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服用人参及其活性成分对运动能力的影响

    作者:唐晖;彭光辉;贺洪;刘小翔

    在中国、韩国及其它远东地区,人参一直作为一种滋补强身的传统中药而被广泛服用.在美国及欧洲,人参及其制品的消费亦日趋增长.据估计,在美国,人参及其制品的年销售额已达到3亿美元[1].人参来自人参属植物的根,中国人参(高丽参)为常见,其它种类有日本人参、西洋参等.中国人参(以下简称为人参)性温,能兴奋中枢神经、升高体温;而西洋参性寒,镇静、怯痛、解热.据《神农本草经》,人参具有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明目、开心益智,久服有轻身延年之功效.现代药理学已经证明,人参的主要有效成分是人参皂甙,另外还含有90余种化合物,如糖、生物碱及各种氨基酸等.目前,从植物人参中已分离并确定了结构的皂甙成分计40余种,主要有二醇组皂甙和三醇组皂甙.近来,运动员亦服用人参及其制品以增强机体运动能力.然而,对于人参及其活性成分是否真正能够提高机体运动能力及长期服用人参是否安全还存在争议.

  • 熊胆的实验研究现状

    作者:苗明三;方晓燕

    熊以脂人药,早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性寒味苦药,具有清热解毒息风止痉,清肝明目之效.据<本草纲目>记载熊胆的原动物为熊科狗熊属动物或熊科熊属动物棕熊.熊胆始出<药性论>,曰:"熊胆恶防己、地黄.主小儿五甘疳,杀虫,治恶疮."<本草纲目>对熊胆的药性药理曰:"熊胆苦入心,寒胜热,手少阴,厥阴,足阳明经药也.故以凉心,平肝,杀虫,为惊痫,痊忤,翳障,疳痔,虫牙,蛔痛之剂焉."现代药理及临床证实,熊胆有强心解痉抗惊作用,能利胆,降血脂,对结膜炎,痔疮和喉炎有明显疗效[1].

  • 中药毒性与不良反应

    作者:李太红;冯国旗

    一般认为,中药大多是植物、动物、矿物药,性平毒性小,流传着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健身",中药治疗属"自然疗法、安全、药食同源"等观点.然而,药物的两重性是药物作用的基本规律之一,中药也不例外.早在《神农本草经》中就提出了有关药物不良反应的概念,即将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下品多毒,不可久服"[1],如大戟、芫花、甘遂、乌头、狼毒等.这里仅就中药引起的精神神经不良反应作一简要介绍:

  • 论蛇的药、食用价值与市场发展前景

    作者:李滋星

    蛇的药用价值:蛇在我国传统医学上的应用历史悠久,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著名的医学名著《神农本草经》、《本草纲目》、《开宝本草》、《本草求真》和《中草药大辞典》中均有详细记载.一致公认:蛇具有平肝明目、养心安神、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活血化淤、攻毒散结、免疫抗病、强骨健身、滋阴补阳、乌发固齿、降脂降糖、美容养颜.据中医药学统计,用蛇入药的方剂有近百种,用蛇配制的中成药制剂达几十种.

  • 浅析中药芡实对蛋白尿的治疗作用

    作者:宋晶;吴启南

    芡实是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1],历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均有记载,为睡莲科植物芡Euryale ferox Saljsb.的成熟种仁.

  • 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的临床研究

    作者:丛欣;金宗山

    黄芪,<神农本草经>言:"…甘,微温.…归手足太阴经(肺脾两经)…补气升阳,固表止汗,利水消肿,托毒生肌".主治各种气虚之症而黄芪注射液系黄芪提取物,内含黄芪皂甙,2,4-二羟基-5,6-二甲氧基异黄烷,葡萄糖醛酸,熊竹素,毛蕊异黄酮等[1].具有①扩张血管平滑肌,改善微循环;②抑制血小板聚集;③正性肌力作用;④提高免疫;⑤降低丙三醛MDA,升高过氧化物歧化酶(SOD),清除自由基等;⑥利尿;⑦调节心律,等治疗作用.笔者运用黄芪注射液治疗缺血性心脏病(CHD)取得良好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 冬虫夏草的真伪鉴别

    作者:吴晓霞

    冬虫夏草为常用中药,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本草从新>载:"冬在土中,身活如老蚕,有毛能动,至夏则毛出土上,连身具化为草",故名(别名:冬虫草、虫草).为麦角菌科真菌冬虫夏草Cordyceps sinensis(Berk.)Sacc寄生在蝙蝠蛾科昆虫幼虫上的子座及幼虫尸体的复合体[1].

  • 还原板蓝根的本色

    作者:张超英

    板蓝根是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干燥根,主产于华东、华北及陕西等地.作为一种常用的清热解毒药,板蓝根的用药历史可谓悠久,远至汉代在我国早的中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即有记载,并被列为上品.<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1985版、1990版、1995版、2000版等亦连续收载了板蓝根,这足以证明,板蓝根有着确实的疗效.

  • 祛病强肾鉴鹿茸

    作者:王兴雷

    茸者,柔软纤细之毛.鹿茸,也就是雄鹿含有细毛的嫩角.鹿茸在《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凡药之中品者养性.中品之药可除病,能令毒虫不加,恶气不行.这就是说鹿茸可保养身体祛除疾病,但使用它必须对证,体质壮实的人是忌服的.性味功效鹿茸,性温,味甘、咸.本品为血肉有情之品,甘温质柔,性虽温热而不刚燥,即可峻补元阳又可兼以生精,无论真阳或精髓亏虚皆可服用.本品入肝肾二经,肝主藏血而生筋,肾主藏精而主骨.故可强筋骨,益精血,壮肾阳.因督脉为肾之外垣,亦可温养督脉而治疗男子阳痿不举、女子宫寒不孕.肾为先天之本藏先天之精,受之于父母,故鹿茸又可治疗小儿先天不足之行迟齿迟.

  • 有价无市论犀黄

    作者:王兴雷

    牛黄之黄在现代汉语成语中,“牛黄狗宝”是贬义词,但在中药中,它们自古就被视作药中之贵.牛黄为牛科动物或水牛的胆囊、胆管或肝管中的结石.《名医》日:生晋地,于牛得之.牛之黄,牛之病也.其病在心及肝胆之间,凝结成黄.“黄”原是指它的色泽,但以后逐渐演变成结石的代称.牛黄之“牛”牛黄味苦性凉.人心、肝经.功于息风止痉,清心开窍,豁痰镇惊,清热解毒.牛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中医认为作为病态结石的牛黄是牛的心及肝胆之间邪气凝结而成的,所以能治人的心及肝胆之病.

  • 本草上品话黄芪

    作者:

    作为常用的中医药材和民间草药,黄芪在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早在东汉时期的第一部药书<神农本草经>就将其列为上品.

  • 杜仲及其复方抗感染药理研究

    作者:张燕平;孙艳;王丽华

    杜仲,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杜仲科杜仲属植物落叶乔木杜仲Eucommia ulmoides Oliv的干燥树皮,主含有木脂素及其苷类、环烯醚萜类、有机酸类及氨基酸、杜仲胶、微量元素等.

  • 近年来有关细辛用法用量研究的综述

    作者:顾苏俊

    中药细辛出自<神农本草经>"上品",药性辛温,既能外散风寒,祛风止痛,又能内祛阴寒,有温肺化饮、镇咳祛痰的功效,临床用于感冒头痛、牙痛、鼻塞、风湿痹痛,痰饮咳喘等症,属常用中药.细辛虽属常用中药,但因其毒性较大,用量过大则会导致呼吸中枢完全麻痹而死亡,所以中医早有"细辛不过钱"的说法,我国历版药典也均规定其常用量为1~3g.

  • 中药苍术炮制历史沿革研究

    作者:朴盛时;朴钟旭;原思通

    苍术又名茅术、赤术、北苍术等.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但<本经>仅言"术",无"苍"、"白"之分.陶弘景<本草经集注>分赤术、白术.根据<本草经集注>中"赤术叶细无桠,根小苦而多膏"的记载,陶氏所述之"赤术"即苍术.至宋代,<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始用"苍术"之名.苍术系菊科植物茅苍术[ Atractylodes lancea (Thunb.) DC. ]或北苍术[ Atractylodes chinensis (DC. )Koidz. ]的干燥根茎.

  • 《神农本草经》药学成就探析

    作者:谭同来;文加进

    炎帝神农以姜水成,生而异德,故以姜为姓.始作耒耜,教民耕种,号神农,自西徂东[1].作赭鞭、钩钅制,从六阴阳,与太乙巡五岳四渎,土地所生草石,骨肉心灰、皮、毛羽,万千类,皆鞭问之,得其所能治主,当其五味,一日七十毒[2].遂有神农本草三卷.这就是古代文献记载<神农本草经>的来历注脚.其实史学家认为:药性始于神农,上古之时,刀圭火齐,书契未作,文字未传,并非开天明道之始祖"述而不作”,而是后人"信而好古”,著书立说必高远其所从来."故为道者,必托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学.”[3]<神农本草经>约成书于公元200年,历经战国、秦、汉时人增益而成.总结了公元2世纪以前我国治疗用药的经验,但原书已佚亡,早见于梁<七录>,辗转保存于历代本草著作中.晋唐时期,医家奉之为"用药之圭臬,临证之津梁.”翕然宗之.笔者根据清*孙星衍辑的<神农本草经>,就本书的药学成就作一探析,不妥之处,就正于同道.1 三品定位,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科学理论的确立,无不是通过反复的生活、生产和科学实践,再从反复认识中得出正确的理性结论.刘恕<通鉴外记>云:"民有疾病,未知药石,炎帝始尝草木之滋味,水泉之甘苦,尝一日而遇七十毒,神而化之……,以疗民疾.”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先民们为生存而采食和狩猎,接触并逐渐了解了这些植物和动物、矿石及其对人体的影响,在辨识和使用过程中,有意识地尝试、观察,逐步积累了零星、分散、肤浅的药物知识,并为此付出过沉重的代价.直至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的变法风起云涌,社会改革促进了社会生产力的提高.秦、汉王朝的先后建立,使封建制度进一步巩固,社会经济也得到了新的发展.科学技术和文化在这样深厚的社会土壤上得以蓬勃发展,医药学也出现了历史上第一个发展高潮.然而,大千世界,物竞天择,物各有性,性各有用,其可供药者,俯拾皆是.举凡土石草木,鸟兽虫鱼,宏微巨细,无所不包,千姿百态,琳琅满目.该书已初见前人总结的用药经验,构建药物分类体系.<神农本草经>序录云:"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赢者本中经.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疾者本下经.”书凡三卷,载药365种,法365度,一度一日,以成一岁.其中收集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采用有毒无毒,区畛物类的方法.以上品"主养命以应天”,中品"主养性以应人”,下品"主治病以应地”的三品定位为纲,依次介绍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功用.逐一条陈,目随纲举,较好地解决了药物汇集的编写体例,井井有条地展示了中药的性能归类.这种上中下三品之分虽然比较原始,但已肇具药物分类之端倪.延续千年,积习成规,罕能厘正.后世许多综合性本草著作仍未逾三品之窠臼.如梁代陶弘景<神农本草经集注>、唐代<新修本草>、宋代<证类本草>都是在它的基础上增补而成.2 药分性味,探究药性理论之渊薮<神农本草经>以四气五味,君臣佐使,有毒无毒总括药物的性能,均建立在"格物穷理”的实践精神上,通过"仰观天之六气,俯察地之五行,论草木、金石、禽兽之行,而合于人之五脏、六腑、十二经脉”[4].受宇宙整体观和朴素的阴阳五行学说支配,提出了中药的基本性能,并指出"不得违越”.2.1 四气五味定药性 <神农本草经>序例云:"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标明药性寒热时,但不言气,独以味字冠之,而寒热、温凉四气之中,药物记载并无凉性之品,主要涉及寒、微寒、温、微温和平5种药性,其中记载温性的药有95种、热性药1种、寒性药125种、平性的药123种;五味中酸味的药有15种、苦味的药有128种、辛味的药98种、甘味的药79种、咸味的药35种.这些都是先民们长期的口感揣摩感知和按五行标味,将赤、黄、青、白、黑取象比类而定的,后世医家精其气味,识其阴阳,用药之要矢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2.2 君臣佐使明配伍在<神农本草经>中,借鉴封建帝王的官爵俸位以指导药物的配伍使用,提纲契领,独具首创.书中上品药为君,有许多是久服可以健身延年的营养滋补药,如人参、大枣、甘草、枸杞、山药等;中品药为臣药,有许多是可以提高抗病能力或抑制某些疾病的药物,如黄芪、百合、沙参、栝蒌、五味子、黄连等.下品药为佐使药,是用来除寒热邪气,破积愈疾的药物,其性味较猛烈.如大戟、莞花、乌头、附子、狼毒等.并且概之以"主养命”、"主养性”、"主治病”,以警示人们对药物配伍规律的界定,后世医学依此用来作为方剂的组方配伍规律.此外,书中还提出了"当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的原则以指导药物配伍使用.2.3 有毒无毒归药类在<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有毒无毒作为归类的标准.书中认为:上品"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中品无毒有毒,用时"斟酌其宜”;下品"多毒,不可久服”.其中中下品明示干漆、白头翁两味无毒,其余均属有毒之范畴,聚毒可供医事243味.书中强调指出"药物有大毒,不可入口鼻耳目者,即杀人.一曰钩吻,二曰鸱,三曰阴命,四曰内童,五曰鸩羽,六曰[5]”并且详细记载了服药后中毒的解救方法:"一曰狼毒,古斯解之;二曰巴头,藿汁解之;三曰黎,芦汤解之;四曰天雄、乌头,大豆解之;五曰斑蝥,戌盐解之.毒菜害小儿,乳汁解,先食饮二升.”[5]这些用来减轻或消除其毒性的措施至今仍有借鉴之作用.3 药证对应,确立诊疗病名之雏形<神农本草经>不仅"序药性之源本”,而且也"论病名之形诊”,该书除如实记载药物应用外,已开始注意对一些药物应用进行归纳,并提炼出功效以指导临床.如石苇"利小便、水道”、大黄"推陈致新”、茺蔚子"明目”、桑寄生"安胎”等.全书记载药物主治病证170多种,包括现在的内、外、妇、儿等各科疾病.其中痈疽、鼠痿、头痛、痿证、痹证、痉证、积聚、肠氵辟、下痢、奔豚、黄疸、腰痛等沿用至今.<神农本草经>叙述药物的功用时,药证对应、主治互参,使人一目了然.其药证对应的形式有:3.1 一味药对应多个病证如黄芪条:"主痈疽、久败疮,排脓止痛,大风癞疾,五痔鼠瘘.”肉苁蓉条:"主五劳七伤、补中、除痉中寒热痛,并养五脏、强阴益精气、多子、妇人微瘕.”3.2 多味药对应一个病证 <神农本草经>中:如麻黄、干姜、五味子、紫菀、款冬花等药物均载录主"咳逆上气”;黄连与赤石脂载其均能"主肠氵辟”.这种看似简单的记载,闪烁着古代医学家"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朴素辨证观.书中记载的许多药物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如麻黄治喘、黄连治痢、阿胶止血、人参补虚、乌头止痛、猪苓利水、半夏止咳、茵陈退黄、海藻疗瘿、常山截疟等仍为当今医家所推崇.总之,<神农本草经>为我们研究秦汉以至战国之际的医药情况,留下了一批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不仅是我国现存的早的药学专著,而且也是第一部研究传统延缓衰老的药物专著.伟哉炎帝:将随民族生命永生,壮哉<神农本草经>:性理至精微、格物之经典.

  • 大黄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作者:黄娟;张庆莲;皮凤娟;邵单炫

    大黄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今已有1 000多年的药用历史.为蓼科植物掌叶大黄Rheum palmatum L、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guticum Maxim.ex Balf.或药用大黄Rheum officinale Baill.的干燥根和根茎.性味苦寒,归大肠、脾、胃、肝、心经,具有泻下攻积、清热泻火、凉血解毒、逐瘀通经等功效[1].其主要有效成分为大黄素、大黄酸、大黄酚、大黄素甲醚、芦荟大黄素等.大黄在临床应用极其广泛,现就近年来其药理作用的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必须重视中药的不良反应

    作者:徐德生;刘力

    随着中药应用的日益普及和扩大,以及中医药正在走向世界,重视和研究中药的不良反应,已经是医药工作者面临的严峻课题。 1 正确看待中药的不良反应 中医药学是有着几千年历史的学科,是一座伟大的宝库,为华夏民族的繁衍和健康做出了积极贡献。但是,这并不能说中医药无一弊。目前,尚有不少人对中药的认识似乎还有一个误区,认为中药无毒副作用。应该说,中药与西药相比,不良反应没有那么严重和直接,但是其不良反应确实是存在。《淮南子》曰:“神家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周礼·天官冢宰》云:“医师掌医之政令,聚毒药以供医事”。《东汉·郑玄》注:“毒药,药之辛苦者,药之物恒多毒”。表明在周代以前有“以毒为药”的传统。我们的祖先已认识到药物的两重性,即“毒”与“药”不可分。“毒”正是药物治疗作用的体现。现存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中载药 365种,其中有很多“有毒”的记载。特别是其中的下品,有“有毒,不可久服”之说。当然,这种对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是比较肤浅的、粗线条的。

  • 中成药中川贝母使用问题的商榷

    作者:武为宝;殷荷芳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据<本草图经>记载:"贝母生晋地,今河中,江陵府、郢、寿、随、郑、蔡、润、滁州皆有之."在明代之前,使用上不分.自清代赵学敏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始将贝母分为川贝母和浙贝母.2000年版<中国药典>收载的川贝母系百合科植物川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暗紫贝母Fritillaria unibracteata Hsiao et K.C.Hsia、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skii Maxim.或梭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的干燥鳞茎.

  • 复方丹参注射液的临床应用新进展

    作者:韩朝宏

    丹参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Saliva miltiorrhiza)的干燥根及根茎,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其化学成分主要为丹参酮及其异构体,是常用的活血化淤中药.其制剂复方丹参注射液广泛应用于脑梗塞、肺心病、心绞痛等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随着临床研究的深入,在内科、外科、儿科、五官科等其他临床领域也应用较为广泛,现综述如下.

  • 国家药品标准中丹参的质量控制情况

    作者:肖禾;宋民宪;赖娟

    丹参为唇形科植物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 Bag)的干燥根及根茎.是中药中应用早、广泛的药物之一,根据现有文献,丹参首载于<神农本草经>,至<中国药典>1963年版起各版均有收载,其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之功效[1],临床用于心血管疾病、急慢性肝炎、抗菌消炎等[2].

1042 条记录 8/53 页 « 12...567891011...525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