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肝脏移植术后普乐可复的应用

    作者:金海龙;石炳毅;杜国盛;宋继勇;蔡明;钱叶勇;莫春柏;蔡忠军

    目的观察肝移植术后应用普乐可复(FK506)进行免疫抑制治疗的临床效果和毒副作用.方法 36例患者肝移植术后使用以FK506为基础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即FK506+霉酚酸酯(MMF)+皮质激素,其中24例采用赛尼哌抗体诱导疗法.结果 36例中发生急性排斥反应3例,经甲泼尼龙(MP)和OKT3单克隆抗体治疗后逆转.FK506的副作用主要有神经系统功能紊乱(40.0%)、高血压(13.3%)、血糖升高(26.7%)及肝功能不良(6.7%).结论普乐可复是一种强效的免疫抑制剂.由于治疗窗狭窄,它的用药剂量应根据药物谷值浓度进行调整,而且用药要个体化.

  • 左旋咪唑所致脑病的CT、MRI表现

    作者:高波;吕翠;马效德;吕文翠;毕研翠;高龙飞;李庆国

    目的探讨左旋咪唑所致脑病的CT、MRI表现. 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确诊此病的6例病人的CT、MRI资料,其中5例行钆喷替酸葡甲胺(Gd-DTPA)增强扫描,4例在MRI检查前行CT检查. 结果 MRI表现:共发现64个病灶,主要位于双侧侧脑室周围及皮层下白质内,呈多发散在分布,大小不等;以不规则斑片(块)状多(36/64),其次为(类)圆形或小点状结节灶;病变T1WI多呈不均匀低信号(57/64),T2WI全部呈高信号,一般无强化;水肿及占位效应轻.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FLAIR)多呈明显高信号.CT表现:2例表现为双侧侧脑室周围白质内多发散在分布的不规则斑片状低密度影;1例表现为双侧豆状核内对称性片状低密度影;另外1例CT表现阴性. 结论 CT、MRI对本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MRI比CT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能更好地评价其治疗和预后.

  • 047 炎症对药物毒性的影响

    作者:

    关键词: 炎症 药物毒性
  • 非甾体类抗炎药物使用不当导致的上消化道疾病

    作者:乔虹

    由于非甾体类抗炎药(NSAID)的广泛使用造成较多的胃肠道不良反应,包括消化不良及胃肠道出血,成为病人无法继续用药的主要原因.本文重点讨论了使用NSAID时要考虑药物的副作用及病人患病的风险,有否合适的替代药物或疗法.

  • 发现毒理学和病理学在设计更安全的先导化合物中的应用

    作者:陈瑛;苏瑞斌

    毒性是药物在开发过程中被淘汰的首要原因.大多数安全性相关的药物淘汰发生在临床前,提示在药物开发过程中早期预测药物的毒性有利于设计出上市概率更高的候选化合物.本文介绍了如何通过早期应用新的分子技术,以及传统重复给药的毒理学研究开展临床前安全性评价,确定具有预测价值的毒性事件.早期识别剂量限制性毒性既有助于化学家和毒理学家了解毒性特点、确定结构与毒性之间的关系,也利于大限度地减少或避免安全性问题.

  • 达沙替尼致儿童肌肉骨骼疼痛、口唇水肿及皮疹

    作者:李丹妮;梁卉

    1例11岁男性费城染色体阳性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患儿因伊马替尼耐药换用达沙替尼60 mg,1次/d口服.服药后约5 h,患儿出现全身肌肉、骨骼疼痛,口唇水肿及双手皮疹,静脉滴注地塞米松3 mg、口服布洛芬200 mg后症状缓解.次日继续口服达沙替尼,相似症状再次出现,给予地塞米松、布洛芬后缓解.考虑为达沙替尼不良反应.停用达沙替尼.间隔2d后予达沙替尼联合长春地辛+伊达比星+培门冬酶+地塞米松强化治疗,患儿未出现不适.

    关键词: 达沙替尼 药物毒性
  • 卡马西平致多系统损害

    作者:唐小飞;谭兵;张艳;刘洪军;杨猛;陈丽娟;杨志祥

    1例79岁男性三叉神经痛患者长期服用卡马西平(100 mg,3次/d),因疼痛控制不佳自行增加剂量(200 mg,3次/d).1个月后,患者出现气促、心悸、头晕伴四肢麻木,实验室检查示WBC 3.0×109/L、RBC 3.1×1012/L、Hb 100 g/L、血钠127 mmol/L、氯化物95 mmol/L、T4总量(TT4)58 nmol/L、游离T4(n)10.6 pmol/L、促甲状腺激素(TSH)4.5 mU/L,动态心电图检查示平均心率59次/min,>2.0 s的停搏326个,考虑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甲状腺功能减退,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患者病情好转.约3个月后患者再次出现气促、头晕、心悸,并出现晕厥2次(每次持续约1 min后自行缓解),实验室检查示WBC 3.1×109/L、RBC 3.0×1012/L、Hb 99 g/L、血钠127 mmol/L、氯化物95 mmol/L、TT4 63 nmol/L、FT411.8 pmol/L,TSH 7.9 mU/L,动态心电图示心律失常、房室传导阻滞、R-R间期延长.停用卡马西平.10 d后,患者气促、心悸、头晕等症状消失,WBC 5.6×109/L,RBC4.4×1012/L,Hb 120 g/L,血钠139 mmol/L、氯化物102mmol/L,TT4 67 nmol/L,FT4 15.0 pmol/L,TSH3.8 mU/L,动态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75次/min.为治疗三叉神经痛,再次服用卡马西平100 mg、3次/d.随访半年,患者未再发生上述症状.

    关键词: 卡马西平 药物毒性
  • 不同剂量阿昔洛韦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作者:袁堂娟;许家栋;谷丽丽;梁培;陆红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阿昔洛韦(ACV)对小鼠肾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完全随机分组法将30只 ICR 小鼠分为对照组、ACV 150μg/ g 组和600μg/ g 组,每组10只。ACV 经尾静脉注射给药,对照组给予等体积0.9%氯化钠注射液,每天1次,连续7 d。给药前和末次给药后称重,末次给药后检测 Scr 和 BUN 水平。采集血样后处死小鼠,取肾脏称重并计算肾脏系数;一侧肾脏常规制片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另一侧肾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 Envision 两步法行肾损伤因子1(KIM-1)、IL-6、TNF-α和转化生长因子(TGF-β1)表达检测并根据染色强度和阳性细胞百分比计算表达评分。结果给药7 d 后,ACV 150μg/ g 组和600μg/ g 组小鼠体重均低于对照组[(29.0±2.2)g、(23.6±3.0)g 比(31.9±2.4)g,P <0.05,P <0.01)];ACV 600μg/ g 组小鼠肾脏系数和 Scr、BUN 水平均高于对照组[(8.52±0.77)%比(6.04±0.71)%,P <0.01;(204±74)μmol/ L 比(133±30)μmol/ L,P <0.01;(13.8±2.8)mmol/ L 比(6.9±1.2)mmol/ L,P <0.05]。ACV 150μg/ g 组小鼠出现肾小管管腔扩张,肾间质有少量炎性反应细胞浸润;ACV 600μg/ g 组小鼠肾间质有炎性反应细胞浸润及纤维增生,部分肾小管变形、坏死。ACV 150μg/ g 和600μg/ g 组小鼠肾组织 KIM-1、IL-6、TNF-α及 TGF-β1均呈阳性表达,2组 KIM-1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2.5±1.5)、(4.2±2.1)比(1.0±3.2),均 P <0.05],ACV 600μg/ g 组 IL-6、TNF-α和 TGF-β1表达评分均高于对照组[(1.5±0.5)比(0.2±1.5),(6.5±1.5)比(3.0±2.3),(3.5±2.5)比(1.2±2.7),均 P <0.05]。结论剂量为150μg/ g 和600μg/ g 的 ACV 均可导致小鼠出现不同程度的肾小管损伤和肾间质炎性反应,ACV 的肾毒性可能与其致氧化应激反应引起的细胞凋亡有关。

  • 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与单用化疗药治疗结直肠癌致严重不良反应的 Meta 分析

    作者:王川;刘敏;李忠东

    目的:评价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与单用化疗药治疗晚期结直肠癌(ACRC)或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致严重不良反应(≥3级)的发生情况。方法检索 MEDLINE、PubMed、Embase、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万方和维普数据库(建库至2014年9月),收集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试验组)和单用化疗药(对照组)治疗 ACRC 或 mCRC 的随机对照试验,采用 RevMan 5.3软件对符合纳入标准的研究进行 Meta 分析,比较2组患者≥3级不良反应发生率的差异,结果以 OR 及其95%CI 表示。结果共纳入14篇文献,其中9篇文献未采用盲法设计、3篇文献未报道失访人数,2篇文献未介绍入组患者基本情况,异质性检验显示研究间不存在显著异质性。共纳入9876例患者,试验组4927例,对照组4949例。在14篇文献报道的11种≥3级不良反应中,试验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者有9种,包括皮肤痤疮样皮疹[14.2%(695/4886)比0.2%(12/4926),OR =57.03,95%CI:33.85~96.10,P <0.001]、口腔黏膜炎[5.4%(134/2466)比1.9%(48/2507),OR =2.97,95%CI:2.13~4.16,P <0.001]、手足综合征[7.9%(114/1439)比3.1%(45/1436),OR =2.68,95% CI:1.88~3.83,P <0.001]、过敏反应[5.2%(102/1973)比1.9%(39/2014),OR =2.66,95% CI:1.84~3.86,P <0.001]、食欲减退[4.3%(124/2878)比2.4%(70/2914),OR =1.82,95% CI:1.35~2.45, P <0.001]、腹泻[17.9%(876/4886)比12.6%(539/4926),OR =1.80,95% CI:1.60~2.02,P <0.001]、疲乏[6.4%(242/3793)比4.2%(162/3818),OR =1.53,95% CI:1.24~1.87,P <0.001]、恶心呕吐[8.4%(380/4548)比7.1%(325/4590),OR =1.22,95% CI:1.04~1.42,P <0.001]和白细胞减少症[17.8%(869/4886)比16.1%(794/4926),OR =1.14,95% CI:1.02~1.27,P =0.02];试验组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者1种,为贫血[2.6%(33/1258)比2.4%(29/1231), OR =1.11,95% CI:0.68~1.83,P =0.67];试验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者1种,为周围神经病变[10.5%(170/1620)比14.7%(237/1608),OR =0.67,95% CI:0.54~0.83,P <0.001]。敏感性分析结果显示,上述结果稳健可靠。结论与单用化疗药治疗 ACRC 或 mCRC 比较,除严重贫血和严重周围神经病变外,西妥昔单抗联合化疗药治疗 ACRC 或 mCRC 明显增加了≥3级不良反应的发生率。

  • 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所致不良反应及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赵蕾

    目的:了解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探讨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2年10月至2015年5月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内分泌科住院并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的绝经后骨质疏松患者病历资料,记录患者的年龄,是否有骨折史,治疗前是否服用过骨吸收抑制剂,用药后第3和14天出现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肌肉痛、关节痛等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用药前与用药后第3天ALT、AsT、scr和Bun水平。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上述不良反应的相关因素。结果纳入分析的患者为105例,年龄49~83岁,平均(69±9)岁;有骨折病史者17例;服用过骨吸收抑制剂者79例。所有患者均静脉滴注唑来膦酸注射液5 mg/100 ml。患者用药后第3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发生率分别为45.7%(48/105)和39.0%(41/105)、37.1%(39/105)、26.7%(28/105)、32.4%(34/105)、32.4%(34/105)。第14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发生率分别为2.9%(3/105)和0、0、1.0%(1/105)、1.9%(2/105)、1.0%(1/105)。用药后第14天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单项症状发生率均明显低于用药后第3天(均P﹤0.001)。用药后第3天患者ALT、AsT、scr、Bun水平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年龄与发热、流感样症状和肌肉痛呈负相关,与头痛及关节痛无相关性。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之前服用骨吸收抑制剂与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或肌肉痛等5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均呈负相关。年龄≥60岁的患者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和上述5种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年龄﹤60岁者(P﹤0.01,P﹤0.05)。结论应用唑来膦酸注射液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发热、流感样症状、头痛、关节痛和肌肉痛,年龄和应用过骨吸收抑制剂与上述不良反应的发生呈负相关。

  • 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的不良反应及影响因素

    作者:刘志胜;李杏莉;贺健梅;魏秀青;郑军;赵俊仕;陈曦

    目的:了解青少年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内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及影响因素。方法检索国家艾滋病综合防治信息系统,收集2003年10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在湖南省接受抗病毒治疗且治疗时间≥1年的12~24岁HIv/AIDs患者资料,记录患者年龄、性别、感染途径、外周血CD4﹢T淋巴细胞( CD4细胞)数、婚姻状况、确诊至治疗间隔时间、机会性感染、开始治疗时症状体征、临床分期、初始治疗方案和治疗第1年每个月不良反应发生情况。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抗病毒治疗不良反应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559例患者,平均年龄(22±2)岁;男性312例,女性247例;感染途径以性传播为主,占90.9%(508/559);外周血CD4细胞数≥200个/mm3者占55.1%(300/544);未婚者占65.5%(366/559);确诊至治疗间间隔为0~1859 d,平均198 d,中位时间53 d;开始治疗时合并机会性感染者占28.8%(161/559);有症状体征者占29.7%(166/559);临床分期为Ⅰ、Ⅱ、Ⅲ、Ⅳ期者分别为266例(50.5%)、124例(23.5%)、99例(18.8%)、38例(7.2%)。男性、女性和12~18岁、19~24岁患者初始治疗方案均以拉米夫定﹢齐多夫定﹢奈韦拉平为主,分别占45.2%(141/312)、37.2%(92/247)、45.9%(45/98)和40.8%(188/461)。用药第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为19.3%(108/559),主要为恶心呕吐(37.0%,40/108)、皮疹(34.3%,37/108)和疲倦(28.7%,31/108);第2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1.7%(57/486),主要为皮疹(35.1%,20/57)、疲倦(26.3%,15/57)和胃口改变(24.6%,14/57);其后各月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10.0%。对治疗第1个月不良反应相关因素的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性别、感染途径、有无症状体征、是否合并机会性感染、临床分期和CD4细胞数与不良反应的发生有关(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19~24岁(OR=1.782,95%CI:1.293~3.554,P=0.002)、女性(OR=1.904,95%CI:1.204~3.013,P=0.006)及开始治疗时有症状体征(OR=3.025,95%CI:1.902~4.810,P=0.000)为出现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结论12~24岁HIv/AIDs患者抗病毒治疗1年内不良反应以消化道反应、皮肤病变等为主,治疗第1个月不良反应发生率高,年龄19~24岁、女性与开始治疗时有症状体征是抗病毒治疗致不良反应的独立危险因素。

  • 环磷酰胺对新西兰兔胚胎-胎仔发育的毒性作用研究

    作者:周莉;姜娟;王永;陈颖;许丽;崇立明;闫晗;王华;孙祖越

    目的 探讨环磷酰胺用作兔胚胎-胎仔发育毒性实验阳性对照药物的可行性及佳用药方案,为顺利开展规范化生殖毒性试验提供依据. 方法 实验用普通级新西兰兔,以交配成功日为妊娠第0天(GB 0),采用计算机完全随机区组法将妊娠兔分为4组,包括环磷酰胺A组(14只,GD6 ~ 20环磷酰胺18 mg/kg,1次/d灌胃)、B组(11只,GD 10 ~ 13环磷酰胺25 mg/kg,1次/d皮下注射)、C组(12只,GD 6 ~18环磷酰胺15 mg/kg,1次/d肌内注射)和溶媒对照组(12只,GD 6 ~18生理盐水2 ml/kg,1次/d灌胃).观察用药期间动物的一般情况,分别于GD 0、3、6、10、13、15、18、20、24、28对各组妊娠兔称重并计算宫外增重,于GD 5和GD 28取兔血清测定睾酮、黄体酮和雌二醇水平.GD 28处死各组兔,取胎仔,记录黄体数、着床数、活胎率、吸收胎率、死胎率;检查胎仔,计算外观、内脏和骨骼畸形发生率. 结果 环磷酰胺A组兔GD 10和GD 15、环磷酰胺B和C组兔GD15体重均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P <0.05或P<0.01);环磷酰胺A组宫外增重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0.013±0.163)kg比(0.208±0.194)kg,P<0.01].GD 28与GD 5的激素水平差值比较显示,环磷酰胺A组激素水平变化明显,与溶媒对照组相比,雌二醇和睾酮变化幅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黄体酮变化幅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环磷酰胺B组及C组激素变化幅度与溶媒对照组相比,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大体解剖未见母兔有明显异常.环磷酰胺A组、B组活胎率(65.1%、19.2%)均明显低于溶媒对照组(93.1%)(均P<0.01),吸收胎率(17.4%、53.9%)及死胎率(17.4%、26.9%)均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4.2%、2.8%)(均P<0.01).环磷酰胺A组、B组、C组胎仔外观畸形发生率(60.6%、93.3%、16.1%)、内脏畸形发生率(62.9%、93.3%、25.9%)及骨骼畸形发生率(91.4%、100.0%、61.7%)均明显高于溶媒对照组(0、0、3.0%)(均P<0.01). 结论 环磷酰胺用作新西兰兔胚胎-胎仔发育毒性实验阳性对照药物是可行的,其佳用药方案为18 mg/kg,1次/d灌胃,GD 6~20连续用药15 d.

  • 贝伐珠单抗联合不同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不良反应

    作者:张宁刚;王育生;李秀秀;宋雪峰;温璐

    目的 总结贝伐珠单抗(Bev)与不同化疗药物联用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其特点. 方法 收集2010年4月至2016年12月在山西省肿瘤医院接受Bev联合化疗治疗的晚期结直肠患者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不同性别、年龄、治疗方案、Bev用药时间、患者化疗药相关和Bev相关不良反应的类型、分级、用药至出现不良反应的时间和转归. 结果 纳入分析的患者共83例,男性39例,女性44例;<65岁58例,≥65岁25例;结肠癌43例,直肠癌40例;采用Bev联合化疗一线治疗者45例(化疗采用mFOLFOX、FOLFIRI、氟尿嘧啶类单药方案者各18、22、5例);采用Bev联合化疗二线治疗者38例(化疗采用mFOLFOX、FOLFIRI、氟尿嘧啶类单药方案者各9、19、10例).83例患者中71例发生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152例次,31例发生Bev相关不良反应31例次,化疗药相关和Bev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5.5%和37.3%,在不良反应总例次中的占比分别为83.1%(152/183)和16.9%(31/183).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排在前5位者依次为骨髓抑制(59.0%,49/83)、恶心呕吐(51.8%,43/83)、乏力(19.3%,16/83)、末梢神经炎(15.7%,13/83)和肝功能异常(10.8%,9/83);1、2、3、4级不良反应分别占28.2%(20/71)、36.6%(26/71)、23.9%(17/71)和11.3%(8/71).Bev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高者为高血压(13.3%,11/83),以下依次为出血(12.0%,10/83)、血栓形成(6.0%,5/83)、肠穿孔(2.4%,2/83)、蛋白尿(2.4%,2/83)及伤口愈合综合征(1.2%,1/83);1、2、3、4级不良反应分别占58.1%(18/31)、19.4%(6/31)、16.1%(5/31)、6.5%(2/31).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后1~115 d,≤3个月者占73.2%(52/71);Bev相关不良反应出现在用药后5~130 d,≤3个月者占87.1%(27/31).以不同性别、年龄(<65岁和≥65岁)、使用时机(一线或二线)、使用Bev的累积量(≤6个周期和>6个周期)、与不同化疗方案联合(mFOLFOX、FOLFIRI、氟尿嘧啶类单药)等临床特征进行分层分析,不同临床特征组的化疗药及BEV相关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ev与mFOLFOX、FOLFIRI方案联合时发生3~4级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比例高于Bev联合氟尿嘧啶类单药方案(P<0.05),其余各临床特征组的化疗药及 Bev相关不良反应的级别分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 Bev联合不同化疗药物治疗晚期结直肠癌导致的不良反应主要为化疗药相关不良反应;化疗药相关和Bev相关不良反应均以1~2级居多,安全性较好.

  • 注射用丹参(冻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预警信号探讨

    作者:孙世光;范伟;戚冬梅;刘健;田月洁;谢彦军;孙蓉

    目的 探讨注射用丹参(冻干)不良反应的临床特征及预警信号. 方法 收集山东省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数据库2005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接收的注射用丹参(冻干)ADR报告,采用描述性统计方法分析ADR临床特征,采用比例报告比(PRR)法、报告比值比(ROR)法和贝叶斯判别可信区间递进神经网络模型(BCPNN)法对2005至2015年的ADR总体数据和每个年度的数据进行分析,挖掘ADR预警信号. 结果 纳入分析的ADR报告为887份,所涉及的887例患者中男性460例,女性427例;年龄3 d~91岁,平均(57.7 ±16.6)岁,≥45岁者占79.59%(706/877).887例患者共发生1 281例次ADR,主要累及皮肤和心脑血管系统,排序前10位者依次为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寒战、恶心、头痛、发热、心悸、头晕和注射部位反应,共1 152例次,占89.93%.出现ADR后均停用注射用丹参(冻干),经对症治疗后557例痊愈,330例好转.应用PRR法、ROR法和BCPNN法对ADR总体数据和年度数据进行分析的结果显示,皮疹(PR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5年;RO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BCPNN法:总体数据)、瘙痒(PRR法:总体数据,2012、2013、2015年;ROR法:总体数据,2012、2013年)、呼吸困难(PR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ROR法:总体数据,2008至2014年;BCPNN法:总体数据,2014年)、寒战(PRR法:总体数据,2007至2009年;ROR法:总体数据,2011至2013年;BCPNN法:总体数据,2012、2013年)可作为注射用丹参(冻干)的ADR预警信号. 结论 注射用丹参(冻干)所致ADR主要累及皮肤和心脑血管系统,皮疹、瘙痒、呼吸困难、寒战可作为注射用丹参(冻干)ADR发生的预警信号.

  • 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与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作者:范晴晴;谢菡;颜天华;葛卫红

    奥卡西平是临床常用的新型抗癫痫药物,是卡马西平的结构类似物,常用作不能耐受卡马西平患者的替代治疗药物.尽管耐受性优于卡马西平,但其皮肤不良反应仍较常见,严重的不良反应常导致停药.与卡马西平相似,HLA-B﹡15:02基因多态性与奥卡西平诱发的严重皮肤不良反应相关,但与斑丘疹的发生不相关联.HLA-A﹡13:02、HLA-B﹡38:02和HLA-B﹡40:02等可能是与奥卡西平致斑丘疹相关的HLAⅠ类基因,而HLA-DRB1﹡04:03是第1个被发现的与奥卡西平斑丘疹相关的HLAⅡ类基因.目前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的易感因素仍未完全明确,奥卡西平致斑丘疹与患者年龄、性别、体重和用药总剂量均不相关,而抗癫痫药物过敏史和非抗癫痫药物引发的过敏史可能为奥卡西平皮肤不良反应的危险因素.存在过敏史,特别是卡马西平过敏史的患者在使用奥卡西平前需要注意可能出现交叉过敏.对于出现斑丘疹的患者,在更换抗癫痫药物之前需进行HLA-B﹡15:02基因检测,而HLA-B﹡15:02阳性表达患者应避免使用芳香族类抗癫痫药物.

  • 奥沙利铂致周围神经病变及其防治研究进展

    作者:张学兰;张侠

    奥沙利铂常用于转移性结直肠癌治疗或辅助治疗。奥沙利铂所致周围神经病变是以末梢神经炎为特征的感觉神经病变,呈剂量限制性和依赖性。奥沙利铂所致急性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率为86%~95%,发生机制与药物在体内的代谢产物草酸盐有关,临床表现为冷刺激诱发或加剧的肢体末端感觉异常和感觉迟钝,具有可逆性。奥沙利铂所致慢性周围神经病变发生率与剂量相关,具有蓄积性和可逆性,发生机制可能与药物导致神经细胞受损以及改变痛觉信号的调制与传递有关,临床表现为末梢感觉减退或缺失、上下肢麻木等,严重时造成肢体功能障碍。患者在治疗期间避免冷刺激、适当延长药物静脉滴注时间、应用某些药物可预防或减轻奥沙利铂的神经毒性。

  • 妊娠期常用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风险防控

    作者:林小凤;王芳芳;费燕

    妊娠期用药对胎儿利弊并存.妊娠期常用药物包括:(1)血液和造血系统药物,以叶酸和铁剂为主,妊娠早期应用叶酸可减少胎儿神经管畸形及多种风险,但也可能影响胎儿骨骼形成.补充铁剂可有效降低母体贫血、新生儿低出生体重和早产风险.(2)消化和代谢系统药物,包括止吐药,抗酸药,镁、钙等矿物质,胰岛素和降糖药.维生素B6、H 1受体拮抗剂、三甲氧苯酰胺和甲氧氯普胺具有安全的止吐作用,但吩噻嗪类对胎儿具有致畸风险.(3)全身用抗感染药物,除临床多用的青霉素G、氨苄西林、哌拉西林、美洛西林外,还有难以通过胎盘屏障的大环内酯类,如罗红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应慎用对胎儿有毒性的克拉霉素和螺旋霉素.(4)皮肤病用药,应首选局部用药,包括炉甘石洗剂、抗真菌药、抗生素软膏和皮质类固醇软膏,对胎儿影响较小.妊娠期用药风险防控措施包括孕期安全用药教育、加强医务人员与妊娠期患者的沟通、为孕妇提供安全用药咨询和个体化用药建议.

    关键词: 妊娠 药物毒性 胎儿
  • 替诺福韦的肾脏-骨骼毒性及其防治

    作者:江宇泳;蔡晧东

    替诺福韦是一种新型核苷酸类逆转录酶抑制剂,用于治疗HIV感染和慢性乙型肝炎。替诺福韦的潜在肾毒性与药物在肾脏排泄有关,病理改变表现为肾小管损害,临床表现为血磷降低和血清肌酸升高,还可导致Fanconi综合征、间质性肾炎和急性肾衰竭。替诺福韦的骨毒性是肾毒性的继发表现,临床表现为肌无力、骨痛和骨折。替诺福韦对肾脏-骨骼损害与基础疾病、基因多态性、血药浓度和药物相互作用有关。服用替诺福韦的患者应定期监测肾功能、电解质,低磷血症患者给予补磷治疗。肌酐清除率﹤50 ml/min的患者应调整替诺福韦的给药剂量。大部分患者在停用替诺福韦后肾功能会明显改善,部分患者可发展为慢性肾病。

  • 舒尼替尼常见不良反应的分子机制

    作者:李娜

    舒尼替尼是一种靶向多种受体酪氨酸激酶(RTK)抑制剂,用于治疗晚期肾细胞癌、伊马替尼不耐受和伊马替尼耐药的难治性胃肠道间质瘤.舒尼替尼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疲劳与乏力,皮肤黏膜不良反应(手足皮肤反应、皮肤颜色改变、头发色素脱失、甲下线状出血、口腔炎、脱发等),心血管不良反应(高血压、有/无症状的左心室射血分数下降、心功能衰竭等),以及甲状腺功能减退等.舒尼替尼致疲劳与乏力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一磷酸腺苷依赖的蛋白激酶、诱发缺氧和影响葡萄糖转运及降低摄取葡萄糖的能力有关.舒尼替尼致皮肤黏膜不良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阻断黑素细胞小眼畸形相关转录因子的激活、抑制信号传导与转录激活因子3、促进Fas/FasL表达及诱发线粒体损伤有关.舒尼替尼致心血管不良反应的机制可能与其对心脏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脱靶效应并抑制心脏血管生成、抑制核糖体蛋白S6激酶和一磷酸腺苷依赖性蛋白激酶、诱发线粒体损伤及抑制一氧化氮生成有关.舒尼替尼致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机制可能与其抗血管生成致甲状腺血供减少以及抑制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活性有关.

  • 药源性男性乳腺发育症研究进展

    作者:张爱玲;秦贵军;孟海阳;刘艳霞;张晓坚

    药源性男性乳腺发育症是药物引起的男性体内雌激素和雄激素水平失衡进而导致乳房异常增大的病症,其在男性乳腺发育症中占10% ~ 25%.酮康唑、螺内酯、伊马替尼、比卡鲁胺、非那雄胺、西咪替丁等常用药物均可诱发男性乳腺发育症,临床表现为乳房胀痛、压痛、泌乳等症状,实验室检查可发现患者血清和尿液中雌二醇、雌三醇水平升高,血清促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以及睾酮水平降低.药源性男性乳腺发育症患者停药后症状不能消退者可给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发育时间超过1年或药物治疗不佳者,可手术切除乳腺组织.

852 条记录 6/43 页 « 12345678...424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