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在食品检测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High 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HPLC),是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高效液相色谱法是分离和分析面广的色谱法,它灵敏度高、分离效能好、效率高、选择性强,并且样品不需要受热汽化。基于这些优点,高效液相色谱技术被广泛应用于食品检测。现如今,我国综合实力蒸蒸日上,但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因此,食品安全需要更精确、高效的检测技术来把控。
-
浅谈介入放射学
1 介入放射学概念介入放射学( Interventional Radiology,IVR)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由影像医学与临床微创医学相结合的边缘医学学科,是在临床影像医学设备(X - ray、间接X- ray与DSA、CT、MR、B-us等)的引导下,通过经皮穿刺途径或人体原有孔道,将特制的导管导丝等细微器械插至病变部位进行诊断性造影和治疗,或采集活体组织标本,进行病理学、细胞学、细菌学及生化检查等.简单地说,它是采用高科技影像设备,通过在人体某一部位开一个小洞,然后用一根导管深入病人体内血管,进行修补、扩充、疏通工作的微创腔内手术治疗.
-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基因组结构及其表达模式
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BmNPV)是家蚕(Bombyx mori)的重要病原,属于杆状病毒.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了基于杆状病毒作为载体的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技术.由于家蚕可以规模化饲养,利用重组的BmNPV以家蚕作为"生物工厂"生产重组蛋白因具有低成本、适合产业化的优点而受到高度重视.BmNPV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以及作为表达载体的应用在过去十几年间得到了较快发展,本文主要就近年来关于BmNPV的基因组结构及其基因表达模式的研究作一概述.
-
美国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检查质量评估指导
胰胆管逆行造影(ERCP)是于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初被用于诊断胆管和胰管系统的疾病.1974开展了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EPT)后,胆道及胰管的治疗性内镜技术长足发展.因而ERCP也成为胰腺疾病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手段.因为ERCP的并发症和死亡率均较普通内镜要高得多,到目前为止,ERCP的质量评估主要依据其并发症的发生多寡来加以判断.毫无疑问,除了并发症以外,尚需要其他的指标来更完整的评价ERCP的质量.为此于2001年1月美国消化内镜协会召开了专题讨论会,以确定完整评价ERCP质量的指标.希望这一质量评估指标有助于ERCP检查的质量的提高.
-
快速成型技术在骨科中的应用进展
快速成型技术及原理快速成型技术,又叫快速原型制造技术,简称RP或RPM(Rapid Prototyping/Rapid Prototyping Manufacturing)技术,是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基于离散或堆积成形原理的新型数字化成型制造技术,直接根据零件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电子模型,通过材料的精确堆积,快速生产原型或零件,将设计思想直接、快速及精确地转变为实物原型,具有快速灵活、适合任何形状、高度柔性以及高度集成化等优点,而这也正是特别要求个性化的临床医疗领域所必须的.RP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去除成型、拼合成型及受迫成型等加工制造方法,把传统的"去除"式加工法(由毛坯去除多余部分制成零件)改变为"增加"式加工法,将塑料、陶瓷、金属以及各种复合材料逐层堆积累加产出零件[1].
-
放射性125I粒子源空气比释动能强度测量方法研究
近距离永久性植入125I粒子治疗肿瘤,是国际上20世纪8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据估计,全世界每年有5万多患者采取这种治疗方法[1].
-
项目管理在新药研发中的应用
尽管人类的项目实践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如长城、金字塔等),但成熟的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方法,且一出现就举世瞩目.
-
肿瘤病人行介入治疗的术前术后护理
介入放射学由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1967年首先提出,是上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新兴的边缘性学科,介入放射技术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特有的诊断治疗价值,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因而发展迅速.
-
HPLC-ELSD在中药糖类分析中的应用
高效液相色谱(HPLC)是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分离分析技术,是现代分离测定的重要手段.HPLC可与多种检测器联用对样品进行测定.
-
自控镇痛致尿潴留病人拔尿管时机护理观察
病人自控镇痛(PCA)是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止痛技术,因它的精确性、可靠性和安全性等优点,术后病人PCA在国内外应用日益广泛,但在使用中常发生尿潴留,也一直为众人所关注.文献报道,使用PCA持续镇痛,由于镇痛药物有抑制膀胱逼尿肌的收缩作用等原因,而导致6%~53%的病人出现尿潴留,使用PCA病人拔除尿管后45%能正常排尿.因此,为降低术后PCA病人拔除尿管后继发尿潴留的发生率,同时缩短留置尿管时间,提高病人术后舒适度,我们对40例手术后使用PCA留置尿管病人采取了膀胱充盈时拔除尿管的方法,有效地降低了继发性尿潴留的发生.现报道如下.
-
检查追踪本在辅助生殖技术术前检查健康宣教中的应用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决人类不孕不育为出发点的高尖、新兴医学技术[1],不孕夫妇在行辅助生殖技术治疗前,必须完成系统的不孕症检查以及常规体格体查[2],对不孕不育病因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以明确助孕指征.患者术前检查化验项目繁琐,对女性生理周期、男方禁欲时间等均有严格要求,时间跨度长,患者手中需要进行检查的申请单达20多张,检查过程中容易混淆、遗漏、错误,导致患者多次就诊、检查,延误患者进入辅助生殖助孕治疗的时间,增加患者经济负担.患者能否顺利完成并配合好手术前的各项辅助检查,健康宣教起关键作用.
-
曲马多与布吡卡因配伍术后PCEA效应的临床观察
术后疼痛及应激反应是引起术后并发症的关键因素.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术后病人自控镇痛术(Patient Controlled Analgesia,PCA),避免了因个体差异所造成的用药不足或过量,并达到了良好的镇痛效果.而术后PCA的效果以病人自控硬膜外镇痛术(Patient Controlled Epidural Analgesia,PCEA)更好.我院自2003年6月起,对30例硬膜外麻醉术后的病人采用曲马多与布吡卡因配伍,进行了PCEA,取得了满意的镇痛效果.现报告如下.
-
肠外营养支持程序化护理模式的临床应用
肠外营养支持是6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营养途径,经几十年的临床应用证实,它在危重病人治疗中发挥了主要作用,使许多难以救治的病人得以康复和生存[1].由于肠外营养(TPN)支持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与其相关的导管感染、发热反应等并发症时有发生.因导管感染与其穿刺口局部清洁消毒程度、无菌技术等操作的严谨性有关[2],故对TPN护理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由于对TPN护理工作缺乏足够的认识,护理工作被动,方法不得当,操作不规范,使护理问题的发生率高达23.3%,影响了TPN的实施效果.对此,我们于2002年开始对118例行TPN支持的病人进行规范化、程序化护理,使护理问题发生率明显下降(1.7%),保证了TPN支持的有效实施,护理效果满意,现介绍如下.
-
介入护理文献分析
介入放射学(Interventional Radiology)是由美国著名放射学家Margulis 1967年首先提出的,于20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的边缘学科.介入放射技术由于创伤小、并发症少和特有的诊断、治疗价值而受到医学界的普遍重视,因而发展迅速.
-
生殖伦理委员会的实践与思考
人类辅助生殖技术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门以解决人类不孕不育为出发点的新兴医学技术,主要[1]包括试管婴儿(IVF)、胚胎移植(ET)、人工授精、促排卵和促精子生成等技术.
-
以项目为抓手的项目管理法
项目管理是20世纪5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种计划管理理论与管理方法相结合的一门新兴学科,是指把各种系统、资源和人员有效地结合在一起,采用规范化的管理流程,在规定的时间、预算和质量目标范围内完成项目.
-
小儿肝热诊治心得
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加上情绪不稳,饮食不知自调,因此外感内伤均易导致肝旺脾虚之证.<内经>提出:"饮食自备,肠胃乃伤".李东垣<脾胃论>指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景岳全书 + 小儿则总论>云:"盖小儿之病,非外感风寒,则内伤饮食."由此可见,小儿易产生食积,致伤脾胃,而变生他病.临床可见小儿性急、烦吵、纳呆、消瘦、盗汗或自汗,手足心热,易腹泻、舌质红、苔薄白或剥苔等症,且往往病程迁延,到后期发展为心肝火旺,临床表现:性情急燥易怒、恶热,不近衣被,入睡难,下半夜烦吵,喜俯就卧,盗汗,汗多淋漓,噩梦纷纭、呓语、惊啼,打鼾、齿介齿.有的伴有口臭、大便干结症状.舌苔脉象见,唇红,大鱼际青紫,这些临床症状严重影响小儿的睡眠质量,影响小儿生长发育.所以肝旺脾虚证,小儿肝热的防治正日益引起中医学界的重视.
-
生物芯片技术在微生物学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生物芯片技术是20世纪后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在生命科学的各个领域逐渐得到广泛应用.本文就该技术在微生物学领域,特别是在病原微生物检验、病原微生物的基因组和基因变异性及基因多态性分析、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机制、病原微生物感染后宿主机体基因表达的变化等方面的应用进行总结.
-
胰腺疾病的磁共振成像诊断
磁共振成像(MRI)是20 世纪70年代后期发展起来的一项影像学检查技术,1984年起被尝试应用于胰腺疾病的诊断[1,2].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过去认为其显示胰腺较差的观念已改变.MRI能获得非常优良的胰腺图像,目前已成为诊断胰腺疾病的重要检查手段.
-
介入治疗在头颈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
介入治疗是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与肿瘤诊疗联系密切.目前介入治疗在肝脏恶性肿瘤的治疗上获得巨大发展.头颈部肿瘤介入化疗起源较早,由于头面部区域的供血动脉相对固定,加上头面部肿瘤血供丰富,因此头面部恶性肿瘤适合介入治疗.目前头颈部介入治疗可用于手术前的辅助治疗、晚期肿瘤出血的对症治疗、复发/转移性头颈部肿瘤的姑息治疗,对于以功能保存为目的的晚期头颈部癌,超选择动脉给药具有一定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