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献资料
-
2009年检测新品推介:Intellitrack XR,超越传统"相位输出"技术
产品中的异物(如金属)检测_直是食品、饮料和制药公司普遍关注的问题,其中潮湿产品由于会随时间发生变化,对其采用传统确定相位方法进行金属探测存在很大难度.
-
导纳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检测结果的数据处理
利用 HD- 3181型导纳血液循环自动检测仪分别对心肌缺血前、后的家兔进行采集,为使采集到的导纳微分环波形数据进行量化分析,本文介绍了使用计算机技术定位导纳微分图上的特征点,并按时相将形成导纳微分环的导纳、导纳微分原始数据,以及各项参数的计算结果输出到数据文件中,对导纳微分环数据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为临床更好地应用导纳微分环技术提供理论依据.
-
一种用于剩余电压测试的相位选择断电装置
剩余电压测试是电气安全领域的重要测试项目,目前实验室多采用人工模拟拔断装置进行断电操作,此实验手段无法找到剩余电压的大值,并且测量重复性很差.为了方便的找出剩余电压的大值,提高剩余电压的测量重复性,提出一种可在交流电一个周期内任一相位点处断电的装置.该装置采用模拟电路检测出交流电的零点,利用单片机进行相位时间延时,配合机械继电器进行精确断电,在研制过程中采用多种方法实现了精确断电的要求.通过试验证明该装置的断电精度可达±0.3 ms,测量重复性比人工装置提高了7.5倍,利用此装置配合示波器测量可方便地找出剩余电压的大值,并显著提高了测量稳定性.
-
PHILIPS直线加速器AFC系统的工作原理及故障维修
工作原理:直线加速器中的AFC系统是保证出束的关键.飞利浦SL75-14直线加速器的AFC系统是采用探针在矩形波导中提取检测信号的,通过比较放大后,形成调谐信号驱动磁控管调谐电机,控制磁控管产生相应的微波频率及相位,由于电子枪产生的电子束能量低,必须要进行加速才能获得所需的能量,电子的加速是在电磁场中进行的,而电磁场的强度是由微波来控制的,AFC系统的作用是让所选能量的电子束落入相应的电磁场的加速区域上才能获得大的电子能量,打靶后输出大剂量AFC系统是由频率自动控制和相位两部分组成,直线加速器输出可选择不同能量的X线与电子束,当输出为X线时自动频率控制系统起作用,当输出为电子束时自动频率控制系统先进行粗调,再由相位自动控制系统进行细调.
-
针刺调整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研究
目的:揭示针刺调整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节律紊乱的时相特征.方法:采用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方法模拟慢性轮班工作复制昼夜节律紊乱模型,观察不同时间点电针"百会"、"长强"对金黄地鼠超前性光暗周期相位转移后节律再同步的影响.结果:在模拟超前性光暗周期转移后,金黄地鼠的活动均向前漂移.不同批次不同组动物的平均漂移幅度在156.14-586.00min之间.在ZT16(24:00)、ZT0(8:00)针刺,与自然恢复组比较,针刺组再同步所用天数虽小于自然恢复组,但是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在ZT4(12:00)、ZT8(16:00)、ZT12(4:00)3个时相点针刺有明显促进金黄地鼠自发活动节律再同步的作用,与自然恢复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ZT20针刺后,针刺组重导引所用天数略长于自然恢复组,但两者之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针刺有肯定的促进节律再同步的作用;针刺导引节律再同步的作用具有依时相性.
-
无损测量血液灌注率的辅助导热平片内外温度的相位分析
本文针对近期建立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装置中的辅助导热平片,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测量过程中加热频率、各种热物性及厚度等因素对该平片内外温度相位的影响,由此给出了仪器设计中辅助导热平片的选取方案.这项工作为利用辅助导热平片测量简谐热流的方法建立了完整的基础,对研制适合于临床应用的血液灌注率无损测量仪器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并有助于认识简谐热流作用下复合材料内的传热规律.
-
1.19糖尿病性胃轻瘫
糖尿病性胃轻瘫在Ⅰ型糖尿病中的发生率约为30%.一般认为固体食物的排空延迟是由于相位性胃窦运动减弱所致,可引起餐后早饱、恶心和呕吐症状.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Ⅲ期和餐后胃窦相位性运动在糖尿病胃轻瘫时均有损害.虽然目前认为这种异常是神经病变的结果,但是导致胃轻瘫的异常神经环路的确切病变仍有待阐明.
-
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展
20世纪50年代,学者就开始应用诱发电位(evoked potential,EP)对神经系统疾病患者进行研究,后来它在临床应用上的价值逐步被确定下来.目前诱发电位被广泛地应用在各种临床研究中[1-3].诱发电位是了解神经系统和大脑功能的一个重要辅助工具.诱发电位是指对神经系统某一特定部位(包括从感受器到大脑皮层)给予适宜的刺激,使大脑对刺激的信息进行加工,在该系统和大脑的相应部位产生可以检出的、与刺激有相对固定时间间隔(锁时关系)和特定相位的生物电反应[4].本文就临床常用的几种诱发电位在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
F波检测在腰骶神经根压迫征的诊断和康复评定中的价值
目的:进一步拓展F波检测的临床应用范围.方法:对42例确诊为L5/S1腰椎间盘脱出症的患者进行胫神经F波时限、波幅、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的检查,并对其中38例患者进行住院综合物理治疗2个月后,复查F波传导速度并作CT.结果:患侧与健侧胫神经F波的时限、波幅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患侧F波的相位明显增多,传导速度减慢与健侧对比差异显著(P<0.001);患侧F波的出现率降低,与健侧对比差异有显著意义(P< 0.05);治疗有效的病例F波传导速度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全部病例治疗前后CT检查椎间盘无形态学改变.结论:F波的相位、出现率和传导速度均能反映神经根的功能状态,但波幅、时限变化意义不大.认为F波传导速度是腰椎间盘突出症理想的定量评定指标.
-
数字人体微观研究--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与相位及二次量子化
围绕数字人体微观领域,开展了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与相位及二次量子化研究.主要内容有从量子人体的Feynman路径积分到Schrdinger波动方程;量子人体中的相位,包括人体系统中磁AB效应和人体系统中电AB效应;量子人体的二次量子化,包括全同粒子量子人体态表象,产生算符与湮没算符,全同Bose子人体系统的量子人体态描述;为数字人体微观研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
关键词: 数字人体 量子人体 Feynman路径积分 相位 二次量子化 -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系统的构建及检测HPV的实验研究
目的 建立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技术平台,并用该检测系统实时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 方法 构建检测和参比双路延迟线,并观察在液相中两路延迟线的相位变化规律;以人乳头瘤病毒为检测对象,用传感器检测系统对其进行实时检测. 结果 两路延迟线的相位值在液相中发生不同的变化;检测HPV时,检测延迟线的相位值发生较大的变化,而参比通道的相位曲线变化不是很大. 结论 成功构建了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技术平台,并实现对双链DNA病毒HPV实时检测反应.
-
离子强度对乙型脑炎病毒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
目的 探讨磷酸盐缓冲液(PBS)中Na+浓度值对乙型脑炎病毒(JEV)基因传感器检测系统的影响.方法 漏声表面波(LSAW)基因传感器表面固定终浓度为1.0μmol/L的乙型脑炎病毒探针,然后分别在pH 7.6的10 mmol/L PBS缓冲液(含Na+浓度值0.1~0.6 mol/L)中和终浓度为1.0 μmol/L的JEV靶序列杂交,分别记录相位变化及反应所需时间.结果 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是先上升后趋于缓和的趋势,以0.3 mol/L Na+浓度为分界线;杂交平衡时间同相位变化一致,当PBS中Na+浓度为0.3 mol/L,杂交反应的平衡时间为33 min.结论 随着Na+浓度的升高,杂交反应引起的相位变化呈典型的饱和曲线趋势,PBS中Na+浓度0.3 mol/L,杂交反应平衡时间33 min,是LSAW-JEV基因传感器杂交的适反应条件.
-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不同检测方法的实验研究
目的 构建双通道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技术平台.方法 以人乳头状瘤病毒为检测对象,传感器检测系统运用相位、频率及延迟线3种检测方法 对其进行实时检测;利用扫描隧道显微镜观察传感器裸金表面、固定巯基化探针以及核酸杂交后的金膜表面结构的微观变化.结果 相位和频率两种检测方法 较好;扫描隧道显微镜下可以看到裸金膜表面金原子排列有序;探针分子分布密度增加;杂交后寡核酸分子密度更为密集.结论 成功构建了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液相检测技术平台并运用多种检测方法 ;扫描隧道显微镜可以形象直观地对传感器金膜表面、核酸杂交进行直接观察,结果 进一步证实了实验结论 的正确性.
-
漏声表面波生物传感器的研究现状及应用
生物传感器由于集高效、灵敏、特异、结构小巧、经济实用等优点于一身,目前已成为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1] .它利用各种类型的换能器,将待测的生物信号转换为声、光、电等可检测的物理信号,从而实现对样本中靶生物分子的检测.随着声学技术的迅猛发展,近年来出现了一系列漏声表面波(LSAW)传感器,这种传感器广泛应用于测量温度、质量及液体密度等物理参数[2,3] .LSAW传感器是继陶瓷、半导体、光纤等传感器之后逐步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传感器[4,5] ,它综合了物理、材料、微电子、信号处理、工艺等众多学科知识,是一个技术密集的领域.
-
睡眠剥夺诱发精神分裂症一例
患者 男,23岁,农民,内向性格.于2003年2月5日在外地某歌厅打工从事倒班工作,因不能适应睡眠节律和相位的改变,遂于5天内持续服用大剂量咖啡(共20袋),每天服4袋.
-
三维超高场7T高分辨磁敏感加权像静脉造影
目的 超高场磁共振具有高信噪比和独特的磁敏感对比,使其在无创性脑血管造影尤其是对小静脉的检测有明显优势.本文探讨如何在超高场磁共振7T优化和获取高质量的磁敏感加权像(SWI)静脉造影.方法 选择10例正常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采集一系YU7 T SWI静脉造影数据并与3 T结果作对比.选择参数TR=30~45 ms,TE=13~26 ms,带宽(BW)=80~140 Hz/pixel,翻转角(FA):10~25°;所有的数据用同样的图像后处理方式得剑小信号叠加投影(mIP)的SWI静脉造影像,并进行定量化分析.结果 图像优化后,我们得到高分辨率的7 T静脉造影图像.根据静脉血的T2*选择优化TE:16 ms(7 T),28 ms(3 T);FA:15°(3 T和7 T). 相对于3 T,7 T SWI图像有较高的信噪比和静脉与周围组织的对比度,并显示出更多的微小静脉.结论 超高场SWI静脉造影对于显示微小静脉具有明显的优势.
-
056部分肾发育不良和异位输尿管的MRI
作者对临床可疑部分肾发育不良的6例儿童作了MRI研究,男1例,女5例,年龄1~15岁.MRI前均作了US、排尿性膀胱尿道造影、IVP和肾扫描.用1.5T完成腹部和盆腔的MRI,根据患儿身体大小,选用躯干相位排列或头部线圈.MRI包括矢状T1WI成像、冠状斜位快速自旋回波中间加权和脂肪抑制T2WI、横断和/或矢状快速自旋回波中间加权和脂肪抑制T2WI成像.层厚3~8mm,间隔0~2mm,成像时间30~40min,5例MRI所见与膀胱尿道镜、阴道镜检查、手术和组织学所见进行了比较.
-
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临床应用概况
20世纪80年代中期Le Bihan等第一次提出了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概念,其原理是通过使用弥散敏感梯度,突出体素内因弥散而导致的质子自旋失相位,在DWI图像中增加反映弥散强度的信号对比.
-
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在脑部疾病中的应用
磁敏感加权成像(susceptibility weighted imaging,SWI)是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可以反映组织磁化属性的、新的对比增强技术,利用不同组织间磁敏感性的差异产生图像对比,常采用高分辨率扫描、相位图像蒙片和小密度投影、完全速度补偿的高分辨率3DT、梯度回波序列等技术,清晰地显示脑内静脉血管,对含铁血黄素沉着、矿物质沉积等顺磁性物质等非常敏感[1]。
-
青娥丸可延缓衰老
郑姻(公元762~829年)字文明,在唐宪宗时任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即宰相),居相位四年而罢.在50岁时,郑姻奉朝廷之命出任岭南节度使.岭南地区的生活环境十分恶劣.郑姻平素赢弱多病,到岭南不久后就身染数疾,而且病情迁延不愈.他多方延医诊治,但百端不应,苦无良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