肠道用口服或管饲的方法,为机体提供代谢需要的营养基质及其他各种营养素的方法。由于价格低廉,它更适合人体生理机能,能促进患者早日康复,“肠内营养优先的概念”已经成为临床救治各种危重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但目前临床肠内营养管理中,肠内营养的输注存在着风险。由于肠内营养液与静脉输注营养液包装类似,严禁静脉输注标识不醒目,加之由于肠内营养专业输注泵及输注器价格昂贵,未普遍推广,一些医院还在用输液器输注肠内营养液,因此国内外均有报道把肠内营养误输到静脉及其他管道导致不良后果的案例。针对上述问题,我科自2014年1月起自制肠内营养液标贴,在临床经过93例肠内营养患者的使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
-
急性钡中毒的临床救治
急性钡中毒在临床中较为少见,主要是误服了钡盐或含有较多钡盐的食物所致.其临床症状早期无特异性,易造成误诊误治,影响救治效果,有时引起严重后果[1],因此急性钡中毒的及时准确救治至关重要.北京丰台医院急诊科于2011年4月5日成功救治了一批共6例急性钡中毒患者,现报道如下.
-
内皮素与脓毒症和多器官损害的研究进展
临床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脓毒症是危重患者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现己成为进一步提高危重症救治成功率的大障碍.提高对该严重感染并发症的认识和防治水平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及临床意义.值得注意的是,脓毒症发病机制非常复杂,临床救治十分困难,涉及感染、炎症、免疫、凝血及组织损害等一系列基本问题,并与机体多系统、多器官病理生理改变密切相关,其根本发病环节及作用机制尚有待深入研究[1].
-
羊膜组织细胞在再生医学领域的研究与应用
在机体损伤和疾病康复过程中,受损组织和器官的修复与重建一直是生物学和临床医学面临的重大难题.据报道全世界每年约有上千万人遭受各种形式的创伤.有数百万人因疾病康复过稃重要器官发生纤维化而导敛功能丧失.一直以来对于只采用药物疗法而不能得以恢复的严重损伤,不得不依靠人工脏器或脏器移植来解决.然而器官移植尽管有其巨大的治疗作用,但它仍然是一种有损伤和有代价的治疗方法,而且由于受到伦理以及机体免疫排斥等方面的限制很难满足临床救治的需要.
-
中枢神经损伤性运动障碍的评估--评估量表的临床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急性脑血管意外、脑外伤、脊髓损伤等中枢神经损伤患者通过积极的临床救治,存活率明显提高,但通常会遗留不同程度的运动功能障碍(截瘫、偏瘫、四肢瘫等).
-
脑卒中患者早期针推与综合康复治疗的临床研究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2001年4月-2003年10月我院针推康复科收治的急性脑卒中患者67例,经临床救治1周内意识基本恢复,偏瘫侧肢体处于软瘫期(Brunnstrom I阶段),CT或RMI确诊为首次发病,并附合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脑血管病诊断标准[2],将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和综合康复组.
-
国内首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患者的救治与护理
2000年4~10月我院收治一例播散性毛孢子菌病患者,该病是一种由酵母样真菌-阿萨希毛孢子菌(Trichosporon asahii.)所致的系统感染性真菌病.国外虽有毛孢子菌皮肤感染的个例报道,但均继发于白血病或肿瘤基础上,且患者均死亡.[1]动物实验模型中可见由该菌感染内脏器官的报道, 本例系统播散性感染患者及其致病菌均为我国首次发现,[2,3]临床救治获得成功, 现将其综合护理情况报告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