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学术期刊 > 基础医学 > 微循环学杂志

微循环学

微循环学杂志

Chinese Journal of Microcirculation 미순환학잡지

统计源期刊
  •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中国病理生理学会微循环专业委员会
  • 影响因子: 0.96
  • 审稿时间: 1-3个月
  • 国际刊号: 1005-1740
  • 国内刊号: 42-1321/R
  • 发行周期: 季刊
  • 邮发: 38-201
  • 曾用名: 微循环学
  • 创刊时间: 1991
  • 语言: 英文
  • 编辑单位: 《微循环学杂志》编辑委员会
  • 出版地区: 湖北
  • 主编: 李艳
  • 类 别: 基础医学
期刊荣誉:
  •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对培养内皮细胞VEGF受体表达的影响

    作者:郝亚荣;李庚山;杨波;赵志明;黄从新

    目的:为探讨VEGF对培养内皮细胞( EC ) VEGF受体表达的影响。方法:将培养的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随机分为4组:(1)正常对照组:(2)低氧培养组;(3)VEGF 10 ng/ml组;(4)低氧+VEGF 10ng/ml组。HUVEC低氧培养参照Kuwara等介绍的方法并加以改进。HUVEC VEGF 受体的检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结果:采用简易低氧培养法,48 h内培养液氧分压维持在58 mmHg;与对照组相比,低氧培养组、VEGF组和低氧+VEGF组HUVEC VEGF受体Flk- 1/KDR阳性细胞数增多,强度增加;但未检测到VEGF受体Flt-1表达。结论:低氧可使HUVEC表面的VEGF受体Flk-1/KDR表达增加VEGF同源上调其受体Flk- 1/KDR低氧和VEGF在调节VEGF受体Flk- 1/KDR方面有协调作用。

  • 糖尿病大鼠心肌血管紧张素Ⅱ和一氧化氮的动态变化

    作者:王国宏;袁申元;边延涛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心肌局部血管紧张素Ⅱ(Ang Ⅱ )和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的动态变化。方法:实验动物分为三月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各8只;六月对照组和糖尿病组各10只;分别于3个月、6个月杀栓,测定AⅡ、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NO的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iNOS)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心肌局部AngⅡ、ACE三个月时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六个月时明显增高,呈动态增加;血浆AngⅡ、ACE明显持续增高。心肌局部及血浆一氧化氮代谢产物硝酸盐/亚硝酸盐含量从三个月起较对照组明显降低,到六个月时进一步减低,iNOS表达呈持续阳性。结论:糖尿病心肌局部AngⅡ的不断增高和NO的持续减低可能共同参与了糖尿病心肌病的发生。

  • 局部振动对循环系统内分泌激素影响的实验研究

    作者:林立;张强;郭子林;曾晓立;聂继池;王林

    目的:探讨局部振动对家兔循环系统内分泌激素的影响及其意义。方法:将家兔随机分为A组(接振强度49 m/s2)、B组(接振强度15. 31m/s2)、C组(接振强度26.26m/s2)和1个对照组,分别于接振后不同接振前和接振后10天、20天和30天测定各组家兔血浆内皮素、心钠素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结果:随接振时间延长和接振强度增大,各组血浆内皮素、心钠素及血清血管紧张素Ⅱ的浓度较接振前和对照组均有增高或显著增高趋势(P<0.05~0.01)。结论:局部振动可致家兔循环系统内分泌激素浓度的改变,这种改变可能与振动性血管损伤发生机制有一定联

  • 冷习服对重度冻伤地鼠颊囊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杨增仁;刘嘉瀛;颜培华

    目的:观察冷习服地鼠颊囊冻伤前后微循环的变化,为探讨冷习服机理提供依据。方法:在恒温观察舱内,通过电视摄录系统先观察冷习服及对照组地鼠颊囊微循环,然后分别冻结各组地鼠颊囊,再连续观察冻结融化后微循环的改变2 h。结果:冻伤后各组地鼠颊囊微循环均出现明显障碍;冷习服组微循环恶化的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结论:冷习服地鼠微循环系统发生了适应性改变,这是增强机体抗冻能力的重要因素之一。

  • 脑缺血再灌注后血栓形成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

    作者:赵秀梅;刘育英;李健;邓新立

    目的:在动物活体模型上,连续观察脑缺血/再灌注时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测量缺血/再灌注不同时期血浆纤维蛋白原的变化。方法:用夹闭沙土鼠双侧颈总动脉的方法复制脑缺血再灌注模型。颈动脉注入0.067%异硫氢酸荧光黄(FITC)0.2ml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脑软膜微血管内血栓形成的过程,并在缺血15 min、30 min、再灌注30 min、1 h、6 h时采血,用凝血酶凝固法测量血浆纤维蛋白原。结果:单纯缺血期血流速度明显减慢,细动脉、细静脉管径缩小,有部分毛细血管内血流停滞。再灌注后,血流速度加快,随再灌时间的延长,白细胞粘附、贴壁明显增多,血管内皮增厚,纤维蛋白丝网络血细胞及血小板,呈絮状团块附着在血管内壁上,逐渐形成壁栓,阻碍血细胞的流过。缺血期和再灌注后血浆纤维蛋白原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以缺血30min和再灌1 h时增高为明显(P<0.01)。再灌6 h时又明显降低,与单纯缺血30 min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再灌注后快速恢复的血流加重了内皮细胞的损伤,白细胞、血小板粘附,导致血栓形成,并认为血浆纤维蛋白的形成在此病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新型溶栓药-葡激酶对实验性脑微血栓溶栓效果的观察

    作者:郑宏宇;李媛媛;赵汉青;张叔伦;徐广峰

    目的:探讨国产葡激酶对脑微血管富血小板血栓的溶栓效果。方法:在成功建立了金黄地鼠软脑膜微动脉富血小板血栓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显微—录像图像监视系统动态观察了双龙葡激酶三个剂量组的溶栓效果,并与生理盐水及尿激酶作对比,记录分析溶栓、再栓及出血等情况。结果:四个用药组均比生理盐水对照组有显著溶栓效果;双龙葡激酶三个剂量组均比尿激酶对照组有显著溶栓效果。结论:对于富血小板血栓,双龙葡激酶具有较好的溶解效果,该效果优于尿激酶。

  • 刺激中缝背核观察尼莫地平及颈交感神经对家兔脑皮质微血流的影响

    作者:房玉珍;陈连壁;夏作理;高美常;杨明峰

    目的:探讨电刺激兔中缝背核(DRN)对家兔脑皮质微血流的影响及其机理。方法:应用氢清除法测定局部脑组织血流(rCBF)及观测软脑膜血管微循环。结果:电刺激DRN后脑皮质rCBF减少44.2%(P<0.01),软脑膜微动脉管径缩小,血流速度减慢,而尼莫地平可取消其作用。切断颈交感神经后再刺激DRN,rCBF减少15.8%(P<0.05)。结论:电刺激DRN可导致脑皮质微动脉收缩,局部血流减少。尼莫地平可解除脑皮质微血管痉挛。切断颈交感神经有降低rCBF的作用。

  • AngⅡ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与迁移效应的实验研究

    作者:何作云;李爱民

    目的:探讨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单克隆抗体( MCP- 1 mcAB)或拮抗血管紧张素Ⅱ(AngⅡ)介导的血管平滑肌细胞( VSMCs )增殖与迁移效应的可能性,为防治动脉硬化(AS)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改良的Boyden小室法检测VSMCs的迁移效应;以MTT法、3HTdR掺入法、3H-脯氨酸标记法和VSMCs计数评价VSMCs的增殖效应;将培养的VSMCs分为5组:2%胎牛血清(2%FCS)组、AngⅡ组(其浓度为10-10~10-6Mol/L)、Losartan组(其浓度为10-7~10-5Mol/L)、MCP-1 mcAb组(终浓度为10μg/ml)和阳性对照组(含5%的酵母多糖活化血清)。结果:(1)Ⅱ具有剂量依赖性地促进VSMCs的增殖与迁移效应;(2)MCP- 1 mcAb、 Losartan能有效地拮抗Ⅱ介导的VSMCs增殖与迁移效应。结论:MCP- 1 mcAb、 Losartan拮抗VSMCs的增殖与迁移效应为其防治AS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 老年人不同高血压类型与血液流变性变化的关系

    作者:侯延丽

    为了探讨老年人高血压类型与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关系,我们对146例老年高血压病患者,检测其血液流变性的有关指标,并结合高血压的类型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 Ⅱ型糖尿病患者血液流变性的变化及意义

    作者:吕程;史敬林

    糖尿病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疾病,可导致多种并发症,多数患者血液流变性异常,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高粘滞血症及微循环障碍,本文对15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进行观察,结果报告如下.

  • 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对比分析

    作者:张华军;张倩;余薇

    为了解病毒性肝炎、肝癌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及其与病情的关系,我们对260例患者进行了有关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本文2000-12-10收到,2001-03-06修回,2001-04-18接受

  • 高血压病患者的血液流变性变化

    作者:胡东达;李庆华

    为探讨高血压病与血液流变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我们自1998年3月~1999年5月对100列高血压病患者及60例健康体检者进行血液流变学检查,以观察高血压病的血液流变学改变.

  • 几种疾病血小板聚集试验的观察

    作者:耿明霞

    血小板在血栓性疾病的形成及发病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白色血栓的主要成分是血小板,且常发生在动脉内,血流速度较快是形成的因素之一,血管壁受损,血小板的粘附、聚集是重要因素,血小板计数增高时,血栓形成的危险性增大,但血小板的粘附、聚集、释放反应等增强是许多疾病中血栓形成的重要条件[1].我室以二磷酸腺苷(ADP)作为诱聚剂,对在我院住院的240例确诊的脑硬塞、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病人进行了血小板聚集功能测定,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资料.

  • 肌钙蛋白T阳性的甲襞微循环特征

    作者:贾波;贺长年

    目的:通过观察肌钙蛋白T阳性患者的甲襞微循环变化,分析心肌微循环障碍与外周微循环的关系。方法:选取肌钙蛋白T阳性的患者,检测其甲襞微循环并根据田牛微循环评分标准进行观察比较。结果:观察组的外周形态、流态及袢周形态积分值与正常对照组比均有明显增加(P均<0.01)。结论:心肌微循环障碍与外周微循环障碍呈平行关系,这为临床早期预防疾病、诊断病情,提供了一项客观依据。

  • 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可;光雪峰;章克信;左明鲜;霍琳;阮志敏;楚天舒

    目的:评价灯盏花注射液治疗冠心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32例确诊冠心病病人,用灯盏花注射液250ml每日一次静滴,疗程14~16天,分别于用药前后观察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指标。结果:用药后甲襞微循环、血液流变性等有关指标明显改善。结论:灯盏花注射液能改善冠心病患者的微循环及血粘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药物。

  • 龙舒泰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微循环的影响

    作者:陈月琴;赖尧基;李作汉;张治国

    目的:对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口服蚓激酶制剂龙舒泰前后微循环进行检测以评价龙舒泰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脑血管疾病患者162例,予龙舒泰口服,监测其甲襞微循环。结果:(1)微循环示:服龙舒泰前,162例患者异常率超过60.8%,服用龙舒泰三个疗程后,改善显著(P<0.01)。(2)结合临床疗效评价:总有效率达78.4%。结论:龙舒泰通过改善微循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

  • 淋巴管内皮细胞的体外研究

    作者:高杰;刘执玉

    淋巴管内皮细胞(LEC)衬覆于淋巴系统管道的管腔面,是构成淋巴管壁的主要结构,参与维持体液平衡,调节淋巴细胞再循环和机体的免疫反应以及疾病(如炎症、肿瘤)的淋巴管扩散等生理、病理过程,并起重要作用.

  • 血管内皮细胞与核因子-kB

    作者:王海蓉;李建军;蒋锡嘉;许家俐

    血管内皮细胞(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VEC)不仅是血管内外物质交换和主动运输的一道通透性屏障,还具有其它多方面的功能,如保持血管内膜的完整,维持循环血液在血管内的流动状态;释放NO、前列环素、内皮素等小分子物质,调节血管的收缩和舒张,从而维持血管的张力;合成膜底层的胶原和蛋白多糖以及免疫调节功能等.VEC功能障碍时,血管舒缩异常、张力增加;血小板粘附和聚集,凝血活性增强和血栓形成;单核细胞聚集、炎症浸润等.有报道认为VEC功能失调是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病变中重要的起始事件.

  •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与粘附分子

    作者:孙丽莎;杨露春

    实验与临床研究已经证实脑缺血后的病理过程中有明显的炎性反应,目前主要研究与炎性细胞浸润有关的粘附分子和脑血管内皮方面.

  • 高脂血症血液流变与细胞流变性变化机理的研究

    作者:邢海燕;金永娟;朱文云;马丽;李宏妹

    目的:探讨血清胆固醇(TCh)对血液流变性及细胞流变性的影啊及其机理。方法:分别采用激光衍射法、荧光偏振法、硝基蓝四唑(NBT)实验、间接免疫荧光法及剪切力耐受法测定红细胞(RBC)的变形性、RBC膜的流动性、白细胞(WBC)的活化及粘附性。结果:随着TCh的升高,RBC的膜流动性降低,变形性下降,WBC的自发活化率显著升高(P<0.01),粘附分子表达及粘附率亦升高。结论:由于血脂异常引起的WBC活化并释放自由基及RBC的变形性改变在高脂血症的细胞及血液液变行为中起着关键作用。

  • 流体切应力和Ox-LDL对内皮细胞表面ICAM-1表达的影响

    作者:李宏妹;邢海燕;马丽;朱文云;金永娟

    目的:研究动脉粥样硬化(AS)的危险因素高脂血症、流体切应力及二者共同作用对血管内皮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 ICAM-1 )表达的影响。方法:以人脐静脉内皮细胞(HUVECs)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化ACB方法,观测Ox-LDL、流体切应力及二者共同作用对HUVECs的粘附分子ICAM-1表达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1)Ox-LDL显著增加HUVECs表面ICAM- 1表达;(2)流体切应力使HUVECs表面ICAM-1表达增加,但ICAM- 1的表达随时间依赖性增加的趋势不明显;(3)共同作用后, HUVECs ICAM-1的表达较基础表达显著增加。结论:Ox-LDL、流体切应力的改变及二者共同作用显著增加H-UVECs表面ICAM-1表达。

  • 阿勒泰地区92例汉族与哈萨克族高粘血症患者全血粘度与红细胞刚性指数的测定分析

    作者:刘长林;金兆清;张正学;薛越

    目的:了解汉族与哈萨克族高粘血症患者在切变率80s-1条件下,全血粘度(ηb)及间接法测定的红细胞刚性指数(TK)情况。方法:用锥板式血液粘度仪测定全血粘度及间接法测定红细胞刚性指数。结果:汉族ηb及TK显著高于哈萨克族。结论:汉族与哈萨克族高粘血症患者ηb的升高与TK的升高有重要关系。生活习惯的重大差异可能是导致二个民族间差异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 进入高原血粘度增高与红细胞增多及自由基的关系

    作者:程守科;于军一;闫韵洪;司本辉;祝存英;宋茂春

    目的:探讨进入高原人血粘度增高与红细胞增多及自由基反应之间的关系。方法:对居平原战士、进入高原1年和进入高原1个月的平原籍战士静息时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全血SOD-1进行检测。并对进入高原1个月的平原籍战士运动前、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 h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和全血SOD-1进行检测。结果:进入高原1个月和1年战士组血液粘度、红细胞压积逐步升高,而全血SOD-1逐步下降,进入高原1年战士组和平原战士组比较相差非常显著(P<0.01);进入高原1个月的战士运动后即刻和运动后1 h红细胞压积无明显改变(P<0. 05),而全血SOD-1下降,血粘度升高,和运动前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0.01)。结论:提示进入高原人血粘度增高除红细胞增多原因外,尚有氧自由基反应的参与。

  • 自制促乳剂对大鼠乳房微循环的影响及泌乳机理研究

    作者:张丽敏;刘育英;何文娟;张淑珍

    目的:研究自制促乳剂(PBP)对大鼠乳房微循环的影响和促乳机理。方法:用微循环显微录相摄像系统及步进慢放方式观察PBP的作用。结果:(1)增加了乳房血流量和微血管血流速度。(2)使乳头乳腺微血管管径一直维持在24.4±0.28μm,而对照组为4.6±0.21 μm。(3)乳头乳腺微血管密度PBP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4)乳头微血管构型由树枝型转为网囊型。镜下可见二组均为线流,偶见白细胞闪烁而过。(5)乳鼠体重在出生0 h二组无差异(P>0.05)。结论:PBP对大鼠乳房有正向调节作用,可促进乳汁分泌。泌乳机理是通过对乳房微血管构型的改变,增加了单位面积的微血管数目、管径,从而使乳房微血管血流量增多。

  • 异位散对子宫内膜异位症家兔的球结膜微循环及血管活性物质的影响

    作者:吴凡;陈锋;胡家才

    目的:探讨中药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复制动物模型进行研究。结果:发现子宫内膜异位症家兔的球结膜微循环出现明显障碍,经异位散治疗,其球结膜微循环的状况得到明显改善,由于异位内膜所致的上升的6-酮-前列环素1α、血栓烷素B2水平明显降低。结论:实验揭示了异位散治疗家兔子宫内膜异位症机理与微循环的改善与血管活性物质水平下降有关。

  • 中药接骨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

    作者:蓝旭;刘雪梅;葛宝丰;许建中

    目的:观察中药接骨片对骨折愈合的影响。方法:建立兔肢体骨折动物模型。实验分对照组和治疗组,观察各组动物骨折术后1 h、7天、14天血液流变学指标和术后14天骨折局部血流量的变化。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液流变学指标和骨折局部血流量差异显著。接骨片可降低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增加骨折局部血流量。结论:接骨片有促进骨折愈合的作用。

  • 益气活血中药防治大鼠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的实验研究

    作者:赵建宏;林琳;曹卉;高继发;朱凡河

    目的:建立大鼠VEC损伤模型,观察益气活血中药是否具有防治大鼠VEC损伤的作用。方法:SD大鼠3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益气活血组各10只。建立大鼠VEC损伤模型,检测并比较CEC计数、t- PA、PAI活性、6-Keto-PGF1α含量及PAgTmax等指标变化。结果:益气活血组与模型组比较:CEC计数明显减少,t-PA活性明显增强,PAI活性降低,活性型t-PA升高,6-Keto-PGF1α含量升高,PAgTmax(P<0.01~0.05)。结论:益气活血中药具有良好的VEC保护作用,能改善和调节VEC的内分泌功能,增强其抗凝及纤溶活性。这为益气活血中药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作用机制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 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疗法

    作者:翁维良

    众所周知,高粘血症可引起微循环障碍,要改除微循环障碍,改善血液的流变性是一种重要的途径.血液是非流顿流体,因此在疾病时,血液中的诸多因素,可引起血液流变性异常,本文从药物的作用与分类等方面,结合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指标,针对性地提出了具体改善血液流变性的药物疗法,供临床参考.

  • <微循环学杂志>引用中文期刊情况初步调查

    作者:董爱红;李成建;胡敏;韩玉婕

    为了使广大专业工作者及时了解掌握我国微循环学方面的信息,掌握其发展动向,我们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1995~1999年<微循环学杂志>所有文章引用的中文期刊文献作了统计调查,该刊为我国微循环专业刊物,主要报道有关微循环、血液流变学方法学和技术学的研究论著,介绍国内外本学科进展,我们选择该刊为依据,从中找出本专业人员常引用的中文期刊,即重点期刊,供广大读者和图书情报部门参阅.

微循环学分期目录
期数
2018 01 02 03 04
2017 01 02 03 04
2016 01 02 03 04
2015 01 02 03 04
2014 01 02 03 04
2013 01 02 03 04
2012 01 02 03 04
2011 01 02 03 04
2010 01 02 03 04
2009 01 02 03 04
2008 01 02 03 04
2007 01 02 03 04
2006 01 02 03 04
2005 01 02 03 04
2004 01 02 03 04
2003 01 02 03 04
2002 01 02 03 04
2001 01 02 03 04
2000 01 02 03 04
1999 01 02 03
1998 01 02 03 04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